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去年,一位認識的員工被他們單位給開除了,原因是他將單位內部密級會議材料發給了代理商,而代理商從會議材料中嗅出了商機,提前備貨。這事給他們單位的業務帶來惡劣影響。

我們開玩笑說,這事要擱在古代,開除是不可能的,要麼殺頭,要麼流放3000裡。

還有一位即將退休的內勤人員,“一不小心”的情況下,把給自己部門給誰送禮、招待過誰的人員清單和金額髮到公司微信群。此事爆發後,清單上的人內心忐忑——不知道下一步被如何處理?

他們都已毀於洩密。無論涉事人為獲取利益而有意透露,又或者是誤操作,這些說明了保密這事不容小覷,也給涉事單位的保密工作敲響了警鐘。

實際上,從古至今,小到個人的信息安全,企業的商業機密,大到行業的核心信息,再則一個國家的信息保密問題,只要出了問題,都是大事。中國幾千年歷史,說到底,可以算保密和洩密鬥爭史。關於這方面的信息紛雜較多,良莠不齊,本文對此進行篩選,與大家一起聊聊祖先有哪些保密硬核措施?

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保密

祖先們非常重視保密工作

所謂保密,就是要求知情者能嚴守秘密,杜絕不相干或有利益關係的人知道其內情,不希望制定的政策、方案在不恰當時被傳遞出去,給國家、企業、組織或個人帶來不利影響。

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歷朝歷代均不斷嘗試升級保密技術,以期減少洩密可能性,他們也在持續制訂相應的保密行政法規或相關制度,以保障信息安全。

瞭解那些史料,我感覺古人在保密這件事上,一直堅持,從未懈怠,也從未停止進化的腳步。總結起來,他們從技術升級保障、行政法規保障兩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技術升級保障:從技術層面減少洩密風險

以文書保密為例,我們來看看祖先們如何從技術層面防止洩密?

我們的祖先們防止洩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他們看來,這幾乎是防止洩密的利器了。

先秦時期,中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公文防偽包裝技術——泥封技術,也就是使用一種叫做“封泥”的材料並蓋上相關印璽,以防私拆,當然,也可以裝入書袋,在書袋口進行封裝,現代郵政採用的鉛封就是學習此方法,技術在進步,模型還是幾千年的那個樣子。

到了漢唐,為了保密,官府不斷豐富封裝手段,不過需保密的材料的外面仍採用泥封。東漢學者衛宏在《舊漢儀》中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說。而在唐代,泥封不僅有保密的作用,更是等級的區分,五封等級最高,三封最低,以此乃區分重要、緩急程度。

為了確保密封效果,宋後發明了火漆,電視劇《琅琊榜》中信息傳遞用的是火漆,又叫“封口漆”,是一種人工合成膠合劑,在未凝固時打上印記,待其凝固後就會留下清晰的圖案,顏色呈紅色或棕紅色,有點類似現代的膠水。

到了清代的公文保密等方面出現了“封桶”、“報匣”、“夾板”等封套,這些保密手段不斷升級。

祖先們費勁心思進行保密,確實也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是要是沒有政令規則制度的配合,再好的技術也無法保證保密工作得以順利推行。

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技術保障

行政法規保障:歷朝歷代均制定保密行政法規,以期震懾洩密人,避免洩密的發生

秦朝:出現了公文保密要求的鼻祖。

秦朝對公文的保密要求多見於《行書律》(秦代關於傳送文書的法律規定)。史料記載:“行傳書,受書,必書其起及到日月夙暮。”用今天的話說,文書的始發和收發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掌管公文秘籍的官員須遵守相關規定,不允許擅自出借、傳寫“秘書”。我們認為,秦代的這些要求是公文保密要求的鼻祖。

秦代官府規定:如果拆看或偽造文書,未能察覺,罰二甲(“發偽書,弗知,貲二甲)。在這裡解釋下,秦代官府對犯錯的人喜歡罰盔甲,貲二甲即為懲罰兩個盔甲。

除了公文保密,對皇帝的意圖猜測和洩露也算洩密。有一天,秦始皇在山上看見丞相李斯出行,車隊超標,繁雜,秦始皇輕聲表達了不滿。他未料到,再次見到李斯的車隊,竟然從簡無比。前後一對比,秦始皇明白自己的不滿被身邊宦官(“中人”)洩露給李斯(此中人,洩吾語),非常惱火。在沒有人冒頭承認的情況下,他把身邊的宦官全部殺掉,以儆效尤。

這可能是古人因為一人洩露機密殃及池魚的第一起洩密事件吧。


漢代:培養出孔光這位公職人員保密典範。

漢明帝劉莊曾說過“機事不密則成害”的話,他認為如果出現洩密的情況,將對國家造成巨大傷害。

漢成帝時的任尚書令及御史大夫孔光,平時謹慎,嚴守機密,他被評價為“口不言溫室之樹”。所謂的“溫室”是漢代尚書省所在的辦公場所。這個評價的意思說,孔光回家後,連溫室那邊種什麼樹都避而不談,他的表現成為古代公職人員嚴守職業機密的典範。

有好典範,也有壞典型。比如《漢書》記載兩件洩密被處分案件。第一件事說:“淮陽王舅張博、魏君太守京房坐窺道諸侯王以邪意,漏洩省中語(省中即禁中,指宮禁之內,下同),博要斬,房棄市。”這兩名洩密者不管職務多高,都被處死;第二件事說:

“楚相宋登,坐漏洩省中語下獄,自殺。”


唐代: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保密制度。

唐代之所以在古代王朝中佔用重要地位,不僅因其經濟強盛、包容天下的強大自信,更有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上集大成。大唐一朝,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保密制度,這對後世影響較大。

唐代在涉密人員的確定及其管理方面,制定了嚴格規則。《舊唐書》記載“中書舍人”“中書侍郎”負責機密事務,對這些涉密人員的管理要求非常嚴格,“其禁有四:一曰漏洩,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換句話說,不能洩露、不準延誤、不準違章失職、不中忘掉誤事。

此外,唐代按照信息的重要性和洩露後果的嚴重程度劃分的,古代歷史第一次對需保密的內容密級分為“大事應密”和“非大事應密”。

現在我國的公文及相關需保密的內容類似此分類,如商業機密、核心機密、普通機密。唐代對洩密的處理較為果斷,如洩露大事應密者處絞刑,非大事應密者,判處一年半徒刑,向外國人洩密處罰更重(漏洩於蕃國使者,加一等)。

野史記載漢代史料中提到間諜罪,但在正史上,唯有唐代法律中首次明確涉及“間諜罪”。到了唐代,周邊國家紛紛到長安探聽唐代秘密,間諜罪這個罪名也是應時運而生。唐代官府規定,如果被查出是間諜,或明知對方的間諜身份還故意隱瞞,幫助其隱藏等,都一律處以絞刑。對待洩密的一刀切的做法,起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唐代發生過記載在案的洩密事件。唐德宗時的宰相竇參,經常與遠方侄子竇申一起商量官員任命決定。竇申一看這可是發財好機會,他暗地把消息洩漏給被任命的人,以收取賄賂。竇申的行為被德宗知曉。德宗大怒,將竇參和竇申兩人貶官。

對於封建統治者,洩密從來都不是小事。

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科舉考試現場

宋代:首創了隔離制度。

科舉考試自唐代起出現洩密、代考等惡性事件後,宋代官府採取類似現代隔離制度的限制涉密者的措施,企圖避免唐代的類似事件。他們這個隔離制度叫做“鎖院制”,顧名思義說在院子裡,相關官員在被任命為“知貢舉”(主考官)、“權知貢舉”(副考官)等考官後便被鎖於貢院之中,斷絕與外界的聯繫,這個政策就是從宋代執行到現在,高考人員被隔離別怪當代人,那是宋人首創。

從宋代的科舉情況看,大宋一朝確實從民間通過科舉挖掘一大批人才,如蘇澈、歐陽修等,洩密的控制一定程度上確保了科舉考試的公平性,為古代王朝培養棟樑之才。

還有,宋代鼓勵群眾舉報洩密者,如告發藏匿棄毀拆換機密檔案者,可獲得50貫至100貫的獎賞。

此外,宋代創設了新的“軍郵制度”,規定重大軍情或重大事變必須密封,必須在封皮上註明“系機密”或“急速”字樣。


明朝:開創洩密經濟處罰制度。

明朝對洩密者的處理有:追究刑事責任外,又在《大明律》中開創了經濟處罰(停俸)的條款。

不得不提的是,明代大興特務之風,對洩密者處罰手段非常殘酷,如果衙門官吏,與朝廷人員或近侍人員勾結,洩露事情,涉及相關人等全部殺掉,妻、子女流兩千裡。


清朝:進入保密制度頂峰,開創“密奏”制度

專家考證,清朝進入了古代保密制度的頂峰階段。

清單官府創設了“密奏”(密封奏摺)制度,他們對保密的規定更加周全。比如:規定中樞機構軍機處的秘書一律不得招聘高幹子弟,聽差的一律選用文盲。哪些人可以進入軍機處:奉旨到軍機處恭聽諭旨、查看奏摺的;並且辦完事也要立即離開。此外,清朝規定,密奏一類的機密文書,僅限皇帝與上奏人知悉,臣僚之間不得互相打聽奏摺和硃批內容。

這些措施如還不能杜絕洩密,只能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天要下雨孃要嫁人,隨它去了。

古代的“保密”工作到底有多嚴格?祖先們有哪些措施呢?

古人竹簡

我們回顧了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保密制度,發現各朝代尤其重視兩類信息的保密工作,一是公文信息;二是皇帝的意圖,這些都代表了封建社會的核心機密,他們做得各有特色:秦朝出現了公文保密要求,開啟公文保密的先河;漢代培養出孔光這位公職人員保密典範,以正面形象宣傳,而孔光也成為後世官員保密的學習對象,時不時拿出來開展思想教育工作;而唐代對保密重視,並形成完善的保密制度;宋代首創隔離制度;明朝則用開創經濟處罰和嚴苛處罰在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到了清朝,進入保密制度頂峰,開創了“密奏”制度。

我們擷取以上朝代的保密硬核措施分享,不難得出,保密事大,其得其失,需以史為鑑,個人、企業、國家,對保密如何做都不為過,在這一場保密和洩密的戰鬥中,必須取得勝利。

因為保密是一場不容有失的戰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