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NO.200

Humanitas/文

“ 軍隊、民夫、糧草、軍械都從永濟渠運往涿郡,三徵高句麗的場面看似蔚為壯觀,實則損兵折將、天怒人怨,加速了隋朝的崩潰,徒為天津留下了永濟渠。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津城觀海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天津是近代對外開埠較早的沿海城市,坐擁北方第一大港,也是北方的經濟中心。然沿海城市與濱海城市終是有別,其市區並不沿海,而且和港口有著不短的距離。如果我們把歷史的時間線往前放,就會發現古代與近代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軌跡。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俯瞰天津

渤海海侵

天津的沿海地區是片相當年輕的土地,其境內有三道貝殼堤遺蹟,這證明它是因海岸線後退而形成的陸地。而河流造陸又是造成海岸線東移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黃河貢獻的泥沙最多。歷史上的黃河改道十分頻繁,多次以渤海灣為入海口,所攜帶的大量泥沙不斷製造著新的沖積平原。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貝殼堤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海岸線變化

但新成陸的天津平原過於低窪,使得歷史上渤海灣西岸發生過大規模海侵的現象。《漢書·溝洫志》記載過王莽時期的一例:“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如今的桑田,在古代卻是滄海。近海地區被完全吞沒,稍遠的地方也會因為海水無處疏導而形成沼澤地。海平面的上升,不僅會造成當地居民生命與財產的損失,還會造成土地

鹽鹼化,對耕種非常不利。在以農業為本且生產技術落後的古代,海岸並不適合城市的發展。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沿海鹽鹼地

三會海口

王莽時期的大海侵對深刻地改變了天津的發展方向,即使海水退卻,後世的人們也會更傾向於偏靠內陸建城,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比海岸

安全多了。更重要的是,天津乃是眾多河流入海之處,有著“九河下梢”的美譽,非常適合漕運的發展。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衛的童謠——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在古代屬幽燕之地,長年是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對抗的前線,戰亂使得這裡發展遲緩,漕運更多是為軍事服務。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志在統一北方的曹操北征袁氏殘餘與烏桓,就曾下令開鑿平虜渠與泉州渠等水道。它們成功將海河水系各支流連在了一起,尤其是南北走向的泉州渠與渤海灣相連,這就為後來天津河海兼備的交通能力奠定了基礎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機遇發生在隋唐。隋朝與位於朝鮮的割據國家高句麗速來不睦,高句麗長期騷擾東北邊疆,特別是在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嬰陽王暗中勾結突厥人被啟民可汗告發,煬帝遂有徵伐之心。而集結與投放大軍並且保證補給的運送,是十分困難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朝廷詔發河北男女開鑿大運河中的永濟渠段,向南溝通黃河,向北則通向大軍的集結地——涿郡。永濟渠還利用了過去曾開鑿的人工水道,成功溝通了海河、黃河兩大水系。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永濟渠的修建,利用了過去的水道,溝通了黃河海河

永濟渠竣工後很快就投入了使用,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乘龍船御駕親征,“發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軍隊、民夫、糧草、軍械都從永濟渠運往涿郡,三徵高句麗的場面看似蔚為壯觀,實則損兵折將、天怒人怨,加速了隋朝的崩潰,徒為天津留下了永濟渠。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似乎頗為壯觀的遠征高句麗,最終毀滅了隋朝

後來,唐朝繼承了隋朝大運河的遺產,將永濟渠、滹沱河和潞河的交匯處稱為三會海口,它便是天津城的發祥地。出於防禦奚、契丹等遊牧民族的需要,唐玄宗在涿郡設置范陽節度使,駐以重兵。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為了保障邊軍的補給供應,朝廷一面在揚州設置倉庫,另一面則開闢海上航線進行運送,三會海口就成為了重要的中轉站。為了儲存龐大的糧草物資,朝廷又建起了軍糧城。此時天津的海岸線尚未完全東移,軍糧城作為多條河流入海之處,成為了河海職能兼備的交通樞紐。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龐大的邊軍需要可靠的軍糧供給,否則再強的戰鬥力也難以發揮

范陽節度使也兼任著河北海運使的職務,這導致南方輸送的糧食實際為後來的安祿山掌控,成為他發起叛亂的重要資本。安史之亂後,北方的河朔三鎮失控,南方糧食供應逐漸減少,軍糧城也由此衰落。而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黃河發生大改道,第三次由海河入渤海,天津的海岸線逐漸東移至現在的狀態,這一地理演變使得軍糧城的港口地位一去不復返,也使得後來的天津城與海岸無緣。

直沽與海津鎮

古代天津的騰飛是從元朝開始的。在蒙古人的征服下,金國、南宋相繼滅亡,元朝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南北交通的重新暢通對天津的復興起了奠基性的作用,加上後來的明與清都是國祚長久的統一王朝,天津便在這相對長久的安寧環境繁榮發展。

蒙古草原已無法再作為龐大帝國的中心,忽必烈決定遷都,曾經的金中都被改為大都。新都城需要的糧食

遠遠不是唐朝邊軍可比,此時經濟重心也完成了南移,用江南的糧食和稅收來供養都城在元明清三代成為定製,有“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於江南。”之說。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龐大的槽船,也確實說明了所需糧食之巨

但當時運河淤堵情況嚴重,朝廷採納了宰相伯顏的建議,於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正式使用海運

的辦法,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入海,經山東半島運送至直沽,再轉內河入大都。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直沽位於三岔河口一帶(即三會海口),得名於金國建立的直沽寨。這裡是河流分岔的地方,吃水深的海船到此無法繼續航行,必須要換上吃水淺、載貨量大的駁船,故而成為了海運的終點站和運往大都的中轉碼頭。後來,朝廷在這裡設置了負責漕運的機構——接運廳、臨清萬戶府。隨著大都糧食需求的日益增長,為轉運糧食工作的民夫、官吏與駐軍也越來越多,舟車攸會、聚落始繁,直沽逐漸

興盛起來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金代在這裡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

元朝雖以海運為主,但也沒忘記京杭大運河,為了加強都城與南方的聯繫,朝廷對大運河進行了裁彎取直式的疏浚。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朝廷採納了壽張縣尹韓仲暉、太史院令史邊源的建議,開鑿一條溝通直沽與濟州河的新河段,這就是會通河。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歷時半年,從運河而來的漕船無須再轉海運、也無需再轉陸路,可由會通河直達直沽,繼而運往大都。鑑於大直沽已經為繁忙的海運工作服務,朝廷需要另啟港口發展河運,小直沽應運而生。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會通河,承擔起了溝通直沽與濟州河的新河段的任務

直沽有大、小之分,二者相距不遠,隔海河相望。小直沽正位於三岔河口,而大直沽在其東南。大直沽地勢平坦,水深與泊船的能力

均優於小直沽,因此接運廳、臨清萬戶府皆在大直沽。小直沽的區位優勢就在於能溝通南北運河、來自大運河的漕船可無須換船直達大都。因此小直沽同樣興盛,且由於明清時漕運以內河為主,它才是天津真正的中心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大、小直沽雖然是重要的樞紐,但一直是沿用金國時直沽寨這個名稱,並沒有正式的行政單位。為了完善對當地的治理,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下令改直沽為海津鎮,順帝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又設鎮撫司,海津鎮意味著天津衛的

前身出現。經過元朝的建設,以大小直沽為中心的商業網絡已然形成:“漕運糧儲及南來諸物商賈舟楫,皆由直沽達通惠河(通往大都的河段)。”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衛

到了明朝,天津衛這個名號正式走進歷史。靖難之役時,起兵造反的朱棣曾由此渡水南下滄州,後來朱棣成功奪取皇位,是為成祖。明成祖將這塊地方賜名“天津”,即“

天子經由之渡口”的意思。明朝以衛所製為軍事定製,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在小直沽設立天津衛,左衛、右衛也相繼設置。明成祖正是看中了天津的要衝地位,專門設置衛所負責漕運。

明朝的漕運與元朝大不相同。明朝初年由於大運河再次淤堵失修,朝廷暫時沿襲元朝的海運辦法。海運與河運相比縱然成本低廉,但要嚴重受到天氣條件的制約。而明朝的海岸與元朝相比又增加了人為的風險,猖獗的倭寇成為了心腹大患。由於倭寇主要活動在江浙地區,通過海路向京師運糧實際上也不可行了。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明朝時常有倭寇入侵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始,會通河得到了疏浚,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內河航運便成為了明清兩朝漕運的主要方式,江南的漕糧不再海運。但這也不影響天津河海兼備的職能,遮洋總仍然能奉命將漕糧通過海上運往遼東前線。

隨著明朝漕運的進一步興盛,天津衛也在悄然轉型,逐漸摘下“軍事要塞”這頂歷史帽子,演變成了北方的商業中心城市。朝廷漕運帶動了民間商業規模的擴大。天津衛的貿易以糧食為主,並且通過私人途徑販運的糧食越來越多:“城西北沿河一帶舊有雜糧店,商賈販糧百萬,資運京、通,商民俱便。”糧食帶來的巨大收益為商人們積累了擴大經營的資本,各種商品的貿易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朝廷當然也沒有錯過商稅這個重要財源,永樂二十一年始(公元1423年),明成祖採納山東監察御史陳濟的上書,開始在天津衛設卡徵稅。到萬曆年間,“天津店租”高居全國商業稅收的首位,天津衛儼然成為了朝廷的命脈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重稅之下還出現了官軍經商的社會現象:商人們為了避稅委託護漕官軍運送貨物,而官軍為了養家餬口也樂於借漕船進行有償護送,甚至是自己也攜帶南方的土特產去販賣,而天津衛自然成為了官軍牟利的不二場所,這樣的行為竟也得到了明仁宗的認可:“今後除運正糧外,附載自己物件,官司毋得阻當。”在皇帝的默許下,官軍經商屢禁不止,也成為了天津衛商業發展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直到清朝初期,天津的商業活動依然火爆

至此,古代天津城的建設完全定型。儘管清朝將其升衛為府,擴大其行政職能,但其發展並未脫離明朝的框架,也因為發達於明朝,天津衛這個名號至今也是深入人心。

結語

渤海海侵與黃河改道成為了天津城無法沿海的自然原因,

河海漕運則是其經濟原因。《畿輔通志》稱天津:“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江淮稅賦由此達,燕趙漁鹽由此給。當河海之衝,為畿輔之門戶。”這就意味著在城市選址的時候,河流與海洋這兩個區位因素缺一不可

而漕運開啟後,沿岸縴夫、船戶、軍士要以此謀生,各級官僚要藉著朝廷維護運河的撥款、對過往商戶的盤剝來肥私,牽扯到如此巨大的利益,單靠海岸也是無法滿足的。直到《北京條約》規定開放天津為商埠,海港的地位才逐漸壓倒了河港,但天津作為一座已經發達數百年的城市,遷城是不可能的了。

漢書 · 溝洫志 . 班固

元史 · 食貨志 河渠志一 . 宋濂

讀史方輿紀要 · 北直四 . 顧祖禹

畿輔通志 · 輿地 . 李衛

津門考古 . 天津文物管理處

古代天津區域中心的形成與發展 . 程悅然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天津城為什麼不沿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