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見到兒時的夥伴兒,心裡很是親切。我們在一塊兒共同度過了一生中最天真活潑、最無憂無慮、最真摯美好的童年時光。在上學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平時又各自忙碌,為了生計奔波。偶有邂逅,卻多少有些無話可說,缺少了一些精神上更深層次的交流,畢竟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經歷的人事各不相同,心裡層面還是在不知不覺中有點兒生疏了。就像魯迅與閏土,已沒有了太多的共鳴。但兒時的記憶依舊溫馨,難忘,讓人留戀。歲月留給了我們許多共同的美好記憶……

趁著中午,大人休息,和小夥伴兒們到村子東北部的土崗上,在遮天蔽日的高林中尋覓。那時候鳥的種類還很多,但卻鮮有知道學名的。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麻雀)

最多也最常見的當然是“雀(ciao)兒”了,後來知道叫麻雀。麻雀的數量最多,也最喜歡湊熱鬧兒,落到樹上是一層,落到地下是一片,飛到空中是一團,像一片灰雲,遮天蔽日。麻雀的警惕性最高,可能是當年“除四害”的後遺症。它們對人極有戒備心,可以說已經深入骨髓,遠遠的見人就逃。麻雀的氣性也最大。有一次,我們發現一隻誤闖室內的麻雀,我們便想把它逮住,以便好好地觀察一番。麻雀見到我們,頓時驚慌失措,在屋內胡衝亂飛,撞得窗欞啪啪響,我們也不停地追趕。最後,麻雀一頭撞到窗戶上,撲楞著翅膀摔落到地面。我們趕緊跑過去,抓在手心裡。麻雀驚恐地瞪著小黑點兒一樣的眼睛,驚恐地望著我們,嘴角還有一絲血跡,小胸脯也劇烈地起伏著,細火柴棍兒似的腳爪兒還在不甘心地蹬抓著。看著它倔強不屈而又絕望心碎的小眼神,我們心中頓生憐惜和愧歉。我們把它放到一個籠子裡,放上水米,準備讓它傷好後再放飛。不料,第二天一早,卻發現麻雀早已死得僵硬。大人們說,麻雀是養不活的。原來這平日裡司空見慣的小麻雀還屬於那種“不自由,毋寧死”的高貴志士呢!由此,我們便對這種不馴的小精靈油然而生出幾分敬意來。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燕子)

最受家鄉人喜愛的鳥應該是燕了。陽春三月,燕子從南方結伴飛回了故鄉。一到家,便一刻不停地收拾起了舊居,銜泥含草,一趟一趟,往來穿行,忙忙碌碌,不久舊居便煥然一新。燕子的勤快可能是人們喜愛它們的一個原因。另一個惹人喜愛的原因應該是它的飛行了,燕子飛行輕快矯健,敏捷輕盈,姿態優美,那個剪刀似的尾巴更是它有別於其它鳥類的標誌。歸根結底,人們喜歡燕子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它是益鳥,它只做利人益己的事。據統計,一隻燕子一年能吃幾十萬只蚊蠅等害蟲。怪不得家裡的大人都叮囑孩子們不要去捅燕子窩,捅了燕子窩是會瞎眼睛的。當然,孩子們長大後,都知道這是無稽之談。其實,人們喜歡燕子的原因還有很多,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灰喜鵲)

體型最大的鳥當屬“馬尾(yi)雀(ciao)”了,若干年後才知道這就是書上說的灰喜鵲。灰喜鵲黑體白腹,腿粗嘴長 ,拖曳著長長的尾羽,“嘎嘎嘎,嘎嘎嘎”地聒叫著,在樹梢上飛行,有時也在地上蹦蹦跳跳著前行,樣子看起來有點笨拙。這種鳥,在我們家鄉口碑不好,代代揹負著不孝的罵名。孩子們見到它總是拍著手,有節奏地唱誦著也不知跟誰學的古老民謠,“馬尾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兒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溝兒裡,把媳婦兒背到炕頭兒上!”這首民謠代代相傳,有什麼依據嗎?我不知道。可能是這種鳥喜歡偷吃農民種的葡萄、蘋果、梨和柿子等水果而招來的罵名吧。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啄木鳥)

另外還有啄木鳥,也比較常見。聽,“嘚嘚嘚,嘚嘚嘚”,啄木鳥又在用它尖鑿子似的長喙敲擊樹幹了,敲下的木屑橫飛。啄木鳥給我的感覺就是堅毅有力,鍥而不捨,不管費多大的勁兒,都要把樹洞裡的蟲子給掏出來。有人說啄木鳥是樹木的醫生,是益鳥。也有的說,蟲子是給鑿出來了,有的樹也被鑿死了。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斑鳩)

另外,聽到最多的應該是斑鳩了。在我的家鄉,人們都稱它“咕咕蟲”。斑鳩總是喜歡站在枝葉稠密的樹梢上鳴叫,“咕咕—咕,咕咕—咕”,叫聲像從一個悶葫蘆裡發出來,機械單調,不急不緩,重複了一遍又一遍,沒有一點變化,也沒有一絲激情,像一首催眠的老歌,讓人聽了倦意頓起,昏昏欲睡。但有時候也有意外,斑鳩好像有了什麼開心的事,叫聲變得也更為活潑、激情,還有那麼一點兒急切、高亢,“咕咕咕—,咕咕咕—”節奏。後來在一本書裡讀到汪曾祺先生寫新疆斑鳩的文章,可能說是有雙聲叫晴單聲叫陰的規律,是不是這樣呢?我還真沒有考證過。

另外還有一種鳥,也總是站在樹梢上,叫聲尖細悅耳、婉轉悠揚,就像唱著花腔,可我卻不知道它的名字,網上查過幾次,都和記憶中的不太相同,也就不敢確定,或許可能是百靈吧。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四聲杜鵑)

還有一種季節性很強的鳥,在麥收前像踩著點心似地飛來了。“咕兒—咕兒咕兒—咕兒”,村南村北,不分晝夜,只要是有月光的夜晚,照鳴不誤。這種鳥俗稱“王八好處兒”,是褒是貶,弄得人一頭霧水,不明就裡。聽到這種鳥的叫聲,農民們就知道“快拿薅鋤兒”,小麥也即將開鐮,繁忙勞累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了。也有的人說聽到這種鳥叫,雙腿就沒有了力氣,這都是在農忙中勞累過度落下了的心裡陰影。後來查到,這種鳥學名叫四聲杜鵑,與另外的一種二聲杜鵑——布穀鳥有些許不同。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貓頭鷹)

最後還有一種很特殊的鳥——“夜貓子”。這種鳥兒在白天是看不到的,每每到了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你聽吧,“嗷——”,叫聲淒厲,勾魂攝魄,讓人毛骨悚然,脊背發涼。那就是“夜貓子”在大樹的高枝上鳴叫。“夜貓子”在農村是最不受歡迎的鳥,因為在人們根深蒂固的潛意識裡,“夜貓子”的出現都不是一件好事兒,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凶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夜貓子”要是在誰家的樹上鳴叫,那家要麼有人會生病,要麼有人即將死亡。因此,只要夜貓子落到誰家樹上,那家必然會有男人壯著膽子去把它轟走。有一次,一個小夥伴兒偶然得到了一隻貓頭鷹,我們都好奇地跑過去看。這隻貓頭鷹還小,羽翼未豐,灰黃相間,緊緻光亮。頭部碩大,黃眼澄澈,眼神無辜,呆萌的可愛。這就是傳說中會帶來噩運,能把人嚇得半死的“夜貓子”?也不過如此吧。後來我們愛心大發,把這隻“小可愛”放歸了自然。這“夜貓子”也可以用來指人,貶義詞,說的就是那些晚上不睡,熬夜費油的人。當時中國的石油產業落後,老百姓點燈都得用“洋油”。這“洋油”價格高,定量賣,憑票購,冒黑煙,還得省著用。

只遙望,遠聽這些鳥,並不過癮,孩子們對於這種會飛的羽翼靚麗的精靈更多的是好奇,而不是惡意,總想近距離地和這些空中往來的飛客接觸。於是,便在樹下仰著脖子張望,一旦發現哪棵樹可以爬上去鳥窩又能夠得著,便雙手抱緊樹幹,雙腳也夾緊樹幹,上下配合,一收一放,跟毛毛蟲似地,一拱一拱地往上爬。到位後,小心翼翼地把手探進鳥巢裡,運氣好的時候,能摸出幾枚溫熱的鳥蛋。鳥蛋有小指頭大小,蛋殼猶如黑白的迷彩,沒有雞蛋殼那麼堅硬,不敢用力拿,都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就會捏破。手指稍一鬆,蛋又會掉落下去,摔濺出一片腥黃。大鳥也只能著急地喳喳地叫著,撲閃著翅膀,上下翻飛,眼巴巴地望著這些作惡的頑童,卻也無能為力。

童年憶趣——家鄉的鳥

(鳥蛋)

下得樹來,把精巧圓滑的鳥蛋託在手心,小夥伴們的小腦袋兒便都圍攏了過來。湊近了,仔細地觀瞧,像在欣賞工藝大師的曠世傑作,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就這麼一點點兒的液體,竟然能孕育出鮮活的生命,以後還能在高空裡自由地飛翔。這真是世間的奇蹟!

現在,有好幾種鳥已經在家鄉見不到了,人類已然進入到獨步天下的時代了。有的甚至認為自己已經成為萬物的主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地改造地球。農村裡,各種農藥、殺蟲劑和粘網氾濫。這些,都已經成為鳥類的噩夢。

但願,這一切不會成為人類的噩夢,人類也不要在地球上孤獨而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