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昔日巨獸》是一張古生物復原圖。它描繪了曾經在這顆星球表面行走過的,巨大的生物們;與之相比,角落裡作為比例尺存在的人類顯得尤為渺小。這樣一張集合了60種古代巨獸的圖片,究竟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圖片的作者@寧靜海的菊石君,在這裡講述了《昔日巨獸》背後的故事。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應該是在大學畢業那年,家裡給了一些錢讓我買點喜歡的書。於是我拜託了一位在澳洲生活學習的前輩,讓他幫我購買一些國外的科普讀物。當時我接觸到的國內外的科普讀物在介紹相關古生物的同時,會為讀者提供一個動物體型的描述和比較數據;但這種描述實際上很難讓人感覺到一個具體的體型概念,因為人們對於尺寸的估計能力是比較差的。那些科普讀物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生物的數據給得過於寬泛,比如部分動物的體長數據範圍可以相差幾乎一倍。在這些情況下,很多書籍所提供的這類信息是讓人難以使用的,效用性也是很低的。

但前輩幫我買的其中兩本書則完全改變了我對這一現象的認識,這兩本書分別是《Evolving Eden-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African Large-Mammal Fauna》和《Mammoths, Sabertooths, and Hominids-65 Million Years of Mammalian Evolution in Europe》。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這兩本書是非常優秀的科普讀物,書中的插圖更是優秀到令人驚歎。這些作品的主人就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古生物學者兼古生物復原畫家莫西奧·安東(Mauricio Anton)。我認為,安東的復原繪畫作品所傳達的最為重要的一個信息,就是單純的“科學下的真實感”。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一些古生物的復原圖,從上個世紀的粗糙油畫風格、精細油畫風格,再到現代的運用了諸多表現手法的繪畫,形體、特徵的誇張,以及質地、顏色、紋理的誇張簡直出乎人們的想象。雖然非常抓眼球,但它們缺乏了繪畫最應表現的“真實感”。我總和朋友唸叨,古生物復原“需要保守和客觀,科學和知識性是第一位的,單純藝術表現這個角度的考慮則是這裡最不重要的”,因為畢竟這一門類要傳達和表現的結果是“擁有最熟悉的陌生感”的“真實的容顏”。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安東最吸引我的一個地方是他繪製動物復原圖時,會在動物身後畫上比例方格。這一行為大大提升了畫面在體型方面的表達丰度,因為一個動物的準側面圖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示動物的形態結構、體型尺寸等等人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我於是也利用PS製作了一款獨特的背景方格,來為自己繪畫的動物提供比例背景。其實最開始我按照一本PS教程,想做一組岩石質感的背景圖;但好死不死地不知道哪裡操作錯了,結果鼓搗成了一款岩石顏色、雲霧效果的背景圖;更意外的是,無論顏色還是紋理,竟然都和作為主動的動物繪畫圖非常搭配!之後,我又把一些書籍中作為動物對比的人類角色也挪進了我的畫裡。大家畢竟天天都在看活人,對人類的高低胖瘦都有比較直觀瞭解,這樣製作對比圖片的話效果會更好。於是我選擇了一個算是標準身高、體重的人類剪影,採納的數據是1.8米身高,75公斤體重。為啥是1.8米,不是1.7米或者1.75米?有兩個原因,一是我見到的很多國外對比都採納的是1.8米;二是我是身高控,低於1.8米的話我會感覺有點不開心……

隨後我創作了一大批這種風格的復原對比圖。這些圖片最初包括化石象類、化石牛類、巨犀類和喙鯨類,結果在國內外都頗受好評。它們還得到了一些國內外學者的認可,這無疑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創作動力。但創作《昔日巨獸》的靈感來源和動力其實並不是這些,而是當時幫助兩個朋友製作的、一套名為《大魚列傳》的世界級大型魚體型剪影比例圖。這套圖片當時也是引起了國內外魚類愛好者的強烈關注。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大魚列傳》的部分圖片。圖片來源:作者

此後我突發奇想,既然大魚可以來一套,那麼為啥不自己弄一套全世界各種大型化石哺乳動物的比例圖呢?於是就開始積累資料、吃論文、辨認信息、思索考量。因為要制這個圖,我需要有足夠的“元素”——也就是各種巨獸的單獨復原圖。繪製這些圖片最需要的就是“數據”,但是這種數據的來源、歸納和取捨就變成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或者說是存在爭議性的工作。

舉幾個例子:對於分類有差異的物種,我該怎麼判斷選擇(例:額爾吉林錘鼻雷獸到底是一個有效物種還是安氏錘鼻雷獸的雄性個體)?在針對一個保存個體很少的種類和一個保存了上千上萬個體的物種時,這種情況得到的數據是否公平合理(例:美麗巨犀只有一個保存了部分的骨架,而維氏大唇犀的保守化石個體至少20000只+)?對於同一物種的學術數據差異,該怎麼取捨(巨犀我國學者估算肩高只有4.5米,而國外學者仍然大多認為可以達到5米)?在單純體型角度,該選擇極端個體還是種群平均個體(巨恐象的肩高是取4米,還是3.5米呢)?針對一個廣分佈物種,該選擇哪個亞種或者哪個地區種群(象、虎等等)?對於一些能終生生長的物種,該選擇性成熟個體還是年邁個體(非洲象)?其它問題還有姿態對身高體長的影響、肌肉毛髮復原後增加的高度等等,這些都是在處理時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個時候比較能依賴的就是一些學術著作、可靠的物種論文、和學者的私人通信等等,通過這些手段來爭取一個穩妥的“數據”。

請注意我在這裡強調的是穩妥而不是“絕對”,因為我並不喜歡極端化的數據派。所以在有些人為了幾毫米或者幾個釐米撕得面紅耳赤時,我就很想攤手……沒必要那樣吧,一隻頭高5.5米和一隻頭高5.53米的長頸鹿在這種科普比例圖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只要畫面能傳達信息、引發後繼(比如吸引起某些人對某些物種的興趣,或者讓人對於某些分類疑問物種產生好奇),我認為就足夠了。我希望能更多地引起“為什麼”和“怎麼會”這樣的提問,而不是單純的“哇,它是最大的吧!”或者“這個這麼大,應該更厲害!”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未來(在我不犯懶的情況下),《昔日巨獸》最終將會變成一個我設想過許久的《星球巨獸》系列,到時候的繪畫範圍將會拓展到各個化石和現代類群,動物比例圖將會從各個門類和地區展開……當然啦,這是個美好的願望。或許這個就會成為很多朋友吐槽我的“有生系列”,畢竟化石長頸鹿類、化石叉角羚類和化石長鼻類的坑我也是挖了差不多10年沒有填呢。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最後就用百骨圖騰來做結束吧。圖片來源:作者

最後的最後給大家一個安利,還記得我最開始說的那兩本非常優秀的書嗎?好消息是這兩本書已經引進、有了中文版哦!可以買一本去讀一讀,雖然一些知識點已經落後了,但它們仍然是很值得掏銀子的讀物!(編輯:姜Zn)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古生物復原圖《昔日巨獸》,是這麼畫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