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三月清明天

酥雨无声润清明

老祖宗确定的节令,在天地间如期荡漾如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千古绝唱,把清明郁悒伤感的情愫如天籁般表达得淋漓尽致、刻骨铭心,仿佛老天爷也相通人性顺应人意,总是那么准时地挤出丝丝雨线,为人间共同的祈念怀慰,纷纷扬扬地洒下悲凉的情调,洒下濡湿的惆怅,洒下沉默的哀思,千里寻根,回归故土,润物细无声,丝丝入心魂。

王迅‖三月清明天

循着翠鸟掠过毛毛雨的啼痕,呼吸着纯朴清润的泥土气息,我们由此品尝到什么是乡土生活的味道。沿着弯弯曲曲的泥泞小径,我们一家人扶老携幼来到青青的土山岗。在先人的墓地前,我们争先恐后地为坟茔培上带着青草的土皮,折几条嫩绿的新枝插在墓上,接着将酒食果品摆供,点燃一柱香烛,再把纸钱焚烧,燃放炮仗,然后毕恭毕敬地下跪磕头祭拜,虔诚祈告。凭吊悼念的心绪飘渺成丝丝酸楚与悲伤, 萦绕着绵绵泪雨朦胧的情思。“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逝者长眠于地下,凄清寂寞,我们禁不住拾摘墓碑前一种植物洁白的小花朵寄托念思,可却拾不回亡灵的归期。此时此刻,有谁不生发出一种彻骨的悲悯哀伤呢?回想祖辈、恩亲、挚友健在的日子里憨厚慈祥的音容笑貌,回想他们为了子孙后代的成长和幸福而默默负重,一辈子含辛菇苦,无私付出;回想我们为了生计和事业而奔忙,总是缺少顾及对他们的问候,甚至连坐在一起倾谈一下心事、同吃一顿饭的机会也很少,使他们错过了许多人间温情亲情的享受,不管走向哪里或走得多远,自己的身体里始终流淌着他们的血脉,永远不可分割,一种生愧负疚之感压在心头,然却永远无法弥补。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传达,是孝道的体现,亲人在世厚养之,过世则哀思之,寒食添土,生死对话,告慰亡灵,情生敬畏,心怀感恩,亲情加厚,梦象与现实,天上与人间,意幻的心境中一遍又一遍地祈祷死者对生者的保佑赐福,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潜藏心底的本能的叩问。由此慨叹人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和脆弱,甚至不如墓碑旁一株松柏、路边的一块石头,悠惚间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决心在有生之年抓紧多做一些事情,无论多么微渺,也要无愧于先人、恩亲或挚友的情感和期望。

古人说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也寄寓文化意涵。“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清、明二字叠加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大自然之间云卷云舒、田野气清景明、雨酥风软、温暖晴和的境界。此时,踏青抚柳,万物生机盎然,天地清明,人的心灵也变得清明,故有“杨柳梳风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扫墓祭祀,除了缅怀亡灵、寄托哀思之外,还是一个家庭延续血浓于水的亲情维系和感恩文化传承教育的良机,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文明的追求,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有了清明与祭祀有关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正如一位诗人所写的:“这里睡着不死的人,这里鼓舞着许多活着的人。”所谓父慈子孝,敬老爱幼,和睦恩爱,其乐融融,不恰好就是清明节习俗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吗?因而,清明节这一天,或者说在这一生,可用“清明”之风,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表达慎终追远之意,涵养文化传统,回归清洁明净的本色,我们如何书写好“孝”和“家”这两个字,珍惜得到的一切和拥有的一切,明白有情有爱相守才是家,由此行为坦荡,心灵清明,开创未来更加美好和谐的新生活,这才是清明的本意,更是人生宿命的实质和精神内核。

【编后语】清明节,是怀念亲人、凭吊先辈的“感恩节”。当前,中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根据中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2020年清明暂停现场祭扫活动,中山日报发起“清明思亲”征文活动。主题为“清明思亲”;追思对象为已远逝的亲人;征文以散文为主,篇幅800字以内。征文日期:即日起至4月4日。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一投一稿)。文末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等。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二审:蓝运良

◆三审:岳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