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兰州,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从1925年甘肃第一个党组织在兰州建立时起,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无数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用理想和信念谱写了兰州璀璨的革命篇章,也给兰州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新使命。

2020年,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开辟专栏《馆长数家珍》,今天推出(第十二期)《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聆听专家讲解,感悟时代脉搏,“追昔抚今”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自己的实践和感悟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 袁志学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袁志学,男,汉族,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甘肃临洮人。1964年12月出生于临洮。1983年9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1990年8月获陕西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至2014年3月供职于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2015年9月任中共兰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2016年10月任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2019年9月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

曾任西北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兰州历史文化”、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地方党史”兼职教师;《兰州晨报》“兰州故事”专栏撰稿人。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甘肃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党的群众路线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实践》等学术论文20多篇;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兰州战役在大西北解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介绍甘肃兰州历史的文章30多篇;主持编写《中国共产党兰州历史1925-1949》、《兰州革命历史人物传略》、《红色记忆》、《兰州百年图志》、《兰州地域文化》等著作10余部;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1921-1949》、《甘肃大辞典》、《兰州通志》、《丝路明珠——兰州》等著作10余部;策划拍摄《潜伏兰州》《决战兰州》《英雄团长王学礼》等多部纪录片;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兰州电视台、凤凰卫视及《北京日报》、《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等媒体采访,介绍宣传甘肃兰州历史文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袁志学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1898 -1989),出生于荷兰尼梅格城,导演、编剧、纪录片制作人,毕业于鹿特丹市高等经济学院。1927年,在荷兰的一家小酒吧执导了个人首部短纪录片《齐迪奇纪事》。1928年,执导短纪录片《对运动的研究》。1932年,执导纪录片《英雄之歌》。1938年,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1941年,执导新闻纪录片《警报!》。1946年,执导纪录片《印度尼西亚在呼唤》。1950年,执导纪录片《世界青年联欢节》,这是伊文思的第一部彩色片。1965年,执导纪录片《西北风》,该片获得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可狮奖-最佳纪录片。1969年,其个人自传《摄影机和我》出版。1976年,执导纪录片《足球风波》,该片获得第2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短片-纪录片。1980年,执导纪录片《上海第三医药商店》。1984年,执导纪录片《风的故事》,此片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欧洲电影奖特别成就奖。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向90岁的尤里斯·伊文思颁发了终身成就奖。1989年6月28日,尤里斯·伊文思在法国巴黎去世。

在世界电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称为纪录电影的先驱,与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和前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并称为四大纪录电影之父。与其他三位不同的是,尤里斯·伊文思的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

20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记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尤里斯·伊文思。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伊文思明确表示支持共和派,并与海明威等一些美国知识界人士创立“今日历史电影公司”(后改名为“当代历史电影公司”),奔赴西班牙拍摄《西班牙的土地》,这是伊文思的第一部表现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纪录片。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尤里斯·伊文思表示坚决支持中国抗战。受美国当代历史电影公司的委派,尤里斯·伊文思和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爱国华侨的资助下,经过周密的准备,1938年1月21日,伊文思从美国洛杉矶飞往香港。2月16日,伊文思抵达香港,首先采访了宋庆龄,随即飞往武汉。以伊文思为首的摄制组到达武汉,向国民政府新闻局报告了拍摄计划,得到一个和蒋介石夫妇共进下午茶的机会。摄制组见到了蒋介石和宋美龄,洽谈了有关拍摄事宜。这次见面后,即将拍摄的《四万万人民》成了宋美龄亲自过问的“宣传项目”,她给伊文思指派了蒋介石特勤总管黄仁霖作为联络人,为其提供“协助”。后来伊文思发现,黄仁霖给他们提供的不仅是协助,他还要审查拍摄剧本,所有的拍摄内容只有得到宋美龄允许才能获得批准,而摄制组的行程也被限定在汉口范围内。即便在汉口,他们也处在被监视和跟踪之中。整整4个星期,拍摄计划毫无进展。经过一个多月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周旋,伊文思的摄制组终于获准前往台儿庄前线取景拍摄。伊文思在台儿庄工作了10天,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拍摄下日机轰炸、难民逃难、人民群众抢救伤员、中国军队将士英勇作战、缴获敌人几十辆坦克和众多枪炮等珍贵镜头。1938年4月20日,伊文思一行从台儿庄前线返回武汉。随后,伊文思在汉口首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努力争取他能去延安拍电影,伊文思欣然接受这一邀请。5月初,他们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协助下到达西安,以便寻找机会到延安拍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八路军英勇作战的场面。因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阻挠,伊文思未能成行,只到兰州拍摄了一些镜头。5月21日,伊文思接到汉口国民党方面发来的电报:“我们在‘夫人’赞同下于5月11日做了重要决定,特此提示。我们认为你们到北方旅行的计划是危险而草率的,只要你们愿意,到处都可拍到游击队。‘夫人’请你们牢记在中国只有最高统帅大元帅的一支军队,你们之所以得到庇护并非是为了你们替某一特别部队的做广告,而是为了宣传整个中国军队。”国民党显然得知了去延安的企图,周恩来建议伊文思放弃计划。6月底伊文思回到汉口,时逢武汉举行献金运动、抗战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郭沫若在群众大会上作演讲,伊文思又拍摄了这些珍贵镜头。摄制组还巧妙地避开国民党当局的监视,到武汉“八办”拍摄了周恩来、叶剑英介绍敌后战场形势,以及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等开会的情景。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四万万人民》海报

纪录片《四万万人民》表现了西北国际交通线特别是甘新公路的修筑;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的激烈战斗;汉口八路军的重要军事会议上,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讲话和研究军事形势的情况;西安人民举行抗日游行的场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出现了数段1938年甘肃兰州的景象,从白塔山俯瞰的兰州城、宏伟的兰州城墙、独特的虹桥(卧桥)、中山铁桥、运送物资的驼队、秀美的小西湖、街头看战况的老百姓都在这部黑白影片中一览无余。

纪录片《四万万人民》有关兰州的片段


1938年,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伊文思第一次到中国拍摄电影,结识了中国共产党领袖周恩来,并把摄影机送给了正在筹备的延安电影团。 1939年3月,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在美国首映。

这是伊文思与中国结缘的开始,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伊文思四到中国,忠实纪录下东方古国的巨变: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赠与中国共产党摄影机,开启人民影像的火种。在幸福安乐的时代,他到中国传播知识,为新中国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纪录影像人才。这些影像,为中国留下了一部宝贵的世纪风云录。在尤里斯·伊文思的胶片里,中国人的脸上洋溢出越来越多的笑容。

2018年2月24日,微信公众平台“甘肃古籍”发布《整整80年,1938年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甘肃兰州城是这样的》,对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有关兰州的资料以《兰州影像》为题,进行了集中摘录展示,让观众有机会看到抗战时期兰州这段珍贵的影像视频。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黄河边的渡船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兰州白塔山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兰州小西湖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兰州握桥(1952年拆除)这一段是此桥唯一留下的珍贵影像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看告示的兰州群众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兰州中山铁桥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从白塔山俯瞰黄河铁桥

【馆长数家珍】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抗战纪录片中的兰州影像

来往的驼队运送物资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