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和三种“地”


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和三种“地”

近年来,达茂旗的媒体和达茂旗人都自豪地强调达茂联合旗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个“联合旗”,确实是这样,不过以前我们内蒙古存在好几个“联合旗”,比如西部联合旗、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西部联合旗和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先后于1956年、1981年更名为阿巴嘎旗、乌特拉中后旗,从字面上看,达茂联合旗就真的成了全中国唯一的联合旗了。

大部分人都知道达茂联合旗是由达尔罕、茂明安两个独立的旗在1952年合并而成的,事实上,达茂联合旗是由历史上的三个旗组成的。下面就来谈谈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四种“地”。

以前,当地老人们在讲过去的事时,有时会提到“百灵地”、“扎萨地”(贾设地)、“设并地”这三种“地”,实际上,这三种“地”就是组成达茂联合旗的3个旗。

一、“百灵地”。也就是喀尔喀右翼旗即达尔罕贝勒旗(王爷)的土地。解放前,各旗土地绝大部分都归旗王爷所有,汉族老百姓把达尔罕贝勒按蒙古语译音俗称为“百灵王”,达尔罕旗也就成了“百灵地”,时至今日,达茂旗境内还有前缀为“百灵”(白林)的地名。

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和三种“地”

达尔罕贝勒旗代表景点:百灵庙(广福寺)

二、“扎萨地”。即“札萨克地”,“札萨克”是清朝主要对蒙古族授予的官职爵位,当时把蒙古族地区分设若干“旗”,每旗的长官称为札萨克,管理该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民事。“扎萨地”也就是茂明安札萨克旗的土地。

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和三种“地”

茂明安扎萨克旗代表景点:哈布图▪哈萨尔祭奠堂

三、“设并地”。指希拉穆仁(召河)一带土地,周边汉族群众也把当地蒙古族称为“设并蒙人”。“设并”为蒙语译音,汉语意为“徒弟”,说起“设并地”的由来,就有些长了,下面摘要谈谈:

希拉穆仁地区最初属归化城土默特部(即土默特旗)管辖,被制定为军政双权并立的基层机构百户,主要任务是防卫希日哈达和哈布塔盖两处边境哨所。随着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区的迅速传播,特别是六世呼图克图活佛在希拉穆仁建起普会寺(召河庙)后,该地区的权利和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庙内喇嘛等级分明,主要有扎萨克达喇嘛、大喇嘛、大德木其。德木其、格斯贵等。普会寺首先把希拉穆仁一带的牧民全部变成庙属户,称“俗徒”。将军政大权全部归到宗教,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格局。席勒图召扎萨克达喇嘛掌管一切大权,分管希拉穆仁一切事宜。

上面提到的“俗徒”,就是“设并”,由于召河庙的兴盛,“设并”越来越多,分得的牧地也越来越多,随着“放垦”的过程,出口外种“分收地”(丰收地)的汉族人就把希拉穆仁一带的牧地称为“设并地”,把当地蒙古族人称为“设并蒙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西蒙地区扶植建立起了伪蒙疆政府,希拉穆仁独立设旗,称席勒图旗,行政上隶属乌兰察布盟。由普会寺的大喇嘛萨木腾任旗长,设有佐领4人。执行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宗教体制上仍隶属归化城席勒图召。

1945年,日本投降后撤销席勒图旗建制,仍归属归化城土默特旗管辖。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希拉穆仁同时获得解放。建国初期归属绥远省土默特旗管辖,为第七区。

1954年,正式划归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组成达茂联合旗的三个旗和三种“地”

“席勒图旗”代表景点:普会寺(召河庙)

四、另外两种“地”

一种叫“和硕地”,人们一般俗称为“火烧地”,很多地方都有带“火烧”字样的地名,这个地名并不全是指他的那个地方被火烧过,而是指“旗(王爷)的土地”。和硕,是满语,意思是“旗、地方”。

另一种叫“分收地”,俗称“丰收地”,这还要从清朝的“放垦”谈起。

“放垦”是清朝政府将荒地、草原招收老百姓开荒耕种的措施,又称为“官荒放垦”。内蒙古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设立垦务总局,开始放垦以后,希拉穆仁最早放垦开荒也在这一时期。那时召河庙的各种宗教活动费用开支巨大,为了补贴这一开支,土默特旗衙门将希拉穆仁西部、西南部大、小以克,南、北苏记,天德店等地,出租给周围的汉族农户,每年收取租金,因此放垦的草原就变成了“分收地”,以后为了吉利,把“分收地”叫成了“丰收地”。

最初,希拉穆仁召牧地东与四子部落旗、西与乌拉特三公旗、北与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接壤,面积是很大的,约有三千二百平方公里,武川可可以力更镇以北,省道104线(达茂旗人常说的“前路”)一带,都是希拉穆仁牧地,是名副其实的“希拉穆仁大草原”。随着多次放垦,和行政区划的改变,该地区面积不断缩小,现在的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