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因為統治者的無知所導致的國家內亂的故事。

“戰國七雄”中的周室遺脈

做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燕國最開始是因為周王的分封才建立的,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歷史的車輪進入到了戰國中期,此時西周流傳下來的的數百諸侯國,只剩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其中實力最強的是“秦、楚、燕、齊、韓、趙、魏”這七個國家,是為“戰國七雄”。

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戰國形勢圖

政治上過於天真

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群雄逐鹿,各諸侯國都變法圖強,比如魏國的魏文侯最先開始變法改革,魏國才得以稱霸中原數十年;楚國“吳起變法”,趙國“胡服騎射”。在各國都紛紛變強的時候,燕國的統治者燕王噲也開始坐臥不安,然而燕王噲選擇的自強方式卻讓人啼笑皆非,那就是將王位“禪讓”給“賢能之人”,燕國在戰國時期的鬧劇也就由此開始了。

什麼是“禪讓”?黃帝之後,堯成為中華大地又一個比較有名的部落聯盟首領,那時候部落聯盟採取的是軍事民主制,即各部落的首領定期舉行大會選出下一任聯盟的最高首領,堯舜時期實行這種民主制度,即傳位之時要經過所有部落首領的同意,選出賢能之人。

堯和舜選出繼承人的做法不是把首領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在民間選擇繼承人,堯傳位給了民間的舜,舜同樣把大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由最高首領選出繼承人,然後再經由各部落首領多數同意的最高首領更替和繼承的制度就是古代政治中最讓人歌頌的政治模式——

“禪讓制”。

燕王噲是燕國的第三十八代君主,前321年(燕易王十二年),燕易王的太子姬噲繼承王位,這就是燕王噲。燕王噲在歷史上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主義就是“仿效先賢,施行仁義,成為聖人”,按理說擁有這種理想的帝王那都應該是明君英主啊,可是燕王噲卻偏離了正常人的思維軌道,為啥?因為這種思想很容易被別人利用,特別是臣子。

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燕王噲畫像(?—公元前314年)

燕王噲有個相邦叫做子之,說到這個“子之”啊,其實他也是出身燕國的貴族,為什麼他能做到相國呢?因為他非常善於監督考核臣子,所以受到了燕王噲的賞識,委以相國之位。

看到他因為什麼受重用了嗎?“監督考核官員”有一手,說白了就是“心眼子多,善於察顏觀色,有手段唄”,歷史上這種臣子往往先受寵得權,然後漸漸懷有異心。所以我說雖然燕王噲的政治理想很好,但是好的太“天真”,他把治國理政想的太簡單了,而且眼光狹隘。

禪位子之,子之竊國

那“天真無知”的君王和“懷有異心”的相國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當時的燕國已經有太子姬平掌權,但燕相

子之也是燕國重臣,所以太子平和子之身邊都有有一群心腹(臣僚),雖然大家表面上都是燕國臣子,但是由於太子和相國不對付,所以實際上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在爭鬥。

子之一黨的當然要扳倒太子了是吧,加上子之本身也有奪王位的野心,於是他們的陰謀就開始了。子之當然知道燕王噲想像聖賢一樣把國家治理好,於是就派自己的手下向燕王噲進言“唐堯虞舜”的事蹟,他們對燕王噲說:“不如將國家禪讓給國相子之。人們稱道唐堯賢聖,就是因為他將天下禪讓給賢能的舜,如今相邦賢能,如果大王也能這麼做,那麼大王與唐堯就具有同樣的德行。”燕王噲本來就對歷史上唐堯虞舜禪讓的傳說非常仰慕,加上這些人這麼諂媚進言,燕王噲於是將國家託付給子之,子之假意推辭幾次之後接受了王位,成功登上燕國國君之位。

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禪讓圖

這還不算完,腦子缺根弦的燕王噲怕太子一黨不服從子之的命令,然後把國內眾多官僚的印信都收起來,交給子之——這真是送溫暖呀哈哈哈。


燕國內亂

自己的父王竟然把祖宗傳下來的王位都給讓出去了,這讓太子姬平內心如何平靜?

燕王噲七年(公元前314年),當時子之執掌朝政三年,致使燕國大亂,百姓恐懼,民怨沸騰。俗話說“燕趙之地多悲壯之士”,太子姬平就是一個這樣血氣方剛的人,他不堪小人弄權,為了奪回王位太子姬平與將軍是市被合謀,又得到了齊國使者的支持,嗯,齊國使者原話說的很好聽齊王聽聞燕國君臣失倫,綱常無序,太子您又非常痛心,齊國願意支持太子奪回王位,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要麼說這燕國宗室崇尚仁義道德呢,這個太子跟燕王噲的思維方式差不多,聽到別人什麼肺腑之言,覺得齊王是個雪中送炭的正義之人,就心潮澎湃,也不多想想就造反去了。然後結果就是沒有打敗子之的軍隊,然後將軍市被被殺,子之還下令捉拿太子姬平,姬平微服逃往無終山,庶弟公子姬職(後來的燕昭王)則流亡韓國,燕相子之最終取得了這場內戰的勝利。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雖然說自春秋以來,這種綱常無序禍亂國家的事層出不窮,也沒有人真心想替周天子維護天下的秩序,但是總有人利用這種別國內亂,來謀取自己的利益。

進入到了戰國這種諸侯間彼此藉口攻伐的事情更是層出不窮,比如魏國攻打韓國和趙國的時候齊國都來趁機撿便宜,在桂陵和馬陵兩場大戰中讓魏國元氣大傷,魏國從此失去了戰國初年的霸主地位,齊國也趁機崛起。

這次燕國內亂,國內民心不穩,齊國這種喜歡撿漏的國家能充耳不聞?齊宣王派使者勸說太子姬平起兵攻打子之的目的就是想讓子之和太子兩方兩敗俱傷,燕國國力損耗產生動亂,這樣齊國就能混水摸魚,趁機牟利。在聽到燕國內亂太子出逃的消息之後,齊宣王匡扶正統的名義,進入入燕國國境。燕國軍隊無心作戰,紛紛投降,齊國軍隊很快攻入燕國國都薊城,擒獲子之,燕王噲被逼自殺,還毀了燕國的宗廟,濫殺大臣,肆意殺戮,掠奪民財。

史書記載:“齊將匡章搗毀燕王之宗廟,掠奪燕國之重器,盡收燕府之財寶,將子之關入囚車押赴臨淄斬首。燕地三千餘里,大半俱屬於齊,匡章留屯燕都,以徇屬邑,此周郝王元年(前314年)事也。”可見這場內亂讓燕國屍橫遍野,民不聊生,還沒有崛起就先元氣大傷,這麼難怪後來燕昭王繼位。一心只想復仇,派蘇秦入齊為間諜,用數十年時間搞垮了齊國,佔領齊國七十餘城,算是報了此仇——不過,誰能想到這半個多世紀的戰爭竟是由於燕王噲的禪讓之舉?

燕王的天真讓燕國在戰國時代未強先傷

▲燕國攻齊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