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麼聰明,為何不提前巴結嘉慶以避免嘉慶上臺處死他?

歷史一書生


相信這個問題是絕大多數人的困惑。

和珅的確巴結過嘉慶,不過那是在乾隆正式宣佈嘉慶為皇太子之時,和珅搶在正式宣佈前提前通知嘉慶,以為擁戴之功,結果反引起嘉慶的厭惡,成為日後他的一大罪狀。

的確,和珅只是提前告訴嘉慶被立為皇太子,之前並沒有做什麼實際舉動,這個投名狀實在沒有多少價值。

那為何和珅不提前與嘉慶打好關係呢?

若是提前三五年,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有人說,清朝實行的是秘密建儲制度,和珅事先並不知道嘉慶被立為皇太子,所以沒有和嘉慶打好關係。

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真正想聰明人,在皇帝漸漸年老的時候一定會為自己找一條退路的。但是和珅沒有。

所以有人說和珅是個權臣,但不是一個政治家,至少不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

或者說,他不是一個野心家。

和珅能不能在乾隆的兒子中大概篩選出未來皇帝的人選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的。

乾隆有十七個兒子,其中很不少早早夭折了。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在兩次太子相繼夭折後,將十五子嘉慶秘密立為皇儲。

此時皇長子永璜、皇次子永璉、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或幼殤,或早死,連比嘉慶小的皇十六子也是夭折的。

而皇四子永珹被過繼給康熙十二子胤祹為孫,徹底失去了繼位資格,皇六子永瑢也是被國際給他人。

當然這時沒有人知道嘉慶已經被立為皇儲,而和珅官職尚小,但開始受到乾隆賞識。

從乾隆四十年,和珅開始火箭式上升。

這個時候,或者再往後去一段時間,能夠成為皇儲的皇子屈指可數的。

嘉慶是其中之一,除此外還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七子永璘。

加上嘉慶在內總共就七個人選。

時間再往後走幾年,如乾隆五十年(1786年),此時距乾隆退位還是十年時間,而且乾隆在位五十年,已經很長了,和珅能考慮乾隆的身後事了。

乾隆五十年,皇儲人選只剩下五個。因為皇四子永珹和皇十二子永璂都死了。

如果在往後五年,乾隆五十五年,皇六子永瑢也去世了,人選只有四個。

範圍在逐漸縮小,和珅即便拿不準到底誰是未來皇帝,四個都去結交,八面玲瓏,也好過最後才是抱佛腳。

其實人選還可以再篩選一下,皇八子永璇年紀太大,都奔五了,基本可以排除。

能夠被立為太子的只有十一子、十五子(嘉慶)和十七子,其中皇十一子永瑆對政治不感興趣,愛好書法藝術,是個大書法家,順序也可以往後靠。

乾隆的超長待機已經熬死了多個兒子。

他的繼承人選擇範圍越來越小,和珅有足夠的機會認清未來皇帝的人選做政治投資或投機。

而且以和珅察言觀色的能力,從乾隆平常的言行中也應該能找到未來皇儲人選的蛛絲馬跡的。

但是我們很遺憾的看到,和珅沒有和嘉慶結交、示好。

這不是乾隆將皇儲人選藏得多少,而是和珅並不是一個野心家,或者說他太自信了,忘乎所以了。


微史春秋


乾隆退位之後,嘉慶繼承皇位。當時乾隆雖然不放權,嘉慶只是個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慶在未來必然會執掌大權。和珅作為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卻沒有提前倒向嘉慶一邊,巴結更有前途的嘉慶皇帝。這是很多人對和珅十分費解的一點。

然而,這種費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和珅巴結過嘉慶,但是嘉慶皇帝出於種種原因,最終還是處死了和珅。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駕崩後,嘉慶派和珅去給乾隆守靈,將他冷處理。緊接著,嘉慶就令人蒐集和珅的罪證,一共二十條。其中排在第一條的大罪,就是嘉慶怒斥和珅巴結自己。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傳》

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說,在乾隆準備宣佈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訴嘉慶,並且還送了一柄玉如意給嘉慶。偷偷的洩密,想在嘉慶面前留一個擁戴之功。

難道這還不算和珅想方設法巴結嘉慶嗎?

所以說,和珅不巴結嘉慶,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論。和珅他不傻,他確實巴結過嘉慶,但是嘉慶有必須殺他的苦衷,不可能留著和珅的一條老命。

那麼,嘉慶為什麼一定要殺和珅呢?這個原因還要怪在乾隆皇帝的頭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釣譽了一輩子的乾隆帝宣佈退位。他之所以會退位,純粹是因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後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為了不被天下人譏諷自己“貪戀皇位”,於是不得已而為之,宣佈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清高宗本紀》

退位之前,乾隆心裡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無權,否則會死得慘。歷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權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殺予奪皆轉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順自己,如宋孝宗對宋高宗那樣,那日子還能過得好一些;否則的話,他就跟唐玄宗一樣,整日只能深居宮中,不能過問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結朝臣。這樣的日子和高級囚徒其實也沒什麼不同,每日只能盼著兒子有良心,能來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這種日子,讓一生唯我獨尊慣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為了父子爭權,八十五歲的乾隆禪位不交權,大清的一切國事,事無鉅細,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紀大了,當時的他已經出現了精力不濟,智力衰退的情況。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蓮教起義,他就不能好好的處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個信任的人替自己處理這些煩人的國事。

交給嘉慶處理可行麼?不行!當時乾隆防的就是嘉慶。小事可以交給他,但是大事絕不能讓嘉慶辦。否則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脅。

既然不能交給嘉慶,那乾隆就只能找一個信任的代理人了。

當時誰最受乾隆的信任?別無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適。



當時的和珅,身兼領班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同時並身兼吏、戶、刑三部和理藩院尚書。另外和珅還兼著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步軍統領、領侍衛內大臣等數十個要職。他實際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幫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說,讓嘉慶皇帝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形同傀儡的人,名義上是乾隆,實際上是和珅。

如果說和珅的權力沒有那麼大,他或許還有苟活的機會。但是他的權力太大了,他就沒有活命的機會了。

因為,乾隆給他這麼大的權力,就是要讓他制約嘉慶。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約嘉慶,好好替自己幹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約了嘉慶,必然會引起嘉慶對他的記恨,嘉慶勢必不能留他。這就是和珅這種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許,乾隆根本就沒打算讓和珅好死,或許他就是想讓和珅給自己賣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慶繼位。嘉慶讓不讓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這裡我們不妨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乾隆當年沒有立“六十年時一定退位“的承諾。那麼他原本想當多久皇帝,就當多久皇帝,這本是天經地義之事。

嘉慶作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為太子,他除了對乾隆感激涕零,還是對乾隆感激涕零。又怎會和歷史上的嘉慶一樣,明明身為皇帝,卻不能掌權。導致對乾隆窩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於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讓位,他就無需替乾隆壓制嘉慶、當那個遭人記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摻和這件事,他自然也不會狠狠得罪嘉慶帝。相反,他倒是可以發揮他八面玲瓏的特長,儘可能的討好太子爺。那麼一旦嘉慶帝即位後,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對和珅也未必就一定會痛下殺手。

畢竟後來嘉慶處理和珅,他殺和珅的理由並不是因為和珅有錢。而是和珅專權,他當嘉慶是空氣一般的存在。

這裡額外插一段,嘉慶帝宣佈和珅的二十條大罪,第一條是說和珅巴結自己,第二條到十二條,主要說的是和珅獨攬朝權,獨斷朝政,培植私黨,舉止僭越等等行為。

第十三條和第十四條,是指責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實還是在指責和珅專權弄權。直到第十五條後,才是細數和珅的種種貪斂行為。

由是可見,嘉慶並非痛恨和珅是個家財萬貫的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後,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為是權臣,惡意把持朝政,將嘉慶視為一個可以操控的“幼主”。對嘉慶非常的不恭敬。而嘉慶對此是非常的深惡痛絕!誓要殺和珅立威。



因此,嘉慶殺和珅,並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結自己;也並非是和珅有錢,嘉慶要殺和珅充盈國庫;而是嘉慶的傀儡皇帝身份當的太憋屈了!他要殺和珅立威,證明自己是真正有權力的皇帝!

朕連太上皇的第一寵臣,大清的第一權臣都敢殺掉,誰還敢說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這一悲劇,可以說就是乾隆妄自比擬堯舜,搞出“內禪”鬧劇給禍害的。乾隆他是禪位了,兌現了自己當初的許諾,可是到頭來,卻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總的來說,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漢宣帝清算霍光,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一樣。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權臣,皇帝就會覺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至於和珅怎麼想,和珅會不會巴結自己,這根本就不重要。難道巴結了就能免於一死?

和珅在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幹了那麼多僭越之事,嘉慶要是不殺他立威,他這個皇帝也就不用幹了。並且,殺了和珅,還有大把銀子可以往自己口袋裡揣。何樂而不為呢?


Mer86


和珅巴結嘉慶?是嘉慶拼命的巴結和珅好不好,和珅想巴結嘉慶連機會都沒有。

現在戲說一下和珅。

和珅出身其實挺苦的,他的親生媽媽原本是皇宮一小小的根本就看不見的宮女,結果有一天被乾隆那什麼了,沒想到這傢伙肚子就起來了。

因為是私生子,按照清宮的規矩,得給她找個人家出去生孩子,就這樣他的媽媽“賞給了”那誰,那誰在得到一筆金銀後收下這個宮女妃子。

孩子生下來了,就是這個和珅,而那誰把那個宮女打板貢了起來,搞的和珅他媽極為鬱郁,最後抑鬱死了。

後來和珅有了後媽,後媽佔有了全部財產,把和珅和他的弟弟趕出家門,私生子是無權繼承財產的。

好在清有個宗人府,為那些皇家和王爺的私生子們辦個學堂,無處可歸的和珅就去了學堂學習吃飯睡覺。

學校的一個老師看上了和珅,把孫女給了和珅。

如果依照和珅養父的地位,和珅是娶不到那個老師的孫女的,門不當戶不對嘛,但和珅是乾隆的私生子!

和珅畢業後,按照清的規矩,私生子得入御林軍,就這樣和珅開始看大門(和珅繼承養父的官職是不能看大門的,太小)。

偶然一天,和珅對上了乾隆的問話,乾隆一看和珅,立馬想起來他以前那個妃子,看著他的狼狽樣,就把和珅叫進皇宮住了幾個月,也算是對得起了那個妃子,自然也給和珅官坐。

和珅也對得起他,學習知識工作能力都有,於是官運亨通,到了後來,簡直就成了乾隆的影子,號稱二皇帝。

嘉慶是憑自己無能登上皇位的,在搶皇位的時候就拼命的巴結和珅,當了皇帝依然提心吊膽,為什麼呢?憑和珅的身份、能力和在朝廷的團隊,自己想當皇帝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所以乾隆一死他立馬殺了和珅,不然屁股坐不穩龍椅。

至於和珅,臨死前寫了一首詩,詩中道,媽的,下輩子一定當皇帝。

以和珅的身份,誰也不能也不敢說那是反詩,連嘉慶也不敢。

其實不管和珅如何做,嘉慶都得殺了和珅!


觀上靈雲


和珅是乾隆帝時期的大貪官,也是乾隆帝時期的寵臣。但是在嘉慶帝上位沒幾天,就立馬處死了他。和珅何其聰明,真的不是他不巴結嘉慶,而是嘉慶帝不買賬。

《清史稿—和珅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則在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

嘉慶帝羅列了和珅數條罪名,其中有一條就是和珅知道乾隆帝有意讓嘉慶繼承大統以後,送來玉如意巴結他。所以真的不是和珅不去拍馬屁,而是馬屁拍錯了。嘉慶帝雖然是乾隆中意的人選,但皇位的競爭者還有其他,和珅在這個時候透露出來嘉慶即將繼承大統,無疑是將嘉慶放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地步。

和珅一度成為乾隆制約嘉慶的棋子,對於這樣的危險人物,嘉慶非殺他不可。

乾隆與嘉慶這對父子的關係也算不上太好,乾隆有過承諾自己繼位不會超過六十年,所以在乾隆六十一年他退位了,但是並不代表他想放權,一輩子掌握朝廷政權的他此時不會輕易交出去的,無奈年齡大了,許多事情力不從心,和珅作為他的寵臣,自然是事事都由他來接手,這個時候嘉慶和和珅其實已經到了對立面,和珅已經成為了乾隆制衡嘉慶帝的一枚棋子。嘉慶帝在乾隆面前扮演著一名乖巧的兒子,看著和珅的權力越來越大,他也無能為力。乾隆帝一死,他就迫不及待賜死和珅,奪回他手中的權力。

新帝繼位,需要大刀闊斧改革,樹立威信,殺和珅是最好的選擇。

新君登基,朝中很多跟隨乾隆一輩子的老臣肯定從心底裡看不上他,嘉慶早就看透了這些人的心思,因此繼任後搞了很多響動,第一步就是清除朝中貪佞之臣,整治吏治之風。和珅本來就跟嘉慶不對付,而且,和珅的貪已經是普天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殺他,嘉慶不會有太多的阻力。貪官太多,一個個殺過來的話,朝廷就沒人了,殺和珅是為了殺雞儆猴。和珅死後,嘉慶帝對那些戰戰兢兢的大臣說,和珅案到此為之,不會再牽連其他人,這才穩住了朝臣之心。

把富可敵國的和珅殺掉能充盈國庫

歷史上雖稱康雍乾三朝盛世,但是在乾隆帝時期,國庫就發生了很大的虧空,嘉慶帝急需國庫沒錢的問題,並且他又知道和珅貪了很多錢,因此乾隆時期養肥的錢袋子,現在就是到了用的時候了。有趣的是,和珅比嘉慶帝想象中有錢得多,不僅國庫順利豐盈,從和珅家中抄的田地重歸國庫,甚至在第一段時間以內緩解了土地兼併的問題。

所以和珅的死並不完全是因為貪,也不是他沒想過去提前巴結嘉慶,而是因為“殺和珅”這件事是嘉慶必須要走的一步棋,就如同電影《讓子彈飛》中結尾時張麻子對黃四郎說的那句話: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小辮兒說歷史


一、乾隆帝的禪位

早在乾隆在位的第四十多個年頭,乾隆帝就做出這樣的承諾:如果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就宣佈退位,將皇位讓給未來的繼承人(當時還沒有確立誰來繼位)。

轉眼間,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的身子骨依舊硬朗,而君無戲言,之前說出去的話,也要兌現才是。

此時乾隆帝選定了嘉親王——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而一般來說,皇帝的權力是最大的,而退位後的太上皇,原則上無權過問朝政——在乾隆之前,北宋末年,宋徽宗退位做太上皇以後,想從宋欽宗手裡奪回權力,結果沒等奪回,先被金人捉走了,從這不難看出,太上皇原則上是沒啥實權的。

但是乾隆帝這樣權力慾望極其嚴重的人,怎麼會放棄手中的權力?

於是乾隆帝在禪讓的同時,還通過和珅,來執掌大清國的朝政,而嘉慶此時此刻,僅僅是一個擺設。

二、和珅難做人

和珅不傻,不會不知道乾隆帝年事已高,活不了多久。

而和珅為乾隆辦事兒,少不得會讓嘉慶心裡不痛快,而將來嘉慶掌權是早晚的事兒,和珅現在得罪嘉慶,少不了將來會被嘉慶清算。

於是和珅想了個主意:那就是在乾隆面前,詆譭嘉慶,爭取讓乾隆廢掉嘉慶,這樣,新君上臺,當然會念著和珅的好。

和珅盤算的很完美。

但是他沒想到,嘉慶帝擅長裝孫子——嘉慶帝學了個烏龜法,隱忍了四年多。

嘉慶四年,乾隆帝一命嗚呼,和珅也迎來了自己的末日。

三、結語

可以說,和珅的下場,一定程度上和乾隆有關,此外,還和自己不走運有關。

因為和珅沒等到乾隆廢掉嘉慶那一天,如果等到了,或許歷史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


人文之光


其實和珅嘉慶還沒有上位的時候,就已經巴結過了,只不併沒有接受。在乾隆皇帝的時候,是非常的重視和珅,並且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乾隆皇帝下面,並且一個人擔任了好多個職位,可以說是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至於在後來的時間裡面,乾隆皇帝都已經是當上了太上皇,和珅的地位還是要高於嘉慶皇帝的,但是那個時候嘉慶已經是成為了皇帝,所以當時和珅的做法讓嘉慶是非常的不滿意,自己這個皇帝當的就如同擺設一樣。並且如果讓乾隆皇帝看到和珅巴結嘉慶的話,那麼和珅死的就會更早,不過在後來的時間裡面還是討好了嘉慶皇帝,不過卻成為了和珅罪狀的條例當中的一條。所以當時的和珅雖然是德高位重,但是在皇權面前還是非常的渺小的。而嘉慶就是不滿和珅的風頭已經是的大過了自己,並且以和珅的實力想要推翻朝廷的很容易的,所以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嘉慶就先誅殺了和珅,這樣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讓其他的大臣不敢做的太過分。






相聲小品曲藝


俗話講,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官場上,雖然不乏令新君倚重的老臣,但多數朝臣還是免不了邊緣化或被打壓。清代皇帝中,“排舊思想”較重的兩位皇帝,一個是乾隆,另一個則是嘉慶,而最倒黴卻又罪有應得的,便首推和珅了。

(一)和珅的發跡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神話。

為大家熟悉的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姓鈕鈷祿氏,字致齋。自乾隆三十四年開始,和珅“承襲三等輕車都尉,尋授三等侍衛,挑補粘杆處”。由於身在皇帝身邊,加之為人精明,辦事得力,和珅很快獲得了升遷。

到乾隆四十年時,和珅晉升為御前侍衛,第二年又任戶部侍郎,做起了軍機大臣,同時兼任內務府大臣。乾隆對和珅頗為信任,不僅讓和珅如同坐火箭般平步青雲,還將關係皇宮安危的重任都交給了他,比如和珅擔任的步軍統領和崇文門稅務監督,都是皇帝最為親信的人才能有資格被選任的。

在乾隆的寵幸下,和珅所擔任的幾乎都是要職,成了朝中聲名顯赫的要員,他位列一品,頂著無數榮譽頭銜。然而,就是這樣的一位朝廷要員,卻結黨營私,瘋狂斂財。

(二)和珅的罪過可以說是罄竹難書。

歷史上的和珅,仗著乾隆的寵幸,不僅作威作福,還黨同伐異,中飽私囊:

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或故緩其事,以伺上怒之霽。大僚恃為奧援,剝削其下以供所欲。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徵求無厭日益敝。川、楚匪亂,因激變而起,將帥多倚和珅,糜餉奢侈,久無功。——《清史稿·和珅傳》

權臣和珅,是清朝第一貪官,對乾隆晚期吏治腐敗的加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正因如此,嘉慶早就有心懲辦和珅,只是礙於乾隆大權在握,根本無法撼動和珅。

不過,這樣的貪官一旦被嗣君懷恨在心,自然也難逃罪責:

仁宗(嘉慶)自在潛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發,仍優容之。四年正月,高宗(乾隆)崩,給事中王念孫首劾其不法狀,仁宗即以宣遺詔日傳旨逮治,命王大臣會鞫,俱得實。詔宣佈和珅罪狀……——《清史稿》

就這樣,隨著乾隆的駕崩,嘉慶也隨機下旨逮捕了和和珅,經過審理之後,和珅

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值得一提的是,和珅被抄家後,其財產總值竟高達二億兩(野史有說八億兩白銀甚至更多者),而當時清朝國庫每年的收入近有七千萬兩。正因如此,民間素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

(三)和珅除了極力討好乾隆,並無第二條路可走。

不少人覺得,在乾隆晚期時,以和珅的聰明才智,本應提前巴結討好嘉慶,為自己尋一條生路。然而,這種想法或許是典型的異想天開了。

可以說,如果乾隆在世時,和珅跑去巴結顒琰(做皇子時)或是嘉慶(登基後),則無異於是自尋死路。要知道,和珅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犯下種種惡行而沒被懲治,說白了就是乾隆在背後給他撐腰。

簡單來講,乾隆寵和珅,他可以威風八面;乾隆惡和珅,那他將萬劫不復。試想,老皇帝看著自己的奴才去巴結自己的兒子,心裡會作何感想?

另外,嘉慶與乾隆不同,他雖無大才,卻沒有像乾隆那樣喜歡自我吹捧和接受大臣的溜鬚拍馬。當然了,被奉承和吹捧,自然算是美事一樁,也很少有人會特別厭惡。可是,乾隆需要和珅,嘉慶需要的卻是和珅的錢。

總之,無論從哪一個層面來講,和珅都勢必隨著乾隆的駕崩而倒臺。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切竟然會來得那麼突然。



史海爛柯人


和珅既然那麼聰明,難道會不清楚嘉慶對他的態度?你怎麼不問薩達姆和卡扎菲為什麼不巴結美國總統?人家下定決心要 搞死你,你巴結別人會有用?

嘉慶即位後,乾隆以太上皇的名義繼續操弄朝政,嘉慶名為皇帝,實為傀儡。國家的大事小情基本都由乾隆說了算,嘉慶靠邊站了。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處理國政時,仍然像從前那樣,把事情交給和珅處理,和珅仍舊是大清帝國的二把手。

嘉慶明明是皇帝,卻不如乾隆的一個寵臣,這讓嘉慶情何以堪。有人說和珅是權臣,威脅到了嘉慶,這顯然是對明清歷史無知的表現。

明清兩朝是中國皇權發展到頂峰的階段,自然不可能產生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權臣了。如明朝張居正、嚴嵩這些的權傾朝野的大臣,皇帝想殺抄家就抄家,想殺就殺。朝臣根本沒有和皇權對抗的資本。

清朝也是如此。和珅再怎麼權傾天下,在強大的皇權面前,也只有被碾壓的份。嘉慶很清楚,和珅不會對自己的權力構成威脅。但是對嘉慶而言,和珅必須死。

和珅狐假虎威,借乾隆的支持來弄權,無疑是對嘉慶的蔑視。不殺和珅,無以立威。嘉慶當著傀儡的皇帝,心裡有多很和珅,只有他自己心理清楚。天下臣民知道清朝有乾隆跟和珅,卻不知道有嘉慶。這顯然是嘉慶作為皇帝的悲哀。

嘉慶當然不會把乾隆怎麼著,畢竟是扶自己上位的親爹,但是對和珅,嘉慶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和珅巴結嘉慶有什麼意義呢?

乾隆一死,嘉慶就立刻動手處理和珅,賜死了和珅。實現了自己當皇帝以來,第一次自己決斷。而正因為殺了和珅,才讓原本窩窩囊囊的嘉慶,威望大增。所有人都知道,乾隆、和珅的時代過去了,嘉慶的時代來臨了。


袁衛宇


“殺和珅,嘉慶豐”,歷史記載,當時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可見當時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
乾隆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在世時因為三下江南、救災建堤國庫虧空三千萬兩,而乾隆並非不知道和珅貪有富可敵國的錢財,他留著和珅是皇帝術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即讓嘉慶解決了國庫空虛又樹立了殺貪官正朝綱的目的。



有的朋友說和珅不知道嘉慶稱帝,所以沒有機會賄賂嘉慶,這個說法不準確,實際上當時確定嘉慶以後,每逢外出都帶著嘉慶,最後這五年的時間就已經明確了,當然和珅也遇到兩難的問題,如果明著賄賂太子,乾隆就饒不了他,而且嘉慶也保持與和珅的距離防止落話柄給其它爭權的皇子們,說他接近寵臣或者意圖謀反。


古代皇帝用貪官、養貪官、殺貪官是一門皇權藝術,很多情況下用貪官有很多好處:
王剛演的和珅深得觀眾認可

第一個就是貪官都是有能力的人,大家可能看過和珅留下的字,或者看到過秦檜的字,秦檜的字在當時還是著名的書寫流派,他的字帖還廣為傳播。


第二個貪官都是有把柄,除了盡力討好皇帝沒有別的出路,皇帝也需要一個自己可以把控的鐵桿媚臣。

第三因為有把柄隨時可以治罪,把他留給孩子來殺有助於他們鞏固皇權。
秦檜的字很有名


關於用忠臣和貪官是一種制衡的方法,特別是在岳飛身上最明顯,皇帝利用岳飛來保護自己,又怕岳飛真的把前皇帝救回來,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秦檜陷害岳飛,皇帝藉機殺掉岳飛了事。


黃蜂二師兄


第一:大家都知道,清代大奸臣、大貪官和珅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寵臣。但是乾隆一死,馬上就被嘉慶皇帝處死抄家,抄出來大量財產,所以有那句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之後,1799年正月初三死的。嘉慶皇帝當時還讓和珅總理喪事。喪事還沒辦完,十天後,正月十三,就宣佈和珅20條大罪,正月十八就下令處死了。


第二:過去,有很多野史說,和珅,仗著乾隆皇帝寵愛,眼裡沒有繼任皇帝嘉慶,所以得罪了嘉慶。我們有歷史常識的現代人,拿大腳指頭想想就知道這是瞎說。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政治格局裡,一個人能往上爬到和珅那樣高的地位,一定是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玲瓏剔透的聰明人。

和珅難道不知道老皇上再寵愛他,也沒有幾年好活了,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繼任的嘉慶手裡,所以他怎麼可能故意得罪嘉慶呢?討好還來不及呢。


第三:有則歷史材料,乾隆一直說,我當皇帝只當60年,然後就禪位,要去當太上皇。所以,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時候,日子到期了,他必須把繼承人的人選定下來了。這一年九月初三,乾隆冊立第十五個兒子永琰,也就是未來的嘉慶皇帝為皇太子。宣佈這個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幾個心腹大臣透了底,這當中自然就包括和珅。你想,當時的大清朝,這是最頂級的機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後,迅速跑到當時還是皇子的嘉慶府上,見到嘉慶,從袖子裡掏出一柄玉如意,雙手奉上。四目一對,你知我知,然後匆匆離去。

後來嘉慶公佈和珅罪狀的時候,一共列舉了二十條大罪,這件事就被列在第一條。你可能會說,把這件事列在第一條只是為了冠冕堂皇罷了。還真不是,嘉慶皇帝是真的很介意這件事。這是有證據的,嘉慶皇帝幾乎同時還下了一道聖旨,禁止臣子進貢,還特別強調,尤其禁止進貢玉如意。你看,那柄玉如意,還真的是嘉慶皇帝的心病,不是說說就算了的。


第四:一般人覺得,和珅一直就是一個權傾朝野的人。其實不是,和珅恰恰就是在乾隆在當太上皇的那三年裡才當上首席軍機大臣,爬到權力頂端的。所以,和珅當權的那一刻,面對的處境就是:面對兩個皇帝,天有二日。兩位皇帝性格不一樣,想法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徵,就是隨時都可以要和珅的命。那和珅怎麼辦呢?當然只能兩頭討好。

討好老皇帝靠什麼?我知道你心思,你想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甚至你還沒開口,我先替你想到了。很自然的,和珅也會用這一套來對待和揣測小皇帝。我要討好你,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獻給你,我對你不會隱瞞,我對你沒有秘密。所以,他才提前給嘉慶送個消息,遞個如意,就是這個思維模式的結果。

但是在嘉慶皇帝看來,這件事情的意涵就完全不同了。因為乾隆是一個沒有未來的老人,而嘉慶一個是有未來的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