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項羽會當皇帝嗎?能建立什麼朝代?

小易談歷史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殺了劉邦,那項羽就不叫項羽了。。。。楚漢之爭,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對決其實就是分封制與中央集權制的對決。很不幸,中央集權制最終戰勝了分封制,深入研究歷史你就會發現,秦代以前的分封制權利分散,天子與諸侯士大夫之間權利互相制衡更加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漢初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文景之治是建立在六國繁榮昌盛的基礎上的,六國被削,分封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中國自此進入中央集權時代,漢文化伴隨著中原文明也逐步走向沒落。。。。。在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歷史倒退。。。。


搖擺木屋


對於劉邦來說,鴻門宴是改變了他一生的一次宴會。通過在鴻門宴上的一系列運作,劉邦得以活命,並放鬆了項羽對他的戒心,從而為他的統一之路做好了鋪墊。

但是對於項羽來說,鴻門宴卻只是其中一個不怎麼要緊的宴會。就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也還會有別的人來當這個皇帝。總而言之,項羽他註定只能做霸王,而不是皇帝。

項羽的格局太小

劉邦在拜韓信為大將軍之時,韓信曾經對項羽進行過點評。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尤其印象深刻:“項羽待人和藹可親,十分溫和,但是一旦等到項羽封官的時候,他卻寧願將官印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此乃婦人之仁。”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項羽連本錢都不願意出,卻指望別人為其賣命,豈不是太過於滑稽。付出和收穫應該是成正比的,在項羽手下付出卻得不到回報,自然也不會有人替他賣命。

楚漢戰爭打響之時,劉邦手底下的能人,例如韓信、彭越之類的人,劉邦眼睛都不眨就封他們為王。而在項羽帳下做事,不僅待遇差,還要時刻看著劉邦那邊的人加官晉爵,是個人也知道如何選擇。因此,項羽不能怪英布臨時倒戈,而是要怪自己太過小氣。

項羽格局小的地方還不止於此。

起義軍滅秦朝以後,項羽已經成長為諸侯之中勢力最強的,因此,接下來的分封也是由他指揮的。然而,他卻憑藉自己的一時之氣,不僅將整個咸陽城燒燬,還將能夠稱王稱霸的關中之地拱手讓出,還提出了所謂“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之類的蠢話。

要知道,項羽可是出身名將世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關中之地的地理優越性。因此,我只能將他的這些行為歸結為他的格局太小。

項羽太過自負

項羽小時候和大家一樣,也不喜歡讀書。但是大家是因為學習太枯燥而不願意讀書,而項羽則是因為看不起書中的知識才不願意讀書。

《史記》中記載,項梁在項羽小時候,教他念書,他不念,教他劍法,他也不學,教他兵法特倒是有興趣,可是他只學了個大概就不肯深究了。

原因就是項羽認為自己天賦無雙,比這些古人更厲害。

實話實說,項羽的天賦確實十分之高。這不僅僅體現在武力上,還體現在其兵法上。力能扛鼎就不說了,是形容項羽武力高超的。咱們來說一說其兵法上的造詣。

雖說項羽小時候不愛讀書,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在兵法上的造詣。鉅鹿之戰前夕,眾多諸侯都害怕強大的秦軍只敢左臂上觀,只有項羽及時地看透了形勢,認為此時是擊潰秦軍的最好機會。於是,他斬殺宋義,親自帶兵前往鉅鹿,並採取破釜沉舟之計在鉅鹿之中大敗秦軍,成為了壓垮秦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所謂的成也天賦,敗也天賦,說的大概就是項羽。正因為項羽天賦異稟,所以他認為沒什麼事情是自己無法解決的。

於是,他在鴻門宴上放跑了劉邦(劉邦敢反,再打便是),在分封諸侯之時將關中之地大大方方地拱手讓人。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他對自己的自信上面的。

正如項羽在垓下之戰說的那樣:“今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結束語

因此,項羽性格上的缺陷,註定了他當不了皇帝,只能當一個霸王。就算他子啊鴻門宴上殺死了劉邦,也會有劉邦的後繼者來統一天下,至於他項羽,註定只能是陪襯。


品茗論史


項羽在鴻門宴之時已經有足夠的實力稱帝,但是他並沒有稱帝,這與殺不殺劉邦根本就沒有關係。

無論他殺不殺劉邦,他都不會當皇帝,因為項羽本質上是一個復古主義者。


先從懷王之約講起,懷王之約是在除秦以外的六國宗室的王位繼承權獲得普遍承認的基礎下,以楚為盟主起兵反秦所約定的對戰後秦國的處置方案。

在此方案下,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毫無疑問劉邦就是那個先入關中並且攻陷秦國國都咸陽的人,但是他並沒有成為關中王,反而遭遇了鴻門宴。

劉邦進入咸陽便除去秦國法令,規定“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與關中百姓相安;蕭何直奔圖書館,接管了丞相府、御史府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和郡縣戶籍。

再 看看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的行徑,屠殺全城,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傳說大火三日不絕,更可惜的是項羽將“焚書”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秦始皇收集的天下各地書籍本來完好無損的存放於宮中,結果被項羽一把火給燒掉了。

從兩種行徑來對比可以得知,並不是劉邦的人格有多高尚才沒有燒掉咸陽,是因為按照懷王之約關中這塊地方本就應該是關中王劉邦的,誰又會喪心病狂的將自己的家燒掉呢?

然而項羽就這麼做了,因為他本就不想做這個關中王,更何況皇帝之位,在秦滅以後,即便項羽已經天下無敵,也只做了個西楚霸王。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項羽想做的是春秋霸主,恢復春秋戰國是的封建諸侯秩序,他擁護的是封建制度,而非專制制度,他的理想是成為齊桓公那樣的霸主,而非秦始皇這樣的天下共主。

由此可見項羽就是一個復古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掃六合的雄心,只想當一個天下人都尊敬的霸主。


再來看看項羽劉邦這兩個人的性格。

對於劉邦進入咸陽項羽是感到氣憤的,因為沒有項羽在鉅鹿之戰殲滅了秦軍主力,劉邦也不會那麼容易進入咸陽,等於說在項羽的心中,劉邦是鑽了空子,趁虛而入,撿了項羽的便宜而攻陷的咸陽。

再加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告密:“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於是項羽大怒,鴻門宴便因此而生。

其實劉邦作為一個混混出身,並沒有那麼高尚的品格,他的優點是善於聽取他人意見,而且他又擁有蕭何與張良兩位曠世奇才。

在劉邦沉迷於咸陽的繁華美好之時,樊噲勸諫道:

“沛公欲有天下邪?將欲為富家翁邪?……今臣從入秦宮,所觀宮室帷帳珠玉重寶鍾鼓之飾,奇物不可勝計,入其後宮,美人婦女以千數,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原沛公急還霸上,無留宮中。”

張良又極力奉勸:

“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於是劉邦“封秦重寶財務府庫,還軍霸上”,蕭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相比於劉邦的敢於納諫,項羽見顯得有些自以為是,意氣用事了。


劉邦的優點也是項羽的缺點,劉邦善於從現實出發,聽從他人建議,而項羽更相信自己的判斷,且一心只有恢復六國封建秩序的理想。

倘若項羽有一統天下當皇帝的心思,他絕不會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然而他只想做一個西楚霸王,難怪其亞父范增說項羽“豎子不足與謀”。

從心態與格局上項羽就註定了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也沒有當皇帝的能力。


Moriarty0224


歷史無法假設,但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項羽的功敗垂成,特別是英武帥氣幾乎滿足了女孩一切美好想象的一代西楚霸王,竟然會敗給一個年過不惑的地痞流氓,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項羽並非想象的那樣美好,劉邦也並非認為的那樣不堪。在大局意識之上,劉邦確實能甩項羽好幾條街。

鴻門宴後,為了避項羽的鋒芒,劉邦退出關中,讓出了已經收入囊中的咸陽。此舉雖然示弱,但是卻獲取了項羽的信任,平添了項羽的目空一切的傲氣。而後,項羽率領諸侯大軍入城,縱容自己的部下燒殺搶掠,咸陽城頓時哀鴻遍野。這還不能讓其盡興,搶掠一番後的項羽,著人火燒咸陽城,大火連續少了三千三夜才熄滅。

從這裡其實就能看出,如果項羽自己準備成就帝王之位,這些歸順的百姓理所當然成為自己的子民。活著的百姓自然能比死了的百姓產生更大的效用。然而,項羽卻不這麼認為。狹隘的仇恨迷濛了他的眼睛,凡是秦朝的一切,他都要摧毀。用強勢去令天下臣服,這其實和暴秦並無二致。

如果說這僅僅是他對咸陽城百姓如此,那就大錯特錯了。在起兵階段,幾乎每攻下一城,類似的一幕都要上演。這也就是為何人們總是認為他不過是一介莽夫,眼中僅僅盯著金銀財寶這些身外之物,而對成就一世霸業,黃袍加身成為一國之主的前景,並未多上心。

最令人大跌眼鏡的則是在咸陽燒殺搶掠之後,他竟然令大軍帶著搶奪來的財物浩浩湯湯的回到彭城。

彭城是其發跡的地方,但是卻並非鑄就都城的最好地點。而項羽回彭城同樣不僅僅是為了建都於此。

在《史記·項羽本紀傳》裡記載:“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楚霸王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項羽急於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明白了吧,項羽急吼吼的回鄉不過是為了在自己的鄉親父老面前炫耀一番。如此格局,又怎麼能夠成就大業?

如果說這只是他的人品存在障礙,格局不夠寬廣,那麼接下來他的做法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定都彭城之後,他便分封諸侯,並稱自己為西楚霸王。

論道理而言,當時天下幾乎項羽一家獨大,那麼不該是稱帝才對嗎?千古一帝的位置雖然沒有了,但是開闢一個王朝應該沒有問題吧?項羽竟然僅僅想做一個霸王。這還不算什麼,竟然開了歷史倒車,分封諸侯。和實行了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情始皇簡直背道而馳。

開了歷史倒車的項羽果然沒坐穩幾天位置,一年後,十八路諸侯為了利益又開始了火併。天下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所以,對於項羽而言,其衝鋒陷陣是一把好手,但是讓其成就帝業,卻著實難為他了。


Crazy歷史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真的殺掉劉邦,那麼項羽確實很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因為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出,在諸侯王們滅掉秦朝後,立刻就進入了楚漢爭霸時期,這就證明但還是劉邦的漢陣營和項羽的楚陣營才是主角。其他的諸侯王都是站隊的配角。如果項羽在劉邦羽翼未豐之時殺掉劉邦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楚漢之爭了。一旦沒有了劉邦這個強大的對手。其他的諸侯王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歷史證明了,他們那些人在項羽手中簡直不堪一擊。

即使項羽建立了新的皇朝,我也很擔心那可能會是曇花一現。要知道項羽從本質上來說,他是一個的統帥。但他卻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項羽有著很多致命的性格缺陷。比如他剛愎自用,多疑、自負。這些性格缺陷對於一個統帥來說都非常的致命。更別說對於一個君王了。項羽的自負讓他小看了劉邦。他一直認為劉邦就是一個小混混,即使後來劉邦勢力越來越大,但項羽依舊認為劉邦是烏合之眾。鴻門宴為什麼項羽不殺劉邦呢?真的是項伯從中說情嗎?並非如此,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他看不起劉邦,劉邦裝模作樣的認慫,哭著對項羽訴苦。項羽一看劉邦這麼窩囊,根本沒有英雄氣概,所以認為他根本不是自己對手。結果錯失了天賜良機。

縱觀項羽一生,幾乎就是以勇武聞名於世。在韜略機謀方面,項羽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好不容易有了范增這麼一個大才輔佐,項羽還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和多疑,自斷了臂膀。歷史上滎陽之戰,本身范增建議一鼓作氣消滅劉邦,劉邦同樣也害怕,所以劉邦就利用了項羽的多疑性格,使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了范增和項羽。本身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上當但項羽卻偏偏上當了,他剝奪了范增的一切權利。范增沒有想到項羽竟然會懷疑自己和劉邦有勾結,十分氣憤,於是告老還鄉,但在途中病死。范增死後項羽又無謀,最終讓劉邦逃過一劫。

退一萬步講,項羽擊敗了所有的諸侯王最終建立了新朝。但項羽能治理好天下嗎?這一點很值得懷疑,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項羽本身只會給人施以威,卻並沒有給人以德。這就肯定會導致很多人施心服口不服。如此這般埋下禍根,那麼項羽所建立的新朝幾乎又是秦朝的翻版。只有二世而亡的命運罷了。至於項羽建立的新朝會叫什麼名字,很大可能還是會叫做楚。畢竟項羽是楚人,而且他分封諸侯王的時候還把自己的封地封在楚地。可見其對楚地的感情。建立新朝後其國號也很大程度上會根據他的龍興之地來命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很明確,項羽不會做皇帝,這與劉邦死不死沒有關係,而是當時的天下格局和項羽本人的政治理想決定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推翻秦朝的不是項羽一人,也不是項羽、劉邦兩人,而是依靠全天下反秦勢力共同努力,才終於完成了大業。僅靠一兩家的實力是不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推翻秦朝後,項羽足足封了十八路諸侯。這十八路諸侯中,分為兩種,一種是六國後裔,比如韓王韓成(韓國後裔)、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都是齊國後裔)、代王趙歇(趙國後裔)、西魏王魏豹(魏國後裔),他們的要求是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另一種也就是剩下那些,希望依靠反秦“翻身做主人”的人,他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諸侯王,世代享受榮華富貴。

所以說,反秦成功後,推翻秦朝的郡縣制,恢復周朝的分封制是大勢所趨。 正宗的周代分封制,是幾乎把全天下都封盡的,這和後來漢朝保留部分朝廷直轄的郡縣完全不同。並且諸侯王們在封國有絕對的自主權,這也就意味著,分封制狀態下,即使保留秦始皇創造的“皇帝”名號,也就如同當年可憐的周天子,只是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並不能在各個封國實行實際權力。這種情況下,做皇帝幹什麼呢?還不如做一個普通的諸侯王更實際,只要封國足夠大就行。


所以項羽本人也就是這麼做的。並且他也不是太有野心,范增勸他在關中稱王,他卻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堅決回到江東做了個西楚霸王。他本人的封國也就只是江東的西楚國而已,連重要的關中戰略位置都放棄了。


要說項羽理想的模式,其實就是個“盟主”,從“霸王”這個稱號就能看出。霸王比一般的諸侯王多一個“霸”字,這個字就是取自“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這些人,就只是盟主。他們能用自己的威望、兵力迫使其他諸侯國屈從他們,卻不去關心這些小諸侯國自己的政務,而諸侯國之間發生衝突,則由他們這些“霸主”出面調停,不聽話就打。項羽恐怕覺得這樣真的很威風,這樣也就足夠了。像秦朝皇帝那樣連邊遠地區的一個縣長都要朝廷直接委派,他大概覺得太繁瑣太無聊了。

顯然,項羽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了。霸主那都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了,到了秦末根本不具備那個條件。後來齊國後裔田榮在齊地吞併三國,項羽前去平定,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劉邦從背後把他老巢彭城都端了。

而劉邦也是在與項羽的楚漢戰爭中,看出了純分封制是沒有出路的。雖然他推翻項羽也依靠了其他人的幫助,不得已在漢朝建立之初設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但仍然保持了一半的國土為朝廷直屬郡縣,自己也就順利成章做了皇帝,這樣才能對那些郡縣有直接控制權,同時也可以威懾八個諸侯王。


伊耆角木


項羽稱帝只是時間問題,但是他不會馬上去做,假如去做了,也許還做不到,而不是鴻門宴中殺不殺劉邦的問題。因為“稱帝”雖是歷史趨勢,但還要看個人的能力與天賦。顯然,從表面上看項羽具備以上條件,但是他還缺乏一點韌性。好比用同樣的食材去做一鍋菜,有的人就是比別人做的好吃。


按史書上講,項羽是討厭當皇帝的,他的人生哲學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所以他才會入關燒了咸陽,搗毀秦國老剿,然後大封諸侯,完事大吉。但是,分封天下並不是項羽想像的那麼簡單,當他回到彭城還沒有過足“衣錦還鄉”癮時,齊國就開始動亂,緊接著劉邦出漢中,煽動彭越等諸侯勢力開始攻擊西楚政權。於是,暴秦剛除,楚漢戰爭又接著上演。



那麼,如果劉邦死了,諸侯還會作亂嗎?必然會,於項羽來說,沒有劉邦只不過是少一個分封土地的諸侯王罷了,但諸侯王還會為了利益大打出手,而不是和睦相處。或許項羽最初不會意識到諸侯王林立帶來的弊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及現實情況的打臉,他必然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如此一來,是統一天下結束戰亂,還是讓天下亂成一鍋粥,或是等待“下一個劉邦”的誕生來解決這些問題,項羽必需做出選擇。並且唯一的選擇就是統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這就是從春秋戰國數百年紛爭給出的一個答案。秦始皇能意識到,劉邦懂得效仿,只要給項羽時間,相信他還是有此悟性的。

但是項羽能不能做到是個問題,因為他篤信武力,遠沒有劉邦那樣高超的政治謀略,如何解決掉諸侯王就是一個棘手難題。縱觀歷史,劉邦採用的是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即先將諸侯王安慰下來,給他們封地,讓他們麻木,然後逐個剷除。而項羽多半會採用秋風掃落葉的方式,打算將諸侯王一併消滅,結果陷自己於孤立狀態,成為眾矢之的。如此一來,即便項羽如一頭大象,但很有可能被一堆耗子咬死。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除了鴻門宴,項羽還有很多機會殺劉邦,但他沒有。

所以鴻門宴不殺劉邦和他能不能稱帝沒關係。

他楚懷王都敢殺,秦王都敢殺的人,只是封自己做西楚霸王的人,胸無大志吧,心中沒有天下,只有楚國。怎麼能做皇帝,建立自己王朝呢。


國民往事兒


鴻門宴上,項羽把劉邦殺了,項羽也不可能像劉邦那樣開創一個朝代

我們習慣於總用後來的眼光去分析當時的事情。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劉邦最後成了項羽最大的對手,並且也是劉邦把項羽給幹掉了。可是,在當時,誰會瞧得起劉邦呢?或者,誰會因為猜疑,就不顧整個政局把劉邦幹掉呢?項羽不殺劉邦的背後邏輯分析是沒問題的,但我不認為范增看不清這些事,作為當時頂級的智者之一,他掌握的信息比我們這些人多,看的肯定也深遠的多,我認為范增是比其他人看的更長遠才要項羽殺劉邦的,這和曹操沒殺劉備一個道理,兩杯毒藥選一杯的問題,范增認為劉邦這杯毒藥是無解的,另一杯能挺住於是要項羽殺劉邦。

當一個謀士認為一個人是無解的時候,已經算不得頂級謀士了。項羽當時殺劉邦,必然會被利用,當時都是以誅暴秦起事,殺劉邦等於坐實了自己是“暴項”,結果十有八九是被楚懷王利用,天下共擊之。從楚漢戰爭中可以看出,項羽從頭到尾都沒有擁有獨戰天下的能力,而其他幾路諸侯一度反得比劉邦還快、還猛。項羽當時只是一個大軍閥,根本承受不住這種後果。而且劉邦並不是李世民,本人的智謀和戰力都存疑,殺一個劉邦導致劉邦麾下的武將謀士和大軍投靠他人,項羽一樣扛不住。

如果有遠見,那麼每一個諸侯都該殺,殺光了自己就是皇帝,可是,現實情況是非常複雜的。舉例,20年前,有人會認為馬雲是威脅嗎?雖然他整天上躥下跳的。15年前,有人認為京東是威脅嗎?那時候只是一個辦公室。當時國美蘇寧多霸氣,直到前些年,他們還在說自己的邏輯。項羽雖然厲害,但是鉅鹿之戰打的多麼的兇險。雖然有時候豬隊友幫不上什麼實質的忙,但是站著助威,也嚇唬敵人的。關係複雜,並不像戲劇裡表現的那麼的涇渭分明。

劉邦的身份不好,大家也覺得他像個無賴流氓,所以,雖然劉邦趁虛拿下了咸陽,又能怎麼樣呢?劉邦可不是長勝的隊伍,也只是普通的一個諸侯。至於內部團隊組建,蕭何、張良、韓信,如果項羽本來就明白他們厲害,還能讓他們跑到劉邦手裡?特別是韓信。也就是說,項羽本來就認為他們都是烏合之眾。至於范增,政治敏感是有的,但是他也看不出韓信是一個什麼人才,哦,對了,這個時候韓信還沒在劉邦手裡。鴻門宴項羽把劉邦殺了,項羽也不可能像劉邦那樣開創一個朝代,更有可能性的還是以悲劇收場。最終項羽的失敗,也是失敗在懷王的手裡,,正因為有懷王和如約的存在,項羽廢懷王,而導致後來的天下共討之,都與此有關。

項羽真正的錯誤,在於沒有將軍功階層真正的分封和享有天下,而保留了各路原始諸侯,天下是靠實力打下來的,不是靠一紙分封的,沒實力封的再多地盤也沒用,拿不下,守不住。項羽這種就是明顯的沒實力,卻封很多封地給自己,這是自尋死路。好像確實有道理,但項羽為什麼要出賣曹無傷?因為劉邦看似卑躬屈膝,實際暗中夾帶機鋒,說你項羽這邊有小人作梗,破壞友軍團結,項羽直接硬懟回去,你說的小人就是你家曹無傷,你破壞友軍團結。實際項羽陣中,想弄死劉邦的有的是。

用戰爭建立的政治權威,要比血緣傳承的政治權威強大。國家的建立本身就是以強制性暴力為基礎,項羽以三萬擊破章汗的四十萬大軍的勝利,宣告一個事實,即項王擁有最強大的強制性暴力,但可惜項王的子弟兵太少,四十萬終歸是諸侯聯軍,非項氏之兵,故此咸陽還是要封王,分配地盤的,悲劇的就是楚懷王。搞文學的水平高,總是把嚴肅的政治事件文學化,即扭曲化。






緣禦寒


項羽雖然作戰勇猛,只是一個元帥,但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和手腕,註定不會建立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