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所說的“信用”是什麼?


日常所說的“信用”是什麼?


說起古老,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一些商人在當地的集會廣場上放一條長凳,經營貨幣借貸,正是那個時期出現了“信用(credit)”這個詞。當借款人前來借款時,放款人使用這個詞,意思是他相信借款人,這種做法可以說是“信用”的雛形。同時,也出現了“破產(bankruptcy)”一詞。有時,放款人因錯誤相信借款人的償債能力,而發現自己已無法繼續經營時,就會將長凳一摔為二,說明其已經“破產”。

說起現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關係作為一種獨立的經濟關係形成市場秩序,成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和價值標準。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對客戶進行信用分析,對風險進行防範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客戶的信用情況進行分析,可以使商業銀行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貸款風險,保障貸款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

信用一詞,依詞源解釋:“人之道德,有誠篤不欺,有約必踐,夙為人所信任者,謂之信用。”從這一定義來看,其主要是在道德方面對信用進行的概括,強調的是說話算數,履行承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信用主要指的是借貸活動,就是一種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特殊價值運動。信用是一種他人認可的未來的履約意願和履約能力,信用是一個人的無形資產。

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長,社會無信不穩。信用的意思是能夠履行諾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長時間積累的信任和誠信度。


日常所說的“信用”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