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民主黨派戰“疫”同心曲-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特別報道由《團結報》與各民主黨派中央宣傳部聯合推出。

白衣就是戰袍,醫護就是戰士。廣大醫務工作者響應中共中央號召,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聞令而動、不怕犧牲,衝鋒陷陣、連續奮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廣大醫務人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築起了生命防線、提供了專業支撐。而在這些馳援湖北的醫務工作者中,也有著許多農工黨黨員的美麗身影。

劉嘉琳:守住危重病人生命最後防線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劉嘉琳

人群中初見劉嘉琳,很難把如此嬌小纖細的女性,同“戰士”這樣的形象聯繫起來。但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劉嘉琳從上海趕赴武漢一線,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日夜征戰。

1月22日開始,農工黨黨員、上海瑞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嘉琳就已經投入到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她在年前就奔赴山西,督導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在山西的時候其實已經開始做準備了,在督導防控流程中,從硬件、軟件到人員的配置和配備,我在看別人是否存在問題的同時,也在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問題。”

回到上海,劉嘉琳立馬報名參加了馳援武漢的醫療隊。飛機航行中,劉嘉琳便和同事們一起制定了落地後的各項流程方案。到達武漢不到24小時,瑞金醫院的團隊就已經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大批量接診病人了。

劉嘉琳最難忘的是首次進艙的經歷。

晚上12點,第一批8名醫生開始進艙。劉嘉琳把每個人都稱為戰友,在高風險的傳染病環境下,絕大多數戰友並無經驗。面對近30位轉來的重症病人,其中還有不少出現了呼吸衰竭的症狀,應接不暇是必然會出現的狀況。

緊張密佈在周遭空氣中,嚴密的防護服和口罩更添了幾分窒息感。直至第二天凌晨3點,仍有新病人不斷被送進艙。劉嘉琳印象最深的是兩位老太太,她們送進醫院時都屬於腎功能極度衰竭的狀態。“正常人肌酐指數小於100,而這兩位老人都接近2000。”像這樣內環境極度紊亂的病人隨時都有猝死的可能。

“戰鬥”立即開始。在劉嘉琳的指導下,醫療隊開始對病人做各類化驗診療及一系列針對性處理,終於,病人們的狀態趨於穩定,首戰告捷。一夜奮戰,劉嘉琳記得每個一起奮戰的醫生當時的模樣,大家克服了慌張和膽怯,她覺得特別欣慰。

在上海,劉嘉琳就是在重症科工作,面對危重症病人是每天都要經歷的日常。到武漢之後,病情處理對於她來說並不是最棘手的事情。救治病人之外,身為隊裡的醫療組組長,還需要對每一個醫療隊員的安全負責。

劉嘉琳每天6點多就起床,乘上開往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班車。7點30分左右到醫院後,第一項工作就是交接班。同事笑稱,每天早晨都要接受來自女神的“靈魂拷問”。因為在兩個小時左右的交接班過程中,劉嘉琳梳理出重型和危重型病患,告訴醫生和護士不同病人需要觀察的要點,次日再追蹤。艙內50名患者的情況她都要了解,甚至要極為細緻地追問患者信息,精確到各項指標的具體數值,到底多少克?多少毫升?

呼吸科出身的劉嘉琳,原先就常常在呼吸科專屬ICU工作。面對危重症病患,不僅需要醫術精湛也更需醫生本人擁有足夠的毅力、耐力和抗壓能力,劉嘉琳拼盡全力,要做好“生命最後一道防線的守護人”。

許澤清:有一種請戰叫“我必須去!”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許澤清

許澤清是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核醫學科創始人、副主任醫師,也是珠海市農工黨黨員。2月8日元宵節當晚,許澤清得知廣東省要組建援助湖北醫療隊後,第一時間請戰。“我是湖北人,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這片土地培養了我,這種時候,我必須要回去。”一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許澤清的心聲。

其實,在1月中旬中大五院成為珠海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後,內科醫生出身的許澤清就已經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到疫情防控救治一線,被安排在發熱門診篩查疑似病例。“我已經在感染科一線值班10多天了,我有豐富的抗疫經驗,我是最合適的人選。”在許澤清全力爭取下,他成為了珠海市首支援助湖北醫療隊的一員。

這是一場與疫情賽跑的阻擊戰,容不得片刻遲緩。

“剛下飛機就碰到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醫療隊,同行之間打招呼,互問來處。”許澤清告訴記者,當時有一種參加大會戰的感覺,對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平添了信心。

由於連日勞累,剛到武漢時許澤清身體是有些不適,四肢無力、頭冒虛汗。“我不斷和自己說,你是來救人的,不能添亂,更不能就這樣回去。”54歲的許澤清穿著嚴密厚重的防護裝備、在缺氧狀態下連續工作6小時。“說句實在話,剛開始我也擔心自己身體狀態不好,堅持不了6小時,連累隊員。”許澤清說。在正式入艙工作前,許澤清想方設法調節自己的狀態,包括服用安眠藥來助眠。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分A、B、C三個病區,珠海醫療隊在C區工作,5名醫生負責400多名病患。2月13日14時,許澤清第一次入艙工作。“儘管工作環境不及標準化醫院,而且全程和患者親密接觸,但我們很多同行都一樣,進艙後就忙著救人了。”順利完成第一次入艙工作,許澤清應對未來工作挑戰的信心更足了。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工作的日子裡,許澤清每次都是最後出艙的醫生之一。

“我是穿著尿不溼進艙的,進去後一干就是6個小時,一刻都沒停,全身都是汗水,基本沒小便,尿不溼一點作用都沒有。”許澤清說,每次入艙要巡查近百名患者,逐一詢問病情、安排核酸檢查、調整治療方案、解答病患疑慮等,還要執行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下達的各項指令,工作十分繁忙。“我要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救治病患。”許澤清說道。

鄭偉:患者治癒出院是我最自豪的時刻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鄭偉

農工黨黨員鄭偉是吉林省一汽總醫院質量控制部部長,她參加組建重症醫學科並在重症病房工作十餘年,此次也擔任了吉林省一汽總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領隊。

疫情發生後,鄭偉積極響應醫院黨委的號召,主動請纓馳援武漢。2月2日,鄭偉如願以償進入吉林省危重症救治援鄂醫療隊,帶領7名醫療隊員奔赴武漢,開展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按照馳援武漢醫療救治工作的統一部署,到達武漢的第三天,鄭偉隨醫療隊進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病房開展醫療救治工作。

作為一名有著多年危重症臨床救治經驗和與甲流戰鬥過的重症專業醫生,每次帶領組內醫生查房,鄭偉都會到患者床旁,耐心細緻地瞭解每位患者的臨床表現、飲食睡眠和精神狀態,鼓舞患者樹立起對抗病魔的勇氣和信心,並結合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千方百計地讓病人儘快康復。

給病人取咽拭子標本、為重症病人應用呼吸機的時候,會與病人近距離接觸,感染的風險很大,鄭偉總是衝在最前面,把危險留給自己。防護服下汗水溼透衣襟,護目鏡在她臉上壓出深深的印痕,鄭偉卻覺得這是醫務工作者最美的印記。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一位位患者相繼治癒出院,鄭偉覺得那是她最自豪和欣慰的時刻。

作為吉林省第三批(危重症救治)援鄂醫療隊醫療組副組長、同濟醫院國家醫療隊醫務處成員,鄭偉要參與醫務處相關工作,配合組長確保病區的醫療質量管理,負責整個病區的質量監測、數據的彙總上報,國家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各項制度、規範、精神的傳達和落實。

醫療隊員來自24家醫院,為了便於管理,整合為8支分隊。作為第四分隊隊長,在開展醫療救治工作之餘,鄭偉還要負責隊伍的管理、生活保障、院感防護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鄭偉對隊員的關心是無微不至的,她常說,“大家有困難和需要都要第一時間和我說,我會盡全力幫助大家,我們一起來一起回。”在為生命接力的路上,她用精湛的醫術和卓越的管理能力,點亮了患者的生命,讓醫療隊平穩、順利地開展工作。

奉命於病難之間,受任於疫虐之際,鄭偉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她用堅守和執著譜寫了疫情救治第一線一名危重症醫學工作者的大愛情懷。

萬春英:全天候守護戰友安全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萬春英

大年初三,黑龍江哈爾濱市阿城區人民醫院手術室護士長萬春英就進入了阿城區醫院留觀病房,投入到緊張的一線疫情防控戰鬥中。2月20日15點27分,醫院護理部主任在工作群裡發了一條馳援武漢的緊急通知,萬春英第一時間電話報名,隨即寫下請戰書:“武漢疫情真的很嚴重,醫療物資短缺,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危難之時,我要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有點著急,真想去支援前線。”16點30分,隨著手機鈴聲響起,萬春英正式成為醫院精選的7名隊員之一,並擔任護理組負責人。為了縮短穿防護服的時間,減少感染機會,六名女隊員全部剃光了秀髮。

各項準備工作就緒,萬春英回到家已是夜裡11點。早已得知消息的丈夫和兒子靜靜地坐在客廳裡等待著她。剛剛參加工作的兒子走過來,輕輕摘下媽媽的帽子,哽咽著說:“媽,你咋把頭剃光了呢?”瞬間淚崩,滿滿的心疼和不捨讓這個大男孩抱著媽媽失聲痛哭。丈夫坐在沙發上一聲不吭,肩頭卻分明在不住地顫抖。“別擔心,孩子,媽答應你,疫情結束就回來。走,幫我收拾行李去。”。第二天上午,醫療隊出征,遠遠的,爺倆一直翹望著萬春英。

2月21日晚7時許,萬春英隨黑龍江第七批援鄂醫療隊一行170人落地武漢。此行,萬春英擔任了阿城區首批援鄂醫療隊護理組負責人,黑龍江省第七批援鄂醫療隊哈爾濱地區綜合管理組組長,感控組組長。

經過了4天緊張的業務培訓,萬春英和隊友們正式接管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二、三兩個病區。這裡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共68人。萬春英主要負責病區和駐地的感控工作,每天身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和N95口罩。額頭、鼻翼、面頰上深深的淤青就是她和戰友們的圖騰。

萬春英性格活潑開朗,很快就和患者熟絡起來。她剛消過毒的地面溼漉漉的,看到兩位老年患者在走廊裡散步,她熱情地過去打招呼,叮囑老人小心滑倒。老人向她豎起大拇指,說:“黑龍江人真是熱心腸,謝謝你們!”

在院區6個多小時的工作結束,渾身溼透,脫下防護服的瞬間近乎虛脫,可萬春英顧不上休息,馬上乘班車趕回駐地,開始了駐地的感控工作。有的戰友半夜十一二點下班,還有的凌晨兩三點才交接完工作回到駐地。萬春英從不放鬆任何一個環節,她深知感控就是醫護人員的最後一道防線,決不能失守。

作為有著25年工作經驗的醫療護理工作者,緊張和忙碌就是萬春英工作的常態。

全天候的工作模式讓她沒有時間去想念家人和朋友,然而,出征的誓言卻始終縈繞在耳邊,“疫情不除,決不收兵”,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鄭永華

“遠遠看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這一行大字,心中情不自禁產生一種使命感和自豪感。在這裡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值得尊敬,每一天都發生著令人感動的故事,每一天都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每一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在金銀潭醫院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和回憶。”已經在武漢奮戰40多天的農工黨黨員、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鄭永華在馳援日記裡這樣寫道。

小年夜晚上,鄭永華正在朋友家準備吃飯,飯還沒吃上,就接到醫院需要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消息,他當即決定“不吃了”,準備出發。

“當時沒想什麼,在科裡,我是主任,職稱也最高,臨床經驗豐富,應該去武漢,也適合去。”回憶起那個小年夜晚上,電話那頭的鄭永華快人快語。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下午2點,醫療隊就入駐金銀潭醫院,接管一個普通病房和一個重症病房。

重症病房的患者病情重,基本上都需要呼吸機輔助治療。鄭永華和另外16名隊員被分配在重症病房。

鄭永華坦言,剛聽到“重症病房”這四個字的時候,“心裡不禁咯噔了一下,身體居然出現微顫,但是很快就恢復了鎮靜。”

鄭永華冷靜下來,與隊友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始終堅守在臨床第一線,積極給危重患者做氣管插管、ECMO等操作,盡最大可能、爭分奪秒地搶救患者的生命。

每天,鄭永華在三層防護下進入隔離病房,仔細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症狀和病情進展恢復情況,認真記錄呼吸機的參數和心電監護儀的各項檢測指標。

“現在回頭看,這個疾病沒有那麼可怕,只要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就能有效避免被感染。大家可以看到上海醫療隊沒有一個人感染,關鍵還是預防”,鄭永華認為,儘管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沒有最終明確,但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戴口罩、減少人員流動是有效防護措施。

來武漢第四天,當有朋友問起鄭永華何時回上海時,他作了一首詩回答:“病毒肆虐暗武漢,孤城遙望金銀潭。白衣戰士穿銀甲,不破病魔終不還。”

專題農工黨篇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戰“疫”同心曲·農工黨篇②】馳援:他們留下美麗身影

來源 :《團結報》

供稿: 農工黨中央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