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為什麼從體制內工作辭職?

褚逸飛


我曾經也有過一段在體制內工作的經驗。我之前在一個體制內的設計院上班,體制內的工作相比較其他外面的私企,都還是比較輕鬆的。

而我的一些同學,很多都在私企工作。他們有的人當上了總監,有的人是自己做老闆,

他們的收入在幾年前,就比我多個零。

我在這樣的刺激下,選擇了辭職創業,但是因為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很快就失敗了

後來我在反思這段經歷,我發現:當你開始去和別人相比較的時候,你就開始會迷失了自己。

別人可以做到的那些事情,是因為別人可能有他的資源,而如果換成是我們的話,卻不一定能夠做到。

所以辭職不辭職一定要看看自己手裡有什麼。


假如你也想從大學裡辭職,像她一樣做一個雅思老師。

你要做的第一步不是辭職,而是寫寫簡歷,投投簡歷,看看有沒有機構招聘你。然後試著面試一下,看看自己能否有她一樣的待遇。

第二步,你還需要去找尋一下其他雅思老師的生活狀態,看看他們每天的生活的樣子,是不是你想要的。

大學老師每天會有很多多餘的時間來豐富自己,但是如果你在機構裡面當英語老師的話,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那樣忙碌而緊湊的生活狀態,是你想要的嗎?你也需要好好問問自己。


總之,不要去羨慕別人有什麼,而要去看看自己有什麼,可以幫助到未來的自己。

等你想辭職的時候,你也可以先試試趟趟水,然後再決定去還是不去。

不盲目,不衝動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職場解憂鋪


作為16年的企業HR和職業生涯教練,別人為什麼從體制內工作辭職對你而言僅僅就是個參考,並不能解決你心中的問題:你到底要不要轉型?

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只有你自己,別人對於體制內外的利弊分析,是基於別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需求而評估出來的,卻未必適用於你。

從職業生涯的角度,職業的本質是人與社會的價值交換,當然是有規律的,如下探索的思路僅供你參考,嘗試系統地去回答這三方面的問題,你想要的答案可能逐漸清晰,內心可能更加從容淡定。

你到底要什麼?

  • 工作對你意味著什麼?
  • 工作中什麼對你是最重要的?收入待遇?獨立自主?持續挑戰?組織氛圍?平衡生活?成長髮展?工作環境?管理權限?社會地位?他人認可?工作穩定?興趣滿足?......不斷的排序,直到將最重要的前三項明確出來。
  • 你具體喜歡學術研究帶給你的什麼東西?是將一個課題逐漸梳理清楚,形成體系的過程?還是將研究成果講授給他人的過程?
  • 工作應該是有樂趣的,任何工作都存在困難,也都有讓人厭煩的時候。如果你的工作在絕大多數時候都不能激發你的活力,那它可能一點點“殺死”你。因此,你最好清楚自己什麼時候是快樂的,什麼活動會讓你全身心投入?你可以每天記錄下能讓你全身心投入(心流狀態)並感到能量充沛的活動,哪些活動讓你覺得無聊,大量消耗能量,以及你的反思。連續記錄一個月,看看日常的行為數據可以給到你怎樣的啟發。

體制之外還有什麼?

要回答你的問題,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體制?有高手總結說“所有給你帶來安全感,並阻礙你成長,但你又覺得它不夠好的東西,都叫體制”。所以體制是相對的,英文科研到底能帶給你什麼?你可以突破心中的“體制”,去探索看看“體制”之外還有什麼可能?線下英語培訓?線上培訓?某領域的專業翻譯?.......

有計劃的拓展人脈,去調查,去梳理......

你可以憑什麼?

本碩博一路連著讀下來,你積累了哪些能力、資源?你的特色、優勢是什麼?“博士國內畢業學校知名度很高,美國名校公派留學一年”,這些經歷可以為你的能力背書,卻不是可以直接進行交換的價值。價值是你可以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用什麼樣的方式?


壞消息是這些對內對外的探索需要一段時間,並沒有那麼快。

但好消息是,你發現了這個問題,你已經走在去解決它的路上。

祝福你找到自己“能幹、喜歡乾和值得幹”的職業方向。


不講大道理,專注解決問題。想用半年實現一個職業目標?你要找的神操作都在這裡......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私信@一站式生涯教練Lucy

一站式生涯教練Lucy


題主已經很牛了。我這個找本科畢業的人也在籌劃離開現有的央企。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體制原因。體制最大的優勢是穩定,但是也熬人。如果你比較佛系,其實體制內的單位還是適合你的。但是你是個有理想報負的人,不滿足現狀,期待遇見更好的自己,甚至只是想賺更多的錢。那離開體制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要提一句的是關於體制改革。你會不會遭遇改革,對你來說,改革是喜是憂?作為大學老師,出去賺外快其實也不是不可能的嘛。更多的應該考慮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而不是攀比起來哪個更有面子。畢竟你的實力不差,比我們這種普通人優秀很多了,是有更多選擇的


拼搏中的小斌子


我贊同,英語文科類科研確實少吧。

看個人能力,英語博士為什麼不去發達地區當高中老師呢,深圳是個好地方,工資又高又還是你說的比較正式體面的工作。


你的揹包我沒有還


首先許多人都沒有資格給您解答問題,本碩博讀完加上留學你應該30上下了。你的選擇比全國99%的人都要豐富。


你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嘗試向他一樣做培訓不必要辭去自己的職務,如果你追求金錢其實並不難做到。最簡單的,你將自己數十年來的學習經驗修訂成課程,放到線上售賣,都會是一比可觀的收入。


你那位朋友說到底也是教其他人如何考試罷了,你自己策劃一些課程,結合你之前學習的經驗,自己做培訓工作並不會比她差。甚至你可以找到一些在做課程的機構,你只負責授課,或者錄製課程視頻。其餘的交個他人做。


曾經我在圓桌派聽過竇文濤的講過一個故事:富商的兒子在牛津做教授,富商很擔心兒子不能像他一樣富有,但是兒子就是喜歡罷了。都是個人選擇,不要因為自己的選擇後悔堅持初心。


馬雲也是大學英語教師,之後去創業,我認為以你的學歷參考一下他人賺錢的模式,你應該很快就能復刻出來,如何賺錢根本不是你需要擔心的。如果你有自己的學術理想請不要放棄。


如果你賺錢就去了解一下眾多英語培訓,那裡需求一大把,每年都有無數學子為了考研、應聘、留學等等事項需要英語培訓,你可以先找國內最大的英語培訓機構兼職看看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覺得你做的來,你就自己辭職出來幹,如果你覺得太累就尋求一些低成本的方式,比如線上課程錄製後賣課這些。


這就是我的一點愚見,這次也不求關注了,如果這位題主是編的題目,我就祝你夢想成真吧。


職場談一談


簡而言之,就是:體制內的好,它有;體制內的病,它也有。

我不想列舉老東家存在的種種弊病,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若是“端了飯碗喊爹,放下筷子罵娘”,終究是一件為人所不齒的故事。

有些病,是體制通病,不是哪一家單位獨有的問題。

而我選擇離開,也不是“老東家”哪兒不好,而是我身處其中,再看不到“能成長得更好的自己”

“員工的離職原因很多,只有兩點最真實:錢,沒給到位;心,委屈了。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


情場達人


做自己認為自己對的事情,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人生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職場小白客棧


體制內辭職已經快二十年了,以前在公辦學校裡,覺得很多人和事都流於形式,感覺是在浪費時間,於是辭職到了私立學校,經過這麼多年的洗禮,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殘酷無比。正如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私立學校的奇葩人和事一點也不比其他企業裡少,那些弄虛作假坑蒙拐騙之人,會抓住人心的弱點,把小人的技倆用到極致,但是往往卻是這樣的人反而更能混得風生水起,而真正有能力願意踏踏實實教書的老師們反而被排擠打擊邊緣化。不過如果你問我離開公辦學校後悔不後悔,我還是會說不後悔。因為無論怎麼樣你這一生都是要經歷一些事情。公辦學校有公辦學校的優勢,私立學校也有私立學校的優勢,無論在哪裡上班,只要不是帶著混吃等死或者通過不勞而獲手段搶奪別人的功勞的老師,只要自己本分勤勞,對得起學生家長殷殷期待的老師,都是好老師!


歲歲


92年女生,跳出國企,2個月的時間,在0經驗0背景的情況下,轉行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新媒體運營,現已轉正,薪水是轉行前的1.5倍。一句話寫體驗:我的天空星星都亮了……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有二:

1、想對這段經歷來個記錄總結

2、希望可以幫到和我一樣的人們

我能理解那種,在迷茫中掙扎的孤獨感,以及對沉沒成本不知如何處理的無助感。

(一)我放棄了在大家眼裡最好的工作

當年一畢業就進國企,把我高興壞了,有面兒,大單位!有保證,鐵飯碗抱得穩穩的,福利還好。我當時就認定,這就是我一輩子的歸宿了。

可是隻過了1年,我就煩透了這份工作,每天早上起來都不想去上班。

為啥?今天永遠在重複昨天的事情,有什麼好期待的,再感興趣的事情做多了也會吐吧。國企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你要做什麼、你能做什麼都非常固定,不要越界、不要有思考、不要有想法,模仿前人的做法最妥當——大家都覺得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我同事也不是一類人,雖說我是去上班的不是去交朋友的,可你身邊都是一些比你大10歲以上、而且思想保守的大哥大姐,每天談論的都是中午吃什麼、我老婆買了什麼什麼之類的家長裡短,要不就是A他爸是誰他媽是誰、B35歲了還沒結婚這這類的八卦。我像一個局外人,而且我不想再過10多年,每天都說這些話題,而且也只能說這些。

更可怕的是,我在這份工作上看不到未來。

1.我沒有背景,晉升靠關係在國企是心照不宣的秘密,往後30多年我要一直當個小科員,把手頭上的事情重複30年?再說在這樣的環境下我也很難有展現自己的機會,槍打出頭鳥。

2.萬年不漲的薪資。我一個工作了10年的同事每個月只比我多500,太可怕了。靠一份死工資生活,雖說餓不死,但想出去旅個遊都得攢半年的錢。

我不想幹這個了,但是我還能幹什麼呢?

(二)我的轉行血淚史

我想要一份晉升空間大的工作、我想要有活力的工作氛圍、我想要一群年輕的同事、我想每天都接觸新事物、我想讓自己變成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職場人……我把我的想法和朋友說了之後,都建議我轉行去互聯網。

程序員需要會寫代碼,做產品需要工作經驗,銷售、文員這些我又不願意幹,挑來挑去只有運營了。有想法就要去做,我在網上搜了大量的信息考察了很久,最後選擇開始自行學習。

1.我刷了100+節互聯網思維課程

想要融入互聯網,有互聯網思維很重要,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你做事情的方法。而我的目標崗位是互聯網運營,那麼科學的運營思維更加重要。

我在網站上聽了100多節互聯網職業規劃課以及互聯網運營的做事思維課,單運營思維我就刷了3遍。

什麼用戶、內容調性、有效流量、轉化……都是我從沒有接觸過的名詞,更別提什麼用戶調查、AB測試、內容和渠道選擇了,雖然老師已經用小白的話去解釋了,可我第一遍聽下來還是懵的。不過這堅定了我轉行的信心,原來我在微博、微信上接觸到的軟文的背後,是這樣製作出來的,我很感興趣,這是一個新世界。

2.我寫了20+篇新媒體文章

做互聯網運營,文案是基本功,而且你飽讀詩書、文采飛揚不一定能寫出效果好的文案;反過來,你小時候作文寫不好也並不代表你寫不出好文案。好文案的背後是嚴密的思維邏輯。

雖說我自己是宣傳科員,平時也寫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但是真的寫不好新媒體的文章,這反而成了絆腳石。記得我寫的第一篇文章,裡邊竟然用到了“據悉”、“表示”、“因此”這些報紙上才會出現的詞,批改我作業的老師頭很疼,建議我多上網,看看網民是怎麼說話的。

為了讓我自己說人話,有網感,刷微博、看豆瓣、刷抖音、看小紅書、逛知乎、刷貼吧這些都成了我的日常必備。光看還不夠,必須得多練。我在這些平臺上發了大大小小20多篇文章,有故事型的,也有經驗總結型的,寫完了就去煩老師、煩同學,聽他們的意見,然後修改再修改,逼著自己適應互聯網試的表達方式。

培訓班要求每個人都運營自己的公眾號,把自己的公眾號當項目經驗去展現給面試官,要不然人家憑啥去相信你毫無工作經驗,還能做好這份工作?

我的目標是,把自己的公眾號當作一個產品、一個個人品牌去做,走完整個運營流程去證明自己,是有腦子、有能力做運營的。

我公眾號的定位很簡單,就是做小白成長記錄的,一個完全沒有互聯網背景,還在體制內呆了那麼久的國企員工怎麼轉型互聯網的。我會發自己的成感悟、讀書分享、運營基礎知識等等。記錄我的每一個腳印,而且也許還能幫到拿些同樣想轉行的小夥伴,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

ps ,我當時學習過程中用到的資料包,包括文案+互聯網思維+營銷策劃+數據分析免費課,還有簡歷模板和麵試作品模板等,有需要的可以自取,去我的公眾號【金槍魚要成長】,回覆“轉行”就能直接拿走了。

莫要私信,真的不常看知乎啦。

(三)轉行之後,我的現狀

學完之後我就去了北京找工作,到現在,已經入職快2個月了,提前轉了正,工資還加了500,漲幅不算多,但卻是對我的肯定。說說我入職後的狀態吧。

1.工作氛圍很年輕,有活力

同事們都很好相處,對我這個新人也很照顧,閒聊的話題不再是家長裡短,而是我最近又看了哪個綜藝超好笑、哪個餐廳特別好吃,相互約電影、約逛街之類的。下班一起走的時候還會相互交流工作上協同的部分,成長收穫唰唰的。

大家幹起活來都非常有衝勁兒,私下也會看書報班提升自己,這種氛圍也帶動了我自己去提升,果然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我老闆是85後,沒背景,27歲就自己出來創業了,和我們做在一個地方辦公,完全沒有老闆樣兒,我們diss老闆、吐槽公司是常有的事兒。

你想嘗試什麼新工作直接跟你老大說就好,平時給的權限也很大,不用再像以前那樣,連橫幅上寫什麼都要層層上報,一套流程走下來一兩天就沒了。

2.生活很豐富,收入也增多了,未來可期

不知道為什麼,自從加入了互聯網,我覺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寬闊了,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對於信息很敏感,整個人也變得有趣許多,成了朋友圈的段子手。

公司每週一、三、五都有下午茶,還養了一隻貓,你困了餓了都可以稍微開下小差,管理非常人性化。不像從前,隔三岔五都有突襲檢查,氣氛很壓抑。

現在我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消費也升了一個等級,週末去市郊爬個山、旅個遊,和朋友約一家小貴的餐廳也不會肉疼。並且我知道,我如果好好幹的話,收入還會有大幅度的提升,因為在這裡是不論資排輩的,一切靠實力說話,很公平。

互聯網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

------------------------------

好啦,嘮叨了這麼多,這半年來,有過退縮,想呆在舒適區不想去外面的世界冒險;有過糾結,會擔心轉行後的生活還沒有現在好,也擔心自己不適合互聯網,做不來工作,刷課看同學轉行帖子的時候又非常興奮,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好在我終於順利轉行,怎麼說呢,“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轉行沒有也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但也不像你想得那麼困難。

共勉!


建造師老魚


“體制也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人的想出去。”BY 丫米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這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臺詞,用來形容體制化的過程。如何知道你是否被體制化了,我想只有當你某一天離開體制,你才會深切感受到,身在棋盤中的棋子往往難以看清棋局。

一行有一行的規則和生存法則。是否合適恐怕做過才有發言權。筆者剛畢業就進入體制內,因受學校考公大環境和實習經歷的影響,讓我對公務員這個職業產生了好感,當時實習單位還不錯,導致我產生了一種自以為正確的錯覺。我以為自己喜歡這個職業,工作幾年後,才發現並不適合。

這個念頭是我工作兩年後,依然要奔赴各大考場參加遴選考試時產生的。考試是一項成本不低的事,尤其是像公考、遴選這類流程多,跨時長的考試,工作後還要忙於考試,企圖通過考試而不是通過踏實工作積累經驗,來換平臺上升時,我懷疑這是在做一件重複的事,我的人生好像走入了一個死衚衕,而換了一個平臺後職業發展的空間仍受限時,我發現這是個性價比並不高的工作。

做個很簡單的比較,來算了一筆賬吧。如果畢業後,重新讀一個一線城市名校的財經類碩士,出國留學一年,或進入企業重新開始進入高薪行業,畢業年薪大概率已是10-20萬了,而且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個人市場價值會不斷升值。

我為什麼會陷入這個低迴報的循環中呢?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好久,最終我還是決定離開體制了。可能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就是,自己的腦袋處於生鏽的狀態,我喜歡學習新的東西,我需要一點外在競爭讓我充滿活力,因為我還年輕,不想年輕時就變成一幅老態龍鍾,生無可戀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