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之前,伊朗與沙特的關係如何?

矯瑞


在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和沙特的關係是總體上友好,但也存在很多爭執。

沙特在1929年8月24日就同伊朗簽訂了互相友好條約,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但在1943年底,沙特處死了1名伊朗什葉派朝聖者,引起伊朗不滿,導致兩國在1944年3月斷交。
1953年,沙伊兩國又在美國勢力深入中東,同為美國盟友的情況下重新和好。而且在蘇聯支持埃及的納賽爾,推行反對君主制、反對西方的納賽爾主義,鼓動中東鬧革命的情況下,同為君主制的沙伊兩國關係進一步密切。沙伊兩國共同在美國的支持和援助下抵制蘇聯在中東的擴張,反對納賽爾主義。此外,沙特在油氣資源豐富的布賴米綠洲主權要求上,得到了伊朗的大力支持。
1962年沙特鼓動成立世界穆斯林聯盟時,沙特也予以積極響應,並且成為創始國之一。1965年12月,沙特的費薩爾國王訪問亞非地區9個穆斯林國家的行程,就是從首訪伊朗開始。在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伊朗雖未參加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禁運,但是對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很多支持。但是,沙伊兩國在很多問題上又存在分歧,影響了兩國關係。例如在對以色列的態度上,沙特是站在整個阿拉伯世界這一邊的,而伊朗則與以色列眉來眼去,巴列維國王還公開表示和以色列保持關係並進行事實上的承認,這讓沙特很不滿。在美國鼓動成立巴格達條約組織時,除伊拉克之外的阿拉伯國家都不加入,沙特還勸說伊朗不要加入,然而伊朗不聽勸,於1955年11月加入。此外,沙特和伊朗又都是中東大國,都有著爭奪中東地區霸權之心,而且兩國之間還存在島嶼歸屬問題,因此兩國之間經常發生爭吵,關係也就不斷有起伏。(S)


聯合防務


國內自媒體還是要看看洋人記載,不要總是閉門造車。

尼克松(Richard Nixon)訪問伊朗巴列為( Pahlavi)王朝老大陪同。當時尼克松搭檔副總統 Spiro因為貪汙腐化下課。猶太人基辛格Kissinger等了好久,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下臺(實際是因為油價上漲,國內通貨膨脹下課),副總統Spiro因為腐敗下課,受益者福特Ford上臺,繼續和巴列為維繫友好關係。

美國和伊朗的關係,由伊朗體量和資源決定。美國人套用猶太人搞腐敗那一套 Go to Head Quarter 搞定老大的事情很快在伊朗革命者面前不堪一擊。又讓人想起猶太人支持沙俄保皇派白軍white army攻打剛成立的蘇維埃紅軍red army,結果白軍大敗,猶太人逃亡。20世紀70年代末的伊朗和20世紀初的蘇聯何等相似。猶太人善於賄賂獨裁者或者王室。

猶太人基辛格急急忙忙訪問沙特,勸說沙特放棄石油禁運,讓美國免受通貨膨脹的痛苦。可見尼克松下課並非水門事件,而是因為美國通貨膨脹。無奈費舍爾支持巴勒斯坦反感以色列和猶太人,對美國的訴求沒有急於回覆。

費舍爾國王立下了影響整個中東的兄終弟繼的王位繼承製度,比如蘇黛七雄 今天的沙特國王。當然費舍爾不久死於被暗殺。


Skyworld2


沙特成立於1927年,禮薩汗在位時的伊朗(1935年之前國名為波斯)卻對沙特不理不睬。不過,兩國都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大國,伊朗佔據伊朗高原,沙特佔據阿拉伯半島,各自在國際戰略上都有重要位置。二虎相鬥,必有一傷,還是和為貴的好。兩國於1929年8月10日正式建立關係。

那時的伊朗,還是蘇聯與英國的“半殖民地”,蘇聯控制其北部,英國控制其南部。蘇聯與英國對沙特來說,就是兩個龐然大物,哪個也惹不起,乾脆不說話。不過,在三十年代,沙特已與另一強國美國搞好了關係,有了美國當靠山,沙特可以坐山觀虎鬥。美國早就想控制伊朗,但蘇聯塊頭太大,搬不動。二戰後,蘇聯與英國勢力退出了伊朗,美國這才趁虛而入。

五十年代,美國花了4500萬美元(貸款),博得了伊朗年輕國王巴列維二世的好感。伊朗最怕北方強大的鄰國蘇聯捲土重來,所以特別重視與美國的關係。就像現在的波蘭極力討好美國,不怕得罪俄羅斯一樣,伊朗與蘇聯基本翻臉。

作為美國在中東伊斯蘭國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小弟”,伊朗與沙特之間,就像親兄弟。而且,沙特與伊朗走得近,還因為一個國家,這就是埃及。

中東有四個大國,除了伊朗、沙特,就是土耳其、埃及。沙特擁有鉅額石油資源,自認為可以做阿拉伯世界的老大。但是,埃及卻擁有沙特往歐洲賣油最關鍵的通道——蘇伊士運河,雖然在1956年之前,埃及並沒有控制蘇伊士運河。在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中,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敵人以色列大打出手,輸了,不過卻贏得了阿拉伯世界的普遍好感,地位要高於沙特。不過,埃及是個世俗的阿拉伯國家,反對中東等阿拉伯國家的君主制,這就得罪了沙特。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中東戰爭時,沙特是支持埃及對抗以色列的,大把金錢撒過去,還和英國、法國斷絕了關係。至於伊朗討厭埃及,除了伊朗當時也是君主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埃及與蘇聯關係好。埃及反對伊朗與美國交好。而美國又是伊朗對抗蘇聯的靠山,埃及讓伊朗拆伊朗的臺,伊朗豈有不恨埃及之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兄弟(美國)的兄弟就是兄弟。於是乎,沙特與伊朗肩並肩,衝著蘇聯與埃及橫眉怒目。當然,沙特和埃及畢竟是阿拉伯兄弟,關係不能說多好,但至少要比蘇聯與南斯拉夫的關係近得多。

當埃及趨於“平靜”後,沙特與伊朗又多了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薩達姆的伊拉克。伊拉克比埃及野心還大,要統一阿拉伯世界,並在阿拉伯建立像蘇聯那樣的模式。這一點,沙特與伊朗都絕對不能接受。另外,伊朗與伊拉克之間還有很大的地盤爭端,比如阿拉伯河出海口的爭議。而伊拉克的支持者,又是在中東無孔不入的蘇聯。

早在五十年代,沙特和伊朗已有了矛盾,這次是因為以色列。第二次中東戰爭,沙特強烈譴責以色列,但伊朗卻和以色列“眉來眼去”。原因很簡單: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是死敵,(1979年以前的)伊朗卻不是。以色列又是美國的“親弟弟”,搞好與以色列的關係,有助於伊朗討好美國。另外,伊朗還參加了一個美國搞的組織,這個組織是防禦蘇聯勢力南下的(但沙特認為這個組織也支持以色列),伊朗不顧沙特強烈反對,於1955年10月參加了這個組織。所以,沙特以及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態度非常反感。伊朗當然是基於本國的利益才這麼做的,沙特等阿拉伯的反對,伊朗是不會在乎的。

另外,伊朗宣稱要負責波斯灣的安全,讓沙特很不滿。“波斯灣”這個名字叫了很久,但阿拉伯國家不滿意,改成了“阿拉伯灣”。兩國爭端不斷,但在整體上,還都是有底線的。直到1979年,伊朗“換了一種活法”。沙特成了新伊朗的重點攻擊對象,各種罪名從天而降,兩國關係就不必多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