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奉君黃得功

忠勇奉君黃得功

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軍中號黃闖子,官至太傅、左柱國,封靖國公。

黃得功行伍出身,積功至副總兵,為京營名將。在對農民軍的戰爭中,黃得功迫降五營兵,擒馬武,殺王興國,破張獻忠,戰功赫赫。

崇禎末年,封靖南伯。明朝滅亡後,因參與擁立福王朱由崧,晉為侯爵,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並稱為江北四鎮。

在明末,黃得功算得上是員勇將了。《明史》記載,黃得功在遼東時,“每戰輒衝鋒,積功至遊擊”。後來,黃得功“入援山東,升參將;旋充總兵官。”“得功每臨陣,飲酒數鬥;深入敵營,不顧生死利害。人呼為黃闖子。

忠勇奉君黃得功

崇禎九年(1636年),黃得功升為副總兵官,分管京師的衛戍部隊。

崇禎十一年(1638年),黃得功率領禁軍跟從總管熊文燦到舞陽去鎮壓農民軍,鏖戰在光山和固始之間,戰功最顯著。

八月,黃隨從熊文燦在浙江的吳村和王家寨鎮壓農民軍將領馬光玉,獲得很大勝利。朝廷下詔加封他為太子太師,署總兵軍銜。

崇禎十三年(1640年),黃跟從太監盧九德在板石畈打敗農民軍,農民軍首領革裡眼等五營兵投降。

崇禎十四年(1641年),黃得功以總兵的身份同王憲分別護守鳳陽和泗州的皇陵,駐軍定遠。張獻忠攻佔桐城,挾持營將廖應登到城下誘降。黃得功與劉良佐聯合兵力在鮑家嶺攻打他們,農民軍失敗而逃。追到潛山,抓獲了農民軍將領闖世王馬武、三鷂子王興國,把他們殺掉了。三鷂子是張獻忠的養子,是農民軍中號稱最勇猛的將領。黃得功在戰鬥時中箭傷了臉,反而更加努力,同賊兵轉戰十多天,所殺傷的人數最多。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得功移守廬州。農民軍攻陷廬江、鳳陽兩郡縣。黃得功奉皇命在定遠縣鎮守。當時張獻忠部暗藏在英山縣、太湖縣之間,黃得功用五千騎兵前往鎮壓他們,在石牌與他們相遇。張獻忠畏懼了,不應戰就逃跑。黃得功追上了他,不到尺把遠,就想活捉他,反而被他逃脫離開了。黃得功就接管了張獻忠所搶掠的一萬多男女人員,命令他們各自回到家鄉,把武器、輜重收歸朝廷。

崇禎十七年(1644年),黃得功又討伐平定叛將劉超,被封為靖南伯。同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上吊自盡,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同年,福王朱由崧登基為帝。黃得功晉為侯爵,鎮守滁州、和州。

弘光元年(1645年),江北四鎮之一高傑,欲進兵河南,收復中原。朝廷詔令黃得功同劉良佐把守邳、徐兩地。不久,河南總兵許定國計殺高傑。高傑死後,黃得功移駐廬州。

四月,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舉兵東來。南明朝廷竟然不顧清兵南下的危局,“命得功趨上江御之,駐師荻港。”

由於左良玉在九江病死,其子左夢庚繼承軍隊,“得功破夢庚於銅陵,解其圍。命移家鎮太平,一意辦賊,論功加左柱國。”

應該指出的是,黃得功此時的加官進爵,是建立在南明敗亡之上的海市蜃樓。就在南明調動黃得功迎戰左良玉之時,史可法鎮守的揚州淪陷,清軍順勢渡江佔領南京,緊追逃跑的朱由崧,兵分幾路襲擊太平。

忠勇奉君黃得功

此後便是黃得功的高光時刻。

黃得功此時正收兵駐防蕪湖,朱由崧偷偷地來到了他的軍營。黃得功驚訝地流著淚說:“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猶可盡力,奈何聽奸人言,倉卒到此!且臣方對敵,安能扈駕?”朱由崧說: “非卿無可仗者。”黃得功流著淚說:“願效死。”

黃得功的最後時刻可謂極盡悲壯!

黃得功在先前於左夢庚的作戰中負傷,此時仍堅持帶傷作戰。“得功戰荻港時,傷臂幾墮。衣葛衣,以帛絡臂,佩刀坐小舟,督麾下八總兵結束前迎敵。”

此時,江北四鎮之一的劉良佐已經投降清廷,正在岸上招降黃得功。

得功怒叱曰:“汝乃降乎!”忽然一支箭飛來,射中黃得功咽喉偏左的地方。得功知不可為,擲刀拾所拔箭刺吭死。其妻聞之,亦自經。總兵翁之琪投江死,中軍田雄遂挾福王降。

《明史》將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共同列傳。張廷玉評價:曹文詔等秉驍猛之資,所向摧敗,皆所稱萬人敵也。大命既傾,良將顛蹶。三人者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故別著於篇。

清初南山先生戴名世評價:四鎮惟黃得功忠勇奉朝命,而餘皆驕悍,不可法度使。

忠勇奉君黃得功

值得一提的是,黃得功的軍隊紀律嚴明,部下不敢侵擾百姓,因此所到之處人們都感激他的好處。廬州、桐城、定遠當時都為他建立了生祠。

乾隆帝這樣評價黃得功:材昭武勁,性懋朴忠,衛主殞身,克明大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