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洛陽盜墓最嚴重,洋人竟也參與盜墓長達6年,將文物裝船盜走

在民國時期,不只存在國內軍閥混戰、國共兩黨之爭,還有長達 14 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社會動盪,因物價高昂,加以地方橫徵暴斂,於是大多數人被迫走上了盜墓之路。在戰爭年代,

不論是軍人還是老百姓,盜墓都會成為其一種選擇。如曹操在軍中成立“摸金校尉”,同樣的,民國時期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也是出於戰爭的需要。

一、洛陽盜墓最嚴重,發明有“洛陽鏟”

關於被盜地區的範圍,包括甚廣,其中洛陽等地的盜墓最為嚴重。洛陽盜墓之風自民國初年起到解放結束後,一直沒有停止,還發明有“洛陽鏟”,於此可知這一地區的被盜情況之嚴重。天津《大公報》曾多次報道洛陽盜墓之嚴重:“洛陽為歷代古都,舊負勝名,邙麓之陽,遍是牛眠,而往古帝王陵寢昔賢邱墓尤夥。民國迄今,荒冢廢邱,挖掘殆盡,近來凡屬邱墓,無論新舊貧富,概行發掘,甚有坯土未乾,即遭劈棺橫屍,慘酷情況,聞者髮指。”

民國洛陽盜墓最嚴重,洋人竟也參與盜墓長達6年,將文物裝船盜走

來洛陽境內,盜墓之風甚熾,帝王陵寢,先賢邱墓,先後被髮掘露骨者達一千數百冢之多,甚至糾眾持械,形同盜匪。“洛陽城鄉墳墓,多被盜墓匪挖掘,尤以城北一帶為最,所有墳墓,幾無倖免,啟棺盜殮,觸目皆是……近又聞洛孟交界解坡村、明達村、半坡村一帶開棺盜殮者竟有10餘家之多,並有盜去死屍頭顱希圖鉅款回贖者,殘惡情況,殊為駭聽聞雲。”

二、洋人也參與盜墓

一些外國人來華以“考古”“考察”“傳教”“探險”等為理由,頗具有欺騙性。1928-1934 年,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夥同美國人華爾納,盜掘了包括洛陽金村等 8 座東周王陵在內的一批中國古代墓葬,其盜墓活動持續時間長達 6 年。此種事件,也曾散見於報紙中:“彭山縣屬洞橋物地方,於上月杪突來外籍教士二人,一為英籍名陶然士,一為美籍,名葛維儀,在該處掘墓一座,取出古物52件,裝入木船逃走。”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