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女性年齡一般超過35歲就不容易找工作了,超過45歲則更難了,這種情況怎麼辦?

篇篇而來


我想為中國女性講句公道話,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發那些既不美味亦無營養的心靈雞湯。

人的身體、能力、生活條件千差萬別,不可能人人都是競爭的贏家。長江後浪推前浪,殘酷的職場本無贏家,年長者只不過以多年的積累和犧牲換取暫時的地位,根本不可能永遠勝於無窮無盡體能、家庭負擔乃至教育程度各項條件都完勝自己的競爭者。在生存面前,你會拼命,別人也會的。“狹路相逢勇者勝”指的不一定是勇氣,也有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各項能力。一旦你的利用價值不如新人,老闆是不會講人情的。

最冤枉的一種輸,在於年輕人於老闆而言是一種賞心悅目,於公司而言低齡化是一種競爭力和麵子——我以前工作的銀行,每年的年報上都會公佈一項指標:“職員平均年齡”,而他們的理想是23歲,當時大學生還不算多,相當一部分基層同事是高職或中專的。

她們都是“人口紅利”的犧牲品,是受害者。尤其是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現在介於35-45歲間),當年千辛萬苦考進去的熱門專業,現在還熱的有幾門?而且,別說沒有“幹部檔案”的那些,即使是國考這道獨木橋的贏家,在轟轟烈烈的國企改革中,帶著“幹部檔案”從北方到南方跟當年我這黃毛丫頭同一起步、由低做起的不在少數。哪怕相處兩年後,我逐漸意識到所謂的“提供優質在職培訓”只不過把每個人釘死在單調重複的工序上,所學到的只有在這裡有用;所謂的“廣闊上升空間”只不過等別人熬死以後碰碰運氣,最多加10%工資而工作量無上限、工作時間由公司單方面彈性支配的實際狀況,年輕的我仍比有“幹部檔案”的她機動靈活得多。

事實上那時大部分女同事熬成老姑娘仍上升無望——連相親的時間和打扮的自由(一般穿著老氣的制服,還得把頭髮梳得一絲不苟象個老姑婆)都沒有,再加上與社會的接觸面狹窄,能嫁給誰?我當年還算比較幸運的了,同一幢大廈的保安通過他的母親搭上我的阿姨提出過交往的想法,那還得在我家有活躍於社交的長輩的前提下,別人才開的口呢!其它同事能在下夜班打車時偶遇到能透過古板的職業裝和疲憊的神情慧眼識真的“的哥”喜結良緣已經是讓人津津樂道的樂事了。

題外話後,言歸正轉。兩年後我逐漸意識到悲催的現實,從作為同事及前輩的姐姐們身上劇透到“飛鳥盡、良弓藏”的情節後,我才25歲左右。於是果斷改行,利用我活躍的社交天性和前輩們的人際關係,吃了不少苦頭後還是結結實實地賺過幾年錢。

21世紀初的中國,絕對是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哪怕你沒什麼資質,只有少量資金,擅於運籌幃幄,也能接到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項目,找個有資質證照的單位掛靠就可以投標了。當時還沒廣泛地信息聯網,據我一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好友透露60年代生人沒高等學歷的,最初都是憑夜校、野雞大學、甚至偽造文憑當上企業高管的,不意外地包括我的前老闆。現在很多知名富豪都是那一波浪潮的受惠者,鑑於膽識作主導因素而大部分是男性。夾雜在其中廖廖可數的女性富豪,總脫不了“女子運命父、夫、子”的特性,依靠男性完成產業基礎的積聚。

例外者如“老乾媽”的陶華碧與“灣仔碼頭”的臧姑娘的成功,都不是由於背靠優勢產業或風險投資的,也並非由於本人如何與時俱進,恰恰證明了以絕對劣勢抗擊惡劣命運、併成功逆襲的女性,兩個指頭能數完。

年齡岐視在中國是普遍且嚴重的影響幾代人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於國家和社會是人力資源的浪費,於個人是阻斷有史以來社會組織中,中年人作中流砥柱的傳統——正上有老下有小,尚且自顧不暇,還談什麼家庭責任的承擔呢?

如果這個危機象日韓及西方國家一樣發生在50歲以後,我倒可以理解。一則此時他們的子女已成人自立,自己亦有半世積蓄,即使失業又體力衰微,靠打零工或吃利息也不難捱到退休;二則,若他們無需照顧高齡父母,也可以抽身做些力所能及的零工或小本創業(目測現時大部分是流動小販,大街小巷裡的“游擊隊”一般年齡在35歲以上)。

而在35-45間歲失業,卻連“游擊隊”也做不成的中年女性,沒有家庭可以依靠,狀況很悽慘!只要手腳健全,收入倒不會完全沒有,尤其是大城市,洗碗掃地的也兩三千一個月。

慘況一:婚姻失敗,離異帶孩,打著做一天算一天的工。孩子能上學和能準時吃上飯,已經算做孃的有本事了。

前同事的孩子,天天方便麵或麻辣燙,難得做一頓飯,唯一打牙祭的時候是同事聚餐帶上這半大小子。心軟的同事睜隻眼閉隻眼,小心眼的則冷嘲熱諷以至母親呵斥兒子,兒子號啕大哭。聞者傷心見者流淚呀!女人最見不得孩子受罪,哪怕是別人的。

慘況二:辛苦地應付社會和家庭雙方面壓力,喪偶式育兒,身患頑疾,延喘殘呴。

前鄰居那對小夫妻也是介於此年齡段,最初是男主外、女主內的,行業不景、收入下滑還要供房,男人壓力也大,漸漸地因經濟問題起糾紛。女方也要出來工作,無法再如前般獨力承擔家務與照顧老人與小孩的責任了。小夫妻從吵鬧聲滋擾四鄰到分居再到離婚賣房,時間不超過一年。女方為了得到獨生子的撫養權,同意淨身出戶。我們都替她不值,她說:“孩子比錢重要,計劃生育結紮的是女方,我這輩子只有這一個孩子了,他還能另娶再生。”

這些年,看著她日漸憔悴的臉上滿布黃褐斑,瘦得不成樣子。三十幾歲的人,身子象未發育的小姑娘一般單薄幹瘦。財務人員雖然也算專業崗位,在政府部門工作(非編制),然而據說不輕鬆、不穩定。前夫每月支付一千多的撫養費,不夠交房租的。唯一的好處是孩子不必在男尊女卑、父母不和的家庭中長大,遂了她的心願。

有段時間問我借錢,據說參與某網絡平臺的營銷活動做微商了。收入不行,又不敢失業,只好跨界了。看著她雙頰面積不斷擴大的黃褐斑和風吹得起的小身板,我內心嘅嘆:“斜槓青年很威風,斜槓中年很無奈!”

慘況三:事業女強人,癌症,處觀察期中。

這是我最不願意說起的一種,因為連自己的生命都不在掌握的人,最一無所有。什麼失業、離異、窮困潦倒在絕症面前都不算事,“有賭未為輸”,命在人在,隨時可以翻牌。

在我認識的女性中,偏偏這一類佔多數。所以每隔幾年,都會失去這部分的社會關係。其中也包括我的兩位親人,死扛到底的中年婦女,絕大部分不會是陶華碧或臧姑娘。

A女,才色出眾,家庭背景好,因心高氣傲而成為剩女。本為一小主管,後悟到那個“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的女性成功之道,轉而和公司三位主要股東之一搞婚外情。一則其時男方的妻子在生育期,她有乘虛而入的機會;二則二人條件不同,她城市出身且文化程度高,見識與能力均對男方的事業發展有好處,更接近男方對配偶的期望。總之,她稱得上是鎩羽而歸的,男方拋妻棄子另娶了她。可惜春風得意了幾年,男方又蟬過別枝了(世上永不缺條件更好的競爭者),老闆娘在如夢初醒後發現仍要靠自己。橫刀奪愛的後果是很多人等著看她的笑話,小三在哪兒都是過街老鼠,人們就等這老鼠從天秤掉下來再群起而攻之了。一沉百踩,乃人之常情——雪中送炭幾無,落井下石常有。

幸而她心性堅強,離開了原來的公司,徹底告別傷心地自起爐灶。我是她客戶之一,彼此很聊得來。所以某天她約我吃飯,神色慘淡地告訴我:“知道我為什麼跟你一見如故嗎?因為你長得很象救我一命的那位醫生。”

一個人住院做手術是孤獨的最高境界,我眼前這位就是人版。她語帶哽咽地說:“我求他到醫院見我一面都不肯,哪怕我手術後可能不會再醒來。”是那位醫生一直鼓勵她接受治療,跟她講女性當自強的道理,併發揮精湛醫術,她才恢復生存意志的。癌症是不能完全治癒的,如果術後5年不復發,她也只是生存概率大了幾成,生命始終是個未知數。

也許這些爭強好勝的女人有許多為人不齒的劣跡,但站在朋友的立場公道地說:“卿本佳人,奈何作賊?”,這裡面有自身原因,卻也是過分急功近利的社會逼使、誘發的(樹葉還沒黃,急風已掃落葉,我們都身不由己),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只有身處旋渦中的人,才能明白“人口紅利”對青春的壓榨有多殘酷,何以產生急於在俗世洪流中抓住救命稻草的一絲僥倖。

所以,朋友們,要愛自己。“民之輕死,在其生生之厚也”,為了得到生存而拼命實在不值得。生存首要在於“事緩則圓”,人到中年,人生將以加速度做減法,是不可能爭得過源源不絕的後來者的。但是,只要有立足之地,就不會被沖走。放下幻想,做力所能及的事,象年輕時一般謙虛、忍耐著慢慢改善處境,就是中年危機的最佳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