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說某某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爭的是什麼?

夢裡夢出夢不出的夢4


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一般都是地理上有某種特殊的特點,能夠影響戰場態勢,哪一方佔據,就可以佔據戰場主動權,或者是防禦起來更省力,或者是進攻起來更省力,就會成為戰爭中雙方的爭奪焦點,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這種兵家必爭之地也分為不同的層級,有些是全國性戰略佈局的重要關節點,有些是區域性的戰略關節點,有些則是局部戰場的重要關節點。不同層級的作用是不一樣的,而且跟戰場雙方戰線、態勢有關係。

比如在中國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候,中原王朝與草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就是長城線,而長城線基本上是沿著崇山峻嶺和沙漠、隔壁一路從東向西延伸的,都是地理上不容易通過的地區。中原王朝只有佔領著長城線,才在防禦的時候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像唐朝後期和五代、北宋時期失去了長城線的掩護,遼國佔領了長城線的東半部分,西夏佔領了長城的西半部分,所以北宋就形同一個沒有任何保護的人在裸奔。

而當中原地區分裂,或者出現南北割據對峙的時候,一般重要的爭奪區域就包括三個地方,這就是江淮、荊襄和漢中。對割據南方的政權來說,必須保證對這三個地方的控制權,才能攻防中都有主動權。這樣,也才有了所謂的守江必守淮,因為一旦對手已經到了長江沿線,南方政權即便有大兵團用來防禦,但因為南方水網縱橫,道路不變,所以大兵團難於展開,也就很難有效防禦了。

但在局部戰場上,不同的戰場態勢下,這種爭奪的焦點也是不同的,也就是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會出現轉移的情況。比如三國前期,在蜀漢佔據荊襄地區時,和曹魏直接對峙,襄陽就是雙方的主要爭奪焦點,原因就在於,從宛城到襄陽通過方城埡口,是當時條件下從北方向南方進攻的主要通道,蜀漢如果攻佔襄陽,就等於打開了宛襄大道的門戶,南陽盆地地勢平坦,曹魏就不容易防禦了。所以,對蜀漢而言,爭奪襄陽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進攻。

再比如漢中,對割據四川的政權來說,就是必須佔領的,就是因為漢中是從關中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所以割據四川的政權要佔領漢中,才具備向關中反擊的能力,如果沒有漢中,就只能退守秦嶺以南了,就是處於比較被動的捱打狀態,而沒有反擊能力。所以,割據四川必須佔領漢中,將主戰場放在漢中進行拉鋸和攻防戰,以四川為後方,才能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失去漢中的掩護,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也是難與持久的。

而在北方,一般容易出現的對峙局面主要是關中和關東對峙的局面,大體上就是秦國和六國對峙的局面。秦出關東必須經過崤函古道,六國進攻關中也必須經過崤函古道,所以秦國和六國主要在函谷關對峙,尤其是在六國聯合進攻秦國的時候,只要秦國在函谷關堅守不出,六國基本上都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自己退兵,因為堅持下去也無益,取勝機會是比較小的。這也是劉邦後來選擇定都關中而不是洛陽的原因,因為當時關東諸侯還有可能反叛,漢朝並沒有能夠單獨打贏關東諸侯的把握。

董卓在認定關東已經大亂,他無力收拾局面之後,同樣選擇了挾持漢獻帝退往關中,就是因為關中和關東當時主要只能經過潼關進行聯繫,董卓只要封鎖潼關,關東諸侯對他就無可奈何。後來的局面也是如此,董卓派牛輔率兵封鎖潼關,關東諸侯沒多久就自己內訌起來了,沒有繼續聯合討伐董卓,牛輔派出的李傕、郭汜等人的兵力沿黃河東進,一路到達今天河南的鄭州以東和山西南部地區,董卓就處於比較主動的狀態了。

在關東地區,山西西面和南面都臨黃河,東距太行,自成一個獨立的戰略板塊,易守難攻,所以在關東地區出現混亂的時候,山西也很容易出現割據勢力。比如五代時期,後梁已經佔領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但始終無法攻破河東地區,晉王李克用一直盤踞在山西。後來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並且攻破後梁,建立了後唐。而且,因為李克用勢力的存在,隨時可以出太行山救援河北地區,所以河北地區當時一直在後梁朱溫和李克用之間搖擺,後梁也從未完全有效控制過。

後周取代後漢之後,後漢參與勢力就在遼國的扶植下,在山西長期割據,是為北漢政權。不僅後周未能攻破北漢,到北宋興起之後,已經平定江南地區,北漢還存在,一直到宋太宗繼位之後,經過苦戰之後,才終於攻破北漢,控制了山西地區。當時主要的爭奪戰就發生在澤潞地區。而在太行山地區,主要的攻防戰基本上都發生了中山、真定這些地區,就是因為這些地區是從山西進入河北平原的出口。

但這種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區域性的戰略要點和局部性的戰略要點,是很容易隨時變化的,有時候是因為地質災害原因引起的變動,有時候是因為交通技術的進步帶來的變化。比如荊州從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點,但在鐵路出現以後,荊州的重要性就下降了,武漢變成了更為重要的地區。這就是因為,鐵路出現以後,荊州已經不是主要的南北大通道了,今天的京廣線就是從河南信陽經過湖北孝感,直通武漢,然後南下長沙。

還有錦州之所以成為關內和關外的一個重要關節點,實際上是在明末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才形成的局面,尤其是在孫承宗和袁崇煥主導下打造關寧錦防線之後,錦州的戰略地位才凸顯出來了,之前錦州並不那麼重要。這就是因為,在明朝相繼失去廣寧、遼陽、開原、瀋陽這些遼東地區的重鎮之後,只能退守遼西,經營一條依託地利優勢的防禦線,才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堅、以山海關為後方、以錦州為前線的防禦線。

而在局部戰場上,這種兵家必爭之地的變化更為頻繁。比如三國時期曹魏和吳國的主要爭奪焦點前期始終在合肥,而在後期則更多的是圍繞著壽春進行爭奪,曹魏在江淮地區的防線也主要是以壽春為中心,一直到東晉南渡之後也是這個局面。而今天的徐州成為戰略要點,則是在現代鐵路興起之後,因為徐州是兩條鐵路幹線的交叉點,所以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點,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蕭武


談到兵家必爭之地,我國有十大兵家必爭之地:1: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關,6:嘉峪關,7:虎牢關,8:襄陽,9:漢中,10:武昌。因為用兵之道重在"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兵家必爭之地"爭的是"地利"也!



森林之王no1


兵家必爭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跳板。戰場上雙方爭奪某兵家必爭之地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進退有據的主導權。

舉幾個例子。

①:函谷關、潼關


函谷關、潼關位於中條山、華山、崤山之間的谷地上,靠近黃河邊,地勢險要,是關中平原防禦從中原來犯之敵的東大門。如果這兩個關隘掌握在關中守軍手上,那麼關中守軍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關隘即可,中原來犯之敵必須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關口才能殺入關中。但假如中原軍隊佔據此兩處關口,那麼關中東面再無關口可守,關中軍隊必須要拿出所有兵力與中原之敵野戰。

著名戰例。秦軍於函谷關力拒六國聯軍,始終握有攻守主動權。後來唐軍失潼關,喪失攻守主動權,安史叛軍突入關中,唐玄宗放棄關中逃亡蜀地,不戰而逃。

這裡額外對比一下秦函谷關和潼關。

從地形上講,秦函谷關是要優於潼關的。因為秦函谷關的地形更狹窄,它的正面只有一個突破方向,沒有繞過去的可能性。並且函谷關還具有攻擊性,秦國佔據函谷關,完全掌控了戰爭攻守主導權,當時只有秦國能打六國,六國完全處於被動挨打之勢。

相比於函谷關,潼關就弱了很多。首先,潼關是可以繞過去的。唐末黃巢起義,義軍就繞過了潼關,明末的李自成也從秦嶺南麓直接繞過了潼關;其次,潼關沒有攻擊性。因為潼關以東是狹窄的崤函通道,關中軍隊出潼關後,極容易被設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關以東,秦函谷關以西的靈寶被安史叛軍包圍,造成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敗。

所以守潼關就只能擺烏龜陣了,基本沒有反殺的可能性。而守函谷關,不僅可以守,而且還能反殺。(秦函谷關因為歲月變遷,喪失了天險地勢,後人棄函谷關而築潼關,也是無奈的選擇)

②:漢中、散關

漢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門戶,是歷代四川割據政權的門戶。在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因為據有漢中,屢次北伐,數次打退曹魏進犯,魏軍連蜀地的邊都摸不到。但失漢中後,僅僅幾個月蜀漢就亡國了。漢中的戰略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走漢中這一路,還是相對好走的。北方軍隊只要佔領漢中,再途經陽平關往南,只要幾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陽平關這一路,北方軍隊就只能從兩湖走三峽水路進蜀地了。三峽可遠遠不及川北好走。


漢中的北面,即陳倉道在關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關。歷史上南方政權若控制散關,那麼北出關中的形勢會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動權。

南宋時期,名將吳階就是看到了散關的戰略價值,拒絕了部將退回漢中的建議,與金兵血戰於散關,穩定了巴蜀地區的穩定。後來蒙古軍攻破散關,漢中也沒守住,整個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後花園一樣,被殺得雞犬不寧。

另外,散關的東面還有一條非主流路線,就是子午谷。不過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對方打伏擊,明末闖王高迎祥就企圖通過子午谷進攻關中,結果在黑水峪被孫傳庭圍殲。

③:襄陽

秦嶺、淮河分界線不但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而且一起組成了抵禦北方政權侵略的天然屏障。黃河在冬天會結冰,北方軍隊可以藉此越過黃河,繼續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會結冰,可以阻止不善水軍的北方軍隊南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宋與金國對峙時期,秦嶺、淮河都抵禦了北軍的南下步伐。

但是,從下圖可以看出,秦嶺和淮河並不是連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間有個缺口,而襄陽就坐落在這個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陽的得失對南北雙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國歷史上,南朝若佔據襄陽,那麼最起碼的,防線就穩固了。並且從襄陽北上,還有北出南陽,攻伐洛陽的可能性。而北朝若佔襄陽,那麼南朝就徹底沒戲了,被徹底鎖死在了江南。

南宋與金國、蒙古對峙期間,岳飛、孟拱力排眾議,拿下襄陽,這便是他們都看到了襄陽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飛收復襄陽後,通過襄陽竄連起秦嶺、淮河防線,這使得宋朝在與金國的90年對峙中,一直都沒有吃虧。

南宋中後期,孟拱收復襄陽後,也利用秦嶺、襄陽、淮河防線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陽失守後,南宋邊防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滅亡了。

另外,除了戰略上,襄陽本身也是個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陽往南可以抵達武漢、荊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進入關中和漢中,如此便捷的交通優勢,便是襄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漢末三國時期,若是關羽打下襄陽,曹魏的形勢就危險了。

④:安慶、池州

安慶、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門戶,控制了通過水運運往南京的物資。歷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長江中上游,順漢江和長江流東下。比如西晉滅吳,隨滅南陳,元滅南宋都是如此。而安慶、池州就是南京在長江上游最後的一道門戶。

如果北軍繞過安慶的話,那麼後勤補給只能通過陸運,效率遠不如順流而下的水運,而且南京城向來皮糙肉厚,北軍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的話,就會打成消耗戰。南京守軍的物資可以輕輕鬆鬆從安慶經長江獲取。雙方對耗的時間一長,靠陸運的北軍肯定會堅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慶,形成了歷史上兵家的共識。

著名戰例。太平天國丟掉安慶後,湘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即包圍了南京。李秀成率20萬精銳馳援南京,結果被打的慘敗。從太平天國失敗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慶還在,東南尚有一絲翻盤機會。如若不然,南京政權就徹底玩完了。

關於安慶、池州的地理環境,不多說,直接看圖。


⑤:遼西走廊、山海關

遼西走廊由錦州,寧遠(今遼寧興城),山海關組成,依次分佈於遼西走廊上。西邊是遼西的崇山峻嶺,東邊就是渤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明朝末年,明廷失遼東,但依賴關寧錦防線還是頂住了清軍的屢次攻擊。當時清軍雖然可以繞道內蒙,從承德、大同等地入關,但繞道產生的補給困難,側翼空虛等問題,清軍一直無法解決。這就導致清軍繞道只能是奇襲,無法滅明朝。遼西走廊仍然是清軍繞不開的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對於防禦清軍來說,關寧錦防線上,只有山海關是有用的,寧遠和錦州就是個擺設。


另外,還有很多兵家必爭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門關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的來說,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前進跳板,在大多數的戰爭中,進攻一方都會選擇從兵家必爭之地出擊,防守一方也會選擇在兵家必爭之地設防禦敵。不管誰佔了某必爭之地,其在戰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動權的。

另外,從戰略層面上來說,某些戰爭資源豐富的地區(如軍馬產地,鹽礦等),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這些地方,就能掌握資源產出的主動權,使己方不受制於人。


Mer86


很多年以後,蔣介石一直埋怨馬歇爾在日本投降後給他的錯誤壓力,原本蔣介石打算命令接收東北的部隊停留在錦州一線不再深入,而美方為了遏制蘇聯在遠東的存在,強烈要求繼續推進,最終葬送了精銳的遠征軍主力。而羅榮桓元帥逝世後,主席曾經賦詩一首紀念,《七律*吊羅榮桓同志》其中有兩句是:“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



1948年4月,鑑於東北國軍在戰略上已完全處於劣勢,蔣介石迭電要求衛立煌打通沈錦線,將瀋陽30萬主力撤至錦州,而後者擔心部隊在運動途中容易遭到東野截擊,認定堅守不出更加穩妥,始終拒絕執行。與此同時,西柏坡則要求東野主力離開松花江流域,長驅南下攻取錦州。雙方統帥如此囑目的焦點城市,充分說明了錦州所處地理位置在軍事上的重要性,詮釋了什麼叫作“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即是“進退有據的戰略要點”,也是對戰爭雙方同樣極為重要的地理位置,這個成語是與軍事地形學息息相關的,要爭的則是先後手和勝負手。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為方便控制東北,將原來的三省增設為九省,而現在的遼寧省錦州市當時是“遼西省省會”,它地處遼西走廊中段,是連接山海關內外的咽喉要點,號稱“關外第一名城”。



到1948年夏季,東北國民黨軍隊在解放軍的不斷進攻下,已完全龜縮在自北向南的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城市,其它所有重要城市和廣大農村全部在東北野戰軍控制之下。東野已經發展到主力部隊70餘萬人、地方武裝30萬人的百萬大軍(總兵力103萬人),而國民黨“東北剿總”在三個城市的總兵力只有55萬人,戰略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

首先攻擊哪一座城市成為戰略核心問題,林彪堅持先打長春(10萬守敵),之後再向南掃蕩攻取瀋陽(30萬守敵)和錦州(15萬守敵)。然而西柏坡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力主先打錦州,從而將東北國民黨軍全部封閉在關外予以消滅,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為什麼錦州戰略位置如此重要呢?從東北入關有陸海兩種方式,陸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熱河方向經由喜峰口越過長城,這也是當年滿洲大汗皇太極拿不下錦州和山海關,為了襲繞北京而不得已選擇的道路,缺點是路途遙遠、人煙稀少、水源缺乏,很不利於大軍行進。更重要的是,東北軍區所屬的冀熱遼軍區已完全控制了這條道路,衛立煌就是想走也走不成。

而當時東北可供大部隊轉運的港口有三:大連、營口和葫蘆島,其中大連在蘇軍控制之下,葫蘆島在錦州以南,營口港則吞吐能力有限,國民黨海軍也無法提供50萬大軍海運所需的艦船(最後只有劉玉章第52軍自營口逃離)。

因此,東北國民黨軍若想撤往關內,只有唯一的一條陸路可走: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西側倚群山,東邊臨渤海,地勢險要。明末袁崇煥所築的“關寧錦防線”就建在此間,它成功地阻擋了滿清鐵騎幾十年,這條防線以山海關為後盾、以寧遠為中堅、以錦州為前衛,綿延百餘公里,卡在了滿洲八旗入關捷徑上,一直到吳三桂降清才被徹底打開。

因此,誰佔據了錦州,誰就控制了遼西走廊,誰就掌握了進出山海關的行動權,自然是“兵家必爭”。東北野戰軍的顧慮在於,幾十萬大軍離開北滿根據地超越長春和瀋陽南下,既有強敵留在身後,又是無後方作戰,一旦攻錦不力必將陷全軍於被動,所以才堅持先取長春。



而西柏坡則敏銳指出:假使長春守敵被殲,東北國軍反而卸下了一個巨大包袱,在沒有牽掛之下極有可能加速撤往錦州,經過幾十封電報往來,1948年9月3日,林彪終於下定了南下北寧線作戰攻取錦州的決心。

戰役的核心思想是:置長春和瀋陽守敵於不顧,確立攻擊並控制錦州的決心,確立打前所未有之大殲滅戰的決心,徹底封閉東北大門,最終將衛立煌全軍就地殲滅。

西柏坡的回電第一時間就到了:“你們決定打錦州,甚好,甚慰”。


度度狼gg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是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又或者是對戰略全局有重大作用的地區。中國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基本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禦,多用於抵抗外族或敵對方的入侵,如山海關、玉門關、潼關、劍門關等。其二是中原內地,大多是攻佔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之所,如徐州、武昌、襄陽等。對於一個國家改朝換代起決定作用的地區,如我國的中原地區,歷史上在我國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敵對雙方對兵家必爭之地爭奪的目的,無非是都想把此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實就是對此地控制權的爭奪。對於防守方,守住此地,進攻方就有可能達不到進攻的目的。對於進攻一方,不拿下此地就不可能完成任務。








王春來342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在戰役或戰略上,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在戰役上,根據爭戰之目標選擇可以確保全局勝利之地進攻或據守,達到使敵方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己方進可攻退可守。如三國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兵分三路攻打魏國:其右路兵出斜谷直取長安;中路出散關取陳倉;此兩路在戰役之初皆為疑兵。諸葛亮親率主力出祁山,魏天水、安南、安定三郡望風而降。此役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即為街亭。守住街亭,則魏軍必敗,只得退守陳倉,其時諸葛亮則可揮得勝之師,合散關、斜谷之兵攻長安。然諸葛亮不聽諸將之諫,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守街亭,終至大敗。

在戰略上,同樣是根據戰略目標而定。如需進攻東北,則山海關一線為必爭之地;華中則為徐州等。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則為漢中,吳、蜀之必爭則為荊州。此皆因勢而定。

現代戰爭中,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雙方兵力短兵相接已經很少,兵家必爭之地可能要改為“兵家必爭之天”了,擁有制空權才是關健。


亦喻之


兵家必爭之地,爭什麼?一句話:爭主動權。某地之所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因為某地掌握在誰手裡,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加上戰役部署和戰術措施得當,就能奪取整個戰爭或戰役的勝利。例如,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我黨我軍立即派遣十數萬人進軍東北,國民黨也進軍東北,此時東北相對於全國來說,就成了國、共兩黨兩軍的必爭之地,誰奪取了東北,誰就會在全國有了主動權,因為東北有當時最重要最先進的軍工工業,礦業和各種戰略物資的製造業,控制了東北,就控制了影響全國戰局的戰略主動權。再如,在遼瀋戰役中,錦州就是國、共兩黨兩軍的必爭之地。錦州地處遼西走廊,是厄住關內關外交通要道的咽喉。我軍若拿下錦州,就掐住了關內外交通要道的咽喉,關內國民黨軍進不來,關外對國民黨軍就形成了關門打狗之勢,就會牢牢地掌握戰役主動權。所以,毛主席電令四野必須拿下錦州。錦州打響之後,錦州西面的塔山又成了國、共兩黨兩軍的必爭之地。攻克錦州之後,國民黨軍企圖打通遼西走廊,把數十萬大軍撤入關內,此時黑山、大虎山地區又成了國、共兩黨兩軍的必爭之地。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保證了四野攻克錦州的勝利。慘烈的黑山阻擊戰為全殲東北境內國民黨軍爭取了時間。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從戰略格局上看,東北是國、共兩黨兩軍(兵家)的必爭之地,從戰役格局上看,錦州是國、共兩黨兩軍(兵家)的必爭之地,從戰鬥格局上看,塔山、黑山是國、共兩黨兩軍(兵家)的必爭之地。誰控制了這些必爭之地,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四野指揮員高超的戰役、戰術指揮藝術和戰士們的勇於犧性精神,守住、奪取了這些必爭之地,最終打敗了國民黨軍,解放了全東北。全東北的解放為我黨我軍取得全國勝利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取得了巨大的軍事優勢。

縱觀古今中外,兵家必爭之地,爭什麼?就是爭主動權!


布衣閒人10




兵家必爭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敗,得之必勝的重要戰略法寶。



古戰場的金鼓齊鳴,雖然離我們遠去,看到一處處古人用生命搏殺的要地遺址,回首那些殺聲陣陣的古戰場,才真正體會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感慨。



必爭之地,怎麼爭呢?於戰爭而言,兵力強弱不等,所謂有利地形,功守兼備,進退通達,從而實現以少勝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謀突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咽喉要道,就是強佔戰爭控制權。把戰場放在有限的空間,因地形難度,彼此投入戰場的兵員就有限,更有利於戰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時候的兵家必爭之地,也並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據己方戰力狀況爭取的戰場主動權,把戰場設定在對自己有利的區域,能得到這樣的戰場優勢,才能戰無不勝。



一個運籌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對戰場環境瞭如指掌,知己知彼。戰與平原,戰與山川,都能得心應手。戰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脈,死生之地,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兵家必爭之地,有時出於戰爭時局考量,也有不同的應用,華容道,是曹操必經之路,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於關羽,為何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呢?設張飛趙雲去華容道,未必會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亂非三國鼎立也,司馬懿之流多亦,沒有曹操穩定天下大局,隆中對也只是一句空話。諸葛亮作為一個戰略家,不會鼠目寸光的,派關羽華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謀的曹操當然心領諸葛亮的盛情,通過華容道事件,關羽也會對諸葛亮真正尊重。這就是兵家的必爭。爭地理,爭人心。



兵家之爭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爭,得民心者天下順之,偉大戰略家的必爭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決勝於千里之外,才是有遠見的兵家,紙上談兵,閉門造車,雖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談,是否想過書生之論呢?



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無論你的城防多堅固,民眾棄城而走,軍心渙散,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古之兵家不留罵名於後世,坦坦蕩蕩,馬謖死而無怨,黃蓋願打願挨——。



白這個顏色


總的來說,打仗打的是東西,可以理解為和物資相關的所有要素。要想物資供應方便首先得控制交通樞紐,此為運輸的前提。那麼火車編組站、重要橋樑、涵洞、港口、碼頭、交通要道會成為雙方搶奪的要點,它還涉及到人員的輸送、進攻和撤退的路線、物資補給等問題。進一步說,重要工業基地特別的能生產跟作戰所需有關的基地,以及糧食主要產區,能源產區、礦業產區都關係到戰爭潛力的發揮,它們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那麼,城市和地區很多怎麼有的就是必爭有的卻不一定呢?這又和所處的位置和地形有關。如錦州,地處瀋陽和長春之間,遼瀋戰役期間錦州破城,造成瀋陽長春兩股軍事集團聯繫切斷,給以後分割包圍,個個擊破創造了條件,也算必爭。再比如長沙市地形易守難攻,日軍前前後後歷時三年才啃下來,動用總兵力70萬,傷亡了11萬。從中可見地形的重要性,它也是和平時期工業佈局的參考內容,不好守的工業基地等於給敵人建的。

當然,兵家必爭有著大陸軍時代的味道,現代戰爭倚重製空權,航程、機場也賦予必爭新的意義。硫磺島是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關鍵節點,日本掌握會成為失去制海權、制空權以後的最後一道防線。美國人拿下後繼而把日本納入轟炸機航程以內,對整個戰局有著決定性作用。由本觀點想開去,太空時代重視衛星,成像衛星、導航衛星、數據中繼衛星、電子偵察衛星等大行其道,太空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荷角停蜓


兵者,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指地理環境。

兩軍對壘,戰術不外乎進攻和防禦兩種方法,從這個淺層面來看,兵家必爭之地爭的就是地理環境中進攻時的必經之地以及防禦時的必守之地。

引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能離開載體單獨存在,他們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亦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亦是作用力。

進攻和防禦就好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們的載體就是戰爭。所以進攻時的必經之地亦是防禦時的必守之地,防禦時的必守之地亦是進攻時的必經之地。

從這個深層面來看,謎底其實就在謎面上,兵家必爭之地爭的就是進攻方和防禦方都必須爭奪的某一地利,如險關,如城市,如港口。

險關的代表如虎牢關

虎牢關因西周時期周穆王獵虎豢養於此而得名。它北瀕黃河,南依嵩山,東接河南鄭州市的汜河,西連河南鞏義市,是通往關中的要道,素有“鎖天中樞,三秦咽喉”之稱,《汜水縣誌》有載。

虎牢為東西之綰轂,玉門為南北之咽喉。兩崖壁立,一線羊腸,俯侵大河,仰逼重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近之勢,所謂一舉足而關天下之輕重,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爭。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曾以虎牢關為基地合縱抗秦;楚漢爭霸時,劉邦與項羽曾在虎牢關展開惡戰,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東漢末年,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劉備、關羽、張飛曾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虎牢關生擒仗義相助王世充的竇建德。

城市的代表如武漢

武漢市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即九分商賈一分民,其餘五句,道出武漢處於中國腹地,擁有交通便捷,人文薈萃的特殊優勢。十大特徵中又以漢口、漢陽、武昌三鎮形成的鼎足格局最為犀利,漢陽的龜山與武昌的蛇山形成的“龜蛇鎖大江”的地勢最為獨特。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漢口位列大清時“天下四聚”之一,古時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的美譽,今日有“東方芝加哥”的聲名,歷來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漢陽是中國的工業中心;武昌的科教文化優勢明顯。

正如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裡所載,“湖廣居八省之中,最為閎衍,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中原有事,蓋必爭之地也。”

港口的代表如龍街渡口

龍街渡口位於雲南元謀縣北部金沙江中段,是古代“南絲綢之路”靈關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是四川、貴州兩省商賈往來的重要渡口。

1638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面對龍街渡“蜀滇交會”的青石殘碑,曾有萬千思緒。

龍街渡地勢險要,兩岸群山陡立、金沙江水流湍急,加之為川滇通道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蜀漢的諸葛亮曾在此渡江,七擒孟獲而平定南中;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曾在此佯裝渡江,掩護主力部隊“巧渡金沙江”。

結語兵家必爭之地爭的險關、城市、港口等地利,僅僅侷限於古代戰爭以及近代和現在戰爭的陸路作戰。事實上,近代戰爭已延伸至波瀾壯闊的海洋,現代戰爭更是發展成陸、海、空三棲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戰爭。所以,近代、現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再侷限於陸路。

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兵家必爭之地,如被稱作“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中東海灣地區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霍爾木茲海峽,連接黃海、東海和日本海之間的要道朝鮮海峽。

蔚藍無垠的天空中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現代軍事理論家有言,得制空權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