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蘭州,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從1925年甘肅第一個黨組織在蘭州建立時起,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無數共產黨人和仁人志士用理想和信念譜寫了蘭州璀璨的革命篇章,也給蘭州遺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是新時代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新使命。

2020年,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網站、微信公眾平臺”開闢專欄《館長數家珍》,今天推出(第十二期)《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聆聽專家講解,感悟時代脈搏,“追昔撫今”讓我們共同走進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用自己的實踐和感悟緬懷先烈、激勵後人。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 袁志學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袁志學,男,漢族,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甘肅臨洮人。1964年12月出生於臨洮。1983年9月考入西北師範大學政治系學習,1990年8月獲陝西師範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90年8月至2014年3月供職於中共蘭州市委黨史辦公室,2015年9月任中共蘭州市委講師團副團長,2016年10月任中共蘭州市七里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2019年9月任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

曾任西北民族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蘭州歷史文化”、中共蘭州市委黨校“蘭州地方黨史”兼職教師;《蘭州晨報》“蘭州故事”專欄撰稿人。

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甘肅地方歷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工作;在《西北師範大學學報》、《軍事歷史研究》等學術期刊發表《黨的群眾路線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光輝實踐》等學術論文20多篇;在《人民日報》、《甘肅日報》、《蘭州日報》等報刊發表《蘭州戰役在大西北解放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介紹甘肅蘭州歷史的文章30多篇;主持編寫《中國共產黨蘭州歷史1925-1949》、《蘭州革命歷史人物傳略》、《紅色記憶》、《蘭州百年圖志》、《蘭州地域文化》等著作10餘部;參與編寫《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1921-1949》、《甘肅大辭典》、《蘭州通志》、《絲路明珠——蘭州》等著作10餘部;策劃拍攝《潛伏蘭州》《決戰蘭州》《英雄團長王學禮》等多部紀錄片;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寧夏電視臺、廣西電視臺、甘肅電視臺、蘭州電視臺、鳳凰衛視及《北京日報》、《蘭州晨報》、《西部商報》、《蘭州晚報》等媒體採訪,介紹宣傳甘肅蘭州歷史文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袁志學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1898 -1989),出生於荷蘭尼梅格城,導演、編劇、紀錄片製作人,畢業於鹿特丹市高等經濟學院。1927年,在荷蘭的一家小酒吧執導了個人首部短紀錄片《齊迪奇紀事》。1928年,執導短紀錄片《對運動的研究》。1932年,執導紀錄片《英雄之歌》。1938年,拍攝紀錄片《四萬萬人民》。1941年,執導新聞紀錄片《警報!》。1946年,執導紀錄片《印度尼西亞在呼喚》。1950年,執導紀錄片《世界青年聯歡節》,這是伊文思的第一部彩色片。1965年,執導紀錄片《西北風》,該片獲得第31屆威尼斯電影節聖馬可獅獎-最佳紀錄片。1969年,其個人自傳《攝影機和我》出版。1976年,執導紀錄片《足球風波》,該片獲得第2屆法國凱撒獎-最佳短片-紀錄片。1980年,執導紀錄片《上海第三醫藥商店》。1984年,執導紀錄片《風的故事》,此片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他憑藉該片獲得第2屆歐洲電影獎特別成就獎。1988年,威尼斯電影節向90歲的尤里斯·伊文思頒發了終身成就獎。1989年6月28日,尤里斯·伊文思在法國巴黎去世。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前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並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與其他三位不同的是,尤里斯·伊文思的創作生涯最長,在長達6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拍攝了60餘部影片。

20世紀30年代末,多位國外記錄片導演來華攝製影片,他們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伊文思明確表示支持共和派,並與海明威等一些美國知識界人士創立“今日曆史電影公司”(後改名為“當代歷史電影公司”),奔赴西班牙拍攝《西班牙的土地》,這是伊文思的第一部表現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紀錄片。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尤里斯·伊文思表示堅決支持中國抗戰。受美國當代歷史電影公司的委派,尤里斯·伊文思和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愛國華僑的資助下,經過周密的準備,1938年1月21日,伊文思從美國洛杉磯飛往香港。2月16日,伊文思抵達香港,首先採訪了宋慶齡,隨即飛往武漢。以伊文思為首的攝製組到達武漢,向國民政府新聞局報告了拍攝計劃,得到一個和蔣介石夫婦共進下午茶的機會。攝製組見到了蔣介石和宋美齡,洽談了有關拍攝事宜。這次見面後,即將拍攝的《四萬萬人民》成了宋美齡親自過問的“宣傳項目”,她給伊文思指派了蔣介石特勤總管黃仁霖作為聯絡人,為其提供“協助”。後來伊文思發現,黃仁霖給他們提供的不僅是協助,他還要審查拍攝劇本,所有的拍攝內容只有得到宋美齡允許才能獲得批准,而攝製組的行程也被限定在漢口範圍內。即便在漢口,他們也處在被監視和跟蹤之中。整整4個星期,拍攝計劃毫無進展。經過一個多月同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周旋,伊文思的攝製組終於獲准前往臺兒莊前線取景拍攝。伊文思在臺兒莊工作了10天,冒著敵人的猛烈炮火,拍攝下日機轟炸、難民逃難、人民群眾搶救傷員、中國軍隊將士英勇作戰、繳獲敵人幾十輛坦克和眾多槍炮等珍貴鏡頭。1938年4月20日,伊文思一行從臺兒莊前線返回武漢。隨後,伊文思在漢口首次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努力爭取他能去延安拍電影,伊文思欣然接受這一邀請。5月初,他們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協助下到達西安,以便尋找機會到延安拍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抗日、八路軍英勇作戰的場面。因受到國民黨政府的阻撓,伊文思未能成行,只到蘭州拍攝了一些鏡頭。5月21日,伊文思接到漢口國民黨方面發來的電報:“我們在‘夫人’贊同下於5月11日做了重要決定,特此提示。我們認為你們到北方旅行的計劃是危險而草率的,只要你們願意,到處都可拍到游擊隊。‘夫人’請你們牢記在中國只有最高統帥大元帥的一支軍隊,你們之所以得到庇護並非是為了你們替某一特別部隊的做廣告,而是為了宣傳整個中國軍隊。”國民黨顯然得知了去延安的企圖,周恩來建議伊文思放棄計劃。6月底伊文思回到漢口,時逢武漢舉行獻金運動、抗戰將士紀念碑奠基典禮、郭沫若在群眾大會上作演講,伊文思又拍攝了這些珍貴鏡頭。攝製組還巧妙地避開國民黨當局的監視,到武漢“八辦”拍攝了周恩來、葉劍英介紹敵後戰場形勢,以及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博古等開會的情景。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四萬萬人民》海報

紀錄片《四萬萬人民》表現了西北國際交通線特別是甘新公路的修築;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的激烈戰鬥;漢口八路軍的重要軍事會議上,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人講話和研究軍事形勢的情況;西安人民舉行抗日遊行的場面。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紀錄片《四萬萬人民》中出現了數段1938年甘肅蘭州的景象,從白塔山俯瞰的蘭州城、宏偉的蘭州城牆、獨特的虹橋(臥橋)、中山鐵橋、運送物資的駝隊、秀美的小西湖、街頭看戰況的老百姓都在這部黑白影片中一覽無餘。

紀錄片《四萬萬人民》有關蘭州的片段


1938年,為了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伊文思第一次到中國拍攝電影,結識了中國共產黨領袖周恩來,並把攝影機送給了正在籌備的延安電影團。 1939年3月,紀錄片《四萬萬人民》在美國首映。

這是伊文思與中國結緣的開始,在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伊文思四到中國,忠實紀錄下東方古國的鉅變: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贈與中國共產黨攝影機,開啟人民影像的火種。在幸福安樂的時代,他到中國傳播知識,為新中國了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紀錄影像人才。這些影像,為中國留下了一部寶貴的世紀風雲錄。在尤里斯·伊文思的膠片裡,中國人的臉上洋溢出越來越多的笑容。

2018年2月24日,微信公眾平臺“甘肅古籍”發佈《整整80年,1938年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甘肅蘭州城是這樣的》,對紀錄片《四萬萬人民》中有關蘭州的資料以《蘭州影像》為題,進行了集中摘錄展示,讓觀眾有機會看到抗戰時期蘭州這段珍貴的影像視頻。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黃河邊的渡船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蘭州白塔山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蘭州小西湖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蘭州握橋(1952年拆除)這一段是此橋唯一留下的珍貴影像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看告示的蘭州群眾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蘭州中山鐵橋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從白塔山俯瞰黃河鐵橋

【館長數家珍】荷蘭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攝的抗戰紀錄片中的蘭州影像

來往的駝隊運送物資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