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職之爭”: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哪一年

中世紀的中晚期,教會勢力

加速發展。

早在11世紀開始,他們就試圖在天主教歐洲建立一個教皇帝國,從而掌握世俗權力

這一企圖被大多數歷史學家稱為無害的天職之爭,美國的法學家伯爾曼則稱之為“教皇革命”

“天職之爭”: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哪一年

在這一事件的前期,教會和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到達了其權力的頂峰。

伴隨著先驅們的激勵,西班牙和葡萄牙基督徒們在同一時期開始從伊斯蘭教徒那裡重新奪回土地。這一活動一直持續到中世紀末期。

格列高利七世的繼任者烏爾班二世(1088-1099)——鼓動十字軍東征,攻佔由伊斯蘭人佔領的、基督耶穌誕生的“神聖之地”耶路撒冷。

在12世紀初,之前所提到的天職之爭也隨著一個睿智協議的簽署得到了解決。在這一協議中沒有提到世俗權力

一直作為“時常起火點”和教皇控制之下的教會,終於回到它的本職工作——上帝崇拜(禮拜)了。

同時,教皇則投入到與(所謂的偏離上帝虔誠信仰的)異端分子的激烈爭鬥之中,以求建立一個切實的不受世俗統治干擾的教會。

“天職之爭”: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哪一年

在這場越演越烈的爭鬥中,教會不斷地通過“宗教裁判所”用酷刑迫害異端分子。而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1303年,發生在教皇和法國國王之間,起因是法國國王向教會徵收賦稅。

最終,教皇博尼七世迅速地在此爭鬥中落於下峰。而結果就是教皇們成為了法國阿維農的囚徒(1309-1377)。

“天職之爭”的出現,源於教會的發展和教皇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想。

在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用指頭摸著亨利四世頭的時候,感嘆著這個小男人如此渺小,而教皇自己則如此的偉大。

在這一年裡,教皇禁止各國國王在其領地內任免教會的神職人員,並通過把國王逐出教會這種懲罰方式來約束國王任免主教的行為。

即便如此,德國國王亨利四世仍對此不予理睬,把標誌主教身份的戒指和權杖放到了亨利四世自己推選的主教,即美因茨大主教的座位之上。

而精力充沛的教皇對他的懲罰就是將其逐出教會、開除教籍。這些對於亨利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所以,在1077年的隆冬季節,亨利謙卑地赤腳麻衣到了卡諾莎,去往實力強大的作為教皇支持者的托斯卡納伯爵夫人在明德的城堡中。在這裡,亨利所表現出來的謙卑與親切十分有效,他重新恢復了教籍。

亨利在德國作出了自己的抉擇,1080年因同樣的原因,格列高利七世再一次開除了亨利的教籍,而回答他的則是亨利宣佈廢黜教皇

的旨意。

1084年,亨利進軍並征服了羅馬,把加冕權從教皇那裡移到了皇帝手中。

“天職之爭”: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哪一年

格列高利七世在被亨利追捕之前,就已經撤回到了其在臺伯河岸邊的天使城堡中,後雖被

諾曼底公爵羅伯特所救,但是次年就死在了西西里島。

亨利在國王和皇帝寶座上一直待到1106年,即其逝世為止。最終,在1122年他的兒子亨利五世教皇斯都二世簽訂了《沃姆斯宗教協定》,解決了長時間的世俗王權與教會之爭

這一協定的前身,是教皇分別與法國國王和英國的國王之間於1104年和1107年簽署的相關協議,而協議簽署的目的也很簡單,即防止教皇掌握世俗權力

這一折中的理念,據悉來自於沙特爾伊沃主教,因為人們能很好地分辨主教作為公爵在其教區的世俗權力與其作為神職人員在教會內神職權力之間的區別。

直至今日,在這三個歐洲主要的核心國家中,主教依然是通過推舉產生。之後,再從國王那裡領受標誌著其世俗權力的權杖並宣佈效忠,最後再由教皇賜予其神權上的權杖和指環。

1303年,冒進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關於神權統治優於世俗王權統治的言論,揭開了最後一場神權和世俗王權的爭鬥。

他禁止法國國王在沒有他同意的情形下,向任何神職人員徵收稅賦。對此,菲利普四世作出了迅速、嚴厲的反應。

教皇倉促離開博尼法斯後,在教皇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上被阿納尼所率領的法軍捕獲。雖然後來又被公民釋放,並且最後逃回了羅馬。但是,他在那裡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宣告了這場世俗與神權之爭的終結

教皇在這場爭鬥中沒有撈到任何好處,他的繼任者相繼被囚禁在法國南部的小城阿維尼翁,教會就此形成了大分裂。

之後,國王菲利普強迫教皇卜尼法斯的繼任者在里昂進行加冕,教皇之後一直留在法國。

這是教皇囚禁的開始(1309-1377),加強了法國在主教協會的影響力。

這一囚禁終止於法國的敵對勢力格雷戈裡十一世返回羅馬。但是,在格雷戈裡十一世返回羅馬的第二年,他就過世了。

因為羅馬人一定要推選出一個意大利籍的教皇。所以,在樞機主教大會烏爾班二世當選了,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候選人選舉,可能還帶有特色的弱點。

“天職之爭”:天主教會最後一次凌駕世俗權力的嘗試發生在哪一年

因此,在同一年,樞機主教們宣佈在鄰近的那不勒斯大會中重新推選教皇。無能的烏爾班儘管想推選另外一個主教,但是沒能成功。從梵蒂岡被驅逐出去之後,他不得不躲避到阿維尼翁,那裡仍然聳立著教皇們的偉大宮殿。

這是驕橫的卜尼法斯導致的第二個結果,天主教教會的大分裂。這又被稱為教廷大分裂(1378-1417)。

在長達40年之久的時間裡,兩個教皇分庭抗禮,一個在羅馬,一個在阿維尼翁

天主教的歐洲就此也一分為,意大利、德國、英國、北歐和中歐支持羅馬教廷,而法國、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和勃艮第、蘇格蘭和一些德意志帝國的侯爵們,則支持阿維尼翁教廷

經過多年的談判後,這一分裂最終終結於偉大的康斯坦斯大會。大會決議僅保存一個教皇即羅馬教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