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說某某地方是“兵家必爭之地”,爭的是什麼?

夢裡夢出夢不出的夢4


中國曆來都有兵家必爭之地的說法,比較有名的城市有徐州、襄陽、漢中、睢陽等等,還有一些很重要的關隘,比如函谷關、潼關、山海關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為什麼是如此重要,他們爭奪的最重要點是什麼?

首先爭奪的是戰略主動: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一年年的戰鬥中逐步取得了上風,並首先在東北開啟了與國民黨的大決戰,即為“遼瀋戰役”,遼瀋戰役的最關鍵一步就是攻佔錦州,這一站是一步險棋,因為錦州在當時的東北戰場就是必爭之地,如果擁有的了錦州,對中共而言,可以關門打狗,若錦州是在國民黨手中,國民黨進可東北決戰,退可入關。所以中共首先兵走險峰,直取錦州,取得了遼瀋戰役的主動。在遼瀋戰役進行的同時,淮海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出決戰,而決戰中也有一招類似的關門打狗,即為中野攻佔宿縣,宿縣是隴海鐵路上的重要節點,佔領宿縣就切斷了國民黨南下的退路,也阻擋了北上的援軍,從戰略上取的主動。

其次爭奪的是戰略大勢:三國時期荊州是三方力量爭奪的焦點,也是必爭之地,曹魏赤壁大戰之後也不敢放棄樊城,而東吳要佔領長沙等郡,就是因為需要在荊州有一杯羹,大家都如此看重荊州,原因也很簡單,荊州在進攻上具有很大的“勢”。控制荊州東下可以直接攻佔建康,北上直接威脅曹魏的老本營,具有很高的壓迫力,戰略上具有很高的勢,所以荊州為當時必爭之地。如荊州一樣的 還有徐州,控制徐州可以控制江淮地區。

還有爭奪的是運輸要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一直是戰爭的必要保證,安史之亂時期,叛軍久攻睢陽不下,因為睢陽是南下的必由之路,是軍事戰略上的必爭之地,如果睢陽被攻佔,那麼叛軍下江南將會很方便,但是睢陽沒有攻破,那麼叛軍南下就隨時有被斷後路的危險。從睢陽可以直接切斷糧道,當年楚漢相爭時期,彭越就是在此攔截項羽的糧道。

最後爭奪的是重要據點:比如漢中,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佔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故曾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其險。

必爭之地不是所有時候都為“必爭”,主要是看戰略的動向,從北向南的必爭之地是襄陽,從東向西的必爭之地是睢陽,所以從東向西的話,襄陽就沒有那麼重要。現在的戰爭已經越來越高科技,戰略之地不一樣,更多的必爭之地在海上,比如說:美國珍珠港、中國釣魚島等等。


帝國烽火


談到兵家必爭之地,我國有十大兵家必爭之地:1:錦州,2:徐州,3:大同,4:河套,5:山海關,6:嘉峪關,7:虎牢關,8:襄陽,9:漢中,10:武昌。因為用兵之道重在"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兵家必爭之地"爭的是"地利"也!



森林之王no1




兵家必爭之地,一是地利,二是人和。這是古代兵家失之必敗,得之必勝的重要戰略法寶。



古戰場的金鼓齊鳴,雖然離我們遠去,看到一處處古人用生命搏殺的要地遺址,回首那些殺聲陣陣的古戰場,才真正體會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感慨。



必爭之地,怎麼爭呢?於戰爭而言,兵力強弱不等,所謂有利地形,功守兼備,進退通達,從而實現以少勝多的目的。兵家常以奇謀突襲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咽喉要道,就是強佔戰爭控制權。把戰場放在有限的空間,因地形難度,彼此投入戰場的兵員就有限,更有利於戰力弱小的一方。所以有時候的兵家必爭之地,也並非固定的城池,是根據己方戰力狀況爭取的戰場主動權,把戰場設定在對自己有利的區域,能得到這樣的戰場優勢,才能戰無不勝。



一個運籌帷幄的兵家,首先成竹在胸,對戰場環境瞭如指掌,知己知彼。戰與平原,戰與山川,都能得心應手。戰略要地,是兵家的命脈,死生之地,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兵家必爭之地,有時出於戰爭時局考量,也有不同的應用,華容道,是曹操必經之路,諸葛亮明知曹操有恩於關羽,為何故意讓關羽去華容道呢?設張飛趙雲去華容道,未必會放走曹操。若曹操死了,天下之亂非三國鼎立也,司馬懿之流多亦,沒有曹操穩定天下大局,隆中對也只是一句空話。諸葛亮作為一個戰略家,不會鼠目寸光的,派關羽華容道送曹操一程,足智多謀的曹操當然心領諸葛亮的盛情,通過華容道事件,關羽也會對諸葛亮真正尊重。這就是兵家的必爭。爭地理,爭人心。



兵家之爭有一城一池,更有天下之爭,得民心者天下順之,偉大戰略家的必爭之地是天下,而非一城一池,失小得大,決勝於千里之外,才是有遠見的兵家,紙上談兵,閉門造車,雖然你能言之有理,侃侃而談,是否想過書生之論呢?



兵家必爭之地,不僅僅是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無論你的城防多堅固,民眾棄城而走,軍心渙散,也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古之兵家不留罵名於後世,坦坦蕩蕩,馬謖死而無怨,黃蓋願打願挨——。


白這個顏色


兵家必爭之地指的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跳板。戰場上雙方爭奪某兵家必爭之地的目的,是為了爭奪進退有據的主導權。

舉幾個例子。

①:函谷關、潼關

函谷關、潼關位於中條山、華山、崤山之間的谷地上,靠近黃河邊,地勢險要,是關中平原防禦從中原來犯之敵的東大門。如果這兩個關隘掌握在關中守軍手上,那麼關中守軍只需要以一小部分兵力扼守關隘即可,中原來犯之敵必須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攻下關口才能殺入關中。但假如中原軍隊佔據此兩處關口,那麼關中東面再無關口可守,關中軍隊必須要拿出所有兵力與中原之敵野戰。

著名戰例。秦軍於函谷關力拒六國聯軍,始終握有攻守主動權。後來唐軍失潼關,喪失攻守主動權,安史叛軍突入關中,唐玄宗放棄關中逃亡蜀地,不戰而逃。

這裡額外對比一下秦函谷關和潼關。

從地形上講,秦函谷關是要優於潼關的。因為秦函谷關的地形更狹窄,它的正面只有一個突破方向,沒有繞過去的可能性。並且函谷關還具有攻擊性,秦國佔據函谷關,完全掌控了戰爭攻守主導權,當時只有秦國能打六國,六國完全處於被動挨打之勢。

相比於函谷關,潼關就弱了很多。首先,潼關是可以繞過去的。唐末黃巢起義,義軍就繞過了潼關,明末的李自成也從秦嶺南麓直接繞過了潼關;其次,潼關沒有攻擊性。因為潼關以東是狹窄的崤函通道,關中軍隊出潼關後,極容易被設伏。唐朝哥舒瀚就是在潼關以東,秦函谷關以西的靈寶被安史叛軍包圍,造成了慘絕人寰的大慘敗。

所以守潼關就只能擺烏龜陣了,基本沒有反殺的可能性。而守函谷關,不僅可以守,而且還能反殺。(秦函谷關因為歲月變遷,喪失了天險地勢,後人棄函谷關而築潼關,也是無奈的選擇)



②:漢中、散關

漢中自古就是四川的門戶,是歷代四川割據政權的門戶。在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因為據有漢中,屢次北伐,數次打退曹魏進犯,魏軍連蜀地的邊都摸不到。但失漢中後,僅僅幾個月蜀漢就亡國了。漢中的戰略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另外,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走漢中這一路,還是相對好走的。北方軍隊只要佔領漢中,再途經陽平關往南,只要幾天就可以直抵成都平原北麓。而如果不走陽平關這一路,北方軍隊就只能從兩湖走三峽水路進蜀地了。三峽可遠遠不及川北好走。


漢中的北面,即陳倉道在關中的出口就是著名的散關。歷史上南方政權若控制散關,那麼北出關中的形勢會更有力,握有更大的攻守主動權。

南宋時期,名將吳階就是看到了散關的戰略價值,拒絕了部將退回漢中的建議,與金兵血戰於散關,穩定了巴蜀地區的穩定。後來蒙古軍攻破散關,漢中也沒守住,整個四川盆地如蒙古人後花園一樣,被殺得雞犬不寧。

另外,散關的東面還有一條非主流路線,就是子午谷。不過子午谷不好走,很容易被對方打伏擊,明末闖王高迎祥就企圖通過子午谷進攻關中,結果在黑水峪被孫傳庭圍殲。



③:襄陽

秦嶺、淮河分界線不但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而且一起組成了抵禦北方政權侵略的天然屏障。黃河在冬天會結冰,北方軍隊可以藉此越過黃河,繼續南下,但是淮河冬天不會結冰,可以阻止不善水軍的北方軍隊南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宋與金國對峙時期,秦嶺、淮河都抵禦了北軍的南下步伐。

但是,從下圖可以看出,秦嶺和淮河並不是連接在一起的,二者中間有個缺口,而襄陽就坐落在這個致命的缺口上。



所以,襄陽的得失對南北雙方而言,就非常重要了。中國歷史上,南朝若佔據襄陽,那麼最起碼的,防線就穩固了。並且從襄陽北上,還有北出南陽,攻伐洛陽的可能性。而北朝若佔襄陽,那麼南朝就徹底沒戲了,被徹底鎖死在了江南。

南宋與金國、蒙古對峙期間,岳飛、孟拱力排眾議,拿下襄陽,這便是他們都看到了襄陽的重要性。

南宋初年,岳飛收復襄陽後,通過襄陽竄連起秦嶺、淮河防線,這使得宋朝在與金國的90年對峙中,一直都沒有吃虧。

南宋中後期,孟拱收復襄陽後,也利用秦嶺、襄陽、淮河防線抵抗了蒙古近40年。而襄陽失守後,南宋邊防被撕開了一個口子,南宋只抵抗三年就滅亡了。

另外,除了戰略上,襄陽本身也是個很重要的交通要道。

襄陽往南可以抵達武漢、荊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進入關中和漢中,如此便捷的交通優勢,便是襄陽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漢末三國時期,若是關羽打下襄陽,曹魏的形勢就危險了。


④:安慶、池州

安慶、池州是南京的上游門戶,控制了通過水運運往南京的物資。歷史上北朝如果要平定江南,必然要走長江中上游,順漢江和長江流東下。比如西晉滅吳,隨滅南陳,元滅南宋都是如此。而安慶、池州就是南京在長江上游最後的一道門戶。

如果北軍繞過安慶的話,那麼後勤補給只能通過陸運,效率遠不如順流而下的水運,而且南京城向來皮糙肉厚,北軍一時半會兒打不下來的話,就會打成消耗戰。南京守軍的物資可以輕輕鬆鬆從安慶經長江獲取。雙方對耗的時間一長,靠陸運的北軍肯定會堅持不住。所以打南京,必取安慶,形成了歷史上兵家的共識。

著名戰例。太平天國丟掉安慶後,湘軍僅用了半年時間即包圍了南京。李秀成率20萬精銳馳援南京,結果被打的慘敗。從太平天國失敗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安慶還在,東南尚有一絲翻盤機會。如若不然,南京政權就徹底玩完了。

關於安慶、池州的地理環境,不多說,直接看圖。


⑤:遼西走廊、山海關

遼西走廊由錦州,寧遠(今遼寧興城),山海關組成,依次分佈於遼西走廊上。西邊是遼西的崇山峻嶺,東邊就是渤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明朝末年,明廷失遼東,但依賴關寧錦防線還是頂住了清軍的屢次攻擊。當時清軍雖然可以繞道內蒙,從承德、大同等地入關,但繞道產生的補給困難,側翼空虛等問題,清軍一直無法解決。這就導致清軍繞道只能是奇襲,無法滅明朝。遼西走廊仍然是清軍繞不開的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對於防禦清軍來說,關寧錦防線上,只有山海關是有用的,寧遠和錦州就是個擺設。

另外,還有很多兵家必爭之地,如河西走廊、北京、徐州、大同、雁門關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的來說,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就是防守一方的門戶,進攻一方的前進跳板,在大多數的戰爭中,進攻一方都會選擇從兵家必爭之地出擊,防守一方也會選擇在兵家必爭之地設防禦敵。不管誰佔了某必爭之地,其在戰略上一定是握有主動權的。

另外,從戰略層面上來說,某些戰爭資源豐富的地區(如軍馬產地,鹽礦等),也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這些地方,就能掌握資源產出的主動權,使己方不受制於人。


Mer86


兵家主要是指一些軍事家、將領,這些思考的是在戰爭時期如何做好進攻,在和平時期如何防禦,而這些的重點便在於地區的地理形式如何。

所以,兵家必爭之地所爭得無非是一些險要的關隘,或者一些交通樞紐地區。這些地區對形勢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兵家的重心。


一:首先理解交通樞紐之地帶來的影響。

交通樞紐所在的地方大部分都是人類的聚居地,一般都有大城市的存在,所以這些地方所具有的除了軍事影響還有政治、經濟影響,這些地方是極其重要的。

就拿徐州這個地方來講,徐州本來就是一個特別大的城市,自然徐州自身也帶有非常顯著的政治經濟作用。

而且最重點是徐州位於四省的交接地,一但控制了徐州便可以進入華東地區、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是拱衛南京的屏障。

並且徐州它靠近黃海,南面有平原,北面有山地,也是大軍進行決戰的地方。

所以在春秋時期在徐州發生了彭城之戰,楚漢時期劉邦於項羽在這裡進行決戰劉邦慘敗,南宋時期韓世忠三圍淮陽。

1938年國民黨於日軍爆發徐州會戰,解放軍於國民黨爆發淮海決戰。所以,交通樞紐如徐州之地,為兵家必爭之地。

二:險要的關隘,據有此關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險要的關隘對於防禦作戰極其的重要,可以用最小的代價防禦敵軍的進攻。而這樣的關隘也是非常之多,比如有函谷關、山海關等。

對中國王權起到極大的保衛作用的無非就是位於關中地區的函谷關了,函谷關位於黃河、高原、山脈的交接地帶,在這樣的地勢之中據兵守衛所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劉邦當年進攻秦王故都強攻不成只好勸降。所以,兵家必爭之地爭得東西無非就是一些地理形勢佔優的地方,或者是對於交通有益或者是雄關利於防守。而天時地利,擁有地利便是為一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小司馬遷論史


兵者,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其中地利指地理環境。

兩軍對壘,戰術不外乎進攻和防禦兩種方法,從這個淺層面來看,兵家必爭之地爭的就是地理環境中進攻時的必經之地以及防禦時的必守之地。

引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能離開載體單獨存在,他們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亦是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亦是作用力。

進攻和防禦就好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們的載體就是戰爭。所以進攻時的必經之地亦是防禦時的必守之地,防禦時的必守之地亦是進攻時的必經之地。

從這個深層面來看,謎底其實就在謎面上,兵家必爭之地爭的就是進攻方和防禦方都必須爭奪的某一地利,如險關,如城市,如港口。

險關的代表如虎牢關

虎牢關因西周時期周穆王獵虎豢養於此而得名。它北瀕黃河,南依嵩山,東接河南鄭州市的汜河,西連河南鞏義市,是通往關中的要道,素有“鎖天中樞,三秦咽喉”之稱,《汜水縣誌》有載。

虎牢為東西之綰轂,玉門為南北之咽喉。兩崖壁立,一線羊腸,俯侵大河,仰逼重險,有一夫當關,萬夫莫近之勢,所謂一舉足而關天下之輕重,為自古有天下者所必爭。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曾以虎牢關為基地合縱抗秦;楚漢爭霸時,劉邦與項羽曾在虎牢關展開惡戰,大戰七十,小戰四十;東漢末年,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劉備、關羽、張飛曾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虎牢關生擒仗義相助王世充的竇建德。

城市的代表如武漢

武漢市一線貫通,兩江交匯,三鎮雄峙,四海呼應,五方雜處,六路齊觀,七星高照,八面玲瓏,九省通衢,十指連心。其中一線即京廣線,兩江即長江、漢水,三鎮即漢口、漢陽、武昌,五方雜處即九分商賈一分民,其餘五句,道出武漢處於中國腹地,擁有交通便捷,人文薈萃的特殊優勢。十大特徵中又以漢口、漢陽、武昌三鎮形成的鼎足格局最為犀利,漢陽的龜山與武昌的蛇山形成的“龜蛇鎖大江”的地勢最為獨特。劉獻廷的《廣陽雜記》載,“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漢口位列大清時“天下四聚”之一,古時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的美譽,今日有“東方芝加哥”的聲名,歷來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漢陽是中國的工業中心;武昌的科教文化優勢明顯。

正如清朝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裡所載,“湖廣居八省之中,最為閎衍,山川險固,自古稱雄武焉。中原有事,蓋必爭之地也。”

港口的代表如龍街渡口

龍街渡口位於雲南元謀縣北部金沙江中段,是古代“南絲綢之路”靈關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是四川、貴州兩省商賈往來的重要渡口。

1638年,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面對龍街渡“蜀滇交會”的青石殘碑,曾有萬千思緒。

龍街渡地勢險要,兩岸群山陡立、金沙江水流湍急,加之為川滇通道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蜀漢的諸葛亮曾在此渡江,七擒孟獲而平定南中;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曾在此佯裝渡江,掩護主力部隊“巧渡金沙江”。

結語兵家必爭之地爭的險關、城市、港口等地利,僅僅侷限於古代戰爭以及近代和現在戰爭的陸路作戰。事實上,近代戰爭已延伸至波瀾壯闊的海洋,現代戰爭更是發展成陸、海、空三棲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戰爭。所以,近代、現代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再侷限於陸路。

波濤洶湧的大海上有兵家必爭之地,如被稱作“日本的海上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中東海灣地區石油輸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霍爾木茲海峽,連接黃海、東海和日本海之間的要道朝鮮海峽。

蔚藍無垠的天空中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君不見,現代軍事理論家有言,得制空權者得天下。


老成聊歷史


自古以來,總是聽說將領們強調某地為兵家必爭之地,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對了,爭的就是有利的地形。

姜太公在《虎韜·絕道》中曾說:“凡是深入敵國境內作戰,必須察明對方的地理,務必佔據其有利地形,依託山林、險阻、水泉、林木而鞏固陣勢,謹守關隘橋樑,還要掌握城邑、丘墓等有利地形。如此,敵人既不能斷我糧道,也不能迂迴到我軍後方,兩面夾擊我軍。”

孫子在《地形篇》中說道:“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即使瞭解了敵我雙方,但不瞭解地形,取勝的把握也只有一半。

從兩位兵法家的言論裡,可見地理對作戰是多麼的重要,所以孟子才說,天時不如地利,而佔據有利地形就是取勝的法寶之一了。

如今的導彈射程讓地理變得不如古代那麼重要,似乎是天涯若比鄰。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哪怕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雙方還都絞盡腦汁去佔領有利地形。

就拿長年戰亂不止的戰國時期來講,兵家必爭之地都有哪些呢?

  • 河西之地

令秦國耿耿於懷幾百年的河西之地算一個,2000多年後此地成為長征的目的地。但秦國為何一直很在乎這塊土地呢?進可攻退可守。

說起河西之地的重要性不得不提到秦晉之間的遷延之役。那時晉國為盟主,秦國就和楚國聯盟對抗中原盟軍。公元前562年,鄭國被楚國和晉國打得暈頭轉向,到後來乾脆誰來就向誰俯首稱臣。這不,鄭國剛和晉國聯盟,楚國就邀請秦國出手攻打晉國來解救鄭國。

秦軍分兵兩路進入晉國,晉軍只注意了其中一路,看見人少就放鬆了警惕,沒想到還有一路從輔氏(今陝西省大荔縣)渡河,兩面夾擊晉軍,晉軍在自己的櫟地上竟然被打敗了。

晉悼公火了,公元前559年晉國率領諸侯聯軍渡過黃河,渡過洛水,又渡過了涇河,接下來秦國再無任何有利的地形可以阻止盟軍的腳步。但是秦軍還是不肯投降,怎麼辦?秦軍在涇河的上游下毒,盟軍的很多士兵被毒死了。軍心亂了,然後盟軍就撤退了。

只要對方過了黃河,秦國的形勢就會變得岌岌可危。幸好,春秋時期大國之間的戰爭,大部分是以報復為主,通常點到為止。

到了魏文侯時期,魏國通過李悝變法,國力大振。吳起率領著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再度佔領了河西之地。秦國舉國震動,如果吳起再向前推進,秦國同樣再無山溪之險來阻擋魏武卒的腳步,還要失去位於關中盆地的渭河平原,那可是秦國的糧食基地。秦國將面臨亡國之危。幸好魏文侯和李悝相繼離世,公叔痤又把吳起排擠到了楚國,秦國才保住了一條命。

這一切,被流亡在魏國的秦獻公看得是一清二楚。等到他回國後,就將都城東遷至櫟陽,將奪回河西之地作為秦國的首要任務。接著,秦國的歷代國君都如打了雞血一般,高喊著恢復秦穆公霸業的口號,其實是先排除秦國的危機。

  • 太行山

除了河西之地,對秦國統一天下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太行山。秦國為了奪取太行山的滏口陘,不惜發動了震驚天下的長平之戰。因為滏口陘離趙國邯鄲最多不過兩日路程,且有漳水橫貫太行山,直達邯鄲城外。無論是秦國的調兵遣將還是後勤糧食供應,漳水都是最好的運輸通道。趙國滅亡,秦國很快就踏平了山東諸國。

  • 褒斜道

因此,對於秦國來說,河西之地、太行山都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當然還有連接巴蜀糧倉的褒斜道。褒斜道到了楚漢爭霸、三國鼎立之時,就成為絕對的兵家必爭之地,誰能想到,這條棧道竟是由秦惠王一手打造呢?可見,秦國統一天下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秦國管理層的戰略眼光要遠遠高於其他各國啊。


讀春秋思無忌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在戰役或戰略上,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

在戰役上,根據爭戰之目標選擇可以確保全局勝利之地進攻或據守,達到使敵方牽一髮而動全身、使己方進可攻退可守。如三國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兵分三路攻打魏國:其右路兵出斜谷直取長安;中路出散關取陳倉;此兩路在戰役之初皆為疑兵。諸葛亮親率主力出祁山,魏天水、安南、安定三郡望風而降。此役之中的兵家必爭之地即為街亭。守住街亭,則魏軍必敗,只得退守陳倉,其時諸葛亮則可揮得勝之師,合散關、斜谷之兵攻長安。然諸葛亮不聽諸將之諫,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守街亭,終至大敗。

在戰略上,同樣是根據戰略目標而定。如需進攻東北,則山海關一線為必爭之地;華中則為徐州等。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則為漢中,吳、蜀之必爭則為荊州。此皆因勢而定。

現代戰爭中,國與國之間發生戰爭,雙方兵力短兵相接已經很少,兵家必爭之地可能要改為“兵家必爭之天”了,擁有制空權才是關健。


亦喻之


兵者,詭道也。而兵家必爭之地作為地利這一條件又在古時征伐作戰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認清這個,就不難理解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到底爭的什麼了。

其一,從軍事因素出發,爭的是地理位置,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時代是先天的地利之便。

首先要清楚必爭之地指兩軍對壘時,雙方非爭奪不可的戰略要地,而出處於《周書·王悅傳》

“白馬要衝,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

也是此意。在不同時期不同作戰地點,兵家所爭之地也不同,但回顧歷史,這些地方有著相似的特徵,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代表即一些險關要塞,這些地方多為咽喉要地,易守難攻。如陽關、潼關、函谷關(春秋戰國時期六國聯合,令蘇秦率百萬之軍攻秦,結局慘淡,此地的易守難攻便是一大助益)、雁門關(是中原地區防範匈奴的要塞)、山海關等。


其二,便是從經濟和政治因素出發,爭的是戰備資源和此地獨具的經濟、政治影響。

“必爭之地”代表的便是一些重要的古代城市了,如北京,南京,長安,洛陽,襄陽,杭州,上海等。我們知道,古代作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後方運輸糧草耗費人力物力巨大,一旦開戰,糧草的輸送速度遠跟不上糧草消耗速度,更何談巨大的軍備武器消耗呢。而佔據一些繁榮城市可以及時的解決後備給養問題,當然佔據了被稱為政治中心的都城,基本能被稱為一個大勝利了,可能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其三,便是從交通因素出發,爭的是關鍵的交通運輸,便利快捷的交通會帶來出其不意的效果。

“要地”代表的便是一些港口,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可媲美於一些險關,如古黃河延津渡口、龍街渡(蜀漢時諸葛亮在此渡江,七擒孟獲,平定南中)、長江的夏口,江陵、泉州港(有詩這樣描寫“泉水出疊嶂,飛虹沐晞陽。書院桐花裡,梵宇蓮湖旁。翠篔倚老厝,朱霞染雲檣。好風鯉城起,浮舟泛重洋”)。榕江中游南岸的關埠鎮(榕江水上運輸樞紐,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等。


當然,促成一場戰爭的完勝,這些必爭之地的存在只是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而出於現實不同情況的考慮,一些地方是否被認為必爭之地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這些地方,是要領軍之人統籌全局,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來決定的。而不同的結局,只需參看歷史記載的發人深思的戰役就好,相信大家會有更多深切的感受。


小姐姐講史


先明確前提。兵家,一是指軍事,二是指戰爭中敵對的雙方,三是用兵,即指揮打仗。必爭之地,雙方都要奪取並控制的地點或不大的區域。可在戰略、戰役、戰鬥幾個層面理解。有人把解放戰爭國共相爭的東北地區看作必爭之地,儘管必爭,但範圍大了。如果把錦州看作必爭之地,那就準確了,國方要向關內收縮,共方要關門打狗,誰控制錦州,誰取得戰役主動權,是為必爭之地。所以,必爭之地,是在戰略、戰役、戰鬥三個層面,誰奪得並控制,在地理上取得先佔優勢,進而取得戰場主動權的地點(地方)。舉例:二戰蘇德戰場的幾個保衛戰和會戰地點,都是戰略層面的必爭之地,如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斯大林格勒。太平洋戰爭中中途島、南太平洋瓜達爾康納等幾個群島、新加坡。戰役層面,抗戰中進行淞滬會戰、臺兒莊(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昕口會戰和末期衡陽保衛戰等幾個戰略性戰役的地點。戰鬥層面,紅軍時期的突破湘江、兩奪遵義、奪佔瀘定橋,朝鮮戰爭砥平裡、志願軍180師鷹山突圍,對越還擊戰奪佔諒山和東平。在這三個層面發生的戰事可謂驚心動魄,雙方勢在必得,互不相讓,寸土必爭,血流成河,遺屍遍野。還如一戰的凡爾登堡壘攻守戰,每天陣亡幾萬人,史稱"絞肉機"。"自古以來",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的多次戰爭,雙方都要奪佔的地點或城池。一般是關口、隘路、要津(渡口)、交通要道(樞紐)、大居民地(城鎮)、制高點。就中國城市來說,西安、北京、洛陽、開封、武漢、襄陽、徐州、壽縣、大同、瀋陽、南京、江陵、漢中、武威等。至清初,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統計,"自古以來"南京戰事一百零幾,洛陽七十幾,西安六十幾,居前三,可謂必爭之地。關口隘道更多,前幾天有網友說中國古代十大名關,就"名關"來說,四五十個不在話下,不分伯仲,各個有故事、有傳奇,不羅列了。渡口也不少,僅長江下游要津,就有張家港、江陰、大港、瓜洲渡、西津渡、划子口、龍潭、浦口下關、石頭津、烏江渡(項羽自刎處)、採石磯、牛渚、東西梁山、漕(巢)河口。這些渡口在歷史上都打過大仗,可稱津要。制高點,歷史上往往在戰術層面作用最大,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控制面有限。以南京作戰為例,其周邊丘陵、高崗和城內小丘都起過"必爭之地"的作用,如寧鎮山脈、幕府山、紫金山、雨花臺、牛首山、清涼山(石頭城)、九華山(覆舟山)。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各地方兵要地誌,主要記錄和分析的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