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昨天,我在微信群裡看到一位寶媽在大吐苦水,說要被自己5歲的兒子氣炸了。晚餐的時候,她給孩子盛好了一碗排骨湯,讓孩子坐在餐桌旁好好的喝湯。可是他卻趁她不注意,就把碗端到電視機前的茶几上去看動畫片。一下沒端好,碗打碎了,湯撒了一地。於是,寶媽邊罵孩子邊拖地。一地的油,拖了好久才把戰場清理乾淨。而孩子站在一邊,大氣都不敢透,嚇得沒有聲音。

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家庭都會出現。父母不準孩子做的事情,可是孩子偏要做,一下沒做好,就給父母帶來了麻煩。我外甥女的孩子,今年也是我5歲。家裡很多東西都被他拆過,而且再也還不了原了。他在家裡不知道犯過多少錯誤,媽媽說他是個“搗蛋鬼”、“破壞王”。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在吃晚餐。


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事情:

  • 媽媽叫孩子去洗手,結果洗得水池旁邊到處都是水,孩子在玩水;
  • 媽媽讓孩子自己找衣服,結果孩子把衣櫥裡的衣服翻了一個遍,衣櫥亂糟糟的;
  • 孩子用水彩畫畫,結果把顏料混在一起,調色盤和桌子上全是顏料。

看到這些場景,寶媽很崩潰!當成人看到孩子犯了錯誤,總會一遍又一遍的教育孩子,或者是批評和指責孩子,不希望他們再犯錯誤。父母這樣做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會把顏料弄得到處都是。


一、孩子犯錯誤後,父母指責和羞辱孩子會給孩子產生不良後果。

每個人都會犯錯,這是不可避免的。當父母看到孩子犯錯時,會非常憤怒。他們會把孩子犯錯誤看成是一件不能原諒的事情,或是非常愚蠢的事情,並因此而批評和指責孩子。但是,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一些不良的後果。孩子在這種壓力的情境下,會自動激活心理中的應激反應系統,孩子會逃避,或者是戰鬥。

1.孩子會撒謊,以此來逃避父母的責罵。

有的孩子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就會開始對父母撒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當孩子犯了錯誤,而父母厲聲責問孩子:這是不是你乾的時,有的孩子會本能的回答:不是我乾的。這是因為他們非常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罵。所以,用撒謊來保護自己,免受批評。

2.孩子會放棄做一些事情,從而避免犯錯誤。

當一個孩子因為犯錯誤而總是受到批評的時候,他慢慢就會有退縮心理,不敢再去做了。在做事情的時候,也儘量選擇一些簡單的事情去做,這樣就不容易犯錯誤了。但是,這樣的孩子也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不敢接觸新鮮事物,害怕自己出錯。會產生自卑感和罪惡感。這樣,會阻礙孩子的學習。

3.孩子會與父母頂嘴。

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急,也好強。認為自己只是不知道如何做才犯的錯,是自己不小心犯錯誤而已,他們會感到很委屈。從而與父母頂嘴,表示抗議。當父母看到孩子頂嘴時,會認為孩子一點禮貌都沒有,會感到非常氣憤。雙方會陷入到權利之爭中,會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犯錯誤後,父母指責孩子會產生不良後果。


二、孩子是在錯誤中進行學習的。

每個人都會在錯誤中收穫新的認知。眾多科學家都是在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後,有的新的發現,最後才取得了成功。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藉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以適應周圍環境的神經活動過程,而記憶就是將學習到的信息進行“存儲”與“提取”的神經活動過程。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曾做過一個實驗,叫迷籠實驗。在迷籠實驗中,桑代克將餓貓關入籠中,在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於衝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想用爪子直接抓取籠外的食物,但沒有成功。後來,它無意中抓到了門閂或踩到臺板或觸及橫條,結果打開門,它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桑代克每次都記下貓逃出迷箱所需的時間,然後把貓再放回迷箱內,進行下一輪嘗試。以至於到了最後,貓一進迷箱內,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籠門,跑出迷箱,獲得食物。

桑代克把貓在迷籠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排除錯誤最終學會開門出來取食的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並提出了學習的“嘗試—錯誤”理論(簡稱“試誤”說)。桑代克把這種刺激—反應型稱作“聯結”,認為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刺激—反應聯結。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桑代克的迷籠實驗。


因此,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關的、錯誤的反應逐漸減少,而正確的反應最終形成。孩子也是如此,在他們多次試錯後,就會減少一些無關的反應。

我們看到有的孩子開始不知道如何使用筷子。在用筷子的時候,會把菜夾得滿桌都是,總是會拿不住筷子,把筷子掉在地上,他們會犯各種錯誤。但是,當孩子每天練習使用筷子,一段時間以後,就能熟練地使用筷子夾菜了。孩子會在練習中,慢慢掌握拿筷子和夾菜的技巧,孩子就是在不斷的犯錯中進行學習的。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練習用筷子總會犯錯誤。


三、如何教會孩子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好機會。

當孩子犯了錯誤以後,父母不用太緊張,而是可以輕鬆地看待孩子犯的錯誤。幫助孩子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

1.父母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犯錯的經歷。

父母不想讓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太緊張,首先自己要輕鬆的面對一些錯誤。比如:與孩子一起分享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我以前就與孩子分享過我犯過的錯誤。

有一次,我早上出門去參加一個學習。因為趕時間,我急急忙忙出門,忘記帶鑰匙了。等我中午回家後才發現沒有鑰匙,開不了門。於是我只有站在小區裡等家人回家,一直等到下午才進家門。

晚上我就把這件事說給孩子聽,並自嘲到:“媽媽可能得了老年痴呆了,總是忘事。以後出門前一定要檢查一下。”說完後對著孩子笑了兩聲。孩子知道了,原來媽媽也會犯錯誤,而且犯錯誤並沒有那麼可怕,還可以拿出來做為一個笑料來分享。

後來,家裡無論誰犯了錯誤都不會隱瞞,也沒有人責怪。因為我們都會犯錯誤,我們都會把犯錯誤當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來看待。而且在犯錯後,知道自己以後該如何去做了。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反而會減少犯錯誤的次數。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與孩子分享自己的錯誤。


2.改變孩子的認知,通過繪本讓孩子知道犯錯誤不可怕。

有一本繪本,叫《犯錯誤,沒關係》。在這本繪本里,講的是小動物們犯了一些錯誤,但是都沒關係,沒有人會責怪他們。繪本中講到:

到了吃飯的時候,有小動物把牛奶灑了,不過沒關係。“牛奶灑了,沒關係,你總能收拾乾淨”;

玩耍的時候,“嘗試不同的方向沒關係,你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學習的時候,“不知道答案沒關係,問問題有助於你學習”;

情緒低落的時候,“沒關係,朋友們會鼓勵你”;

“跌倒了沒關係,你總能爬起來。”

其中有一副畫是一隻大象站在跳板上,準備跳水錶演,可是它有些害怕了,不過,在故事中寫到:“改變主意也沒有關係,每個人做好準備的時間不一樣”。

這本繪本會讓孩子重新認識了錯誤,不再因為自己犯了錯誤而感到恐懼和緊張。能讓孩子在從錯誤中有新的發現,進行學習。這也體現了成人對孩子的包容心。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犯錯誤,沒關係》


3.父母可以對孩子運用矯正錯誤的三個“R”。

成人要先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象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的那樣,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完美的榜樣。

在成人犯錯誤時,自己要把這個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而不是一件壞事。當媽媽做得不對時,就向孩子承認錯誤,矯正錯誤。這也是給孩子做出了一個榜樣。

矯正錯誤有以下三個步驟:

矯正錯誤的三個R

  • 承認(Recognize)——“哈哈!我犯了一個錯誤!”帶著一種責任感而不是責備他人。
  •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向被冒犯或傷害的人道歉。
  • 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矯正錯誤的三個步驟。


有一次,我在用洗衣機洗衣服的時候,忘記檢查衣服和褲子口袋裡的東西。結果洗完後發現,在孩子的口袋裡,有一張被洗糊了的學生證。我當時被嚇呆了,孩子的學生證是非常重要的證件。現在被洗衣機洗得什麼都看不清了。後來,我鼓起勇氣對女兒說了這件事。準備運用矯正錯誤的三個“R”來解決這件事情。

我先用了第一個步驟:承認

我對女兒說:“媽媽今天犯了一個錯誤,在洗衣服的時候沒有搜口袋,把你的學生證洗糊了。”女兒聽後很難過,但是沒有說什麼。

接著我用了第二個步驟:和好

“媽媽向你道歉,是媽媽開始沒有注意。”女兒還是沒有說話,但是我看得出來很難過。

最後,我用了第三個步驟:解決問題

“我們以後有什麼辦法來解決問題嗎?”孩子沒有回答。於是我說:

“以後你的衣服褲子在洗之前,你也搜一下自己的口袋好嗎?你搜一遍,我也搜一遍,這樣就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你說好嗎?”孩子點點頭。

後來每次在洗衣服前,我們都會注意搜一遍口袋,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以後,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她都會模仿我的做法。我們會在一種積極的氛圍中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互相責怪。真正從這個錯誤中學會了該如何去做。孩子也學會了“矯正錯誤的四個R”的做法。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用矯正錯誤的三個R來與孩子解決問題。


4.花時間訓練孩子,教孩子該做什麼。

有時候孩子犯了一些錯誤,並不是他們自己故意要犯錯,那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因此父母有必要教會孩子一些技能。當孩子很想把自己的湯碗換一個地方時,父母可以教會孩子怎麼端碗。比如:

  • 先摸一摸碗燙不燙,如果很燙的話,就等涼了再端;
  • 在端碗的時候要兩個手端在碗底;
  • 端好了碗在走路時,眼睛既要看碗,又要看前面的路;
  • 在放碗時,要輕一點,慢慢放下,以免湯撒出來。

當父母把一件事情分解成幾個步驟,教孩子去做的時候,孩子就知道以後該如何去做了,這就是分細小步驟教孩子學會技能。當孩子學會了技能後,就會少犯同樣的錯誤了。


孩子總是犯錯誤,別急!這些方法能幫孩子把錯誤變為學習的好機會

父母要花時間訓練孩子。

一對美國父母看著孩子正在錯誤百出地做遊戲,卻坦然地作壁上觀。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指點一下孩子,他們說:“不能啊!犯錯誤也沒啥,他們的悟性都要從錯誤中得來。這麼快就告訴他們,生活還有什麼樂趣?”父母要放棄扮演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清障工”的角色。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大膽地做、大膽地嘗試,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會犯錯誤而越俎代包,責罵他們。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成人也不例外。因此,父母要理性對待孩子的錯誤。不要讓孩子因為犯錯而感到有罪惡感。孩子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嘗試中獲取了經驗,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鼓勵諮詢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