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有沒有道理?為啥會留下這樣的老話呢?

草根小閆


問: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有沒有道理?為啥會留下這樣的老話呢?

在農村流傳著許多老話,這其中大多是一些警句,通過一兩句簡單的句子,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大眾起到警示作用。其中有許多是關於窮富的,警示大眾不要幹一些事情,不然會影響自己的運氣,雖然貌似充滿了一些封建迷信,但其實仔細分析,這樣的話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其中必有一番道理。

我是阿坤專注三農,點擊關注更精彩。



一,窮不改門

這裡的門指的是大門,在農村家家有院子,也有必不可少的大門,大門朝向沒有特定的方位,一般根據自家的位置決定,為何說窮不能改門呢?阿坤認為有以下原因。

老話講“未進家,先看門”,意思是門戶是一個家庭的臉面,在農村很多朋友,都會選擇將門樓蓋的漂漂亮亮,貼砌磚安石獅貼對聯,算下來是不小的一份支出,以至於很多家庭不富裕的朋友,為了讓自己臉上有面子,就不惜代價去建造新大門,白白花費了錢財不說,也不能起到預想的目的,只能讓家庭更加貧窮,所以說,自己家窮不能在“門”上做文章,只有踏實肯幹肯動腦筋才是致富之道。


一,富不遷墳

這裡的墳指的是墓地,在農村,墓地一般會建在自家地裡面,所謂富不遷墳,意思是即使自家條件富裕了,也不要輕易動自家的墓地。為何會這樣說呢?阿坤認為原因是這樣的。

中國人講究風水,認為墓地應該講究風水,風水好子孫後代就能興旺,其實這是封建迷信,我們千萬不可去相信,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是唯物主義者,不能相信所謂的風水之類的,即使家裡面富裕了,那也和墓地沒有什麼太大關係,不能因為這樣的事情,而忘了自己為什麼而富裕,只看重表面文章,最後很容易落得個雞飛蛋打。



三,為啥會留下這樣的老話

阿坤覺得之所以這句話能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它富含了前輩的生活經驗,這句話中蘊含著一些道理。

1以上是阿坤對於“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問題的分析”,點擊關注持續獲取更多三農趣味知識。

阿坤鄉野說


農村老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意思是 :家裡再窮也不要輕易改大門,家裡再富也不要輕易遷墳。

這句話我覺得前一句沒道理,只因窮才改大門,大門開的方位有問題,造成了家敗財盡,為什麼不能改呢?

我們都知道大門是一個家庭的門面,按照相書來說,大門的方位、大小會影響到一家子的財運和運氣。

如果是開門納財的格局,這個家庭就會財源滾滾來。

如果是閉門流失的格局,這個家庭就會受窮,積累不下財富,財富像東流水一樣流失,這叫“水門”。

有關大門的說法很多,即便按大門時都有說講,比如“門要留三,房要留四”,這樣安裝出來大門開著順暢,屬於“開門納吉祥的”大門。

對於按門的數量也有規定,比如“一家若作兩門出,鰥寡夫妻時常出”,意思是一家之中只能開一個象徵富貴的大門,開門多會造成財源流失並且容易出鰥夫或寡婦。

綜上而言,大門在家庭格局上具有突出的作用,不輕易改換門庭沒錯。

問題是既然家中很窮,為什麼就不能改變大門的方位呢?難道君子固窮乎?

家中很窮就說明大門的風水不好,納不來財,藏不下富,要想改變命運,難道連改變大門的決心都沒有嗎?

當然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種迷信說法,改變命運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和頭腦。

“富不遷墳”這話有道理,按照相書來說,祖上墳地的風水直接影響到後代的財富和官祿。

你看皇帝選墓地都選擇“龍興之地”,也就是風水寶地。一般都是頭枕山腳踏水,綠樹成蔭環繞四周。

既然家中很富有了,就說明祖上的墳地風水不錯。

有句俗語叫做“千人幹活不如一人睡覺” 意思是說,一家有再多的人掙錢,也趕不上祖上墳地風水帶來的好處,墳墓是祖上先人睡覺的地方。

意思是:一個先人葬的地方好,比你千人掙錢強。

墳地風水好就不要輕易去挪動它,一旦挪不好地方,就會把原來的財富流失。

如果家貧另當別論,也許遷墳會帶來榮華富貴。

比如漢初時的韓信,從小家中很窮,十幾歲上流落街頭淪為乞丐,後來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受神仙的指點,把家中的祖墳遷到了九里山上,佔據了風水寶地。

後來韓信的命運出現了轉機,從一個乞丐變成了一個諸侯王,當然這裡面離不開蕭何的慧眼識珠和自己的才能。

風水學在古代是一門學問,統稱為“堪輿學”,朝廷的星象官和欽天監就是這方面的人才。

歷史上的諸葛亮,劉伯溫,袁天罡,李淳風等人都深諳此道。

相傳女皇武則天的墓址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選擇了,明皇陵是劉伯溫和“黑衣宰相”姚廣孝二人選擇的墓址。

由此可見,選擇墓址關乎家族的興盛和衰敗,因此世人很慎重,一旦確定就不會輕易更改,也就是說不輕易打攪古人。

“富不遷墳”就是警告那些貪心不足蛇吞象的後人,財富永遠也滿足不了人的貪慾,無盡的索取和不停地打擾先人會給家族帶來災難,告訴後人不要貪得無厭。


秉燭讀春秋


大家好,作為一個地道的莊稼漢,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來,先點上。

窮不改門:在以前,人們蓋房子的時候,房子都是經過精心計算了,門、房的位置,朝向都是定好的,就是為了能起到人財兩旺的作用。門是進出必經的通道,不僅是人,財運也經此路通過。如果擅自更改大門,本就不多的財運就會找不到門進入家中,財運更是越來越少,家也就越來越窮了!

富不遷墳:我不知道大家相信風水不,但是富豪們一定相信。你看看馬雲、李嘉誠東這樣的人,你就明白了。很多人發了財富裕了,他們會認為是祖先墳地的風水好,可以庇佑後代子孫興旺發達。所以他們通常會將祖先的墳墓修繕得更好一點,以表感恩祖輩福廕及孝心,但絕不會去隨意去遷墳的,在遷移墳地那一刻,可能會將自家所有的福氣放跑,所以建議此時已經是富人的朋友就沒有必要去打擾自己的祖先了,風險太大,只需不破壞佈局境況下修繕就好。

其實在現在看來“窮不改門”是因為本身就比較貧窮,而改大門也需要一筆不小的錢財,與其把這筆錢財放在不確定的事情上,還不如用它來改善生活。“富不遷墳”則是表達了中國人對孝道,祖墳大多都是祖先去世自己選的地方,如果遷墳,也是對祖先的不敬,同時也是表達了人們不忘本的一種心態!


回答到此圓滿結束,喜歡的請轉發、點贊、評論!有不同意見的,歡迎來撩!


謀略國學


古人比較看重風水,所以對自家的住宅俗稱陽宅,安葬先人的墓地俗稱陰宅,都比較重視,因此也產生了一些和陽宅、陰宅相關的諺語。

窮不改門的意思很明白,窮人不要改自己家的大門,因為窮嘛,沒有錢,如果要改大門的話必然要花不少錢,這會使窮人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經濟狀況雪上加霜,日常生活更加難以維持,結果可能就是造成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吃不飽、穿不暖,更沒有錢供孩子上學,也無力孝順父母。

由於生活條件差,家人身體就容易生病,會進一步加重窮人的經濟負擔,使窮人很難改變生活狀況。

相反,如果窮人不去改門必然會節省一筆支出,可以保證全家人的正常生活,清苦的生活能夠繼續,家裡人也不容易生病,避免了看病吃藥的大筆支出,可以減輕窮人的經濟負擔。也許孩子就不會輟學,通過教育後人讀書學習改變家族命運就會成為一個比較現實的途徑。

同時,這個門還有門風的意思,就是教育人們在清貧的生活中堅持積極向上的家風,不要隨著社會潮流的變遷而改變。古人說“耕讀傳家遠,詩禮繼世長。”說的就是好的門風可以讓家族興旺,可以讓子孫後代綿延不斷。

實際上是教育人們要在變動不居的社會生活中保持定力,要有這種“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堅守和堅持。

漢朝的蘇武出使匈奴,被困在匈奴的領地19年,被匈奴的單于放逐到北海牧羊,還說等公羊下了小羊羔你就可以回去了。蘇武帶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牧羊19年,但是始終不改大漢使節的節操,保住了漢朝的尊嚴,最後回到了漢朝,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

評書《楊家將》裡金刀令公楊繼業的人物原型,是北宋名將楊業,在北漢時,以驍勇善戰著稱,每戰必勝,當時人稱“楊無敵”。遼景宗發兵攻雁門關,楊業率幾千人大敗契丹人,此後契丹人只要見到楊業的大旗就跑。

後來楊業遭潘美等人陷害,兵退陳家谷口,結果沒人接應。他繼續率領部下拼死奮戰,兒子楊延玉戰死。楊業長嘆說:“陛下如此厚待我,盼望我能殺敵保國,現在我居然被奸臣脅迫,打了敗仗,還有何臉面活著?”

他告訴部下,突圍出去報告皇上,但大家都要和他同生共死,在親手殺死上百人後被俘,絕食三天而死,部下無一人生還。趙匡胤知道後,痛哭流涕,下詔表彰,潘美降三級,王侁、劉文裕被流放。這就是堅守,毫不動搖的堅守。

再說富不遷墳。這就是說有錢人家,不要輕易地遷移祖墳。實際上這也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古代的土地都是私有的,一般遷移祖墳要先買一塊藏風聚氣的好地,這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選地還要找風水先生看,這也要花錢。

然後遷移祖墳還要進行一些儀式,還要僱傭勞力,等等,都需要錢,遷移一次祖墳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輕易地遷移祖墳是要增加很大的經濟負擔的,富裕人家也未必承擔得起。

另外古代人認為子孫後代生活富裕,地位尊貴都是祖墳的風水好,這是一種傳統觀念。所以富人都不會輕易地遷移祖墳。目的就是繼續保持家業的興旺和生活的富裕。其實本質上說這也是一種堅守。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教育人們不要見異思遷,要懂得堅守。


小小嬴政


農村人蓋房子,不管是大門還是廁所,在什麼位置都是很有講究的,包括家裡的水井應該在什麼地方,也是有一定的規律。大門應該在什麼位置,在打算蓋房子之前就定好了。再說過去一個村裡蓋房子,都是根據房子的地勢,考慮到村民院子的流水問題,由村委統一安排,鄰居們的大門都是朝一個方向的。一旦定下了大門的方向,不管家裡過的窮富,就不會再有人家隨便改動大門了。


在農村只要看見誰家改動大門,除非是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家庭條件好了,家裡買了車以後,要往院子裡開車,而過去的門太小,開不進車去,萬般無奈只能把門拆了,重新往外拓寬大門。門越開越大自然是好事,大門是接福納財的入口,財源滾滾來的入口,當然是開的越大越好,證明家裡生活過的富裕。

我們都知道,過去只有富人家才是高門大宅,窮人都是小門小戶。去南方一些古村落我曾經看到,越是有錢的人家,修的門樓越是高大氣派,經濟條件一般的人家,門樓修的的也是矮小。從大門就可以一目瞭然這家主人的身份地位。


改動大門第二種情況,就是一家人要分成兩家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過去農村有的人家因為貧窮蓋不起房子,娶了媳婦以後只能跟公婆住在一起,兩代人不在一個屋簷下,日子久了難免會產生矛盾,尤其是婆媳關係特別難處,到最後鬧的實在沒辦法走一個大門了,就只能重新扒開一個門。

在院子中間壘起一道牆,這樣一家人就變成了兩家人,各走各的門。這種改門的意圖跟第一種是截然不同的,不到萬不得已,再窮也不會輕易改動大門的。有的農村老人說,改動了家裡的大門,就等改了財源進門的方向,有時候把財氣和運勢改掉了。

富不遷墳,這話說的很在理。墳墓是故人的房屋,我們活人的大門都不可以隨便亂禍改,已故之人的房子當然不能隨便搬遷。對於去世的人,我們都說入土為安,入土以後就不可以隨便再去動土,只有等到清明或者寒衣節那天,才可以去墳上動土,否則隨便動土,怕驚擾了地下的先人們。


我記得大約十年以前,為了節省土地,我們村裡統一搬遷墳墓。村裡規定在清明節前後,全村人要把自家的祖墳全部遷移到山裡。遷移墳墓可不是什麼時間都可以,是有時間限制的,遷墳只能在太陽出來之前將一切工作做完。也就是說,親戚朋友都要趁著天黑去遷墳,而且手續相當繁雜,風俗也多的令人眼花繚亂,沒有個懂的習俗的老人指揮,簡直就遷不了墳。所以除了不能隨便遷墳的習俗之外,人們也實在受不了遷墳的繁瑣步驟。


靈子


“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在舊時的農村的確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之所以形成這種現象,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們對風水之說的深信不移形成的。

當時的農村社會,大部分的農民少有土地或沒有土地,他們或耕種幾畝薄田或給地主當長工,能填飽一家人們肚子就不錯了,祖祖輩輩住著破舊的屋子,雖然希望改換門庭,希望住上新房子,但窮其一生,也無力改換門庭,他們雖然也相信風水,想選一塊風水好的地方蓋上高大寬敞的房子,但汗水都被剝奪去了,那有能力改換門庭呢,改換門庭的夢想,一生也就是一場夢。

舊時的地主鄉紳,就是村裡的土皇上,可肆意而為,他們選陰宅時,都會請來風水先生,先出全村風水最好的地做為陰宅,即然是最好的墳地,又認為有了風水最好的墳地,他家才興旺富貴,又怎麼肯輕易遷墳呢。他們認為輕易遷墳,會動了脈氣,弄不好家族會衰落的。

窮不改門是無能力,富不遷墳是怕衰落。

過去的農村,窮人也常希望孩子長大後改換門庭,但大部分的人因走不出去,只在封閉的農村謀生,希望改變門庭的想法只是空想。但很拚才會贏,歷史上也有許多的窮人,走出去奮力拼搏而改變了命運,改換了門庭。象山西喬家,其祖喬致庸,本是村裡的一窮人,但有志才走西門,從店小二做起,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終於成為富豪,回家才蓋了喬家大院,徹底改變了門庭。

廣東、福建一帶的華僑很多,華僑在他國成為富豪的很多,華僑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甚至主宰了其國民經濟。這些華僑背井離鄉時也多是窮人,通過奮鬥成了富人,改換了門庭。相信這句話,愛拚才會贏。





春日之虎


可能很多人小時候聽過老人說過這句話:窮不改門,富不遷墳。

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兩句話都和風水陰陽五行有關係。

什麼是“窮不改門”?

事實上,門在風水中是重要的一環。每當遷居相宅的時候,都要先看大門的佈局:

門、主(主臥)、灶三者相生就是吉宅,反之即凶宅。

一旦安家,大門是輕易不難改變的。即便是你很窮,想要改命,也不能輕易改動大門,這有可能影響家中人丁的安全。

人丁健康,才能興旺富貴。因此,古代講究“窮不改門”,寧肯暫時窮一些,也不能輕易動大門的佈局。

何為“富不遷墳”?

這顯然也是風水的問題。古人的墳墓非常講究,講究依山傍水。

如果富貴了,說明祖墳的風水很好;如果在這個時候輕易遷墳,倘若沒有遷到更好的地方,那麼你家的風水就被破掉了,很可能會影響氣運。

因此,哪怕再怎麼富貴,也不能輕易將祖宗遷出來他葬。

但是,這些都是封建迷信,大家就當笑話聽就行。


HuiNanHistory


不管是“門”還是“墳”都跟房子有關係,只不過一個是活著人的門,另一個是逝者的家,而且門也好,墳也罷,都不能隨意改動遷移。這足可見在農村房子的問題是很慎重很嚴肅的,不能隨意扒蓋,更得選好日子,有句農村老話叫“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不知大家聽沒聽過,一直到現在大家也都沿襲遵守。

窮不改門:意思是說,如果家裡條件比較艱苦,就不要把大門改來改去的了。其實大門就是一個家庭的門面,大家在沒有進到一個房屋之前,首先看到的就是這戶人家的大門。大門氣派的話,那自然就能看出這戶人家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了,如果說家裡條件不太好,還去想著把小門拆了修大點,這不是沒事找事,搞面子工程嘛,可能老人們也是為了教育大家要勤儉務實,不要為了面子去修個華而不實的大門。

如果家裡條件確實好,那沒問題,大門修的敞敞亮亮的當然好啦,進出方便,看起來也美觀。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就沒必要去動大門了,這房子是一個整體,修整門的話可能還要動別的地方,這樣算下來花費也不小,如果家裡本來就不太富裕,還去修門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

富不遷墳:意思是說即使家裡有錢了,也別想著把祖輩們的墳遷來遷去的,不過家裡條件好之後,修祖墳的人倒是不少。注意是“修”可不是“遷”,現在很多人家裡富裕了之後,就想著把逝去親人的墳墓修的大氣一些,因為人已經不在了,現在家庭條件再好,想盡孝也沒有人盡了,所以就想在墳墓上下功夫,把墳墓砌個大理石修個花園,建個祠堂之類的,但是這些也只是在原有墳墓的基礎上修建的更漂亮、氣派一些。

我們村有一戶人家,兄弟姐妹很多,家族也大,過去是村子裡邊最窮的一戶人家,奶奶在20多歲的時候就守寡,一個人把7個孩子拉扯大,家裡貧窮程度可想而知,父輩這一代人都沒有翻身,直到孫子們長大有了出息,家裡才好過了,也成了村子裡邊能數得上的有錢人家。孫子們有錢之後,就想著給奶奶把墳墓修得氣派一些,好表達一下孝心,於是幾個孫子孫女們一起湊錢把墳墓重新修了,但是沒有遷墳,因為村裡的老人們都說“富不遷墳”,所以他們就聽從建議,只是修繕了一下。


其實像很多農村的老話,目的就是為了教化人們孝順、勤儉、善良,與人為善,我們只要能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一下總沒壞處。


一品小十六


門是活人住宅的門面,墳是故人安息的場地。過去的人們相信風水,最看重的就是自家門和墳的風水好不好?有沒有道理呢?現在我們認為其中有很多封建迷信東西。因為再好的門和再好的墳也保證不了家族永遠的富有和安寧。但是”窮不改門,富不遷墳”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和市場的。

先說窮不改門,在農村門是門面,門風。單看門就知道某家是高門大戶,還是柴門小戶。一般農村人家有錢了,首先是置地蓋房。蓋房前最重要的設計,先要看好門開在什麼位置,方便實用還符合當地的風水習慣。使用方便還心裡踏實。並且儘量把門修得好一些。如果家道中落,家裡窮了。你去改門,即破壞了整體佈局。你也沒錢修得比以前更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窮不改門的說法。

再說富不遷墳,你家富有了,大家都認為你們家祖墳風水好。如果你這個時候遷墳,更富有了人們不說什麼。一旦你家裡出點什麼問題,大家都說是你遷墳的原因。富起來的人們一般都不去遷墳。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富不遷墳的說法。


朱增林呀


大家好!我是湘西九哥,針對題主的問題,說說個人的觀點:


俗語,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煉的語句。包括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大多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有的是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也避免不了是糟粕,需要我們加於辨別,有選擇地吸收。


窮不改門,富不遷墳。就是一句民間流傳較廣的老話,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話題,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現時語境下,又該做何理解?

一、窮不改門

古人認為:家裡的大門,起先都是經過精心佈局過的,代表的是財氣和運勢,一旦安家,大門是輕易不能改變的。一旦改了大門的位置,可能就會對整體風水造成破壞,從而導致這個家庭的財氣和運勢,走向更加衰弱。還有一個觀點就是:修家庭的大門,是比較費工費時費力費錢財的,本來家境就不好,把有限的錢財花在這上面,正常的日常生活就會受到影響,極有可能導致比以前更窮了。

二、富不遷墳

古人認為:既然富貴了,那就說明這不但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家祖墳的風水也相當不錯,就不要太貪心了,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時候,不是萬不得已,別輕易遷墳,遷的地方更好,那自然是好事;若遷的地方不好,很有可能會破壞掉以前的好風水,進而影響財富和運程轉弱。若要表示感恩祖輩福廕及孝心,在不破壞整體佈局的前提下,在原地將祖先的墳墓適當修繕下是可以。

三、總結

古人認為:門,是活人住宅的門面;墳,是逝者安息的場地。兩者都有自己的風水和磁場,兩者都對一個家庭的財富、運程及後代的興衰,多少都有些影響,無論貧富,都有些必須堅守的規矩,最好莫亂違背。

在現時語境下,個人認為:

若將個人、家庭、乃至家族的命運,完全拴在陽宅和陰宅的所謂風水上,是可笑至極的。好的命運,最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去奮鬥、去爭取、去拼搏、去把握。當然,傳承了數千年的一些警示性提醒,不可能完全沒有一點道理,各人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最有利的選擇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