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廣元市青川縣烏龍村5年前還是偏僻邊遠山區的一個貧困村,而自從該村來了個“王書記”後,烏龍村的光景是一年比一年好。如今,該村八個社,不僅實現了“一建三改兩硬化”風貌改造,有規範的健身場所,閱書室,還打造了三個旅遊景點,有標準的衛生室,有集體經濟,有茶葉加工廠。2017年底脫貧,人均純收入從曾經的1730元增收至現在的11200元,戶戶有產業,全村主打茶葉1600畝,核桃600畝,並建成了五條防洪渠。如今的烏龍村煥然一新、生機勃勃,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掛上了幸福的笑容。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這一組組看似簡單的數據背後凝聚的是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5年來的心血和情感,他把該村村民都當做自己的親人,村民脫貧致富就是他這個第一書記的奮鬥目標。然而,你可知道這位烏龍村的恩人,這位幫扶碩果累累的第一書記已是年近花甲的退休之人呢?


把貧困村當成自己的家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接受烏龍村幫扶任務的那一年,王開宣55歲。當他走進村子的第一天就滿懷激情地扎進村裡,走村入戶摸清村情。他結合各家各戶的實情做規劃、找門路、籌資金、興產業、促增收,一“駐”就是大半年,一“駐”就住進了老百姓的心田。 每月吃住在村上達二十天以上,一日三餐也是自行解決,天天到農戶家瞭解產業發展規劃落實情況,給他們宣講環境衛生等知識,轉變群眾衛生觀念。他經常跋山涉水,步行好幾公里到安家社和村社幹部調解矛盾,直到深夜,得到群眾好評。對36戶精準脫貧戶,他每天堅持入社、入戶,瞭解生產生活上存在的實際問題。

在烏龍村,誰家人口數量,家中有多少畝土地,多少山林,養了幾頭豬,養了多少隻雞,家中主導產業是什麼,特別是市衛健委幫扶的37戶貧困戶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因為什麼原因致貧,去年人平均增收多少,現在計劃發展哪些產業項目……王開宣總能如數家珍的告訴大家。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幫扶工作剛剛開始的時候,缺乏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王開宣與市衛健委幹部職工一道,籌措資金4.5萬元,購買雞苗1700只;建起了食用菌產業基地;改圈改廁,建庭院;還配合市衛健委組建“青年志願服務隊”幫助全村種茶、銷茶……

“王書記自從來幫扶我們村,就來到我家,瞭解我家的土地、山林、資源情況,幫助我們籌措資金,發展了17000棒木耳,3畝竹蓀。幾年來,讓我家增加了不少收入。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特別感謝王書記對我們的真幫實扶,王書記就是帶領我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啊。”這是該村楊家河社李紹菊的肺腑之言。


老百姓的“貼心人”

村裡來了個“王書記”——記廣元市衛健委派駐青川縣烏龍村第一書記王開宣

王開宣總是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烏龍村誰家的孩子要上學了,誰家的老人生病了,王開宣都會主動上門去詢問,及時力所能及的幫忙協調解決一些困難。曾經,該村15戶貧困戶養殖的土雞在當地賣不上價,王開宣就編織了3個竹筐,每個竹筐裝12至15只雞,放在私家車裡。回廣元的時候,他帶到廣元幫助農民銷售,然後把銷售的錢如數給老鄉。烏龍村黨支部書記曹孝德感慨地說,王開宣真是當地群眾的“貼心人”

村民張紹義一家三口,其中有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還有一個智障兒子。王開宣駐村幫扶時,這個家庭負債達3萬多元,通過這幾年的幫扶,發展養殖業,養兩頭母豬,一年下四窩小豬,賣一萬多元。再養三頭牛,一百多隻雞,兩年就還清了所有欠賬,去年存款三萬元,家中現金7000餘元,這樣的變化,讓一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臉上終於有了笑容。

在一建三改兩硬化中,王開宣曾親自帶隊去一村民家裡做院壩、圍牆,該村民不但不配合,反而躺在舊圍牆上。王開宣白天沒有說服這位固執的老人,晚上就主動買上酒、煙去拜訪他,通過拉近距離,增強感情,慢慢感化他,讓他最終明白了王開宣的一片苦心。後來該村民提高了認識,懂得感恩,逢人就豎起大拇指,說共產黨好,說幫扶幹部就像他們的親人。

在去年7月,該村貧困戶楊紹直、楊紹孝兩家,被洪水沖垮了房屋,王開宣得知後,冒著大雨到他們家去查看並安慰,並及時打報告請示單位籌藉資金,接著組織人力給這兩家修好房前房後的堡坎,共用6萬元左右。事後,楊紹孝拉著王開宣的手,熱淚盈眶說道:“感謝衛健委給我們派來了王書記啊,沒有你們的幫扶,我們恐怕一輩子也修不起呀。”

王開宣一邊抓產業扶貧,一邊抓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全村25名共產黨員,特別是貧困黨員,按照上級的要求,積極落實貧困黨員示範項目建設工程,以黨員示範工程項目的發展帶動其他貧困黨員,以種植業、中藥材為主,有效擴大了黨員示範工程項目。


站好最後一班崗

2020年1月,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暴發後,王開宣大年三十便趕回廣元,積極投入到需要人手的信息收集組24小時值班,至今已經熬過了五個通宵,有時一天光接打熱線電話就多達300

多個。

一個多月以來,王開宣一邊心繫委裡的疫情防控,同時還要操心幫扶村的疫情和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工作電話不斷。看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同事們總是很心疼,擔心他身體吃不消,建議他適當休息,“我馬上就要開啟大休(退休)模式了,就讓我多替你們分擔一些工作吧,作為一個黨員,我更要站好最後一班崗。”為了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指標,這位有著崇高奉獻精神的王書記永遠不知疲倦戰鬥在崗位上。

王開宣早在2011年就參加了旺蒼縣燕子鄉松龍村進行“掛、幫、包”工作,由於成效顯著,獲得四川省委省政府“優秀駐村幹部”表彰;2017年被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優秀駐村工作組副組長”;同年被瓦礫鄉黨委政府評為“優秀第一書記”。四川衛視、廣元日報等媒體多次宣傳報道王開宣先進事蹟,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宣傳報道該村集體經濟“三資入股”模式,國家扶貧辦專家到該村調研指導集體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