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杜紹基講“從德魯克領導觀看人才發展”


3月22日上午十點,在中國學習技術大會上(線上),杜紹基老師做主題演講:從德魯克領導觀看世界人才發展。杜老師從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講起,分為六個單元:現代管理學;知識工作者;德魯克的領導觀;人事決策五條原則;人事決策五個步驟;人事決策風險三個機制。“杜老師的普通話很普通”,這句話已聽了多次,但在我看來,杜老師的觀點、見解以及這份對德魯克管理思想的執著,確實很不普通,值得細品。現將聽講要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致敬大師。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其重大貢獻點可概括為四個: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1954);確立了管理作為一門學科的地位(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功能);提出管理已經成為組織型社會的基本器官和功能;把管理當做一門真正的綜合藝術(博雅藝術),圍繞著人與權力、價值觀、結構、方式等來研究這一學科,尤其是圍繞著責任。杜紹基老師受教於德魯克本人,與德魯克學院也頗有淵源,他的這個概括應該比較靠譜。德魯克廣受讚譽,在中國也有諸多德迷、德粉、德友(如張瑞敏)。名人論述也不少,如:德魯克的獨特天賦是抽象思維,他能提出絕佳的宏大問題(吉姆柯林斯)。如果說我是營銷管理之父,那麼德魯克就是營銷管理的祖父(菲利普科特勒)。在所有管理學書籍中,德魯克的著作對我影響最深(比爾蓋茨)。德魯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熱追求時髦思想的人群中獨樹一幟(安迪格魯夫)。全世界的管理者都應該感謝這個人,因為他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來理清我們社會中人的角色和組織機構的角色,我認為德魯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這一點(傑克韋爾奇)。

2.關於現代管理學對管理的認知。管理是人類社會存在的一種方式,有了人和資源,就出現了管理的行為。過去的管理學,把工人當作機器附屬物,未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也過於注重規章制度,忽視了員工的感受和意見,偏重於以工作為中心,不鼓勵創新,忽視人性的一面。德魯克開創的現代管理學,有一些顛覆性認知,主要可概括為:(1)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並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使命(事+人,用人以治事)。(2)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強調一個實字,行勝知,成果勝邏輯,做成事)。(3)管理者要使用一種獨特的資源:人(無人,則無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須認識人的特點(幹什麼,先要了解什麼)。(4)管理的主要工作,不只是規範、指揮、約束、監督、控制,更應是培養、授權、激勵(基於事的他管理,是1.0,基於人的自管理,是2.0,無論1.0還是2.0,核心主線都是用人以治事)。(5)唯有基於民主、開放、尊重、信任的自我管理氛圍,才能釋放每個員工的潛能(自管理是機制,更是文化)。有人說,管理就是管人理事,對嗎?不能說錯,但不夠精準、達不到實際需要、不符合趨勢。毫無疑問,德魯克的理念、思想,對當今時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關於如何理解管理與人。“員工是最大的資產”,在很多公司,這只是一句口號。德魯克有一些論述,從不同角度剖析了管理與人的關係。杜老師做了一些列舉。第一,管理必須強調對“人”的重新認識。人是管理的資源,不能簡單理解為是管理的對象。人就是人,不是物、機器。第二,管理者的任務不是“管理”人,而是“釋放”人。這兩個引號,可以悉心體會一下。是為了釋放人的能量用於做事。離開人,就沒有管理(釋放誰),離開事,也沒有管理(釋放到哪裡)。沒有人願意被管理,但人人渴望有做成一番事業、成就自己的機會。第三,人員管理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知識發揮作用。不是要管住人,是要讓人有所作為。做事的平臺很重要。第四,不僅僅是僱傭一雙手,是要員工整個人投入才能最有生產力。是僱傭整個人。人是一個有機體,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慾望的生命體。第五,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已愈來愈不奏效。外在激勵不如自我激勵,他律不如自律。總之自管理重要。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這非常符合老子的思想。第六,把人當人看,而不是把人當機器。人就是人。人不是機器。這是現代管理學與過去理論之間的一個根本性不同。在我們的工作中,思維定勢、慣性顯然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說無所不在。是工業經濟時代在我們身上的遺存。對這一點必須有深刻認知。

4.關於如何看待和對待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者帶來的管理挑戰:一是有把忙碌(如填寫文件、來回傳遞公文、參加各種會議)和生產力混為一談的趨勢(就怕不識貨)。二是資本投資不能替代知識工作,資本投資創造了對知識工作更多的需求,同時還創造了對新的高薪僱員更多的需求(錢和人的關係)。三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何去管理知識工作者並提高他們的生產力(這觀點估計很傷人)。德魯克建議:應“領導”知識工作者,而不是“管理”知識工作者。對“領導”與“管理”的差別需細心領會。

5.知識工作者相對於體力勞動者的特點。先看體力勞動者:(1)任務,根據要求去做事。(2)自主性和創造性低。(3)成果通常可以用數量和質量衡量。(4)生產設備和技能很重要。(5)關注如何做以及把事情做正確(效率)。再看知識工作者:(1)任務,自己決定使用什麼方法和步驟。(2)需要有自主性和創造力。(3)衡量主要是看其結果。(4)擁有生產數據(知識)。(5)關注做什麼和做正確的事情(效果)。關於知識工作者的特點:(1)知識型員工擁有知識資本。有很強獨立性和自主性。(2)日常工作模式。不一定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3)高流動性。獻身於專業而非組織。(4)上司必須是值得他們尊敬的人。(5)需要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有生產力的工作,不斷創新。(6)需要明確權力和責任。他能做什麼決策。(7)需要被尊重。想讓其他人覺得他們所做的工作很重要。

6.為什麼說,對知識工作者最好的激勵就是工作本身。這是因為,在物質條件已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工作可以發揮人的長處,讓員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能學到知識,能成長,能看到自身的價值,能有所貢獻。

7.關於領導者和領導力。德魯克說,領導者是擁有追隨者的人,沒有追隨者就沒有領導者。德魯克認為,與領導力無關的因素包括:頭銜;權力;高學歷;專業背景;個人魅力;華麗外表;特殊社會地位。與領導力有關的因素包括:品格(誠實正直、言行一致);是責任、是貢獻、是績效;使命驅動;績效精神;著眼長處;釋放潛能。德魯克說,不要把員工看作成本,他們是資產。領導力的本質,是將人們的願景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將人們的績效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標準,將人的個性發揮到極致。

8.關於人事決策的五原則、五步驟。人事決策五條原則:一是管理者必須對每次失敗的任命承擔責任。二是管理者有責任把績效差的人調走,避免影響整個組織的士氣。三是士兵有權利得到能夠打勝仗的統帥(凱撒)。四是努力做好每一個崗位的人員決策,加強組織的整體績效。五是儘量安排新人在責任明確和相對成熟的崗位工作。人事決策五個步驟:第一,深入思考任務是什麼。第二,理想狀態是有一定數目的合格候選人可供觀察和選擇。第三,研究每個候選人的績效記錄。第四,與候選人曾共事的上級和同事交談。第五,讓任職人詳細理解職責。

9.關於人事決策風險三個機制。一是退出機制。在安排時,就要考慮到,如站不住怎麼辦,退路是啥,最壞的選擇是什麼。二是新角色轉換機制。不能一任命、一發文、一宣佈了事。扶上馬,還要送一程,幫助適應新的角色、新的環境。三是人員決策反饋機制。一般9到12個月之後要有個反饋,核心是要拿結果來說話。老師強調,人才發展需要領導者對人有個正確的認知。這一點很重要。不應求全責備。用完人,則無人可用。應考慮適合的、忠誠的、積極進取的人,對一些枝節性的小問題、探索中的小失誤,要包容。要允許犯錯。要看主流、看大節,不能抓小辮子。

10.關於本土化。德魯克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中國應該自己培養屬於自己的管理者。他們熟悉並瞭解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並深深地根植於中國的文化、社會和環境當中。只有中國人才能建設中國。杜老師以此作為本次課程的結束語。沒有救世主,也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自己救自己,任何外來東西必須與自己的實際相結合。這些是常識,但我們常常忘掉。德魯克老先生的提示值得珍視。

(2020.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