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疫情蔓延,該不該重新提振房地產行業?

娛樂VLOG


房地產行業必須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經濟要求,嚴格防範系統性風險。最緊迫的任務是復工復產,完善經濟平衡運行全鏈條。


海屹正道


不可能

基本是實錘了

前段時間,都在爭論“老基建”和“新基建”

老基建就是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地產項目這些。新基建就是5G、雲計算等互聯網基礎建設。

到現在竟然還有人冥頑不靈,始終認為國家一定會拉房地產來刺激經濟,我今天告訴你:不可能!

底層邏輯很簡單,08年的“四萬億”造成的副作用,使房價虛高,嚴重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讓老百姓買不起房;而且房地產不能讓中國強大,只有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更是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當然,僅僅是這點底層理論當然不能說服那些人。但是,

現在,實錘啦!國家一定不會拉房地產!

近期監管部門已下發要求,明確2020年全年專項債不得用於土地儲備、棚改等與房地產相關領域,同時新增了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項目。這意味著在1.29萬億提前批專項債不得用於土儲、棚改後,後續至少1.7萬億專項債也不得用於這兩個領域。這將對投資形成有效拉動,進而穩增長。

2019年超2萬億專項債發行,但是基建投資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並未突破5%。主要原因在於專項債大部分用於棚改、土儲兩大領域,未形成有效投資,因此要求提前下達的2020年專項債不得用於這兩個領域。但近期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監管部門明確後續專項債仍然不得用於棚改、土儲領域,以拉動投資。

“棚改”和“舊改”的區別

這次新增了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項目。

這裡面大家最疑惑的肯定是這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了,覺得這也會拉動房地產,但其實“舊改”跟“棚改”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2019年7月4日,國務院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講話中指出“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是群眾所盼,還能拉動有效投資、促進消費”。

“舊改”與“棚改”的區別:簡單來說,棚改屬於典型的大拆大建,舊改現階段只是小修小補。棚改是把舊房子拆了,然後建新房子。於是過去那些年,到處都是在拆遷蓋新房。你想想,假設開發商從你手中花40萬買來然後拆了建新房,這新房他還會只賣40萬嗎?肯定不會呀,他會賣60萬,而且樓層更高,戶數更多!房價就這樣漲了20萬。別的開發商一看,這賺的真他娘多,於是也加入了拆遷大軍,拆更多的房,建更多的新房。這就是之前造成房價問題的原因之一,對民生問題的傷害很大。舊改則是在舊房子的基礎上加裝一些比如電梯、配建停車設施,還有水電氣路及光纖等硬性設施,以及發展社區養老、托幼、醫療、助餐、保潔等服務,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舊改”會影響房地產市場嗎?答案是肯定會的,但是這種影響,絕不會像“棚改”一樣刺激房地產市場的過熱發展,反而是實實在在的改善民生!所以,國家這次絕不會再去浪費金錢在房價上,而是切實的提升居民福祉和提高中國科技競爭力。


價值藍騎士


不該提振房地產行業,應該藉此機會彎道超車,大力發展科技興國,在半導體、芯片組、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加緊佈局為主。


情緒為王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國內商業地產受到了較大波及。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運營商都公佈了租金減免措施,與合作商戶共同承擔危機。隨著疫情發展的逐步緩和,商業地產仍需面對低迷的客流量,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空置率上升、租金下滑等問題,這對於企業的運營能力同樣也是一次考驗。如何在疫情之後最短時間內找到應對措施,積極面對疫情之後的市場環境,成為了目前運營商的主要挑戰。

整體來看,疫情雖能過去,但對於商業地產的影響依舊是深遠的,未來商業地產可以從以下五點進行改進:

首先,是環境的安全衛生。一方面企業可以更加關注商場內部設計及設備情況,如空調和新風等。既要保證場內空氣最大程度流通,減少細菌傳染;同時也要對空調機房進行專業消毒,維持室內環境衛生。此外購物中心等也應建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預案及流程,提升對緊急情況的應急處理能力。

其次,拓展線上消費。在疫情期間,線上銷售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未來企業應該更加註重在線下實體商業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線上消費。此外,企業也應注重維護線上客戶群體,增強推廣力度,增加客戶黏度。

第三,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一方面數字化的運營方式能夠節省一定的人力成本,此外通過將線上線下的所有數據收集,分析客戶消費行為,能夠發現其中潛在的商機和問題。此外隨著5G、虛擬現實、AI技術等新科技的普及下,將能改變客戶的消費模式及習慣。

第四,健康類業態、無人服務得到利好。疫情之後,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運動、健康及醫療相關的業態將得到利好;此外無人服務型業態也會得到發展,消費者對於無人服務的需求將會增長。

最後,提升成本管控、精細化運作的能力。對於運營商而言,還應不斷精細化管理模式,通過節支增效,管控成本,提升自身運營能力。總而言之,從問題中找答案,從危機中尋找商機,不斷革新,才是對商業地產的永恆要求。


常航學士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又一次有力的證明了社會統籌作用的極端重要!也就是超越商業市場意識去作用於社會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其社會統籌的能力、內涵、感受、意義在發生著悄然的改,對統籌與市場作用於社會的意識機理應當有新的理解。這裡不免借用一下抗擊 "98洪水"和"汶川地震"的弦外音,據說可拉動經濟幾個億。然而它是被動的。它是被動的統籌帶來的經濟拉動。那我們可不可以能動的利用 統籌去拉動經濟:我說完全可以!其根本是社會意識問題。

房地產拉動經濟完全是市場意識,而在什麼什麼都過剩的高生產力水平的今天,把發展思維完全拴死市場這個槽頭未免太過愚昧。

現在絕不是"小河有水大河滿"的簡單了邏輯: 更應注意 "小河之水天上來"這個道理。

"大經濟,大社會,小市場"是今天的現實。

過去是市場促經濟推動統籌,飽和狀態下,關鍵是統籌拉動市場進而拉動整個經濟。

有理由對市場意義做新的評估。

讓社會的生產、生活走上文明、健康、節儉、有力於持續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


原野wzy


我認為現在提這個問題是為時過早了,全球疫情還在蔓延,發展成什麼情況還未可知,如果疫情跨年度,那麼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會嚴防死守,避免武漢丶意大利丶美國等災難性事件再次發生。在疫情衝擊下,服務行業,特別是餐飲房地產行業受影響最大,蕭條在所難免。在大災大難面前,生存是第一目標,食品及醫護消費遠遠大於對住房的需永,生命都難已保障,誰還傻得去購房置業。

再者,中國除北上廣一線城市外,房地產出都已在高峰迴落,市場處於超飽合狀態,不可能再造昔日的輝煌。

房地產商們應該祈禱疫情儘早結束,而不是自私的考慮提振房地產業,做無用功。假如世界上多幾個武漢丶意大利丶美國丶英國丶伊朗,房地產無疑是走進了寒冬。


玉和9


早在20年前國家大力發展房地產行業是因為該行業的崛起可以帶動若干個行業的發展,從國家層面的戰略考慮,20年前的中國還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面對社會發展不均衡,只能靠房地產開撬動內需以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現如今,我大中國已由原來的三駕馬車向新興產業過度,科技當下是第一生產力,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5G的工業革命,我國政府制定的戰略方針會由原有的模式向該領域發展,外貿依賴逐年降低,一帶一路、新基建是未來我國確保GDP增長的首推行業。如若政策繼續向傳統房地產行業傾斜,會導致房價虛高,表象繁榮,經不起金融風暴和極端事件的打擊,拿此次疫情來講,如果我國延續地產發展,那麼大量的人群在高房價的基礎上向銀行借貸,經濟癱瘓兩個月就會導致銀行破產,繼而導致災難性的流動性危機。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目前大力發展房地產行業顯然已不適用於我國國情的現狀發展。


孟子62代傳說


說實話,老百姓的日常就是吃穿住醫葬,條件好的再加個行。住房是永遠也難以繞開的一個坎兒。當前疫情之際或者過後,房地產總要動一動。動的幅度大了可能就會到老路,但房住不炒這個高壓線是放在那裡的,別過了頭,過了頭就要爆頭。


願心光明


我認為當前國際疫情蔓延的情況下 ,不宜把精力放在提振房地產行業上。理由有以下三個:

一是,隨著國際怡疫情越來越嚴峻,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把重心放在5G,大數據,半導體,軟件服務上,抓住國際緊需抗疫物資,西方發達國家不能自產或者是自產不足的有利形勢,通過貿易,獲得高科技技術,突破我們發展的瓶頸。二是,要集中精力復工復產,加大製造業,醫藥器械行業的生產力度,國際疫情擴大蔓延,剛需非常旺盛,我們緊抓這一機會,以此為龍頭,帶動其他行業發展。三是,繁榮資本市場,全世界資本市場不平穩,我們要營造欣欣向榮的資本市場,萬花叢中一點紅,吸引外國資本,發揮好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為實體注入新鮮血液,更多強勁動力。


江夏郎


當然不能。地產行業問題太大,不會在發展了,人氣都已經消散了,能穩住就不錯了。

而且後面十年不看好地產業,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縱觀歷史,每次大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繁榮產業會出現更替。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外貿行業萎縮。2008全球金融危機後 , 鋼鐵煤炭等資源型行業沒落。此次危機,被更替掉的很可能就是地產行業,且行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