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圈子越來越小,喜歡做“不合群”的人。

每個人都有年少輕狂的那一段時光,追求交友,追求熱鬧,喜歡擁擠在人群的中央。那個時候的你,不管身邊的好友是否是真心待你,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不孤獨就好。到了中年,你就會發現,你再也不害怕身邊沒有朋友,再也不害怕孤獨,也再也不像以前一樣喜歡徘徊在人群當中。而是,漸漸地喜歡上一個人獨處。

不合群的人,也有知心好友。

不合群就不代表他沒有知心朋友,而是他們選擇的交友圈和別人不一樣。在這個交友圈裡,可能只有那麼兩三個人,但是他們的感情肯定很深,而且始終都不會拋棄彼此。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生活中,魯迅先生從不哈哈大笑,也很少和別人打交道,他那嚴肅地表情,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不合群”。而魯迅先生這一生當中,知心好友並不多,但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蔡元培、宋慶齡、許壽裳等等。其中,蔡元培就是魯迅這一生中的知己,他在北大當校長時,就將魯迅調到北大當老師,有他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魯迅在。而宋慶齡,他在魯迅逝世的時候,親自為魯迅挑選墓地和棺材,並且承擔了葬禮的所有費用。許壽裳和魯迅是老鄉,他們倆在日本認識之後就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他們在困難面前互幫互助,一起度過了難關。俗稱“不合群”的魯迅,卻活出了別

人都羨慕的一生。

“不合群”才是最高級的人生!孔子說:君子群而不黨,周而不比。

獨立的人生最精彩人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如果是獨立的、優秀的人,自然有人願意和你做朋友,順其自然多好。當一個人終於擺脫了沒有用的圈子,開始變得“不合群”時,那麼他就看到更加廣闊的天空,漸漸地成為更好的自己。作家雪小禪說:“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樣。”人到中年,做一個不合群的人 ,過自己理想的生活,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值得的人或者事上。人生苦短,對於那些融不進的圈子,就沒有必要拼了命的擠進去。因為活得高級的人,往往都是享受孤獨,享受“不合群”。

不合群可以,但不要妨礙溝通

當然,這只是從自己有沒有獨立的觀點來闡述合群這個問題,但如果從溝通的角度來看,合群的人可能在溝通上比較有優勢。不合群可以,你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理由,但是,並不代表就要去排擠別人、不尊重他人。溝通多一點,問題少一點。瞭解多一點,朋友多一點。心平氣和點,問題解決點。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感受別人的感覺如何,你就會知道該如何行事而不會把事情搞砸,這就是換角思考的好處了。另外,有時候不需要說很多,就當個聆聽的角色,其實也是不錯的,聽別人的話,說不定也會發現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最後就用墨菲定律當中的一句話總結: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只是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