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被高估了嗎?

萬事皆空70


在紙面上超越大國,這事兒,也就印度好意思幹出來!

GDP,大家按規矩去計算,生產了多少東西,付出了多少成本,講究的是一年的生產的價值總和。

既然是生產出來的價值,那就按農業、工業、服務業等老老實實地去計算唄。

大家都這麼算GDP,印度一直就是這麼算的。

比如印度2010年生產了1萬噸大米,價值是1000美元/噸,總價值是1000萬美元。

到了2011年,印度生產了9000噸大米,成本沒什麼改變,價值還是1000美元/噸,價值是900萬美元。

但是大米的市場價,2010年是2000美元/噸,到了2011年,因為產量減少,增長到了3000美元/噸。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原先的GDP計算方法,印度的GDP不但沒有增長,反而倒退了。

那麼,如何來改變GDP的增速情況?

改變計算的參照物,印度2015年宣佈,不再以生產成本計算GDP,而是以市場價格來計算GDP。

結果,因為大米價格的暴漲,雖然大米總產量下降了,但是印度的GDP按照新的計算方法,還是從2010年的2000萬美元,增長到了2700萬美元。

於是,印度就這麼幹了。

為了儘快出數據,也為了計算方便,更為了數據好看,印度把市場價格的基準年改到了2011年。

結果,經過無數專家的重新艱苦計算,印度2015年的經濟增長率從之前核算的4.7%一舉躍升至6.9%,也超過了我們,印度幾乎是“舉國歡騰”,成為“世界經濟領導者之一”不再是夢想,部分印度的政客還打出了“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的口號”!

果然是迷之自信。

不過,2015年的經濟增長是解決了,到了2017年又該如何計算2016年的經濟增長呢?

印度人民有辦法,把各種東西都算進GDP,比如印度神牛產生的牛糞,被當做有機肥料算進了GDP,至於數字就只能隨便估估了,那麼多神牛,一年拉多少,這個可不可能有明確的數據。

此外,印度還把滿大街的貧民窟,那些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窩棚也算進了房地產的建築業產值,把無數的路邊流動攤販算進了服務業的產值……

結果,2016年的GDP增速又有了保障,達到了8%以上。

而又過了2年,印度又把2018年度GDP的價格基準年改到了2017年,結果GDP增速繼續保持在7%以上,居於全球前列。

用數據來提升國家的實力,這也就三哥能幹得出來,雖然這能滿足印度一時的快感,但是以市場價格計價的GDP是很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的,萬一出現物價暴跌或者不穩等情況,印度的GDP也會出現暴跌。

而且為了維持所謂的GDP增速,印度政府在今後的GDP計算中,還需要年年進行各種“篡改”,畢竟,數據已經“放了衛星”,為了維持高位,只能不斷加碼各種虛假的GDP要素進去。

雖然印度經濟這幾年的數據一片向好,但是背後卻潛伏著危機。

另外,隨著後工業化時代來臨,在新的工業時代,人口紅利已經不再吃相,當然我們也適時地告別了人口紅利時代,奔向工業4.0時代。

目前,我們的人口增速是在不斷下降的,很快,我們的人口數量就會控制在一定數量之內,比如15億左右,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而印度,他的準成年人口(18-65歲)處於不斷快速增長中,這部分人口的增速高達2.4%。

這樣的增速是很可怕的,這意味著,印度政府提高這部分人群的質量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如果過了15-20年,印度成年人口的素質普遍還是沒什麼改變,那大多數成年人將直接被時代淘汰,近20億人口的壓力會直接把印度壓垮。


雲中史記


在我看來,就目前來看,印度經濟的確是被高估了,而且虛高成分很多。為什麼這麼說,看看以下數據,2018年印度的GDP是2.7萬億美元,人均是2000美元,GDP增速是7.4%左右。看到這裡,很多人覺得這個數據的確讓人眼前一亮,認為印度經濟真的開始高速增長了。

其實不然,因為拋開數據,去看一看印度經濟,社會與民生現實情況,就會發現,遠不是那麼回事兒。首先,印度的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就是短板,可以說基建與亮眼GDP數據之間有很大反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印度在交通,住房,公共衛生等方面,與其它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住房,印度有一半人口沒有合適的住房,很多人居住在貧民窟,還有一部分印度人睡在馬路和大街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沒有公共廁所,垃圾成堆,造成的結果就是環境髒亂差,很多人無法用到乾淨的飲用水。雖然印度政府多次承諾改善基礎設施,但是並沒有顯著成效,底層印度人依舊過著艱難的生活。印度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備受詬病,印度的空氣和土地汙染嚴重。


綜上所述,印度的經濟發展雖然很高,但是數據漂亮不代表印度人過的幸福,所以,這樣的發展是沒有意義的,經濟增長要真正的人印度底層人感受到,得到了實惠才是真的,所以,未來,印度經濟能否真正的惠及民生,改善印度人的生活品質,才是反應印度經濟增長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而不是好看的數據。


怪叔叔是個逗比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的經濟的確是被高估了,而且被高估了很多。根據印度官方公佈的經濟數據來看,2018年印度的GDP總量達到185.8萬億盧布,按照全年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為2.716萬億美元,約為我國的GDP總量的1/5左右,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而印度的GDP全年本幣實際經濟增速為7.4%,人均GDP也超過了2000美元,經濟增長率比我國的還高。

看似印度的GDP數據非常好看,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執政期間,也出現了飛速的發展。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按照經濟數據,印度的經濟總量已經和我國2006年的GDP總量和人均相當(印度的人口和我國的人口相差不大)。但看目前印度社會和民生的現狀,真的是不可以用冰冷的GDP數據來衡量的,和我國2006年的經濟狀況和形勢簡直是天壤之別。

即使到目前,印度的基礎設施都非常之差。印度有一近半人口沒有房子居住,普遍都睡在大街和馬路上,而且有2/3的人沒有廁所使用,衛生條件差到令人髮指。印度的空氣汙染和土地汙染的嚴重程度也是排在世界前列的,這是唯一一個沒有全面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有如此嚴重的汙染。雖然在2014年穆迪政府上臺以後,就提出了“廁所革命”計劃,計劃在2015年年底一共要修建1.1億個廁所,計劃如果成功後,將極大的改善印度的飲水和衛生環境。

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印度莫迪政府的廁所修建計劃缺失敗了,印度底層老百姓的飲水和衛生情況根本沒有改觀,依然生活在極其髒亂差的環境之中,而且印度社會中還普遍存在赤裸裸的公民歧視制度,印度的底層民眾生存環境根本沒有什麼改變。也就是說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底層百姓根本沒有什麼關係,真正的紅利都被政府和印度的上層階級拿走了。

所以印度的經濟無論再怎麼發展,速度再怎麼快。如果不能全面惠及全體民眾,就是沒有任何卵用,這樣的經濟數據不僅沒有任何意義,誇大的可能性十分大。據說印度總理莫迪的執政期間,多次修改印度的經濟數據統計,把所謂的牛糞都進入了GDP的產值,所以印度的經濟數據每年都比較好看,但每年都沒有解決真正要解決的民生問題。


大正看世界


我認為印度的經濟是被低估了。印度在1989經濟總量和中國是相當的都是2700億美元。到今天只是我們的五分之一,是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太低嗎?不是大家看印度的歷年經濟增長率。


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一直不低,也就比中國差一點。之所以和中國經濟差這麼多是因為印度的貨幣貶值速度太快,在89年的時候印度貨幣從1美元兌16.12印度盧比到現在1美元兌69印度盧比。現在印度無法穩定自己的匯率。所以看起來印度GDP比中國低太多。


經濟愛好


印度當前的經濟沒有被高估,但未來的潛力被高估了。

為什麼說當前印度的經濟沒有被高估,如果從總量來看,印度2018年GDP為2.69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七,僅看排名的話還是比較靠前的,但是印度的GDP總量僅為我國的20%,僅為美國的13.11%,而印度的總人口有13.53億,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對於這個人口量來說,經濟總量並不高。

再看人均GDP的情況,印度2018年的人均GDP為2016美元,這個水平在全球來看是很低的,我國最新人均GDP已達到了1萬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印度與我國相比差距尚且如此,如果和發達國家人均數萬美元的人均GDP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東南亞國家越南2018年人均GDP為2564美元,越南的人均GDP都比印度要高出27.2%。

因此,雖然印度的GDP總量在全球已經排到了第七,但人口眾多,人均GDP排名非常靠後,目前經濟實力也並沒有多強勁,並不存在高估。如果要說高估,那麼應該是幾年前印度對GDP進行重複計算,帶來了較高的增速,但計算過後就不能再計算,經過幾年的發展,GDP數據應該也已經消化了這一因素、

而對於印度未來的經濟,則普遍有高估的成份,很多專業機構都預計印度將成為下一個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增長,印度還提出在2025年成為超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並且在十年後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這些目標都很宏大,但對於印度的實際情況來說,存在高估。

第一,印度的經濟結構不合理,雖然印度為全球第二大人口國家,但主要是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生效效率低下,綜觀美國、日本以及我來的發展路徑,都需要經過工業化騰飛階段,需要強大的製造業支撐,而印度基礎設施落後,製造業不強,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沒有優勢。

第二,印度的經濟發展過度依靠外債,印度常年都是貿易赤字,外匯儲備僅有4000億美元,但外債高達1.4萬億美元,鉅額的外債成為印度經濟增長的隱患,每年高額的外債利息會花掉印度很大一部分財政收入,使得財政政策支持有限,而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印度貨幣貶值,巨字額外債負擔將成為印度的巨大壓力。

第三,印度雖然實行的是民主體制,但聯邦政府權力有限,地方勢力割據現象嚴重,很多政策很難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聯邦政府和地方勢力之間進行博弈,使得很多項目難以有效的推進,再加上印度國內本身矛盾不斷,改革的阻力很大。

這些客觀因素,使得印度面臨諸多壓力,去年印度經濟高增長的神話已經破滅,GDP從前些年7%的增速猛降至4.5%,這帶來了大量的資本外逃,以及印度失業率的上升,印度經濟困難重重,未來的諸多美好前景有高估的成本。


財經宋建文


近年來,印度除了人口快速膨脹之外,經濟發展也很快,已經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當中發展最快的國家。特別是2018年印度的GDP增速還是保持在7%以上,這讓印度是“舉國歡騰”,在印度人看來成為“世界經濟領導者之一”不再是夢想。部分政客還喊出“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的口號”!

對此,很多中國網友表示好奇,他們提出印度經濟真的有那麼好?難道沒有被高估嗎?我們認為印度的GDP肯定有誇大的成分,但也不是特別離譜,因為2018年中國GDP是印度的5倍,相應發電量基本上也是印度的5倍。兩國人口也差不多。所以,印度統計GDP雖然有摻水的成份,但也沒到胡編亂造的程度。

那麼,印度經濟在哪些方面造假了呢?首先,經常改變GDP的統計方法。比如,印度在2015年、2018年一連兩次更改了計算GDP增速的統計方法,以市場價格計算的GDP來取代之前以生產要素成本計算的GDP。如果按照舊的統計方法,印度經濟在7%以上的增速肯定會被調低不少。

舉個例子,印度在2010年生產了1萬噸大米,價值是1000美元/噸,總價值是1000萬美元。到了2011年,印度生產大米減產了,只有9000噸,如果還是按照原來的GDP算,肯定是要下滑的,但是如果按照大米的市場價2000美元/噸來算,印度計入GDP的大米產值非旦沒有降,而且還增加了不少。

再者,印度在修改GDP統計數據時,還將羊牛糞摺合成肥料計算在GDP裡,而且就連灰色收入也算進GDP裡。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印度還把滿大街的貧民窟,那些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的窩棚也算進了房地產的建築業產值,把路邊無數的流動攤販都算進了服務業的產值。經過這樣的摻水,印度2018年GDP規模位居世界第五,差一點超過了英國。

最後,調整基準年份,也能給GDP造假。比如,印度為了把2018年的GDP能保持在7%以上,於是就把GDP價格基準年改到了2016年,結果當年印度GDP增速仍然保持在7%以上,居於全球前列。拿前二年經濟數據作為比較GDP統計基數,這也是印度提高GDP增速的好辦法。

不過,我們認為,用數據來提升印度國家的經濟實力,實在有點虛,最多隻能滿足印度民眾一時的快感,而且以市場價格計價的GDP,很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萬一出現物價暴跌或者不穩的情況,印度的GDP就可能出現暴跌。不過,印度在的GDP計算中年年都要改變,說不定明年就改回原來的統計方法了。

實際上,印度在GDP上慘水份,也只能騙自己,因為一個國家經濟如果真的高增長,那麼其他各項指標也應該快速增長。比如服務業、工業、投資、出口、製造業等,但縱觀印度的這些指標,卻沒有什麼特別大的亮點,而且有些指標還是負增長,所以印度之前7%以上的經濟增`速,如果真的擠幹水分,可能也只有5.5%左右的增速。

印度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其GDP裡面也慘了不少水份,比如隨意更改GDP的統計方法、將亂七八槽的東西都放進GDP之中。甚至連貧民窟的房子當作建築業產值,把路邊攤販也算進服務業的產值。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水分太多,不僅不能給決策者帶來參考數據,而且本身也不利於印度經濟的長遠發展。


不執著財經


印度經濟被高估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至於為何會被高估?這與國際社會普遍被印度GDP高速增長和亮眼的經濟數據迷惑有直接關係。試想一個每年都保持7%以上經濟增長速度的國家,想不被高估也不行啊。

但問題來了,如果這些亮眼的數據是假的呢?這反轉就有些打臉了。但真相卻偏偏如此。

據華爾街日報週三(6月12日)援引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阿爾文德(Arvind Subramanian)的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6年間印度經濟實際上很可能以年均3.5%至5.5%的速度增長,然而政府公佈的年均增長率卻達到6.9%。他的研究還發現,印度的官方數據仍在繼續誇大其實際的經濟增速。

報道稱,印度官方公佈的經濟數據為該國吸引了數百億美元的外國投資,並賦予該國更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另外,印度官方的經濟增速有時甚至超過中國,令該國在投資者的眼中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大型經濟體,然而阿爾文德的計算結果卻表明真實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印度經濟增長的數據,竟然是不靠譜的。以這麼虛胖的經濟增長數據去評估,怎麼可能不高估?

那麼,印度政府為何要去玩數字遊戲,動機何在?【榮哥時評】認為,還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以亮眼的成績吸引外國投資。這已經成功了;

二,莫迪大仙要政績,要連任。這個也成功了。

三,塑造印度民族自豪感,增強國內民眾凝聚力,並進而塑造大國形象。現在網上印度人自信心爆棚,動不動就要超越中國,就是例證。

由此可知,莫老仙這招修改GDP的辦法,一箭三雕,確實玩得6啊!

但假的就是假的,這不就被自己人戳穿打臉了吧?

其實想一想就知道,很多支撐印度發展的優勢其實都是可疑的。略舉幾例,比如:

一,印度人口眾多,13億多人口,是多麼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廣闊的市場?但是,其貧富差距過大,貧困人口占絕大部分,沒錢你能買什麼?沒有錢消費,這市場就有水分,怎麼能快速帶動經濟增長?

二,25歲以下年輕人口眾多,盡享人口紅利。但我們要知道,印度近年失業率高企,就業幾乎毫無增長,招幾百個列車員,有幾十萬人應聘,想想都可怕。這哪是人口紅利?簡直就是人口包袱吧?

三,印度有民主制度優勢,西方國家樂見印度發展。但民主不是萬能藥,印度的民主也讓中央政府管理能力較弱,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修個鐵路十年八年算正常。加上土地私有,莫迪大仙高喊基建大開發,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就因於此。

當然,話又說回來,印度經濟這些年確實一直在增長,印度政府也在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展經濟,這也事實,我們也不能小瞧三哥了。要知道,輕視任何一個對手,結局都是可怕的。但題主問的是否高估了印度經濟,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我是榮哥,

一個熱愛探索國際時事的觀察者,

敬請關注,謝謝!







榮哥簡評


我看了前面很多人在印度的社會、經濟發展、政府等方面對印度經濟是否被高估的問題進行了回答,講的都有道理我就不重述了,我想重點講下印度金融方面的問題,我認為可能比我們看到的現實還要嚴重。

一、印度金融出現的問題

雖然印度經濟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但是政府卻長期處於財政赤字,據數據顯示在2018/2019財年印度預計財政赤字為6.24萬億盧比,但是截至去年11月財政赤字就已經達到了7.17億盧比,同時財政收入卻少的可憐,財政收入只佔GDP的21%,那麼這樣的財政收入就無法支撐印度大量的基建經濟建設計劃,同期銀行的壞賬率也飆高,很多都是基建行業違約造成的。

而印度雖處於長期財政赤字,外匯儲備卻還是在緩慢增加,這是為什麼呢?最重要原因就是熱錢的影響,什麼是熱錢呢。

熱錢又稱遊資,是投機性短期資金,只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場上迅速流動。熱錢炒作的對象包括股票、黃金、其他貴金屬、期貨、貨幣、房產乃至農產品例如紅豆、綠豆、大蒜。熱錢與正當投資的最大分別是熱錢的根本目的在於投機盈利,而不是製造就業、商品或服務。

很顯然,印度的經濟增長和外匯儲備增加很大程度並不是靠基礎經濟建設所拉動的,目前印度外債1.4萬億美元,其中85%為美元債務,佔GDP20%以上,而外匯儲備只有尷尬的4150億美元(中國最新數據為30924億美元)。面對這些問題,印度只能加大地方債務的發行和出售國有資產來籌錢,但是效果並不理想,造成更多不穩定因素。

二、印度經濟問題的原因和影響

印度對外資其實並不友好,對本地產業實行保護政策,從中國企業在印度的連連受挫就可以看出。然而卻在金融領域卻更加開放,外資熱錢在印度能得到不錯的收益,這對於成熟的發達經濟體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再加上歐美渲染印度經濟崛起,印度自己也有點飄了,總認為不久就能超越中國,造成印度形勢一片大好的假象,外資熱衷的印度金融領域投資就更具誘惑力了。

那麼有很大的一個問題來了,前面說到印度外匯儲備只有4150億美元,而熱錢規模保守估計達到1.1萬億美元以上,如果形勢有變,大量外資熱錢撤出了,會造成什麼影響?印度國內產業產能低下,基礎建設差,而且每年還有巨大的貿易逆差,熱錢本來就是投機行為,一旦熱錢大量撤出,印度政府無法貼補漏洞,對印度經濟的打擊將是巨大的。而且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印度盧比的表現

從今年上半年來看,印度盧比經歷了一波強勢上浮,是乎從全年亞洲表現最差的貨幣中扭轉了回來,讓人看到了希望。但是不要忘了印度盧比在過去10年內的表現是極其不穩定的,甚至是處於一個長期的貶值狀態。而今年的這一波上浮也不是印度自身經濟表現有多亮眼,而是國際原油價格下跌,中美貿易摩擦後世界經濟得到和緩,整個亞洲貨幣都走強,再加上年初的印度大選外媒認定莫迪能夠連任,對印度經濟保持樂觀。

然而這些情況都是階段性的,有阿根廷比索和土耳其里拉的前車之鑑,還是會導致外資對新興經濟體貨幣的擔心,那麼盧比的穩定還能保持多久呢?

四、印度是否能應對

前面說了那麼多問題,印度作為世界上所謂的經濟大國,是否有辦法應對呢?

我們就樂觀的預測印度未來一段時間還能保持盧比的穩定,但就過去來看特別是莫迪上臺之後推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是收效甚微就是很難實現,願望總是美好的。要知道外資投資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不是去幫助建設美好印度的。如果出現了更穩定收益更高的市場,誰能保證熱錢不會撤出失望的印度?

印度雖然自稱對標中國卻沒有中國的能力。在2016年中國就經歷過一次外資金融機構大規模撤出,然而面對我國的強大的行政干預和巨大的外匯儲備,硬生生的抵擋了這次危機,讓外資佔不到一點便宜。

我們反觀印度,除了會吹牛拿什麼跟中國比?一旦外國金融機構重倉做空,就印度那點可憐的外匯儲備塞牙縫都不夠,那麼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到那時,中國不雪上加霜就不錯了,還有誰能幫的了印度?只能等著被宰割。

五、結語

快到年底了,印度的僑匯迴流還是能支撐印度經濟穩定保持一段時間,但是不從根源解決問題,印度經濟的危機就始終存在。印度經濟是否被高估,正如同中國的一句老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誰有真本事,誰是偽繁榮很快就會有答案了。


MR火羽白


答案是肯定的!

這些年印度為了掙得世界第一增速的目標,先後調整了兩次計算方法。使得增速從原來的4%一下越到7%,更是把牛糞,恆河水也納入當中,可見印度為了第一寶座煞費苦心啊!可惜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增速降為5.8%,第二季度降為5%。可見牛糞和恆河水也不夠增加增速了,而且這已經是連續5個季度降速了。而中國一直穩定的保持在6.3%~6.5%之間,看來印度想要超過中國成為第一增速的美夢終究還是破滅了。


王鶴樓lnqcr


GDP只是一個數據,只是一個比較,是上一個國家的上層作出評估,讓國民瞭解一下的,僅此而已。

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看的還是自己的錢袋子,一年的收入是多少?然後看支出,支出的,在哪個方面?是投資還是花費?是長期效應還是短期效應?

最後看的是剩多少錢,能夠自由支配。人們感到幸福的就是自由支配的那一部分。自由支配就是自己喜歡的地方,去花錢。如果自由去花錢,說明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把這些自由錢,被迫花錢或者存進銀行,這是對未來的儲蓄,這是保證金,說明對未來的信心不是很充分。

這還有一個觀念問題。東方人尤其是中國人,喜歡儲蓄,不敢亂花錢,以備急需。而西方人和東方人不一樣,東方人花的是到手的錢,西方人花的是未來的錢,各有特點。

印度應該是個混合體,既有印度傳統,更有西方思維。他們的上等階層應該是西方觀念,底層老百姓更注重東方觀念。

人都是過日子的,自己怎樣自己知道,在外人看來,感覺自己過的日子總比別人不好,但未來覺得自己的日子總比別人好。一個人總是生活在希望中,感覺印度應該也是這樣,你覺得呢?

最後回答你的問題,印度GDP,就像一個印度美女,當選世界小姐!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