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什麼樣的培訓要參與,什麼樣的堅決不要去?

孩子喜歡並有長遠影響的——要

孩子能明確自己喜歡的事物和內容,那是非常可貴的。

比如孩子喜歡講話,完全可以報名看圖說話。不說對將來寫作文有幫助,至少他喜歡說,並且找到方法說,積累生字、詞彙、表達的句型方式、鍛鍊演講的膽量等等。

在上學以後,對一副圖片進行看圖寫話,就可以不膽怯,不苦惱。能夠做到“願意寫”、“有東西寫”、“有詞彙用”、“有邏輯”。

像這類孩子喜歡,又能對進入學校後的語文學習有幫助,並且課業壓力不大的課程,要去。還可以是繪畫(有目的的教學形狀線條色彩——圖形)、搭建(動手能力和空間構想)、演講(表達能力)、繪本動畫(閱讀)等等。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原理趣味性認知和習得的——要

如果孩子去做數學銜接,啟蒙非常重要,有趣且引導發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可以說對孩子將來的數學興趣和學習有很大的好處。

真實案例:


可可媽媽,孩子想學會數字的拆分,5可以分成2和3,6呢,7呢?每天做50題,總能記住吧?可是一段時間坐下來發現還是會有錯誤。

為什麼?因為孩子只是機械的記憶和背誦,根本沒有體會到數字拆分也是數量的變化,也沒有認知到,總體和部分的關係。趣味性就不談了,看到寫數學題就逃跑。

如果課程是從原理出發,拿出數量展示整體和部分的規律,有趣味性又能動手操作,再進行適當的練習就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從原理認知出發,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銜接課程,要去。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打基礎為主非大量練習的——要

英語口語對話、自然拼讀,說說單詞玩一玩,和媽媽也能迸出一切短語,何樂而不為?

案例:


聰聰媽媽不要求機構能教會孩子聽說讀寫,她希望孩子對英語有興趣,漸漸的孩子喜歡去說,去問媽媽瓶子怎麼說,電視怎麼說,我要去遊樂場怎麼說......事實證明後期進入學校以後雖然英語不是第一名,但絕對是最熱愛英語的其中一個,並且英語成績從不掉隊。

筆者認為,引導為這樣的結果,是最好的,何必在5、6歲就要會寫出一段英文呢?

每天盯著本子寫A/B/C/D真沒必要。銜接是為了打一點基礎,興趣是第一位。如果課程內容和形式特別關注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簡單的英語興趣、認知方法、發音、口型、情景,而課後做一些簡單反饋那就很好。

所以打基礎為目的的課程,要去。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注重習慣不一味討好家長的——要

很多機構為了續課、留住生源和客戶,不管孩子的行為習慣,一味討好孩子和家長,會產生一個不良效果。

那就是離開培訓班,孩子依然不會好好學習,效率依然低下。

坐姿良好、眼神專注、思路跟隨、互動積極、物品管理、鬆緊有度,這都是學習習慣的重要方面。

案例:


樂樂媽媽看重學習結果,一定要孩子學會計算,於是報名的機構她只看有沒有計算能力的提高,會不會做題,能不能又快有多。孩子在機構一對一,幾乎跟老師像同學一樣。上課時間,做題靠商量,練習靠欺哄,一會摸摸鉛筆盒,一會兒捏碎橡皮玩,歪歪扭扭聽課,沒事兒還聊聊家常。


結果回家做題效率就很低下,進入學校以後,回家的功課還是要媽媽時時刻刻坐在邊上盯著,“墨跡”、“不專心”、“粗心”成了他的代名詞,其實就是基礎不紮實,學習習慣不好。

所以,學習習慣是綜合影響學習能力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機構也很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思考習慣、做題習慣,那麼這樣的課程,要去。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拼命刷題的——不要

舉例:有的培訓機構從2+1開始背,3+1,4+1,5+1......再來2+2,3+2,4+2......原理搞明白了嗎?有道具幫助建立數量增長概念嗎?可能只是一天100題背出來了。這對後期數學思維的抽象性、跳躍性非常不利。

案例:


墩子6歲,從小學習思維,媽媽看重孩子的思維靈活和舉一反三,經過有趣的加減法學習,1年孩子可以處理100以內的應用題。訓練量相比其他孩子少得多,做題速度也不那麼快,但孩子喜歡數學,喜歡去計算並解決問題。


堯堯6歲,和墩子在一個班,也進行思維學習。但是媽媽額外給他報名了某機構的計算班,整天做加減法,並且是比較死板的,雖然能做比如“1243+2456=”之類的豎式,但是碰到23+()=45,馬上就歇菜。碰到應用題馬上就卡住,並且一提到數學,就一臉苦相......

原因是原理認知的趣味性是零,並且習得知識的方式是傳統的填鴨和重複。所以這類的培訓銜接,堅決不能要。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注重技巧的——不要

網上各種網課鋪天蓋地,有些特別強調技巧。

比如12-9,什麼9的補數是1,1+2=3,所以等於3,說句不好聽的,純屬誤人子弟。

原理是什麼?是因為個位2-9不夠,借用10-9,留下了1和算式中的2,一共留下3個。

所以首先我想問,孩子知道左邊的1代表10嗎?知道先去觀察個位嗎?知道18-6不需要借10嗎?

顯然是不清楚的,只會看到這類算式用所謂的巧算去做,如果加減各種類型混合,基本歇菜,概念混亂。

所以,只注重技巧,不展示原理去發散孩子思維的,堅決不能要。

看看平面線上教學如何理解破10法的退位:

扼殺創造力的——不要

請問看到圓形,你想到什麼?

像太陽、像輪子、像地球......這都可以,但是為什麼孩子還沒想明白,老師就告訴她像個瓶蓋?難道孩子不應該天馬行空,發揮想象力去認知嗎?這也許是國內填鴨式教學與國外發散式的本質區別。

案例:


課堂上,老師請孩子們詞語接龍。很簡單的遊戲,太陽——陽光——光明——明天......但就是有孩子每次輪到的時候一個詞也蹦不出來。西西就是其中之一,家長說孩子平時看的書少,沒注意積累。其實不然,是因為孩子缺乏想象力,對一個含義幾乎沒有任何聯想。

所以,如果只是灌輸式的,只注重傳遞,不重視引導和學生為主的課堂,堅決不能要。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拔高難度助長的——不要

孩子5歲,學會了一些簡單的加減法,這很好,只要是靈活能處理加減問題的,絕對是好事。

但是有些機構,為了顯示與眾不同和優於競爭者,不斷加深難度。一年級之前,20以內加減法學會了就足夠了,何必去每天練習45+27?有何必在大班去學乘法口訣?

如果在20以內基礎紮實,並且原理清晰,那麼100以內的進退位可以適當介紹,但不適合深入學習。乘法口訣更是沒有必要,孩子連加還不熟練,多個量的多次出現也不明白,乘法是什麼並不清楚,背出口訣也不會用在應用題當中。

案例:


青青大班就會100以內加減法,乘法口訣也每天背誦,終於做計算題的時候,能夠比較熟練的完成。但是計算,只不過是數學的一個小方面,是一種工具,沒想到青青在學校里根本不聽老師講解,因為她覺得自己早就會了,太簡單了。結果到了三年級,成績很快就下來了,原因是老師講的重難點她都沒有弄的很清楚,認知和技巧只不過還停留在背誦,計算,卻沒有對其他數學思維有什麼幫助。

所以,拔苗助長,超過應有難度一大截的課程,堅決不要。

漫天的課程,要不要去輔導班?怎麼選?“四要四不要”原則

結束語:適當的銜接,可以幫助孩子去學後節省課業完成時間,騰出時間去參加其他課餘和實踐活動。但這不是單方面的知識銜接,是學習習慣、興趣、接受形式、基礎為主的銜接。絕不可為了短期的速成和眼前的效果,去消耗將來似水長流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