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動過速如何自救?

陳修修


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是有自救方法的,好好學習掌握,關鍵時候可以救自己或者他人於危險之中。

室上性心動過速,簡稱為“室上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它的特點是好發生的於年輕人,突發突止,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有的人由於心跳非常的快,而導致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引起嚴重的臨床病症。

室上性心動過速發病的機制是由於異位激動形成的部位或折返環路在希氏束(心臟傳導系統中的一員)分叉以上的一組快速性心律失常。

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折返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2)自律性增強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3)觸發激動所致的室上性心動過速

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典型臨床特點是:起始和終止常較突然,有時候有明顯的誘因,有時候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發作。發生在無器質性心臟病的年輕患者身上,頻率<200次/分的,且持續時間較短的,大多患者僅有突然心悸、心慌感,偶有恐懼不安和多尿等不典型症狀。如果發生在原來有器質性心臟病基礎的患者身上,頻率>200次/分者,並且持續時間較長的話,由於心跳頻率較快,心臟泵血功能受到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血流動力學,導致重要臟器例如心腦等器官供血不足。臨床表現為血壓下降、頭暈、黑蒙、心絞痛、心力衰竭、瀕死感等。發作者也會有恐慌和無助感。

檢查

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心電圖特徵

表現為一系列快速而規則的QRS波群,頻率大多數在160~220次/分,平均在200次/分左右。QRS波群大多接近正常,不增寬畸形,基本保持竇律時形態,但可以出現ST段壓低和T波倒置常見;如果同時伴有束支傳導阻滯、室內差異傳導或預激綜合徵時,會QRS波增寬變形,類似左右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

以上說的都是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病機制以及臨床和檢查的表現。

下面重點說一說,如果發生室上性心動過速,我們該如何自救才能夠脫離危險的環境,避免其他的附加傷害。

第一 首先一定要大聲呼救,引起旁邊人的注意,如果病情允許,要及時撥打就近醫院的急救電話,如果不允許的話,可以讓別人幫忙撥打急救電話。 因為病情的進展是未知的,所以保險起見還是要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

第二 刺激迷走神經,終止發作

這種方法適用於無器質性心臟病,無明顯心衰者。有如下幾種方式:

1、刺激咽部

用手指或者壓舌板刺激咽部,以產生噁心、嘔吐的感覺為準。

2、憋氣法

深吸一口氣,用力憋住,在可忍受的時間範圍內,儘可能的延長憋氣時間。

3、壓迫眼球法

同時用力的壓迫兩側的眼球,以可忍受為度,切不可壓迫過度造成眼球的損傷。

4、壓迫頸動脈竇法

用手指按摩一側勁動脈竇,可以興奮迷走神經,終止發作。

5、其他的例如潛水法、吞嚥熱水法等都類似於以上的方法。

當然這些都是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時現場急救的一些基本方法,不一定能夠確保終止室上速的發作。如果發作持續進行,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應用藥物控制發作。

如果發作頻繁、臨床症狀比較明顯、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就需要考慮做射頻消融術了,大多數人都能夠因此而治癒。

室上速發作現場如何急救,您學會了嗎?





心電圖劉醫生


室上速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也是一種可以通過射頻消融進而根治的心律失常。在室上速的患者中,絕大多數的室上速都不具有直接威脅生命的可能,但也有室上速發作時出現低血壓以及出現合併其他惡性心律失常的情況,而且室上速持續時間較長,還有可能出現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進而導致惡性併發症發生。既然室上速多數不要命,那麼出現室上速,我們應該怎麼自救呢?


絕大多數的室上速,可自行恢復竇性心律,如果患者室上速持續發作,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刺激迷走神經,進而使得患者恢復竇性心律。


一、刺激咽喉

使用手指、棉籤、或者是筷子等其他工具,反覆刺激咽喉部,使得出現惡性不適的感覺,可以刺激迷走神經,進而轉復為竇性心律。

二、按摩頸動脈竇

頸動脈竇按摩的方法,也是室上速轉復為竇性心律常用的方法之一,持續用中等壓力按摩頸動脈竇,可以依次對左側或右側頸動脈進行持續按摩。按摩店選擇在胸鎖乳突肌上1/3,約是頸總動脈分叉處,可刺激迷走神經反射,轉復為竇性心律。

三、吸氣憋氣法

大口吸氣後,屏住呼吸,屏氣時間越長,患者越有可能恢復竇性心律。這就意味著需要在可忍受的憋氣範圍內,儘可能的屏氣。

四、瓦氏動作

無論是瓦氏動作還是改良版的瓦氏動作,往往需要另一個人進行配合。以改良版的瓦氏動作為例,患者大口吹氣,在吹氣足夠時需坐位時改平臥位,同時雙下肢呈90度持續上抬30-60s以上,可復律大多數室上速患者。


事實上,還有包括按壓眼球,增加眼壓刺激迷走等諸多方法,但對於持續反覆發作的患者,以上動作不能回覆竇性心律時,仍然需要考慮藥物復律的可能性。而且對於此類已經發現是室上速的患者,仍然建議首選射頻消融手術來治療,畢竟這是最為有效的方法。看懂了嗎?關注我們,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