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時期藝術瑰寶-琺琅彩花卉紋合歡瓶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件清乾隆時期瓷器——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此瓶被稱為網紅瓶,因“醜”而出名。現在讓我們帶著疑惑一起欣賞它到底“醜”在何處?看看乾隆爺的審美觀點到底如何?

文物介紹

胭脂紅、藍地軋道琺琅彩折枝花紋合歡瓶高16.8cm,口徑6.8cm,足徑7.5cm。瓶體雙聯式,盤口,短頸,溜肩,圓腹,束脛,圈足微外撇。蓋頂置寶珠形紐。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壁在胭脂紅、藍地上裝飾軋道工藝,並彩繪折枝花卉紋。圈足內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藍料彩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橫排六字款。

乾隆時期藝術瑰寶-琺琅彩花卉紋合歡瓶


此瓶造型優美,設計精巧,在清代宮廷檔案中被稱為“合歡瓶”。軋道工藝是在琺琅彩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如毫芒、宛如鳳尾狀的花卉紋,為乾隆時期創制的新型裝飾技法。在軋道地上繪花卉圖案,具有銅胎畫琺琅的藝術效果。此種工藝頗為費工,清宮內務府記事檔中稱這種新創紋飾為“錦上添花”。

文物背後

二次元圈子雖有“自古紅藍出CP"之說,但紅藍本屬撞色,想玩轉屬實不易。不過,二百多年前,我們的乾隆爺就深諳其道,並將其運用於制瓷之上,誕生無數令後人“詬病“的作品。如今,乾隆爺因其”農家樂”審美,搖身一變成為網紅,甚至遭到《國家寶藏》的官方吐槽。

乾隆時期藝術瑰寶-琺琅彩花卉紋合歡瓶


從專業的角度賞析,其形由“雙聯壺”衍化而來,兩瓶交融成一體,寓和合吉祥之意,稱為“合歡瓶”。瓶身施胭脂紅及藍地釉,其上運用乾隆時期獨創的“軋道工藝”彩繪折枝花卉紋,所呈圖案雖繁盛龐雜,卻也必須讚歎其巧奪天工之計。

乾隆時期藝術瑰寶-琺琅彩花卉紋合歡瓶


其實,“千古一帝”乾隆的審美並非如此不堪。其一,乾隆偏愛繁縟之風,實乃因“中外交融”而促成的“時代審美”;其二,當時瓷器燒製技術登峰造極,自然能夠“炫技”。如此瓶,以今人審美評斷其“醜”,實際上陷入了唯心史觀。更何況,它身上彰顯著承平盛世獨有的文化自信,何懼“不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