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人的第二種呼吸》(一)

《‘信用’,是人的第二種呼吸》(一)

人有兩條命。一條是自然生命,一旦停止了氣息進出,立即就掛了,叫“死人”。另一條是社會生命,一旦停止了信用往來,立即就掛了,叫“爛人”。

人,屬於社會性動物,在社會上立足,畢生離不開與人的交往。交往的橋樑和紐帶就是信用。一旦失信,作為社會人,頃刻休矣。

從根上說,人活一世,就是在揹負信用行走天下。信用,是世間最昂貴的珍品,比黃金鑽石還值錢。從來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與價值,也是一個人可以永遠仰仗的資本。企業倒閉了,靠它可二次復興。生意破財了,可以憑它二次翻身。頭寸不靈了,可以靠它借錢融資。總之,有信用,就可以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解決小困難,度過大危機。著名電影《百萬英鎊》演繹的就是美國小夥兒亨利·亞當斯,巧玩信用的典型案例。

信用是個好東西。有信用的人可以把信用當錢花,一生受益不盡。與有信用的人打交道,覺得安全,踏實,有保障。人人需要,個個喜歡。可是,這麼個好東西,卻總覺得像是水中花鏡中月,時隱時現,捉摸不定,忽而信譽卓著,忽而頃刻崩塌;忽而莫逆之交,忽而不共戴天,的確像個無常。

信用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信的本質用是自己對踐行諾言的歷史記錄,別人對信守諾言的操行評價。

歸根結底,信用是個道德概念。故而,卻經常教那些在經濟交往中企圖駕乘信用之舟渡河航海之人翻船落水,吃盡苦頭。

人的行為,靠兩種力量約束,一是內在心法,旨在自律;一是外在法律,用於他律。前者屬於道德倫理範疇,後者屬於法律法規範疇。信用是做人的心理法則,不是做事的行為規則。二者之間,不能取代。即便不守信用,也只能去譴責,所謂的道德審判。而不能被法庭直接審判,除非附有合同協議。因此,很多人吃虧上當,多是錯把無常易變的德性、交情當成了永恆不變的抵押品。

信用的滋長,拉動力主要來自獎賞機制,而非懲罰機制。越在意信用的價值功用,越有信用。越獎賞誠實守信行為,越能培植信用。

信用雖然常被掛在嘴邊,人們天天打交道,卻很少有閒心去留意處理人際關係的普遍原理與流程。以至於會不明不白地形成一些糾紛,一方覺得上了當,另一方感覺吃了虧,似乎都很委屈不解。輕者產生隔閡,重者變成仇人。這類事發生的頻率很高,幾乎人人都遭遇過,區別在於程度輕重。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看信用的7個特點:

①信用起源於信任。生於信任,死於食言。甲方的信任,是因‘相信’乙方而‘委任’;乙方的信用,是因接納甲方的‘信’與‘任’而輸出‘功用’。二者的關係,相當於平日裡維持生命‘一吸一呼’的氣息。有進有出,方有生命。一旦只進不出,作為一個社會人,滋養就此中斷,甲方(個人/組織/機構/企業/公司等),從此心門緊閉,不想再有任何交集,哪裡會再有信任輸入給你?隨之而來的便是,本來可能擁有的各種合作機會與資源來源,悄悄流失。就勢必開始倒運,越走越背了!

人與人,無論社會交際,還是經濟交往。本質上都是“利益交換”。

如果說,社會交往奉行禮尚往來。那麼經濟交往,其‘利’也‘尚往來’,來而不往,無‘利’也!

②需要連續見證。信用有積累效應,但是,每次都是以舊‘喚’新開始,刷新記錄結束。一單一積累,一把一利索。∑單次信用=總信用。時間持續長,事情難度大,交易額度高,信用就高。現在,在經濟領域的徵信,就是“信而有徵”,即,信之有據,可供驗證。

③屬於一次性消費品。信用只能追加,不能消費。一個人不論以前的信用程度有多高,信譽有多響。只要一次失信,就算完爆。一次抹黑,全部歸零。

④責任與擔當是關鍵。信用發源於軟實力,發心正、行得正、善自律、有能力的人,才配擁有真正的信用。對那些雖然富有,但錢財來路不明的,欺騙性最大。當用心考察。

信用,說到底,是一個人的守信踐約的道德操守。是心高度,人的境界。是典型的文明水平,而絕非物質水平。

⑤物質條件是基礎。踐行諾言確需本錢和條件,錢的本質就是信用物,有錢人更容易培養信用。但是,切記,老賴並不都是窮人。

承兌匯票,看似沒有資金的劃撥,實際使用的是銀行信用。銀行肯出票,是因為你的基本賬戶開在他那裡,它能掌握你的錢財,以此作為抵押和保障,並非單純的無信物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