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

王小波的美學思想是值得我們細細打量的遺產。這位狂狷的作家對於寫作者的期待是對於讀者的冒犯,以異樣的筆觸引人到未有的風景裡,從而試煉人的靈魂。所以,他的作品讓麻木於道學的讀者感到不適,阿Q式的幽魂受到嘲笑。能夠看到,他處處遠離幽閉性的藝術,在文學世界,主張寫作應飛離地面,把人從世俗社會引向高遠之所。我們看他點評現代以來的作家,視角每每與世人反對。他覺得張愛玲囿於屋簷下的恩怨,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彌散。而杜拉斯、卡爾維諾、奧威爾則讓他有著興奮之感,因為作者諳熟世俗,又能夠超越世俗,這恰是中國文學未能發展的一面。他把理性的資源和詩意的資源結合起來,便有了異於感傷主義和本質主義的歌詠。


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


  於是我們在其身上看到兩種元素,一是誇張的奚落,一是惡搞的明辨。他清楚於兩者的價值,也把自己置身於這兩種相反的維度中。典型的例子是《紅拂夜奔》,小說跨越當下與古代,隋唐之人與當下之物往返在一個時空,今人之思、古人之跡渾然一體。他藉著李靖、紅拂、虯髯公、王二,嘲笑了古老帝都裡的精神秩序,榮辱恩怨、生死之辨、苦樂之音,被狂歡的筆致所點染,那些被道學家敘述的偽態的歷史,被不雅馴的文字褻瀆了。小說寫那些陳年往事,都在詼諧的調子裡,邪惡被漸漸還原,愛意卻隱於深處,一面是對故事的拆解式的敘述,一面是超邏輯的辨析。妄想、詭辯、囈語聯翩而至,像是中國版的《巨人傳》,演繹的是對於人的記憶的另類新解。


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


認真分析他的作品會發現,王小波的特殊性在於擁有屬於自己的詞章。他自幼在一個讀書的環境,青年時期便對於數學和邏輯學別有領會。八十年代後,思想解放衝擊著世人,而作家的語言還殘留著某些舊的積習。他對同代許多人的文字並不認同。比如阿城的小說征服了許多讀者,他卻以為是明清官話,現代性不夠。張承志的悲壯敘述,在他眼裡易導致個人崇拜。王朔的新式京白自然有其價值,但他如果不自我控制可能失去力量。他欣賞的語言既非士大夫的,也非小布爾喬亞式的,那些泛道德的官僚語更等而下之。他禮讚傅雷、穆旦、王道乾的表達,覺得那種語言是有質感的,中文的特長與西語的意象深藏其間,就有一種現代意味了。



  這種對於表達的自覺,看得出他的敏銳、聰慧。但他可能也忽略了汪曾祺、阿城、張承志等人的另一種價值。與回到明清的話語方式不同的是,王小波更認可的是五四後有創造性的新話語,他覺得翻譯家的實踐可能更有意義。這種語言實驗繞過了陳腐、肉麻的暗區,直抵精神明快之所。所以我們看他的行文,笑對著苦楚之地,朗然於天地之間,隨性指點,坦然舒張,洋洋兮有江海之氣。

如果不讀王小波,我們可能不會體味到九十年代文壇新的裂變過程。王小波的寫作,在自己身上終結了八十年代形成的那種悲楚的、傾訴的模式,代之而來的是羅素式的聰慧和卡爾維諾式的放達。遠離蘇俄式的敘述邏輯也開始出現,這恰恰是五四那代人沒能夠生長的部分,王小波竟以超常的魔力,完成了審美意識的一次轉型。他的許多作品在今天所以被人們一直閱讀,乃是因為它們有凡人少見的精神漫遊和想象力,他東遊西走,笑傲江湖,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在桀驁不馴的飛馳裡,也有溫情的繚繞、放逐的快慰一點點襲來,一點自戀的影子也不曾看到。小說裡埋伏了許多意象,以超俗的筆法置人於驚險之處,隨後便是開闊的精神原野。這些在卡爾維諾、尤瑟納爾那裡才有的奇思,被他轉化成中國人的語境。《黃金時代》《萬壽寺》《白銀時代》的詭異和雄廣之氣,撕裂了封閉語境裡的詩學,無意間也暗襲了拉伯雷的傳統。


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


  我們不妨說,王小波是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的種種傻相。當我們還在托爾斯泰式的文學意象裡徘徊的時候,他卻貢獻了斯拉夫藝術之外的明快、幽默、智性的東西。而這,恰是百年間文學裡最為稀少的存在。我們身上的迂腐和陳舊之氣,在他的面前顯得何等可笑。王小波的可貴在於看到了我們習而不察的存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內心的感言,被其以邏輯的力量一一勾勒出來,學識裡裹著野性之力四處蔓延,我們聽得到他的心音的跳動。那是民間知識人最為動人的歌詠,人們聆聽它的時候,才感到了什麼叫做思維的快樂與創造的快樂。

  這快樂也往往引我們躬身自問,我們的文明真的過於古老了,要有新風的吹來和異樣的詩意的推送,難之又難。在那些詩文的傳統中多韓愈、朱熹的元素,不易誕生拉伯雷、奧威爾式的人物。細數以往,蒲松齡之舞,魯迅之吟,已經算是奇蹟,而王小波則完成了另一種可能——這個時代的異類從沒有笑料的地方,從顛躓的曲徑間突然走來。那麼漫不經心,那麼滑稽可愛,以他的明晰之眼和慧能,醒世人於昏夢,引熱浪於寒中。中國文學因了他的存在,多了值得誇耀的姿色。


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


  二十多年前,王小波離世的時候,讀者推動了悼念的熱潮,這在百年文學史裡算是奇觀。當代作家身後寂寞者多多,獲得長久聲望者,惟二三子而已。他的思想的輻射力,在今天不是減弱了,而是越發顯出深切性來。我們現在紀念他,不僅僅因了他的可愛,還因了我們的沒有成長的困窘。這是不幸中之幸,也是幸中的不幸,文學的風景,從來以驚異於俗風的方式出世,魯迅如此,汪曾祺如此,王小波亦復如此。珍惜這份遺產,乃我們活著的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