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三月清明天

酥雨無聲潤清明

老祖宗確定的節令,在天地間如期盪漾如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千古絕唱,把清明鬱悒傷感的情愫如天籟般表達得淋漓盡致、刻骨銘心,彷彿老天爺也相通人性順應人意,總是那麼準時地擠出絲絲雨線,為人間共同的祈念懷慰,紛紛揚揚地灑下悲涼的情調,灑下濡溼的惆悵,灑下沉默的哀思,千里尋根,迴歸故土,潤物細無聲,絲絲入心魂。

王迅‖三月清明天

循著翠鳥掠過毛毛雨的啼痕,呼吸著純樸清潤的泥土氣息,我們由此品嚐到什麼是鄉土生活的味道。沿著彎彎曲曲的泥濘小徑,我們一家人扶老攜幼來到青青的土山崗。在先人的墓地前,我們爭先恐後地為墳塋培上帶著青草的土皮,折幾條嫩綠的新枝插在墓上,接著將酒食果品擺供,點燃一柱香燭,再把紙錢焚燒,燃放炮仗,然後畢恭畢敬地下跪磕頭祭拜,虔誠祈告。憑弔悼念的心緒飄渺成絲絲酸楚與悲傷, 縈繞著綿綿淚雨朦朧的情思。“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逝者長眠於地下,悽清寂寞,我們禁不住拾摘墓碑前一種植物潔白的小花朵寄託念思,可卻拾不回亡靈的歸期。此時此刻,有誰不生髮出一種徹骨的悲憫哀傷呢?回想祖輩、恩親、摯友健在的日子裡憨厚慈祥的音容笑貌,回想他們為了子孫後代的成長和幸福而默默負重,一輩子含辛菇苦,無私付出;回想我們為了生計和事業而奔忙,總是缺少顧及對他們的問候,甚至連坐在一起傾談一下心事、同吃一頓飯的機會也很少,使他們錯過了許多人間溫情親情的享受,不管走向哪裡或走得多遠,自己的身體裡始終流淌著他們的血脈,永遠不可分割,一種生愧負疚之感壓在心頭,然卻永遠無法彌補。祭祀的實質,是心境的傳達,是孝道的體現,親人在世厚養之,過世則哀思之,寒食添土,生死對話,告慰亡靈,情生敬畏,心懷感恩,親情加厚,夢象與現實,天上與人間,意幻的心境中一遍又一遍地祈禱死者對生者的保佑賜福,人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這是今人與古人、生者與逝者、現在與過去、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進行多重溝通與交流的潛藏心底的本能的叩問。由此慨嘆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和脆弱,甚至不如墓碑旁一株松柏、路邊的一塊石頭,悠惚間產生一種強烈的緊迫感,決心在有生之年抓緊多做一些事情,無論多麼微渺,也要無愧於先人、恩親或摯友的情感和期望。

古人說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既描摹物候變化,也寄寓文化意涵。“水至美則曰清,日月雙懸則曰明”,清、明二字疊加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大自然之間雲捲雲舒、田野氣清景明、雨酥風軟、溫暖晴和的境界。此時,踏青撫柳,萬物生機盎然,天地清明,人的心靈也變得清明,故有“楊柳梳風綠如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詩句。掃墓祭祀,除了緬懷亡靈、寄託哀思之外,還是一個家庭延續血濃於水的親情維繫和感恩文化傳承教育的良機,更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文明的追求,飽含著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對人間大愛的珍視呵護,對人生價值的道德判斷。在感懷中,方知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歷史便有了人性的溫度,有了清明與祭祀有關的豐厚的文化內涵。正如一位詩人所寫的:“這裡睡著不死的人,這裡鼓舞著許多活著的人。”所謂父慈子孝,敬老愛幼,和睦恩愛,其樂融融,不恰好就是清明節習俗傳統美德的真實寫照嗎?因而,清明節這一天,或者說在這一生,可用“清明”之風,寄託哀思、追念親恩,也為敦親睦族,表達慎終追遠之意,涵養文化傳統,迴歸清潔明淨的本色,我們如何書寫好“孝”和“家”這兩個字,珍惜得到的一切和擁有的一切,明白有情有愛相守才是家,由此行為坦蕩,心靈清明,開創未來更加美好和諧的新生活,這才是清明的本意,更是人生宿命的實質和精神內核。

【編後語】清明節,是懷念親人、憑弔先輩的“感恩節”。當前,中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根據中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部署,2020年清明暫停現場祭掃活動,中山日報發起“清明思親”徵文活動。主題為“清明思親”;追思對象為已遠逝的親人;徵文以散文為主,篇幅800字以內。徵文日期:即日起至4月4日。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一投一稿)。文末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等。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二審:藍運良

◆三審:嶽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