教育,何謂教育,成功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目標?

丹鳳朝陽3566


何為教育?是“教書”和“育人”,但縱觀目前國內教育形式,很多高校都做到了教,忽視了育。教書和育人並不是不能兼容的兩種事物,教書的同時也在育人,至少能把書上的三觀傳遞給學生。我們自己讀書不也是為了教育自己麼?

現在的問題在於,一個教師可以同時教一個班人的書,但是沒有辦法育一個班所有的人。

教書,好歹就是白紙黑字印在那裡,有教學大綱,有教學參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甚至有系統的教學方法,最不濟有那麼一張考卷在那裡。一回生,兩回熟,多盤幾次,總歸能熟練。

育人,老師在一個課堂上只能同時輸出一種價值觀,有的人能夠認同,有的人則會嗤之以鼻。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接觸的社會環境千差萬別;每批學生身處的時代日新月異,而對於一個學校一個教師,改變既有的或者是教育部門規定的價值觀很難。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如果學生的價值觀與學校與教師相左,你有不聽的自由,但是,你的自由也必須以不影響他人為前提,說不定你的同桌就是千杯少的人呢。

我認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啟迪人心,定性。至於學習獲得能力還是其次。應試教育的弊端,其根本在於,讓太多孩子定了一種心性。什麼心性?在侷限性的認知下迅速完成目標。

如果說應試教育的弊端,倒不如說這樣心性的弊端。教育是好的,知識也是好的,孩子也是好的,問題出在哪?

池塘裡養魚,水是好的,飼料也是好的,但未必養的活,關鍵得看魚適應不適應這個創造的環境。社會是池塘,培養出來的魚苗是什麼性質的魚,他們能不能適應這樣的水域?所以魚苗的定性很重要,當然社會這個大池塘的環境治理和變化也很重要。

培養孩子的心性,是人心啟迪問題,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問題。正如人的健康問題,是人的日常生活決定的,而不能決定於醫療事業。孩子的成長問題,更不僅僅歸罪學校的應試教育問題。能不能一字不差的背誦一篇文章重要,還是讓學生領會文章的道理知曉作者的心意重要?寫出一手好字重要,還是寫字一定要認真的心態重要?孩子,是要讓他的心性成熟,自信,明辨。

貧窮,這兩個字怎麼解釋?貧,分散財力,分散力,則貧弱。分散心力,是貧弱。窮,繁體字,上穴下躬,是曲身於陰暗洞穴中,不自由的困頓之相。於心,就是陰暗狹小之中不能脫困,亦或心境狹小困惑不能自拔,有很多種相,怎麼解釋都好。

心力分散是為貧,心境狹小是為窮。

教育,就是教人心力恆定專一,育人心境寬廣明亮。然後,於社會之間有所成,存浩然正氣,可頂天立地,為夫,為大丈夫。

現在的社會風氣,很浮躁,不僅是孩子,成人又怎樣?專心做事的有多少,心境清明的有多少?人人追求物慾,以金錢地位論地位,談倫理道德就覺得是十萬八千里的迂腐,嗤之以鼻,可是有多少現實問題不就是出在一個字上,心。

說什麼,古人迂腐矇昧,現在談一句王維的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孩子的反映恐怕就是初中語文課本考試題目,到成人的反應就是附庸風雅的裝飾,而不是反思古人明淨的心境。

談心,太空洞,太虛,是你沒看到人心到底有多現實,引發的問題多現實。談虛的,不能當飯吃,但不談心,多少人吃了一輩子虧還不知道呢。

大學畢業了,不知道什麼工作合適,紛紛考研考公務員謀出路,什麼是出路?人云亦云,擠破腦袋,當了官,有錢有權就是高人一等?迷茫不知何去何從,不能融入社會的太多,答案在哪裡,在心裡。於心中知其位,在位然後有德。現在恐怕是給個位子,也未必有德,炫耀成功有身份,不過是一時得勢,未必是一生之志。再說上完大學,能謀一份差事就是好教育了麼?

根本問題是心,說什麼制度,恐怕還不是問題的關鍵。


公務員之路


教育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標準,在私有制度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私自利有所謂才華的人。在公有制度的社會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有道德的人而不是利己主義的所謂人才。


智慧575


“所謂教育,就是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愛因斯坦如是說。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也秉承同樣信條,他在《新科學家》雜誌專門撰文論述:“當所學的東西都忘掉之後,剩下的就是教育。”


仔細揣摩這兩句話,發現不無道理,我們在學校受到了十幾年的教育,好多知識性的東西后來全忘記了,比如高等數學、英語單詞、物理等等(學術性、專業性的人例外)。剩下的是什麼呢?邏輯和理性,記憶力、一些常識性的認識、師生情懷、攻克難題而生的專注度和意志力以及學習態度與方法等。接下來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就是運用這些“去思考,去迎接並戰勝困難,去開創我們的事業,去追求我們的美好生活”。


看來,教育就是要發展我們的品質、培養一些能力。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教育就在順應人類求知、想好、愛美的天性。換言之,就是知、情、意三方面的協同發展,落實在教育中就是智育、德育、美育。

教育以培養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理想的教育是讓兒童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儘量發揮。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在教師引導下,怡情養性,發展思維,強健體魄,增強主動性和創造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


教育社會學認為,教育就是發展孩子的社會性,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教育經濟學認為,教育培養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滿足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需求。大教育觀則突破學校教育的窠臼,認為教育無所不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環境和自我等對個體造成影響的都是教育,而且是一個終身的過程。

社會在發展,對教育的認識和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各位條友,您的觀點是什麼呢?歡迎留言探討~~


致思遠達


一定的社會規則 相處融洽和諧

有質疑的精神和能力

人的能力有幾大塊 每一個學有所長的人都是人才 學有所長

人跟機器是不一樣的 機器不會創新 包括電腦 它們不會犯錯 人會犯錯 所以人會創新 犯錯是人的天賦 要容許犯小錯 但要儘可能少犯錯 犯大錯的是要負責任的

創新,是一種思維 要培養訓練這種思維 這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 要保護好 使它更強大

我們的教育以記憶為主 特別英語佔用大量時間去記憶 這對創新有抑制作用 還有其他各科 記憶 理解記憶 背誦 朗讀 抄寫 聽寫 刷題 標準答案等等都是在強化記憶 沒有創新思維的基因

我們應該學習日本或者德國教育

教育成功不成功 就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而這樣的人才能不能脫穎而出 人才,大多數需要某種天賦 首先是選 其次是育 好比,體育明星 好苗子有徵兆 雜交水稻也是首先發現 我們要有科學的發現機制 而後強化他的特長

創新人才,有哪些了特點 有哪些徵兆 被發現的 強化它 沒被發現的容許他這個創新的基因存在 成長 成熟

教是為了不教 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學習社會知識 課本知識

父母結婚前 生產後要有優生優育培訓

安全教育 水電火 自救 救人技巧技術 適當年齡段滲透 強化

創新思維主要有哪些 類比算一個 還有哪些 有哪些方面?

學習的過程 發現問題有沒有方法


劍和盾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的教育思想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教:授予,教給你所不知道的知識,是一個人主動在傳授,一個人被動在去理解吸收教授的知識。育:孕育、培育、養育,播下一粒種子,收穫一顆果實,育就是給種子一個環境,讓種子在合適的溫度、水分、陽光中成長。那麼教育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一個好的老師把自己理解的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然後老師為學生創造一種環境,引導學生自主自發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我思考,自我探索中自我成長。

成功的教育應該以育人為目的,以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全面、完整的人為己任,發展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的潛能,發展孩子一切創造力……我們堅信“每一和孩子都是天才,都是可造之才”,“讓每一個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與快樂”!

培養良好習慣,也是成功教育不可遺忘的重要環節!

現代文學家巴金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英國作家薩克雷也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命運。”

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習慣,對其一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

教育的終極目標——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習慣比優秀更重要!



劉香芝


不分等級貴賤一視同仁享受同等教育,取消民為教育禁止有償教育在幼小中高大中出現。大學後進修其它的可自費,對無產階級的優秀子女進修可國家幫扶。對成年人自費進修各高校要給於支持。教育就是從基礎上消除等級分他而不是加大,全部公為師資力量就得以平均提高教師收入和福利,推進優勝劣汰就得以盡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弘揚愛國,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弘揚雷峰精神,弘揚民族英雄,弘揚勞動光榮,弘揚勤儉節約,弘揚浪費可恥,提倡記惡如仇。


針孔人生


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等,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職業技能等。教育過程開始於一個人的出生並持續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也提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藤籌勁草


老祖宗造教育這二個字時,就已經賦予了特定的意義,教是體,育是用,目的是開悟。儒家講人道,道家講天道,佛家講六道及解脫!三教九流都離不開心,心是什麼?只有佛祖在法華經裡講清楚了一心三藏,如是我聞即心,明心見性即可解脫!


釋正教


這個問題我特別想回答,所以接到邀請,我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馬上開始寫了,因為我一直想把我從有了孩子以後,心裡到底以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分享給很多人。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看著他,心裡想的就是,兒子,你慢點長,長大了,你就飛走了。

我一直被有了這個小東西的興奮籠罩著,好像一直都是,我心裡唯一的目標就是想讓他快樂。

我想讓孩子快樂,應該和所有家長的願望都是一致的。

但是前幾年很流行的快樂成長,我覺得大多數人歪曲了快樂成長的本意,快樂成長並不代表,什麼都沒底線的溺愛縱容,讓孩子快樂成長,你在他快樂的同時,要讓他健康成長,這個健康不僅包含身體健康,也包含心智健全。所以,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要成長他的各方面的能力,其實小時候好多的能力,我們都可以在和孩子很快樂的玩的過程中完成。

其實我很寵我兒子,剛剛,我看他一直在他房間學習,我還悄聲的給他端進去一杯水,其實,是你給他倒一杯水,還是他給你倒一杯水,這個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會覺得你給他倒水理所應當,還是孩子只是從我這個行為當中知道,我只是覺得他在學習怕他忘了喝水的一個老媽正常行為。重要的是,他心裡是不是關心別人,前些天,我這個從小特別不喜歡去超市的兒子,老搶著幫我去超市買東西,一開始沒在意,也沒明白是什麼意思,後來我問他,他才說,我抵抗力強,現在疫情期間,不讓你去。我們相互做這些的時候,很平淡,我們家沒有那種感動的場面。

所以,歪曲了快樂成長的本意以後,無底線的溺愛孩子,甚至不讓他學習,想怎麼玩怎麼玩,我說過一句很難聽的話,我說,這是在培養一個不懂事的廢物,我一直不明白,這樣做的家長,你想過沒有,一個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的孩子長大了,他怎麼快樂?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想成為廢物,其實快樂就是發自內心的成就感,所以我們給他快樂,就要給他能力,讓孩子體會,他是個有用的人,他能幹這個,能幹那個,那種自豪感,他是多麼的快樂,還記得我兒子第一次幫我掃地,那種覺得自己特別有用的小表情,還記得我兒子第一次自己坐火車回姥姥家,不讓我送站,不讓我下樓,回來也堅持不讓我接,自己拎著大包小包帶回來的姥姥牌的每次必帶品,滿滿的充斥著我自己獨立完成一件大事的成就感。那種感受多快樂啊,我們怎麼忍心剝奪他去享受那種快樂呢?我們不能總是用,我不放心你,我關心你的名義,總把他當廢物,我們要從小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他的能力,讓他有思考能力,認知能力,理解能力,你就不會擔心了。

現在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他最快樂的事情,還是一些他自己獨立完成一件在當時看來有點難度的工作,比如,參加高中第一軍訓,因為要離家十來天吧,讓準備的行李特別多,被褥臉盆衣服,他自己拎著兩個大的編織袋去的,特別象農民工,特別沉,自己樂的前仰後合的下樓了。

17年上的大學,報到也是為數不多的自己一個人去報到的大學新生之一,不過東西我是給他快遞過去的,自己就拉了一個拉桿箱揹著一把吉他上的火車。

至今,我的關注點,還是在他快不快樂上,我的兒子,很踏實很努力,他還在他的房間學習,我必須馬上去給他準備午餐了。下圖是高考完,出了考場我們娘倆合影。



功成方悅


教育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

教育又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現階段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