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感覺最難過的是孩子們,大家認為呢?

繪心瞄fafa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由於學校不能正常上學,學生在家自主學習, 家長輔導孩子這段時間,感覺精神都要崩潰了,抱怨當家長不容易,這是正常的現象。

大家認真地想一想,對於孩子來說,疫情期間孩子生活的更不容易,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熱鬧的春節過的平淡無味。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大家歡天喜地過春節。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春節大家都宅在家裡,過了一個氣氛緊張的春節。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歡過春節,可以和父母走親訪友,可以和小夥伴快樂地遊戲……,然而這一切都做不到了,孩子待在家裡不敢出門,時間長了,大人都待著難受,何況一個孩子呢?作為父母來說,應該理解孩子的這種心情。

2.上學期間居家自主學習。

受疫情的影響,學校不能正常上課,學校採取學生居家自主學習模式,這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

學生已經習慣了學校課堂教學模式, 有的孩子對這種學習方式很不適應,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父母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學習著急,家長也著急,父母們感受到自己精神快崩潰了,想一想,孩子們的精神到什麼程度了呢?

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都不容易,應該互相理解,安全度過這個特殊時期,大家期待早日開學,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解除家長和孩子的憂愁!


春光園丁


同感

最近幾天,我經常聽到我伢時不時地嚎叫一聲――類似人猿泰山的那種,我抬起頭瞟了了她一眼,她此時正趴在桌子旁發呆,手裡並沒有手機,那這聲音從哪學的呢?我好奇極了,於是輕輕地走到她身旁,問她,

“你剛才嚎的什麼啊?”

“沒有啊”

“那你喊什麼?”

“好無聊,想睡覺……”

原來她無聊,沒人陪她玩,所以嚎叫。看著她可愛的臉蛋,覺得既好笑又心疼。

活潑好動的,愛瘋愛笑的她,兩個月沒出門了,好幾次嘆息,想去學校跟同學們一起開心地玩。有網課的時候,她是我家裡第一個起床的人,幾乎每天我起床的時候都能看見她獨自一個人坐在桌子旁一邊過早,一邊上網了,棒棒的。下午一般還有老師的答疑課堂,晚上還要寫作業,可能是我家裡最幸苦的人了。煩躁的時候,經常用哭鼻子的方式發洩心中的不滿,哭完了就乖乖地寫作業。

希望,所有的父母應該多陪陪孩子,沒有不棒的孩子,只有不夠合格的父母!


Sissy愛生活


前不久,孩子學校的班主任發微信給我,說讓我協助孩子填寫一份關於疫情期間孩子心裡健康狀況的調查表,家長和孩子各填寫一份(內容大致相同)。我打開看,有20條選項題,內容都是在線上課對孩子的影響。我家猴子很歡快的做完了,他認為在家上網課和在學校有多大區別,唯一有一點不好的就是沒有那麼多玩伴了,但是在家裡上課他更自由一點。我兒子的課程只有上午有課,下午是沒有課程的,所以每天中午吃完午飯,他就開始做作業,一般下午2點多就結束當天所有學校的課程學習。重慶半個多月以前基本出行就比較方便了,又正好春天到來,萬物復甦,每天下午我們就有時間出去玩了[呲牙]。挖地種菜,摸魚,抓小龍蝦🦞,踏青,溜冰,這些都是他喜歡做的事情。所以,疫情期間我家猴子沒有啥難過的,反而更開心了[捂臉]




Odeliadai


情期間,父母如何避免讓孩子成為自己焦慮情緒的“替罪羊”

嗯,首先,我想說這些父母需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內疚感,因為,每一種情緒都有著保護我們的價值。比如,馬丁塞利格曼這位心理學家就總最近疫情期間,蠻多父母向我諮詢說,他們感到在育兒時候情緒容易激動,動不動就會指責和吼叫孩子,事後呢,又會看著孩子哭泣和委屈的表情而很內疚自責,後悔自己不該這麼衝動。但是,下一次又會鬼使神差的衝孩子混亂髮洩一通情緒,這種情況可以怎麼破?

結說:

“焦慮情緒是危險來臨的警笛,驅使我們深思熟慮,冥思苦想,企圖找到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

抑鬱情緒是失去心愛之人的反應。抑鬱使我們隱居遁世,看破紅塵,用自己的孤獨寂寞來為抑鬱殉葬。

憤怒情緒,高度活躍在我們的主觀世界裡,提醒我們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告訴我們要摒棄,反抗這些不好的事情。”

同樣的,內疚感背後的潛臺詞往往是“我做錯事情了。”比如,你朝孩子吼叫了,事後你內疚了,而內疚感本身就是痛苦的。那麼,下一次你就有可能會在準備朝孩子吼叫的時候,會意識到過會你會內疚的,而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痛苦感覺,你就可能不會朝孩子吼叫了。這裡內疚感就等於一個踩剎車的功能,幫助您在情緒衝動想付諸行動的時候提前停一下。

接著,父母就需要利用好這個剎車的時間,仔細朝內心世界觀望下,看看自己的內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結合我對一些父母的諮詢,我發現他們有可能忽略了自身焦慮情緒的解壓,導致他們無意識的把自己的焦慮情緒或者情緒壓力給傳導到了孩子身上,換句話就是,他們做錯了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成了自己焦慮情緒的“替罪羊”。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焦慮情緒是怎麼回事的。我們可以回憶下“手腦模型”,(大拇指代表了情緒腦部分,而四指代表了高級的理性腦)通過手腦模型,我們知道,情緒腦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它有著感知環境,預防危險,調動身體,做出行為的功能,情緒腦傾向於快速行動,把來自環境的壓力給傳導出去。這時候,高級的理性腦往往會啟動“三思而後行”的控制策略,來指導和幫助情緒腦釋放壓力。

回到上面馬丁塞利格曼的總結:焦慮情緒是危險來臨的警笛,驅使我們深思熟慮,冥思苦想,企圖找到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父母都是睿智和溫和的,都會動用自己的高級的理性腦來疏導情緒腦的壓力。

但是,疫情期間,事情發生了變化。父母們如果觀察下自己的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就會發現有意無意的,我們的情緒腦都可能已經在高壓狀態之下,但是,我們的理性腦很難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法。畢竟,這次病毒的影響範圍和深度都超出了一般的處理能力。於是,情緒壓力或者焦慮情緒一直隨著時間在累計。

這時候,如果父母的理性腦,也就是四指,不能有力的理解和控制情緒腦的焦慮和高壓狀態,那麼,情緒腦就會無意識的啟動行為模式,把壓力傳導出去,就比如朝孩子吼叫了。然後,父母在吼叫完也會自省到,“為什麼我要這麼嚴厲呢?孩子也不過是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我至於嗎?”

最後,我們說,情緒的傳導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經常覺察下,否則,情緒的壓力一般會很自然的傳導到家庭結構最脆弱的人身上,往往就是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