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你最喜歡哪位詩人的哪首詩?

旅途心志


【3月26日】紀念海子:草原上野花一片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 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 高懸草原 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隻身打馬過草原

-海子《九月》

《九月》是海子寫於一九八六年的一首詩歌,它以充滿神秘色彩、閃爍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獨具特色的語言構造,對所述事物進行了詩性的言說與燭照。

這首詩寫於一九八六年,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海子已經從北京大學畢業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近三個年頭。

應該說,此時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對較成熟的,對於世界、生存、死亡、時間與空間等已經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認識框架。這首詩就是詩人思考的結果,認識的反映,它以充滿神秘色彩、閃爍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獨具特色的語言構造,對上述事物進行了詩性的言說與燭照。

初讀《九月》這首詩,便對“隻身打馬過草原”一句印象深刻,感到詩人的極度浪漫與孤獨,他在詩中對“眾神”“死亡”“草原”“遠方”“風”和“明月”等事物進行了詩性的言說與燭照,似乎能體會到詩中的寂寥與悲愴,神秘和荒涼。

當海子“隻身打馬過草原”,發出“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的歌吟時,我們依稀讀到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嘆惋;而面對“琴聲嗚咽淚水全無”的詩句,我們又聯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傷感。

看到照片,又想起他另一首寫在西藏的詩歌《遠方》。這些照片拍攝於西藏薩迦縣,而這首《遠方》也寫於西藏薩迦縣。

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遙遠的青稞地

除了青稞 一無所有

更遠的地方 更加孤獨

遠方啊 除了遙遠 一無所有

-海子《遠方》

“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

時光易逝、人生短促。

好好活著,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賞。


你聴


縱觀李白的一生,可謂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杜甫曾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而郭沫若先生曾做過統計,李白流傳下來的一千多首詩作中,有一百七十首寫到飲酒。所以小編今天便向大家分享一首李白借酒興寫下的名篇《將進酒》。

這首堪稱是李白巔峰之作的詩,不僅深受當時唐人的好評,還受到了後世歷代人的推崇。南宋詩論家嚴羽曾評論說:“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清代徐增則評論說:“太白此歌,最為豪放,才氣千古無雙”。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將進酒》中的千古名句。一千兩百多年前的詩句,在今天讀來,依然會讓人血脈僨張。而這首詩中,最不缺的就是這種神來之筆下噴湧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它是詩歌的魅力,也是李白的才氣,可謂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的開篇,李白以兩個“君不見”,從大處落筆,道出了古今世人都會有的一種慨嘆。即時光流逝,就如同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就恰似早上青絲傍晚白髮。人生易老,是古代詩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感嘆。而對於李白來說,他更多的則是藉助人生易老,來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既然懷才不遇,心中自然就會有憤慨。

所以李白就迫切需要排解心中的這種憤慨,於是便有了下面他與金樽美酒的因緣。“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是一種及時行樂思想的表達。即李白認為人生短暫,需要盡情歡樂,便無所遺憾。雖然李白寫這首詩時,正處於人生失意的時候,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李白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一展自己的豪放灑脫。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便是李白以一種豪放灑脫的形式來肯定自我。意思是說:既然我能夠存在於這世間,就必定會有我的用武之地,即便錢財散盡了也還是會再次得到。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的自信和孤高自傲。李白這種面對人生挫折,而不消沉,以樂觀的態度肯定自我價值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則是李白對他自己“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詳細記錄。這是一場盛筵,整頭整頭的“烹羊宰牛”不說,酒一喝就要喝上三百杯。可見李白深蘊在骨子裡的豪情。接下來的“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則記錄了李白與好友酒逢對手的興致。也可以聯想到李白酒興後醉態。於是李白便說“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接下來的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後人對其評價為“著想奇之又奇,純粹是神來之筆”。在這詩中之歌中,明顯我們可以看到旋律的加快,以及李白不斷高漲的狂放之情。到了最後李白便將心中的豪邁化為詩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即管它是名貴的五花馬,還是價值千金的狐皮裘,快叫侍兒拿去統統來換美酒,與你們同飲來消融這萬古的愁緒。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他豪飲高歌,借酒消愁,抒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也體現出了他豪邁灑脫的情懷。總的來說,全詩大開大闔,是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也是一首千年來無人能夠超越的七言名篇。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讀寫號


不局苟且憶英雄,

書寫壯歌留美名。

壯土讚歌文天祥,

世人傳頌零丁洋。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裡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葉挺《囚歌〉出丹心,

將軍之志壯軍魂。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一一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一一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水,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又如夏名翰《就義詩〉

刑前赴義雄心就。

砍頭不要緊,

只要主義真。

殺了夏名翰,

還有後來人。

能文能武是陳毅,

臨危不懼軍魂立。

〈梅嶺三章〉鬼神泣。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

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

捷報飛來當紙錢。


無名小草134387980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就是人,我們應該有做人傑的夢想,也有星辰大海的理想,更有為國為民的英雄追求。

其實,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喜歡一首詩,一首歌,一闋詞,一段曲,可能正好符合自己的狀態,可能正好書寫了自己的情感,可能正好表達了自己的精神…不管如何,都是美的。

三千紅塵,苦旅人生。也許我們凡人終其一生也是功未成名,名利未收,但是我們不論何時何地,不論身處何處,不論順境逆境,都應該有不懈奮鬥的鬥志,都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都應該讓自己的人生不平凡,即便是不成功,即便是屢戰屢敗,但是依然要有第一百零一次的躍起,雖九死尤未悔!


大海


我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展讀原詩第一節,我們就為那美麗動聽的音節和詩人飄逸酒脫的翩翩風度所感染。在接下來的兩節詩裡,詩人選取了金柳,青荇和潭水三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眷戀。在這裡,金柳、青荇、康河的含義,從第一層上看,是寫景,從第二層上看,是暗喻,應該理解為通常所說的“話中有話”,否則就無法深入理解全詩。拿兩個意象對舉而暗示一種更深的感情世界,在他的詩中不乏其例。

“金柳”、“青荇”這兩節詩,既是寫景抒情,又暗示了對舊情的懷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用最通俗的話來說,這兩節詩可詮釋為:金柳在我心坎上,而我在康河的懷裡;或者說,你在我的心頭,而我在你的懷裡。詩人確實是浪漫的,他痴想找回舊歡。面對此景此情,他才相當真實地意識到自己難言的苦衷和苦澀、悵惘的情懷。景色依舊,人事全非,那些纏綿的“宿願"和“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因此,不能放歌,只好沉默。

總起來說,這首詩通過康橋景物的抒寫和暗喻,表達了詩人對舊情的眷戀和珍視,也表達了尋夢時的悵惘、落寞的情懷,在飄逸、灑脫的姿態下,蘊藏著深沉的憂鬱和難言的苦悶。藝術表現的洗練是這首詩的特點之一。詩人有如此豐富、複雜難言的情感,卻只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意象,表現得簡潔單純、洗練。比起早期寫的有著繁複意象和堆砌性描繪的素體詩《康橋再會吧》等,會使人感到,詩人的藝術境界,已從“領異標新二月花”到了“刪繁就簡三秋樹”(鄭板橋詩句



江山js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

美人不是母胎生, 應是桃花樹長成,

已恨桃花容易落, 落花比汝尚多情。

靜時修止動修觀, 歷歷情人掛目前,

若將此心以學道, 即生成佛有何難?

結盡同心締盡緣, 此生雖短意纏綿,

與卿再世相逢日, 玉樹臨風一少年。

不觀生滅與無常, 但逐輪迴向死亡,

絕頂聰明矜世智, 嘆他於此總茫茫。

山頭野馬性難馴, 機陷猶堪制彼身,

自嘆神通空具足, 不能調伏枕邊人。

欲倚綠窗伴卿卿, 頗悔今生誤道行。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是我讀過的最具有佛性、靈性、唯美,直擊靈魂的詩句!處處是情、處處是無奈!是要情?還是要如來?

倉央嘉措出生便是六世班禪,從小便住進那至高無上的布達拉宮!倉央嘉措曾說: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可是我在想,倉央嘉措啊,你做了最大的王,便做不了別人的情郎;你做了最美的情郎,便不再是王!你是多情的修行人,眷戀塵世的繁華。這塵世間美麗的女子迷住了你的那顆本該與如來互通的慧眼。佛還在你心裡嗎?

我不是倉央,也不是班禪。不知道我會不會做了班禪以後還會眷戀人世間的感情!不知道會不會像倉央一樣勇敢,離開身後的布達拉宮!我只願世間有兩全之法,真的能不負如來不負卿![祈禱][祈禱]











思辰傳統文化工作室


倉央嘉措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喚我之心,掩我一生凌轢。

誰,棄我而去,留我一世獨殤;

誰,可明我意,使我此生無憾;

誰,可助我臂,縱橫萬載無雙;

誰,可傾我心,寸土恰似虛彌;

誰,可葬吾愴,笑天地虛妄,吾心狂。

伊,覆我之唇,祛我前世流離;

伊,攬我之懷,除我前世輕浮。

執子之手,陪你痴狂千生;

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

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

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

我, 牽爾玉手, 收你此生所有;

我, 撫爾秀頸, 擋你此生風雨。

予,挽子青絲,挽子一世情思;

予,執子之手,共赴一世情長;

曾,以父之名,免你一生哀愁;

曾,憐子之情,祝你一生平安!

《那一世》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乞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啊,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瞬,我飛昇成仙,不為長生,只為佑你平安喜樂。

《十誡詩 》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見與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


鵬程萬里278266266


我最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黃河故人


高曉松在為媽媽的書做序中談到了母親經常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一個媽媽輩說出來的,更讓人覺得詩與遠方多麼美好!本人覺得這樣的話語會給人以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很多詩人應該都是懷著遠方夢的。我比較喜歡海子的一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我們都是一面成長,一面期待。在成長中一邊堅持,一邊妥協。大多數人可能在半路上會氣喘吁吁,會疲憊不堪,這時我們可能只看到眼前的苟且,一杯清水和一張床鋪就可以告慰,可是我們還需要一個信仰,我們要支撐下去的勇氣和渴望。我們相信明天是可以更好的,未來路上總有春暖花開。生活中的苟且雖是牽絆和束縛,我們卻可以在心裡開一扇窗。開一扇隨意的,自由的,嚮往美好的窗。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長頸鹿Giraffey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戈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整體滲透著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大家有著一顆同仇敵愾的心,他們同穿一個戰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一件汗衫,戰士們連戰衣都備不齊,但是大家團結互助,什麼都不計較。就憑這種執著勁,還有什麼東西是不可摧毀的?

疫情發生的時候,我們的醫護就展現出了這種精神。相互扶持,相互鼓勵,勇敢的衝向了一線。用身體給大後方築起了一道防線。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場戰役,有警察,志願者……。乃至全民抗疫,每個人都成了戰士,都為戰勝疫情付出了自己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