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槍在戰場上作為主要防禦和進攻的武器,可以說是給了人們在戰場上的第二次生命,在關鍵時刻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那麼在如此重要且緊急的東西就需要放在能第一時間最快方便拿出來的地方,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大多數東西都放在右側的順手側,也就是說按常規思維槍應該放在右側。

在早期,對於德國的軍官來說,佩劍是至高無上的榮譽象徵,他們大多數都掛在左邊,這是為了出劍快,同時德國人的手槍也同樣佩戴在左邊,這裡面有什麼原因呢?是什麼讓德國人養成把手槍佩戴在左邊的習慣呢?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姿勢

手槍放在左側,要想從左側拔槍,首先左手打開槍套,其次右手繞過身體前面握住左側的槍柄上,把手槍拔出來,最後上膛,射擊。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這是左側配槍的拔槍過程。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槍套的設計也越來越精簡輕便,保護性也越來越好。

在德國人看來,這種拔槍的姿勢,保證了手槍在槍套裡處於安全位置,也不會讓手槍露在外面磕碰,更重要的是防止走火現象的發生。你想想啊,如果放在同一側,那麼拔槍時手臂手腕的彎曲幅度加大,那麼發生不小心走火的幾率也會加大。而且德國人也注意到了,在右手跨越身體時會對自己胸前薄弱致命的部位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進而減少來自外界的其他傷害。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這樣的姿勢確實符合人體的構造,也會讓人比較好地將一套動作順利完成。所以對於大部分右撇子地人來說,把武器放在左側是個不錯的選擇。

文化

接下來從文化傳統方面來分析德國軍人把手槍配在左邊。我們都在許多的影視作品裡看到一些軍官都會隨身佩帶手槍,手槍不僅是安全的保障,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德國軍人也不例外,對於他們來說,手槍就是軍官的象徵,更是一種榮譽感的體現。在制度和規矩的限制下執行命令,一把精美高貴的手槍可以給他們帶來自信,也是他們底氣十足的來源。早在19世紀,德國人就已經將象徵身份地位的短劍佩戴在自己的左側腰間,對於一些右撇子來說這樣更方便在戰鬥的時候用右手拔出。這個習慣讓這個講究嚴謹保守的民族到了後來即便是換成了手槍,還是延續了之前放在左邊的習慣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也就是說手槍放左側已經成為德軍的一種傳統,不僅是他們的身份象徵,也是德國人的一種標誌吧

實戰的缺點

對於戰場上的士兵來說,槍就是他們命,交戰的時候比別人開槍速度哪怕是慢了1秒,都有可能丟失生命。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當兩個人面對面交鋒時,手上的步槍子彈打完後,手槍就是他們最後生命的保障,能活下來的人就是那個最先拔槍開槍的人。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這麼一幕,一名美國的中士在與一名德國士兵交火時,雙方的步槍子彈都打完了,這時中士率先從右側掏出手槍擊斃了敵人。下面這張圖片時當時兩人拔槍時的經典鏡頭,正面露臉的是中士,另一個則是德國士兵,我們可以看到中士的手槍已經指向德國士兵了,而依稀可以看出德國士兵的手臂是彎曲的,還在處於拔槍的狀態。這是因為霍瓦特中士是右手從右側將手槍拔出,而德國士兵卻是用右手從左側拔槍,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士兵會失敗了。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在一些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可以看到德國人對於手槍放置位置和這樣的方式帶來的缺點。戰場上的子彈飛射速度可以用毫秒來計算,兵戎相見,只要失之毫釐便有可能差之千里,一點猶豫便可能會丟掉性命,所以如何快速將關鍵武器拿出來這就顯得很重要。當然了,從哪裡掏出武器,以什麼方式掏出來,這其實也和個人的習慣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以上就是德國軍人為何將手槍放在左側的原因,這與牛仔出身的美國人不同,西部的牛仔們更多的是用來決鬥,在腰間的手槍隨時放在右側處於抽取狀態,做到拔出來就可以射擊。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歐洲人而言,手槍更像是一種軍官的身份象徵,一種防禦武器,而不是用來採取主動攻擊的武器,相反美國人的快槍是一種文化,這樣的文化也體現在了槍套的設計上。

二戰德國的配槍文化:軍官配槍普遍在左側,實戰效果不大

總而言之,無論是哪種方式的配槍,都是出於習慣和用途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只要是習慣的方式,那便是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