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愛妞牛
《1917》是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講述1917年春,正逢一戰時期,當時德軍從戰場撤退到興登堡防線。那裡設置了地雷和狙擊手作為陷阱。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要在8小時內跨越9英里,穿過敵佔區,向一支即將踏入德軍陷阱的英國部隊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
個人覺得《1917》天然帶有雙重矛盾。
它是技術向電影,但在“一鏡到底”的概念確立之時,它就是一場技術冒險。
《1917》沒有選擇展現大部隊進攻的宏大場景,而是將鏡頭聚焦到兩位普通士兵身上,跟隨著他們奔跑、躲藏,跟隨著他們的眼睛去看戰場的斷壁殘垣,聽士兵們的對話、抱怨,用各種各樣的細節,讓觀眾在腦海當中自行演繹出殘酷的戰場。
主人公之一斯科菲爾德前半程顯然帶著對任務的抗拒和抱怨,質疑同伴布雷克為什麼要挑上自己,厭戰的他,對於榮譽的態度也很是冷漠,可以直接把勳章換酒喝。直到布雷克犧牲,那份拯救同胞的信念才讓斯科菲爾德一往無前,頂著槍林彈雨前行、與敵人肉搏、以超強的意念去傳達命令。
他們都在時刻提醒著人類:
戰爭毫無意義。
東聊聊西說說
大家好,我是大臉貓影視劇,《1917》整部電影的節奏特別好,既不是那種從頭到尾只看到戰火紛飛,聽到的都是炮火聲而感到吵鬧,也不會因主角行走在無人區而過份寂靜,它的急和緩控制的非常好,至少讓我在每次緊張後都可以緩一緩再接著緊張……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在小鎮的時候他當時剛從昏迷中清醒,還處於一種恍惚的狀態,導演很好的運用燈光和聲音體現出了那種恍惚感,有種不真實的感覺,我在看的時候差點就以為他還在夢裡,那種寂靜又莫名帶來了一種緊張感……
最後一幕,主角一個人坐在大樹下,一如開頭,跟開頭做了很好的呼應,有一種靜謐的感覺,整個人隨著這個鏡頭放鬆了下來,隨著他閉上眼,黑鏡,然後電影結束……
這部電影不同於其他的戰爭片,不像《血戰鋼鋸嶺》從頭炮火連天到尾,它運用長鏡頭,同時動靜結合、緩急相當讓電影更有代入感……
喜歡戰爭片,但又受不了血腥暴力的小夥伴值得入坑,真的超好看,強烈安利!
樂寶萌媽
《1917》是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科林·費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理查德·麥登、馬克·斯特朗、安德魯·斯科特主演的電影。於2019年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2020年1月17日,《1917》宣佈引進中國內地。
2020年2月,該片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攝影獎。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 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佈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入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1917》在2020年1月9日(週四)晚在北美2900家影院起片,當晚獲票房325萬美元。影片在1月10日(週五)擴至3434家影院正式全面上映,首日含提前場(不計小範圍點映)票房達1400萬美元,上映成績遠好於其他片。1月11日(週六)當天再收1373萬美元,比扣除提前場的首日上漲28%。1月12日(週日)下跌36%,單日再收近880萬美元,最終首週末三天票房累計3650萬美元,表現遠好於3000萬美元以下的市場預期,也成為環球影業近四個月來的首個週末冠軍。
2020年1月12日,帶著日前金球獎勝利的光環,環球影業發行的戰爭片《1917》本週末在北美大範圍上映,隨即以3天入賬3650萬美元的成績登頂週末票房榜。
該片攝影是由羅傑·狄金斯使用ALEXA Mini LF攝影機進行動態拍攝,試圖去展現一種無間斷的單鏡頭拍攝效果。因此,影片中的一些場景,會令觀眾困惑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不過,這應該不是觀眾在觀看一部電影時最先想到的事情。儘管影片的情節設計單純不復雜,由於該片只聚焦於兩個角色且缺乏背景故事,《1917》無法產生總覽式的觀感。影片中的一些敘事序列讓主角成為殺人者,之後又讓他即便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也避免採取致命性的行為——這樣沒法彌補敘事上的弱點。
圓心看劇1080p
初 看 的 時 候 在 懷 疑 這 部 影 片 自 己 確 定 想 看 嗎 ?
電 影 的 題 材 是 戰 爭 類 型 , 一 般 這 種 都 不 是 很 喜 歡 , 但 是 隨 著 劇 情 的 發 展 感 覺 就 像 是 簡 易 版 《 西 遊 記 》 , 懷 揣 著 堅 定 的 使 命 一 路 過 五 關 斬 六 將 , 最 終 完 成 使 命 並 且 將 同 伴 的 死 訊 告 知 其 兄 弟 。 路 上 的 每 一 個 拐 點 都 扣 人 心 弦 。 主 角 經 歷 一 路 挫 折 , 其 實 可 以 選 擇 放 棄 , 但 他 卻 始 終 堅 持 不 退 縮 , 這 是 其 一 ; 途 中 毫 不 猶 豫 救 下 不 明 敵 我 的 空 軍 、 將 牛 奶 贈 送 給 襁 褓 中 的 嬰 無 不 彰 顯 著 他 善 良 的 本 質 。 這 個 結 局 算 美 好 嗎 ? 我 不 知 道 , 他 說 服 了 將 軍 讓 隊 伍 撤 下 來 避 免 了 更 多 無 辜 的 傷 亡 , 同 伴 的 哥 哥 也 好 好 的 活 在 世 上 ; 但 看 著 戰 爭 中 受 傷 的 士 兵 我 笑 不 出 來 , 確 實 , 生 在 和 平 的 國 家 真 是 最 大 的 幸 福 ! 珍 愛 和 平 、 保 持 善 良 、 堅 韌 不 拔 、 使 命 必 達 、 堅 定 克 服 一 切 困 難 或 恐 懼 的 心 !
伯爵爵兒
電影帶著觀眾來到一戰的歐洲,德國準備了幾個月的計劃,就是故意撤退,假裝不堪一擊,然後吸引英國人進攻。在獲悉情報後,英軍便安排兩個年輕的士兵用送信的原始方法,去阻止前方不瞭解實情英軍的進攻,其中一個送信的士兵因為自己的哥哥就在進攻的隊伍裡,為了救自己的兄弟,還有1600人的生命,他義無反顧的接受這個任務。他們穿梭在看不到境頭和方向的大霧裡,陷入德國人的陷阱中險些喪命,從橫七豎八的屍體上跨過,目睹了空戰被擊落的德國飛機。可卻因為憐憫搭救了德軍飛行員,那個一心只想救兄弟的士兵被對方的匕首捅傷,流血過多後死亡。
剩下的這個士兵從被安排任務開始就知道是一條死亡之旅,甚至不想執行任務,猶豫不決,還不時發牢騷,在他看來另一個只想救他的兄弟。現在,他不得不完成戰友的囑託,繼續前進,還不時受到德方狙擊手的伏擊,死裡逃生,精疲力竭後終於把信件送到前線,阻止了沒有必要的進攻,挽救了大家的生命。這些還沒有結束,他必須找到以死戰友的兄弟,把戰友的遺物交給對方,他翻越戰壕,在傷員中反覆尋找,最終找到了戰友的兄弟,還活著,安然無恙,面對熟悉人的死亡,他們的情緒都是傷感的。
其實在地球,人類都是它的外鄉人,正常的生老病死,對時間而言,不過是浮光掠影,人類活著,還得經歷人禍造成的痛苦,和自然災難的痛苦,人類的一輩子,就是一場災難的旅行。任何親情和友情,在戰爭面前顯得是多麼的脆弱,一切野心和榮譽在衝突中都是拿成千上萬人的命來交換的,誰在乎那些爬滿蛆蟲,飛著蒼蠅,被烏鴉、鷹隼,或老鼠吞食,被遺棄的屍體呢。諸行無常,生命亦是無常,萬物更是如此,地球並不太平。
恐怖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特別是把人禍說是天災,和平年代不會因為和平而忘卻傷痕累累的過去,歷史永遠不會塵封,因為一些人永遠也得不到安息。
文卓剪輯
《1917》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科林·費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理查德·麥登、馬克·斯特朗、安德魯·斯科特主演的電影,於2019年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2020年引進中國。
2020年2月,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和最佳攝影獎。
這部電影是以兩個傳令兵的視角,回顧1917年西線戰場,完成救贖,導演用了很多鏡頭讓觀眾進入狀態,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戰爭。
故事講述的是兩個士兵要在8小時穿越敵區,向前線送信,以此來拯救1600條性命。
《1917》採用的是單線敘事,故事雖然簡單,卻一分鐘都沒有浪費,劇情緊湊節奏快速,場景設定非常合理。
這部影片更多的是視覺上帶來的快感,沒有用太多宏達的鏡頭來襯托。劇中斯科菲爾德的使命不斷的受到了陌生人諷刺,因為沒有人相信他可以完成任務,甚至他的上級都認為這是去送死毫無意義對任務也產生了質疑。而他唯一的目標就是“完成任務”
他本來是一個無辜的士兵,意外的被選中去完成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開始他也很害怕,心理為此折磨了許久,但想到軍令如山,以及對崇高使命的嚮往最終讓他下定決心出發。
最後的結尾很感人,他去找了布雷克的哥哥,完成了“另一個任務”將戰爭昇華到人性,讓人明白戰爭的殘酷以及對和平的嚮往。
這部電影通過小人物的視角來敘述戰爭,讓人們更加直觀的看到人性帶來的惡果,更多的是對戰爭的反思。
司徒王胤
《1917》海報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最近一段時間被討論很多的一部電影——《1917》。《1917》因為兩件事被討論:一個是《1917》獲得了10項2020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僅次於《小丑》(Joker,11項);另一個則是這部電影使用了“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全片從頭到尾只有一個鏡頭!
一鏡到底為什麼會被熱議?
《惡魔島》中的對話鏡頭
我們日常所觀看的影視作品,是由無數個鏡頭拼接而成(剪輯),這種表現手法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蒙太奇”。比較直觀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影片中兩人面對面的對話鏡頭,大多是誰說話給誰正面鏡頭,一場對話就在兩人之間切換。這樣的對話場景,就需要最少兩臺攝像機拍攝兩個鏡頭,然後後期將鏡頭剪輯到一起。
《1917》當中的對話鏡頭
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在一鏡到底的影視作品當中。以對話鏡頭為例,一鏡到底多數會選擇側方的機位進行拍攝,如果空間允許的話,鏡頭會在對話兩人間移動,但是絕對不會出現剪輯的痕跡。可能有朋友看到這裡會覺得,一鏡到底也沒什麼了不起啊,不就是全片用一個鏡頭麼,我也能拍啊。
一鏡到底需要巧妙的設置情節
錯,一鏡到底非常了不起。電影不是我們拍風景視頻,電影有敘事的基本要求,同時導演還需要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達情緒,讓觀眾能夠沉浸到情節當中。一鏡到底其實會阻礙電影敘事以及情緒傳達,如果做不好,一部有完整敘事的電影也會變成“風景視頻”。所以,一部能夠獲得奧斯卡肯定的“一鏡到底”電影,尤其是獲得最佳影片提名的一鏡到底電影,當然值得討論。
一鏡到底有多難拍?
《1917》拍攝現場
以《1917》為例,全片共119分鐘,那麼這個鏡頭的時長至少有100分鐘(片頭片尾預估19分鐘,美叔也沒計時)。要知道,電影不是舞臺劇,場景是一直在切換的,那麼鏡頭就要一直在不同的場景當中切換,這對片場的調度有很高的要求。
《鳥人》劇照
上一部比較出名的“一鏡到底”電影是2017年上映的《鳥人》(Birdman),這次的《1917》遇到的比《鳥人》還大的挑戰是,整部電影沒有一場內景戲,全部都是外景。由於劇情的原因,主角一直在不斷的移動當中,場景涉及到戰壕、彈坑遍佈的戰場、地下工事、廣闊的平原、移動的車廂、小鎮廢墟、河流等等,距離跨度長達9英里,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既有白天場景也有夜晚場景。
《1917》當中出現的不同場景
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對的地方?時間跨度長達8小時,那麼這“一個鏡頭”是怎麼用100分鐘的時間去展現8小時的內容呢?回到文章開頭,你會發現,美叔說《1917》用的是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而不是拍攝手法。這部電影與《鳥人》一樣,利用高超的拍攝技巧配合精細的剪輯以及特效,將多組鏡頭無縫剪輯到一起,讓觀眾幾乎感受不到鏡頭的切換,從而達到了在100分鐘之內展現出這一利用8小時橫跨9英里的故事。
導演為何要選擇這種展現手法?
與時間賽跑
《1917》是一部戰爭片,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接到命令,要在8小時內跨越9英里,穿過敵佔區,向一支即將踏入德軍陷阱的英國部隊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如果他們不能按時抵達的話,將會有1600名士兵因此犧牲,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與死神的競速。
《敦刻爾克》海報
但是與《敦刻爾克》(Dunkirk)等傳統的戰爭片不同的是,《1917》沒有選擇展現大部隊進攻的宏大場景,而是將鏡頭聚焦到兩位普通士兵身上,跟隨著他們奔跑、躲藏,跟隨著他們的眼睛去看戰場的斷壁殘垣,聽士兵們的對話、抱怨,用各種各樣的細節,讓觀眾在腦海當中自行演繹出殘酷的戰場。
攝像機交接
因此,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看起來最適合,因為沒有任何鏡頭切換,所以觀眾不會“跳出來”,視線會與攝像機一起跟隨著主角,情緒也會始終沉浸在劇情當中,不會有任何的抽離。唯一的缺點是,哪怕是“偽·一鏡到底”,這種展現形式也不好拍。
拍攝《1917》的難點在哪裡?
這段場景有兩組鏡頭
雖然《1917》並非一氣呵成用一個鏡頭拍下來的,但是為了向觀眾展示出一鏡到底的感覺,不同組鏡頭之間的轉換要做到無縫,也就是下一段戲的開始處要與上一段戲的結尾處完美銜接。聽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是考慮到鏡頭當中各種運動素材,如果銜接不好,素材的運動軌跡就會偏移,顯得非常不自然。
全片都是採用自然光源
第二個難點是光線。如果是在影棚內拍攝的話,一條沒過的話接著拍就可以,光照強度,光線角度都不會有什麼變化,但《1917》全部都是外景,而且因為經常有環繞主角的鏡頭,所以四周根本沒有辦法佈置燈光,只能完全依靠自然光。
陰天的時候影子不明顯
通過觀影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夜晚之外《1917》的鏡頭當中一直都是陰天的狀態。陰沉的天氣除了能夠讓觀眾更能感受到壓抑之外還有一點好處,沒有強烈的陽光形成的影子,這樣對光線角度的要求相對就低了一些。不過拍攝期間不可能一直都是陰天,這個時候劇組怎麼辦呢?
《1917》是怎麼拍攝的?
《1917》劇照
我們先來說光線的問題,很簡單,靠天吃飯:什麼時候陰天時候開始拍攝。當然,烈日當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閒著,而是在一遍一遍地排練,只要雲彩一遮住太陽,他們就立馬進入拍攝狀態。
《1917》由多個長鏡頭剪輯而成
保持鏡頭連貫性則更復雜一些。首先,雖然《1917》並非真正的一鏡到底拍攝而是將鏡頭分解之後再使用後期做出來的效果,但是這部電影拍攝的鏡頭也基本上都是長鏡頭,這樣一來,需要剪輯的地方就會少很多,但是同樣,這樣做對拍攝現場的調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
拍攝電影開場時的場景
據主創所說,電影《1917》一共有兩套劇本,一套劇本是給演員表演用的,一套是給現場工作人員用的。給演員的劇本基本上就是傳統的景象、對白、動作等內容;給工作人員的劇本則標註了這場戲攝像機的走位、交接等,工作人員需要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如果這個時候有一架攝像機在拍攝“電影拍攝過程”的話,拍出來的作品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一部電影(大家都在按照劇本走)。
連飛行器都用上了
導演並沒有因為追求“一鏡到底”的效果而放棄自己鏡頭語言的表達,這無疑非常加重了導演的工作量,對攝影的要求也異常的高。從影片中看,《1917》應該用到軌道的地方好像不多,基本上全程都是手持、機架、車載帶著穩定器的攝像機(甚至還用上了四翼飛行器)。
夜景規劃與實際效果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廢棄小鎮夜晚的那場戲,為了能夠把演員的奔跑路線以及攝像拍攝素材的路徑規劃好,攝製組按照比例搭建了一個微縮模型。除了這些,為了營造出漂亮的光影效果,攝製組甚至連每顆照明彈的軌跡都設計好了。你在電影中看到的起起落落的照明彈並不是被髮射出來,而是掛在懸空軌道上被繩子拉著走的。
唯美的光影效果
《1917》採用“一鏡到底”的展現方式並沒有影響電影故事的表達,雖然影片開始時略顯沉悶,不過從兩人接到任務之後開始,觀眾會隨著鏡頭跟著主角一起經歷各種狀況,影片的代入感特別強,有效地解決了單鏡頭表現力不足的問題。
緩解枯燥的巧妙劇情安排
如果你回過頭來二刷的話就會發現,影片的許多情節設置得特別精巧,因為單鏡頭呈現出的內容量較少,所以有時會顯得枯燥,但是每當觀眾的耐心即將耗盡的時候,劇情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波折,讓觀眾的注意力重新投入進去。另外,雖然只有一個鏡頭,導演也非常注意對鏡頭的運用,利用不同層次的景別來營造不同的感覺。
《1917》更像是一部劇情片而非戰爭片
總的來說,《1917》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宏大的戰爭片,而是於細微處展現戰爭殘酷面的劇情片(部分劇情更像驚悚片),劇情節奏緊湊,高潮迭起,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電影。
小貝剪輯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高黑瘦大叔!
這是我看過的第一部一戰題材電影,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影片故事很簡單,兩名英國士兵接到上級命令,深入敵後為先頭部隊傳遞停火情報,中途死了一個,剩下男主角一人,不畏艱險,一路開掛,使命必達。導演對戰爭場面的刻畫以小見大,著重烘托英軍的厭戰情緒,以及緊張的戰鬥氛圍,長鏡頭運鏡彰顯功力。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評選,本片有較強的競爭力,至少也能拿到一個最佳攝影單項獎。五星好評!
PS:兩個小瑕疵,一是男主角在過斷橋時,進入建築物遭遇德軍,被打中胸口,結果腦袋著地,只是把頭磕破了,身體完全沒受傷,這掛開得太明目張膽了。二是影片前段,男主角被絆雷炸,房子都快塌了,他居然一點事沒有,眼睛進了點灰塵,洗了洗就滿血復活了,看來德國人的絆雷只炸房子不傷人。
高黑瘦大叔
《1917》這部電影很精彩,比之前看過的《決戰中途島》更好看,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不多,它並不是在炫耀槍炮的斑駁,而是凸顯戰爭的殘酷,還有生命的無辜。
電影帶著觀眾來到一戰的歐洲,德國準備了幾個月的計劃,就是故意撤退,假裝不堪一擊,然後吸引英國人進攻。在獲悉情報後,英軍便安排兩個年輕的士兵用送信的原始方法,去阻止前方不瞭解實情英軍的進攻,其中一個送信的士兵因為自己的哥哥就在進攻的隊伍裡,為了救自己的兄弟,還有1600人的生命,他義無反顧的接受這個任務。他們穿梭在看不到境頭和方向的大霧裡,陷入德國人的陷阱中險些喪命,從橫七豎八的屍體上跨過,目睹了空戰被擊落的德國飛機。可卻因為憐憫搭救了德軍飛行員,那個一心只想救兄弟的士兵被對方的匕首捅傷,流血過多後死亡。
剩下的這個士兵從被安排任務開始就知道是一條死亡之旅,甚至不想執行任務,猶豫不決,還不時發牢騷,在他看來另一個只想救他的兄弟。現在,他不得不完成戰友的囑託,繼續前進,還不時受到德方狙擊手的伏擊,死裡逃生,精疲力竭後終於把信件送到前線,阻止了沒有必要的進攻,挽救了大家的生命。這些還沒有結束,他必須找到以死戰友的兄弟,把戰友的遺物交給對方,他翻越戰壕,在傷員中反覆尋找,最終找到了戰友的兄弟,還活著,安然無恙,面對熟悉人的死亡,他們的情緒都是傷感的。
其實在地球,人類都是它的外鄉人,正常的生老病死,對時間而言,不過是浮光掠影,人類活著,還得經歷人禍造成的痛苦,和自然災難的痛苦,人類的一輩子,就是一場災難的旅行。任何親情和友情,在戰爭面前顯得是多麼的脆弱,一切野心和榮譽在衝突中都是拿成千上萬人的命來交換的,誰在乎那些爬滿蛆蟲,飛著蒼蠅,被烏鴉、鷹隼,或老鼠吞食,被遺棄的屍體呢。諸行無常,生命亦是無常,萬物更是如此,地球並不太平。
恐怖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特別是把人禍說是天災,和平年代不會因為和平而忘卻傷痕累累的過去,歷史永遠不會塵封,因為一些人永遠也得不到安息。
翻滾的電影膠片
《1917》
《1917》,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
它運用長鏡頭,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整部電影的緊張感更加突出,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你感覺提心吊膽的
整部電影的節奏特別好,既不是那種從頭到尾只看到戰火紛飛,聽到的都是炮火聲而感到吵鬧,也不會因主角行走在無人區而過份寂靜,它的急和緩控制的非常好,至少讓我在每次緊張後都可以緩一緩再接著緊張……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在小鎮的時候,他當時剛從昏迷中清醒,還處於一種恍惚的狀態,導演很好的運用燈光和聲音體現出了那種恍惚感,有種不真實的感覺,我在看的時候差點就以為他還在夢裡,那種寂靜又莫名帶來了一種緊張感……
最後一幕,主角一個人坐在大樹下,一如開頭,跟開頭做了很好的呼應,有一種靜謐的感覺,整個人隨著這個鏡頭放鬆了下來,隨著他閉上眼,黑鏡,然後電影結束……
這部電影不同於其他的戰爭片,不像《血戰鋼鋸嶺》從頭炮火連天到尾,它運用長鏡頭,同時動靜結合、緩急相當讓電影更有代入感……
喜歡戰爭片,但又受不了血腥暴力的小夥伴值得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