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桃花源”:光華MSEM學子回家鄉土樓辦書院

本網訊(張永明湯金梅林沛然)當“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逐漸成為青年人群體中僵持不下的兩種聲音時,北大光華社會公益管理碩士(MSEM)林爐生從北京回到家鄉雲霄縣下河鄉內龍村,發起“好厝邊”(閩南語意為“好鄰居”)計劃,投身鄉村建設。對有著700多年曆史的土樓“陶淑樓”進行修繕,還在土樓內辦起了陶淑書院——成為福建幾千座土樓裡的第一家書院,推進了鄉村的居住環境改造,推動了鄉村教育發展,帶動了鄉風轉變。

重建“桃花源”:光華MSEM學子回家鄉土樓辦書院

重建“桃花源”:光華MSEM學子回家鄉土樓辦書院

“陶淑樓”是內龍村最大的環形土樓,上世紀90年代起,有條件的人家陸續搬離陶淑樓。昔日熱鬧的“陶淑樓大社區”,只剩下一半住戶,面臨破敗和坍塌的風險,2015年底,林爐生在家鄉發起“好厝邊”(閩南語意為“好鄰居”)計劃,從“陶淑樓”入手,推進鄉村的居住環境改造。林爐生邀請北京和廈門的建築團隊考察測量、設計方案,並積極動員村民加入陶淑樓修繕工程中,動員外出人才、鄉賢積極參與,曾經幾近坍塌陶淑樓,如今已煥然一新。經過整合、改造,曾經漏水的閒置屋子搖身一變成了書香氣十足的“陶淑書院”,村裡的大人和小孩有了一個接觸文化的空間。

林爐生告訴記者,他在家鄉做了四年公益活動,這四年村莊的變化特別大,最大的變化是人的改變,原來這些村民這些婦女他們可能會隨手丟垃圾,這麼多年下來,他們不僅不會隨手丟垃圾了,還會樂意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志願來打掃村莊的環境衛生。

重建“桃花源”:光華MSEM學子回家鄉土樓辦書院

重建“桃花源”:光華MSEM學子回家鄉土樓辦書院

如今,通過“好厝邊”計劃,村裡組建了志願者隊、鄉賢促進會等,他們與村兩委一起推進了每一個分項目。而深受啟發的村民也開始做起了公益,有三戶人家出讓他們閒置的屋子作為書院,林爐生計劃將其改造成書院教室、畫室和圖書館。內龍村以前沒有一所幼兒園,為彌補教育資源的缺失,於是,林爐生又辦起了“陶淑幼兒園”。內龍村志願者之一的張嬌鳳成了這裡的老師。

談起鄉村建設與公益創業,林爐生告訴記者,他希望將陶淑樓的模式推廣到更多村莊。在未來3年至5年內會去支持周邊的若干個村莊,來幫助其它村莊做村莊的發展,這樣以這個村莊為中心,會往外、周邊去拓展、輻射,會發展成一個鄉村振興的片區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