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历史一书生


相信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人的困惑。

和珅的确巴结过嘉庆,不过那是在乾隆正式宣布嘉庆为皇太子之时,和珅抢在正式宣布前提前通知嘉庆,以为拥戴之功,结果反引起嘉庆的厌恶,成为日后他的一大罪状。

的确,和珅只是提前告诉嘉庆被立为皇太子,之前并没有做什么实际举动,这个投名状实在没有多少价值。

那为何和珅不提前与嘉庆打好关系呢?

若是提前三五年,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清朝实行的是秘密建储制度,和珅事先并不知道嘉庆被立为皇太子,所以没有和嘉庆打好关系。

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真正想聪明人,在皇帝渐渐年老的时候一定会为自己找一条退路的。但是和珅没有。

所以有人说和珅是个权臣,但不是一个政治家,至少不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

或者说,他不是一个野心家。

和珅能不能在乾隆的儿子中大概筛选出未来皇帝的人选呢?

答案是完全可以的。

乾隆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很不少早早夭折了。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在两次太子相继夭折后,将十五子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此时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或幼殇,或早死,连比嘉庆小的皇十六子也是夭折的。

而皇四子永珹被过继给康熙十二子胤祹为孙,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皇六子永瑢也是被国际给他人。

当然这时没有人知道嘉庆已经被立为皇储,而和珅官职尚小,但开始受到乾隆赏识。

从乾隆四十年,和珅开始火箭式上升。

这个时候,或者再往后去一段时间,能够成为皇储的皇子屈指可数的。

嘉庆是其中之一,除此外还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七子永璘。

加上嘉庆在内总共就七个人选。

时间再往后走几年,如乾隆五十年(1786年),此时距乾隆退位还是十年时间,而且乾隆在位五十年,已经很长了,和珅能考虑乾隆的身后事了。

乾隆五十年,皇储人选只剩下五个。因为皇四子永珹和皇十二子永璂都死了。

如果在往后五年,乾隆五十五年,皇六子永瑢也去世了,人选只有四个。

范围在逐渐缩小,和珅即便拿不准到底谁是未来皇帝,四个都去结交,八面玲珑,也好过最后才是抱佛脚。

其实人选还可以再筛选一下,皇八子永璇年纪太大,都奔五了,基本可以排除。

能够被立为太子的只有十一子、十五子(嘉庆)和十七子,其中皇十一子永瑆对政治不感兴趣,爱好书法艺术,是个大书法家,顺序也可以往后靠。

乾隆的超长待机已经熬死了多个儿子。

他的继承人选择范围越来越小,和珅有足够的机会认清未来皇帝的人选做政治投资或投机。

而且以和珅察言观色的能力,从乾隆平常的言行中也应该能找到未来皇储人选的蛛丝马迹的。

但是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和珅没有和嘉庆结交、示好。

这不是乾隆将皇储人选藏得多少,而是和珅并不是一个野心家,或者说他太自信了,忘乎所以了。


微史春秋


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承皇位。当时乾隆虽然不放权,嘉庆只是个傀儡皇帝。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已是垂垂老矣,嘉庆在未来必然会执掌大权。和珅作为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却没有提前倒向嘉庆一边,巴结更有前途的嘉庆皇帝。这是很多人对和珅十分费解的一点。

然而,这种费解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和珅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皇帝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处死了和珅。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驾崩后,嘉庆派和珅去给乾隆守灵,将他冷处理。紧接着,嘉庆就令人搜集和珅的罪证,一共二十条。其中排在第一条的大罪,就是嘉庆怒斥和珅巴结自己。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清史稿·和珅传》

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说,在乾隆准备宣布退位的前一天,和珅就跑去告诉嘉庆,并且还送了一柄玉如意给嘉庆。偷偷的泄密,想在嘉庆面前留一个拥戴之功。

难道这还不算和珅想方设法巴结嘉庆吗?

所以说,和珅不巴结嘉庆,这本身就是一种谬论。和珅他不傻,他确实巴结过嘉庆,但是嘉庆有必须杀他的苦衷,不可能留着和珅的一条老命。

那么,嘉庆为什么一定要杀和珅呢?这个原因还要怪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乾隆六十年,沽名钓誉了一辈子的乾隆帝宣布退位。他之所以会退位,纯粹是因为他在早年立了“即位60年后一定退位”的flag,搞得天下人皆知。

他为了不被天下人讥讽自己“贪恋皇位”,于是不得已而为之,宣布退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清高宗本纪》

退位之前,乾隆心里非常清楚,君不可一日无权,否则会死得惨。历史上的太上皇,如果不能自己掌握权柄,便是把自己的生杀予夺皆转交在了新皇帝的手上。若是新皇帝真心孝顺自己,如宋孝宗对宋高宗那样,那日子还能过得好一些;否则的话,他就跟唐玄宗一样,整日只能深居宫中,不能过问朝政大事,不能和交结朝臣。这样的日子和高级囚徒其实也没什么不同,每日只能盼着儿子有良心,能来探望太上皇老人家。

这种日子,让一生唯我独尊惯了的乾隆帝如何能忍?所以,为了父子争权,八十五岁的乾隆禅位不交权,大清的一切国事,事无巨细,他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可是乾隆年纪大了,当时的他已经出现了精力不济,智力衰退的情况。很多事情,比如川楚白莲教起义,他就不能好好的处理。因此他就需要找一个信任的人替自己处理这些烦人的国事。

交给嘉庆处理可行么?不行!当时乾隆防的就是嘉庆。小事可以交给他,但是大事绝不能让嘉庆办。否则他就有被架空的威胁。

既然不能交给嘉庆,那乾隆就只能找一个信任的代理人了。

当时谁最受乾隆的信任?别无他人了,只有和珅最合适。



当时的和珅,身兼领班军机大臣和首席内阁大学士,同时并身兼吏、户、刑三部和理藩院尚书。另外和珅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步军统领、领侍卫内大臣等数十个要职。他实际上就是太上皇乾隆最得力的帮手和代理人。

也就是说,让嘉庆皇帝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形同傀儡的人,名义上是乾隆,实际上是和珅。

如果说和珅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他或许还有苟活的机会。但是他的权力太大了,他就没有活命的机会了。

因为,乾隆给他这么大的权力,就是要让他制约嘉庆。他如果不能好好制约嘉庆,好好替自己干活,乾隆要他何用?可是和珅一旦真正的制约了嘉庆,必然会引起嘉庆对他的记恨,嘉庆势必不能留他。这就是和珅这种身居高位之人的悲哀。

或许,乾隆根本就没打算让和珅好死,或许他就是想让和珅给自己卖命。只要他自己能熬到正常死亡,嘉庆继位。嘉庆让不让和珅活,那都不干他的事了。


这里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乾隆当年没有立“六十年时一定退位“的承诺。那么他原本想当多久皇帝,就当多久皇帝,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嘉庆作为乾隆庶出的第十五子,乾隆立他为太子,他除了对乾隆感激涕零,还是对乾隆感激涕零。又怎会和历史上的嘉庆一样,明明身为皇帝,却不能掌权。导致对乾隆窝了一肚子的火呢?

至于和珅,假如乾隆帝不曾让位,他就无需替乾隆压制嘉庆、当那个遭人记恨,操控百官的代理人了。如果不掺和这件事,他自然也不会狠狠得罪嘉庆帝。相反,他倒是可以发挥他八面玲珑的特长,尽可能的讨好太子爷。那么一旦嘉庆帝即位后,瞧在先皇的面上,瞧在自己妹妹妹夫面上,他对和珅也未必就一定会痛下杀手。

毕竟后来嘉庆处理和珅,他杀和珅的理由并不是因为和珅有钱。而是和珅专权,他当嘉庆是空气一般的存在。

这里额外插一段,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第一条是说和珅巴结自己,第二条到十二条,主要说的是和珅独揽朝权,独断朝政,培植私党,举止僭越等等行为。

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是指责和珅的居所和陵墓,修得奢侈逾制。其实还是在指责和珅专权弄权。直到第十五条后,才是细数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

由是可见,嘉庆并非痛恨和珅是个家财万贯的贪官,而是他在自己即位后,依仗太上皇乾隆帝的信任,自以为是权臣,恶意把持朝政,将嘉庆视为一个可以操控的“幼主”。对嘉庆非常的不恭敬。而嘉庆对此是非常的深恶痛绝!誓要杀和珅立威。



因此,嘉庆杀和珅,并非是和珅愚蠢,不知道巴结自己;也并非是和珅有钱,嘉庆要杀和珅充盈国库;而是嘉庆的傀儡皇帝身份当的太憋屈了!他要杀和珅立威,证明自己是真正有权力的皇帝!

朕连太上皇的第一宠臣,大清的第一权臣都敢杀掉,谁还敢说朕是傀儡皇帝?!

和珅的这一悲剧,可以说就是乾隆妄自比拟尧舜,搞出“内禅”闹剧给祸害的。乾隆他是禅位了,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许诺,可是到头来,却是害了他最忠心的臣子。



总的来说,和珅必死!他的死就好比汉宣帝清算霍光,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一样。新皇帝若是不清算前朝权臣,皇帝就会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至于和珅怎么想,和珅会不会巴结自己,这根本就不重要。难道巴结了就能免于一死?

和珅在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干了那么多僭越之事,嘉庆要是不杀他立威,他这个皇帝也就不用干了。并且,杀了和珅,还有大把银子可以往自己口袋里揣。何乐而不为呢?


Mer86


和珅巴结嘉庆?是嘉庆拼命的巴结和珅好不好,和珅想巴结嘉庆连机会都没有。

现在戏说一下和珅。

和珅出身其实挺苦的,他的亲生妈妈原本是皇宫一小小的根本就看不见的宫女,结果有一天被乾隆那什么了,没想到这家伙肚子就起来了。

因为是私生子,按照清宫的规矩,得给她找个人家出去生孩子,就这样他的妈妈“赏给了”那谁,那谁在得到一笔金银后收下这个宫女妃子。

孩子生下来了,就是这个和珅,而那谁把那个宫女打板贡了起来,搞的和珅他妈极为郁郁,最后抑郁死了。

后来和珅有了后妈,后妈占有了全部财产,把和珅和他的弟弟赶出家门,私生子是无权继承财产的。

好在清有个宗人府,为那些皇家和王爷的私生子们办个学堂,无处可归的和珅就去了学堂学习吃饭睡觉。

学校的一个老师看上了和珅,把孙女给了和珅。

如果依照和珅养父的地位,和珅是娶不到那个老师的孙女的,门不当户不对嘛,但和珅是乾隆的私生子!

和珅毕业后,按照清的规矩,私生子得入御林军,就这样和珅开始看大门(和珅继承养父的官职是不能看大门的,太小)。

偶然一天,和珅对上了乾隆的问话,乾隆一看和珅,立马想起来他以前那个妃子,看着他的狼狈样,就把和珅叫进皇宫住了几个月,也算是对得起了那个妃子,自然也给和珅官坐。

和珅也对得起他,学习知识工作能力都有,于是官运亨通,到了后来,简直就成了乾隆的影子,号称二皇帝。

嘉庆是凭自己无能登上皇位的,在抢皇位的时候就拼命的巴结和珅,当了皇帝依然提心吊胆,为什么呢?凭和珅的身份、能力和在朝廷的团队,自己想当皇帝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所以乾隆一死他立马杀了和珅,不然屁股坐不稳龙椅。

至于和珅,临死前写了一首诗,诗中道,妈的,下辈子一定当皇帝。

以和珅的身份,谁也不能也不敢说那是反诗,连嘉庆也不敢。

其实不管和珅如何做,嘉庆都得杀了和珅!


观上灵云


和珅是乾隆帝时期的大贪官,也是乾隆帝时期的宠臣。但是在嘉庆帝上位没几天,就立马处死了他。和珅何其聪明,真的不是他不巴结嘉庆,而是嘉庆帝不买账。

《清史稿—和珅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则在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嘉庆帝罗列了和珅数条罪名,其中有一条就是和珅知道乾隆帝有意让嘉庆继承大统以后,送来玉如意巴结他。所以真的不是和珅不去拍马屁,而是马屁拍错了。嘉庆帝虽然是乾隆中意的人选,但皇位的竞争者还有其他,和珅在这个时候透露出来嘉庆即将继承大统,无疑是将嘉庆放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地步。

和珅一度成为乾隆制约嘉庆的棋子,对于这样的危险人物,嘉庆非杀他不可。

乾隆与嘉庆这对父子的关系也算不上太好,乾隆有过承诺自己继位不会超过六十年,所以在乾隆六十一年他退位了,但是并不代表他想放权,一辈子掌握朝廷政权的他此时不会轻易交出去的,无奈年龄大了,许多事情力不从心,和珅作为他的宠臣,自然是事事都由他来接手,这个时候嘉庆和和珅其实已经到了对立面,和珅已经成为了乾隆制衡嘉庆帝的一枚棋子。嘉庆帝在乾隆面前扮演着一名乖巧的儿子,看着和珅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也无能为力。乾隆帝一死,他就迫不及待赐死和珅,夺回他手中的权力。

新帝继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树立威信,杀和珅是最好的选择。

新君登基,朝中很多跟随乾隆一辈子的老臣肯定从心底里看不上他,嘉庆早就看透了这些人的心思,因此继任后搞了很多响动,第一步就是清除朝中贪佞之臣,整治吏治之风。和珅本来就跟嘉庆不对付,而且,和珅的贪已经是普天百姓都知道的事情了。杀他,嘉庆不会有太多的阻力。贪官太多,一个个杀过来的话,朝廷就没人了,杀和珅是为了杀鸡儆猴。和珅死后,嘉庆帝对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说,和珅案到此为之,不会再牵连其他人,这才稳住了朝臣之心。

把富可敌国的和珅杀掉能充盈国库

历史上虽称康雍乾三朝盛世,但是在乾隆帝时期,国库就发生了很大的亏空,嘉庆帝急需国库没钱的问题,并且他又知道和珅贪了很多钱,因此乾隆时期养肥的钱袋子,现在就是到了用的时候了。有趣的是,和珅比嘉庆帝想象中有钱得多,不仅国库顺利丰盈,从和珅家中抄的田地重归国库,甚至在第一段时间以内缓解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所以和珅的死并不完全是因为贪,也不是他没想过去提前巴结嘉庆,而是因为“杀和珅”这件事是嘉庆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就如同电影《让子弹飞》中结尾时张麻子对黄四郎说的那句话: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小辫儿说历史


一、乾隆帝的禅位

早在乾隆在位的第四十多个年头,乾隆帝就做出这样的承诺:如果自己能在位六十年,就宣布退位,将皇位让给未来的继承人(当时还没有确立谁来继位)。

转眼间,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的身子骨依旧硬朗,而君无戏言,之前说出去的话,也要兑现才是。

此时乾隆帝选定了嘉亲王——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而一般来说,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而退位后的太上皇,原则上无权过问朝政——在乾隆之前,北宋末年,宋徽宗退位做太上皇以后,想从宋钦宗手里夺回权力,结果没等夺回,先被金人捉走了,从这不难看出,太上皇原则上是没啥实权的。

但是乾隆帝这样权力欲望极其严重的人,怎么会放弃手中的权力?

于是乾隆帝在禅让的同时,还通过和珅,来执掌大清国的朝政,而嘉庆此时此刻,仅仅是一个摆设。

二、和珅难做人

和珅不傻,不会不知道乾隆帝年事已高,活不了多久。

而和珅为乾隆办事儿,少不得会让嘉庆心里不痛快,而将来嘉庆掌权是早晚的事儿,和珅现在得罪嘉庆,少不了将来会被嘉庆清算。

于是和珅想了个主意:那就是在乾隆面前,诋毁嘉庆,争取让乾隆废掉嘉庆,这样,新君上台,当然会念着和珅的好。

和珅盘算的很完美。

但是他没想到,嘉庆帝擅长装孙子——嘉庆帝学了个乌龟法,隐忍了四年多。

嘉庆四年,乾隆帝一命呜呼,和珅也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三、结语

可以说,和珅的下场,一定程度上和乾隆有关,此外,还和自己不走运有关。

因为和珅没等到乾隆废掉嘉庆那一天,如果等到了,或许历史又是另外一个局面了。


人文之光


其实和珅嘉庆还没有上位的时候,就已经巴结过了,只不并没有接受。在乾隆皇帝的时候,是非常的重视和珅,并且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乾隆皇帝下面,并且一个人担任了好多个职位,可以说是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至于在后来的时间里面,乾隆皇帝都已经是当上了太上皇,和珅的地位还是要高于嘉庆皇帝的,但是那个时候嘉庆已经是成为了皇帝,所以当时和珅的做法让嘉庆是非常的不满意,自己这个皇帝当的就如同摆设一样。并且如果让乾隆皇帝看到和珅巴结嘉庆的话,那么和珅死的就会更早,不过在后来的时间里面还是讨好了嘉庆皇帝,不过却成为了和珅罪状的条例当中的一条。所以当时的和珅虽然是德高位重,但是在皇权面前还是非常的渺小的。而嘉庆就是不满和珅的风头已经是的大过了自己,并且以和珅的实力想要推翻朝廷的很容易的,所以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嘉庆就先诛杀了和珅,这样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让其他的大臣不敢做的太过分。






相声小品曲艺


俗话讲,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古代官场上,虽然不乏令新君倚重的老臣,但多数朝臣还是免不了边缘化或被打压。清代皇帝中,“排旧思想”较重的两位皇帝,一个是乾隆,另一个则是嘉庆,而最倒霉却又罪有应得的,便首推和珅了。

(一)和珅的发迹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神话。

为大家熟悉的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姓钮钴禄氏,字致斋。自乾隆三十四年开始,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寻授三等侍卫,挑补粘杆处”。由于身在皇帝身边,加之为人精明,办事得力,和珅很快获得了升迁。

到乾隆四十年时,和珅晋升为御前侍卫,第二年又任户部侍郎,做起了军机大臣,同时兼任内务府大臣。乾隆对和珅颇为信任,不仅让和珅如同坐火箭般平步青云,还将关系皇宫安危的重任都交给了他,比如和珅担任的步军统领和崇文门税务监督,都是皇帝最为亲信的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任的。

在乾隆的宠幸下,和珅所担任的几乎都是要职,成了朝中声名显赫的要员,他位列一品,顶着无数荣誉头衔。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朝廷要员,却结党营私,疯狂敛财。

(二)和珅的罪过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历史上的和珅,仗着乾隆的宠幸,不仅作威作福,还党同伐异,中饱私囊:

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伺上怒之霁。大僚恃为奥援,剥削其下以供所欲。盐政、河工素利薮,以徵求无厌日益敝。川、楚匪乱,因激变而起,将帅多倚和珅,糜饷奢侈,久无功。——《清史稿·和珅传》

权臣和珅,是清朝第一贪官,对乾隆晚期吏治腐败的加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正因如此,嘉庆早就有心惩办和珅,只是碍于乾隆大权在握,根本无法撼动和珅。

不过,这样的贪官一旦被嗣君怀恨在心,自然也难逃罪责:

仁宗(嘉庆)自在潜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仍优容之。四年正月,高宗(乾隆)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鞫,俱得实。诏宣布和珅罪状……——《清史稿》

就这样,随着乾隆的驾崩,嘉庆也随机下旨逮捕了和和珅,经过审理之后,和珅

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值得一提的是,和珅被抄家后,其财产总值竟高达二亿两(野史有说八亿两白银甚至更多者),而当时清朝国库每年的收入近有七千万两。正因如此,民间素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

(三)和珅除了极力讨好乾隆,并无第二条路可走。

不少人觉得,在乾隆晚期时,以和珅的聪明才智,本应提前巴结讨好嘉庆,为自己寻一条生路。然而,这种想法或许是典型的异想天开了。

可以说,如果乾隆在世时,和珅跑去巴结颙琰(做皇子时)或是嘉庆(登基后),则无异于是自寻死路。要知道,和珅之所以能够权倾朝野,犯下种种恶行而没被惩治,说白了就是乾隆在背后给他撑腰。

简单来讲,乾隆宠和珅,他可以威风八面;乾隆恶和珅,那他将万劫不复。试想,老皇帝看着自己的奴才去巴结自己的儿子,心里会作何感想?

另外,嘉庆与乾隆不同,他虽无大才,却没有像乾隆那样喜欢自我吹捧和接受大臣的溜须拍马。当然了,被奉承和吹捧,自然算是美事一桩,也很少有人会特别厌恶。可是,乾隆需要和珅,嘉庆需要的却是和珅的钱。

总之,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讲,和珅都势必随着乾隆的驾崩而倒台。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会来得那么突然。



史海烂柯人


和珅既然那么聪明,难道会不清楚嘉庆对他的态度?你怎么不问萨达姆和卡扎菲为什么不巴结美国总统?人家下定决心要 搞死你,你巴结别人会有用?

嘉庆即位后,乾隆以太上皇的名义继续操弄朝政,嘉庆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国家的大事小情基本都由乾隆说了算,嘉庆靠边站了。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处理国政时,仍然像从前那样,把事情交给和珅处理,和珅仍旧是大清帝国的二把手。

嘉庆明明是皇帝,却不如乾隆的一个宠臣,这让嘉庆情何以堪。有人说和珅是权臣,威胁到了嘉庆,这显然是对明清历史无知的表现。

明清两朝是中国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阶段,自然不可能产生对皇权构成威胁的权臣了。如明朝张居正、严嵩这些的权倾朝野的大臣,皇帝想杀抄家就抄家,想杀就杀。朝臣根本没有和皇权对抗的资本。

清朝也是如此。和珅再怎么权倾天下,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也只有被碾压的份。嘉庆很清楚,和珅不会对自己的权力构成威胁。但是对嘉庆而言,和珅必须死。

和珅狐假虎威,借乾隆的支持来弄权,无疑是对嘉庆的蔑视。不杀和珅,无以立威。嘉庆当着傀儡的皇帝,心里有多很和珅,只有他自己心理清楚。天下臣民知道清朝有乾隆跟和珅,却不知道有嘉庆。这显然是嘉庆作为皇帝的悲哀。

嘉庆当然不会把乾隆怎么着,毕竟是扶自己上位的亲爹,但是对和珅,嘉庆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和珅巴结嘉庆有什么意义呢?

乾隆一死,嘉庆就立刻动手处理和珅,赐死了和珅。实现了自己当皇帝以来,第一次自己决断。而正因为杀了和珅,才让原本窝窝囊囊的嘉庆,威望大增。所有人都知道,乾隆、和珅的时代过去了,嘉庆的时代来临了。


袁卫宇


“杀和珅,嘉庆丰”,历史记载,当时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可见当时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乾隆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在世时因为三下江南、救灾建堤国库亏空三千万两,而乾隆并非不知道和珅贪有富可敌国的钱财,他留着和珅是皇帝术的一种最好的方法,即让嘉庆解决了国库空虚又树立了杀贪官正朝纲的目的。



有的朋友说和珅不知道嘉庆称帝,所以没有机会贿赂嘉庆,这个说法不准确,实际上当时确定嘉庆以后,每逢外出都带着嘉庆,最后这五年的时间就已经明确了,当然和珅也遇到两难的问题,如果明着贿赂太子,乾隆就饶不了他,而且嘉庆也保持与和珅的距离防止落话柄给其它争权的皇子们,说他接近宠臣或者意图谋反。


古代皇帝用贪官、养贪官、杀贪官是一门皇权艺术,很多情况下用贪官有很多好处:
王刚演的和珅深得观众认可

第一个就是贪官都是有能力的人,大家可能看过和珅留下的字,或者看到过秦桧的字,秦桧的字在当时还是著名的书写流派,他的字帖还广为传播。


第二个贪官都是有把柄,除了尽力讨好皇帝没有别的出路,皇帝也需要一个自己可以把控的铁杆媚臣。

第三因为有把柄随时可以治罪,把他留给孩子来杀有助于他们巩固皇权。
秦桧的字很有名


关于用忠臣和贪官是一种制衡的方法,特别是在岳飞身上最明显,皇帝利用岳飞来保护自己,又怕岳飞真的把前皇帝救回来,自己的皇位不保,所以秦桧陷害岳飞,皇帝借机杀掉岳飞了事。


黄蜂二师兄


第一:大家都知道,清代大奸臣、大贪官和珅的故事,乾隆皇帝的宠臣。但是乾隆一死,马上就被嘉庆皇帝处死抄家,抄出来大量财产,所以有那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当了三年太上皇之后,1799年正月初三死的。嘉庆皇帝当时还让和珅总理丧事。丧事还没办完,十天后,正月十三,就宣布和珅20条大罪,正月十八就下令处死了。


第二:过去,有很多野史说,和珅,仗着乾隆皇帝宠爱,眼里没有继任皇帝嘉庆,所以得罪了嘉庆。我们有历史常识的现代人,拿大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这是瞎说。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格局里,一个人能往上爬到和珅那样高的地位,一定是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玲珑剔透的聪明人。

和珅难道不知道老皇上再宠爱他,也没有几年好活了,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继任的嘉庆手里,所以他怎么可能故意得罪嘉庆呢?讨好还来不及呢。


第三:有则历史材料,乾隆一直说,我当皇帝只当60年,然后就禅位,要去当太上皇。所以,等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日子到期了,他必须把继承人的人选定下来了。这一年九月初三,乾隆册立第十五个儿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为皇太子。宣布这个消息的前一天,乾隆和自己的几个心腹大臣透了底,这当中自然就包括和珅。你想,当时的大清朝,这是最顶级的机密。其他大臣守口如瓶,可和珅知道之后,迅速跑到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府上,见到嘉庆,从袖子里掏出一柄玉如意,双手奉上。四目一对,你知我知,然后匆匆离去。

后来嘉庆公布和珅罪状的时候,一共列举了二十条大罪,这件事就被列在第一条。你可能会说,把这件事列在第一条只是为了冠冕堂皇罢了。还真不是,嘉庆皇帝是真的很介意这件事。这是有证据的,嘉庆皇帝几乎同时还下了一道圣旨,禁止臣子进贡,还特别强调,尤其禁止进贡玉如意。你看,那柄玉如意,还真的是嘉庆皇帝的心病,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第四:一般人觉得,和珅一直就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其实不是,和珅恰恰就是在乾隆在当太上皇的那三年里才当上首席军机大臣,爬到权力顶端的。所以,和珅当权的那一刻,面对的处境就是:面对两个皇帝,天有二日。两位皇帝性格不一样,想法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随时都可以要和珅的命。那和珅怎么办呢?当然只能两头讨好。

讨好老皇帝靠什么?我知道你心思,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甚至你还没开口,我先替你想到了。很自然的,和珅也会用这一套来对待和揣测小皇帝。我要讨好你,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你,我对你不会隐瞒,我对你没有秘密。所以,他才提前给嘉庆送个消息,递个如意,就是这个思维模式的结果。

但是在嘉庆皇帝看来,这件事情的意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乾隆是一个没有未来的老人,而嘉庆一个是有未来的年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