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被俘虜並被帶到日本的清軍將士後來如何了?

李帥領


可以說被俘虜帶到日本的清軍戰俘,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但需要強調的是,他們能夠活下來並非鬼子有多友善,而是這些戰俘是經歷虐殺後倖存的人,就如同旅順大屠殺善後一樣,獸性發洩完了,形象掩蓋工作該進行了!


從豐島海戰慘無人道的擊沉清軍運兵船高升號並射殺落水官兵,到旅順大屠殺直接屠滅全城,再到牛莊、田莊臺等戰役毫無甄別的“殺掠無算”,西方社會強調日本鬼子彰顯文明,那簡直是胡說八道。只不過作為企圖進入西方一流國家的日本,還是懂得塑造形象工作的,獸行過後還是得裝裝樣子。

在甲午戰爭的多場戰役中,一直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按照以往慣例,無論是什麼時代的戰爭,傷者永遠要比死亡者的數量要多得多,甚至可能會高出幾倍,然而在甲午戰爭中,這種現象是完全看不到的,例如:

1、平壤戰役,1894年9月16日清軍夜間突圍崩潰時遭到日軍伏擊,清軍被殺者1500多人,並有683人被俘。其中,有119人系因傷被俘,隨後25人傷重而死,3人病死,47人因企圖逃跑而被日軍槍殺。


從這一數據就可以看出詭異,清軍陣亡1500多人,負傷者竟然只有119人,即便在這個數字之外,也不排除突圍成功的清軍攜帶了一定的傷者,但對於已經崩潰的清軍來說,即便有所攜帶也不可能攜帶太多。因此1500多個“被殺者”,也許不是在突圍的戰鬥中被殺,而是跟那47個“逃跑而被殺”的人一樣,是死於日軍的虐殺,或者是將大量如同累贅的清軍傷兵遺棄在戰場,讓他們自然死亡。

2、牛莊戰役,湘軍陣亡1600餘人,負傷700餘人,被俘698人。顯然跟平壤戰役一樣,這又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數字,就算假設所有被俘人員全部負傷,其傷者總和也沒有超過陣亡者。湘軍陣亡的官兵中,也許有大量人員是被俘虜後遭到處決,而無論清史資料還是日本戰地記者的記錄,都記載了一些另類內容。

日軍佔領牛莊後,“執劍挨戶搜查,殺人無算。”
“路旁伏屍相枕,許多民房門前,屍積成山,屍山之間流出幾條渾濁的血河,走進門裡院內也堆滿了屍體”——日軍戰地記者。據日方調查,在牛莊市街的2100餘名死者中,三分之一是無辜平民。日軍濫殺無辜,曾受到一些正直西方人士的鄙夷,指責其“如此縱殺,殊為殘酷”。


顯然在日軍毫無目標和甄別的殺人中,除了被屠殺的無辜平民外,應該還有大量失去抵抗能力的清軍也遭到日軍屠殺,造成了陣亡人數超過受傷人數。所以對比戰場上這些被殺者,被押送到日本的清軍戰俘,還是“幸福的”!

這些俘虜被押解時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個後來返回國內的清軍軍官曾留下過清晰的回憶: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十八日申刻,始發給飯糰一握,舌為匕箸,膝作杯盤,俯首就餐。

從這些記錄來看,清軍戰俘在日本的日子也是相當悲慘,但比起國內戰場他們至少還能活下去,尤其這一時期日本已加入國際紅十字會,甚至在日本有常駐人員,再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他們不敢太過於放肆,被送往日本的988名清軍俘虜,被分配到日本多個城市的臨時戰俘營和寺廟中,至少還可以苟延殘喘。除12人因病去世外,其餘人均正常在戰後安全回國。還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日本關押的俘虜中,有少數人早年與日本存在某些聯繫,在到達日本後反而可以得到優待,例如北洋水師魚雷艇福龍號的管帶蔡廷幹被送至大阪關押,因其早期是留美幼童,恰逢甲午戰爭時期其美國導師在日本教學,經聯絡後日方改善了蔡廷乾的戰俘營生活條件,但有這種資格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當然更加尷尬和恥辱的是,在戰後的賠款中,我們在賠款裡還有這樣一個明細:清軍戰俘在日本的生活費!我們被人虐待,最後還要倒給人錢!


遼寧資深球迷


根據記載整個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大約1800多人,這些被俘人員全部被押往日本進行愛國教育。戰爭結束以後除了300多人被日本虐待致死之外其餘的1500人根據《馬關條約》被釋放歸國,回國後一些被俘人員詳細的介紹了他們被押往日本的經過,在輪船上俘虜們被反綁雙手,辮子被連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日本人就把碗盆放在俘虜的膝蓋上,由於雙手被綁著他們只能像豬一樣拱食,吃喝拉撒全部在船艙裡,等到他們到達日本的時候身上是屎尿滿身,臭氣熏天。

1894年由於日本首先襲擊清軍護航艦隊光緒皇帝率先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在當時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看好清軍,一致認為日本挑戰東亞霸主是不明智的行為,可是經過近一年的激戰清軍完全失敗。被清廷和李鴻章寄予厚望的北洋海軍黃海一戰五艘主力軍艦沉沒,而日本聯合艦隊一艘軍艦都沒有沉沒,甚至是商船改造的西京丸號軍艦也沒有被擊沉但是受傷嚴重,從此以後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指示下龜縮港口最後被日本艦隊全殲在軍港之內,陸地上清軍更是丟城失地損兵折將,被譽為東方堡壘的旅順軍港更是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就被日軍攻陷。

眼看戰爭進行到這個份上清政府完全失去了繼續戰爭下去的勇氣,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談判並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賠款2.3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同時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除了活著的1500人回到國內外其他的人全部客死異國他鄉。在日本這些人受盡折磨,經常遭到日軍的打罵侮辱,有時還要上街遊行向日本民眾炫耀軍隊戰功,為了不讓親軍戰俘逃跑和在船艙裡一樣把他們的雙手反綁並把他們的辮子用繩子連在一起,在街上他們成為日本民眾羞辱的對象,辱罵之聲充斥在大街小巷。

而死在日本的清軍戰俘則被日本葬在青田山陸軍公墓,這個公墓本來是為日本軍人犧牲之後而建的目墓地,在清軍戰俘墓碑上刻著:“清國捕俘xxx”的名字,而“捕俘”二字是有侮辱性的詞彙,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日本戰敗,他們害怕中國人對他們進行報復就把“捕俘”二字連夜鏟去。而活著回到國內的戰俘也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由於他們是俘虜在國內並不受待見,很多人默默無聞的悲慘死去。


李帥領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1790人,那麼,這些被日本俘虜的將士,其下慘如何呢?

日本當時為了躋身“文明國家”,1894年8月22日,也就是甲午戰爭開始後的第22天,日本陸軍省就向日本陸軍第5師團留守處下發了《戰俘管理之件》,在該文件中,日本誓約在戰爭中保障戰俘的基本人權。


日本為什麼這麼做呢?

1894年7月16日,日本對大清國宣戰第14天,英國同意和日本簽訂新的通商與航海條約,根據新條約的內容,英國將在五年後放棄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其它西方國家也隨之跟進,準備跟日本簽訂新的平等條約。

在如此敏感的時期,如果日本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出“不文明行為”,西方國家就可能借此繼續堅持領事裁判權,新的平等條約也可能落空,日本將可能被排斥在“文明國家”之外。

這是日本積極制定戰俘政策的原因。


政策是制定了,日本有沒有落實呢?

事實上,日本的戰俘政策主要是給西方國家看的,所以戰俘也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送到日本的戰俘。

從目前公開的資料來看,這些被關押在日本的清軍戰俘,並沒有被迫從事苦役。按照日本陸軍大臣公佈的戰俘處理規則,對清軍戰俘的處理是相當“人性化”。

首先按等級,把清軍戰俘分將校、下士、兵卒,不同等級的戰俘有不同的居室飲食標準。比如飲食,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的標準,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

戰俘中死者會按照軍人的待遇安葬在陸軍指定的區域;傷者,由各陸軍預備醫院、日本赤十字社救護員負責治療。
▲平壤日軍野戰醫院,日軍為清軍戰俘實施手術(日本隨軍記者拍攝)

甚至日本還准許戰俘和國內的家人通信,日本提供信件接收的便利條件,但信件的內容需要經過檢查,確保對日本安全無害。

當然,前文也說過,日本的這些行為是做給西方國家看的,按照日本的說法,戰俘當中“驚異之下落淚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謝者亦有之,俘虜收容所裡的清軍官兵,紛紛讚歎日本給予的寬大待遇”。而日本的隨軍記者也將這一幕展示給國際媒體。

第二種是戰場上的戰俘。

在日本國內,顧及到國際視聽,日本很少虐死清軍戰俘,但在戰場上又是一番情況。

在戰場上,日本對戰俘的殘暴虐殺層出不窮,比如在平壤,日本槍殺600多清軍俘虜;在旅順,至少虐殺了900名清軍戰俘。

除了屠殺,戰俘的受辱情況也很嚴重,比如“操山艦”投降後被押往佐世寶港,據一同被俘的丹麥人彌倫斯回憶:“午後2點鐘,上岸之時極備凌辱……船近碼頭即放氣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其監即在碼頭相近地方,將所拘之人分作二排並行,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方收入監,以示凌辱。”
▲在平壤被俘的清軍戰俘



除了遊行所受的凌辱,還有飲食上的虐待,如被俘士兵欒述善回憶說:“被拘者甚眾,均系道署中,飲食俱無,並有火焚刀裂之說……死既不能,生更猶死,兩手背縛,發用繩聯……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間,遍身盡是醃髒衣服。”

最後說一下,包括戰俘問題,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全方位大秀對國際法的忠誠,把自己打扮成文明國家,西方也因此對日本大加讚賞。大清國作為被侵略者,因為對國際法的一竅不通,最後反而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批評。


金兔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是涉及中日兩國國運的博弈,雙方都投入了幾十萬軍隊。

當然,最終大清國敗了,不僅從東亞秩的統治中心跌落下來,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

戰爭中,清軍將士有2萬多人陣亡,還有上千人被日軍俘虜,他們的遭遇,也成了風雨飄搖的大清國的悲劇縮影。

只是,這些被俘虜的清軍將士,不僅在日本遭受虐待和羞辱,即使回到了故土,也繼續承受著不公正的待遇和淒涼的人生。

當然,晚清的中國,本就大廈將傾,統治階層腐朽不堪,內憂外患不斷,帝國的子民尚且生如螻蟻,更何況這些還家的將士呢?

甲午戰爭持續了大半年,期間清軍和日軍有多次的海戰和陸戰,因此被俘虜的清軍將士也是陸陸續續被押送到日本,最終有1000多人。

當然,鑑於日軍本身的殘暴性格,在旅順,僅僅4天就殘酷屠殺了2萬多中國平民,因此除了上千名被俘的清軍士兵,還至少有數千名清軍遭到了日軍的屠殺。

清軍的被俘人員主要來源於豐島海戰、平壤會戰,此外還有在旅順、遼東海城、牛莊等戰役中。

日軍第一次大量俘虜清軍為豐島海戰,當然起因是日軍無恥的偷襲,由於軍艦濟遠號逃跑、軍艦廣乙號遭到重創,高升號運兵船被擊沉,上千清軍陸軍葬身大海,僅剩運輸艦操江號無力抵抗,全艦72名官兵成了第一批被日軍俘虜的清軍將士。

第一次抓到天朝的戰俘,日軍興奮至極,迫不及待地把這些清軍士兵運往日本本土,給民眾展覽,以展示武力,炫耀勝利。

70多名清軍在被運往佐世保之後,被迫遊街示眾,隨後被日軍押入監獄關押。

平壤戰役後,有近700名清軍士兵因在異國他鄉作戰,在大雨中遭到日軍突襲,傷亡慘重,在突圍的過程中遭到日軍俘虜。

而這些清軍在被俘後,根據日本軍史記載,其中47人因為試圖逃跑被日軍公開斬首,還有25人因為傷勢過重而死,另有三人在後期的羈押過程中病死,還剩下608人被運往日本。

一名被俘的清軍軍官這樣記載戰俘們的悲慘遭遇: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發給飯糰一握……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僅給臭水一滴……足無整履,身少完衣……奔波百餘里之遙,不容喘息。

平壤戰役後,日軍向清朝本土發動大規模進攻,此後又有許多清軍戰俘被押往日本。

為了關押這些戰俘,日本還租用了一些寺廟場地作為戰俘營,除了定期把這些清軍戰俘押出去遊街示眾、展示武功之外,日軍還不斷提審每位戰俘,以獲得各種中國的情報。

由於甲午戰爭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第一次對外的大規模戰爭,到了戰爭後期,日本的財政壓力已經高度緊張,國內的經濟秩序也瀕臨崩潰,導致日本政府不願為這些戰俘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而地方政府和關押場地方也不願承擔這些額外的負擔,導致這些清軍戰俘的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在關押的1年左右時間裡,至少有兩三百名戰俘因各種因素死去。

不過隨著戰事結局的明朗化,日本已經實質上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日本政府也失去了開始得到戰俘時急於炫耀戰功的心態,他們把這些清軍戰俘視作累贅,於是,在戰爭後期,被俘的清軍將士都被關在了海城。

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戰俘的放回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895年8月18日,關押在日本本土的清軍戰俘被首先放回,有976人被送回,而到了8月26日,第二批關押在海城的568名清軍戰俘被放回。

這些死裡逃生的清軍將士,剛脫離牢籠,很快就迎來了清政府的處罰,士兵們沒有拿到一分錢的補償,而是就地遣散回家,軍官則被革除一切官職,免職回家。操江號的艦長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卹,結果反遭清廷嚴辭責罵。

這些被俘的清軍將士,為了清廷流血犧牲,卻因為成了“不祥之人”,成了政府和同僚嫌棄的對象,成為社會的棄兒。


雲中史記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日軍在戰場並沒有善待過清軍戰俘。

同後來一樣,日軍在戰場抓住清軍戰俘,如果是傷員一般就地槍斃。或者清軍抵抗比較激烈的地方,清軍士兵投降後一般也會被殺害。

這些被殺的戰俘,不會被列為戰俘的。

而即便能夠活著被俘虜的清軍,在戰場上也難逃虐待和殺戮。

比如平壤戰役期間,日軍宣佈俘虜清軍616名,但一般認為被俘的數量遠遠不止這麼多,那些人都被就地殺掉了。

至於被俘的這些人,下場也不好。

日軍官方資料記載,一股59名清軍戰俘有47人被殺,原因不明,一般認為是被集體槍決的。

在旅順大屠殺中,就有被俘虜的900名清軍戰俘。

第二,被俘虜運送到後方的清軍戰俘,則相對得到較好的待遇。

甲午戰爭期間,清軍被俘總計1790人,其中1000人被運回日本國內,其餘都關押在海城的戰俘營。

1886年,日本已加入國際紅十字會和《日內瓦公約》。

當時日本為了向西方宣傳自己是文明國家,對於這些戰俘還算不錯。

在西方記者的矚目下,日本對於被押解到國內的1000戰俘,給予還算可以的待遇:如戰俘營的設置、戰俘糧食和被服寢具的發放、病患戰俘的治療、戰俘的移動等,也確實都符合當時國際法中有關戰俘待遇的條款規定。

資料中寫道:俘虜的被服寢具配給,從軍需倉庫的庫存中調撥。飲食營養供給,適用《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的標準,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其他生活必要的消耗用品,採用現物支給的方法。各所配備若干衛兵,負責收容所的警戒、保安等管理事務,配置醫務員負責收容所的日常衛生和健康管理。在所俘虜允許與國內家人通信,提供信件接收發送的便利條件,但信件內容需要經過檢查,確定對日本安全無害方可放行。

當時西方對於日本大加讚賞,其實都是宣傳而已。

一來,日方共計交還戰俘1544名,其餘246名戰俘去向不明,日方也並未提及。

一般認為,這246名戰俘都死於戰俘營,或者被虐待致死,或者被殺。

二來,這些所謂的不錯待遇,都是滿清政府付錢,日本人不承擔一分一毫。

資料記載:

1896年4月9日,日本駐華公使林董向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出索要從日本遣還清軍戰俘的運輸費等費用,共有五個項目,其金額計算到幾錢幾釐:

一,僱用輪船運輸清軍戰俘用款“六千七百元零三錢”(在此所列均系當時的日本銀元);

二,押解戰俘用車運輸費“七百六十元七十三錢一釐”;

三,押解官兵差旅費“五千五百六十五元一錢五釐”;

四,清軍戰俘飯錢“一千四百五十七元一十二錢”;

五,零星報銷款項“五十九元”。

共計“日本銀貨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一元八十九錢六釐”。


薩沙


話說甲午之戰,北洋水師大敗,卻不知陸上士兵同樣大敗,敗狀之慘,士兵是狼狽,令人不禁唏噓。

1894年7月24日,日軍率先發動進攻,目標直取北韓王宮,防禦清軍與朝鮮軍隨即與之開戰,依照初期戰況來看,清軍打的不錯,但將帥無能,加之朝鮮守軍不合群,致使日軍得利。第二日清晨,日本海軍對豐島清軍開炮,清軍防禦失策,遂潰敗而逃。兩次得勝之後,日軍遂對駐紮牙山的清軍開火。29日凌晨,甲午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陸地戰成歡驛戰役打響。守將聶士成指揮得當,初戰之時,日本沒能佔到便宜,反損兵折將。日本舊檔案記錄,當時清軍作戰十分英勇,日軍幾番進攻都未能得逞,後調來山炮,依舊難以制勝。

(圖:甲午戰爭時的日軍官兵)

誰料想,在制勝關鍵之時卻出了簍子,另一守將葉志超眼見兵力懸殊,下令撤軍,這一來導致軍心動搖。日軍趁機猛攻狠打,本來部署有序的清軍瞬間潰不成軍。日軍舊檔案記載,日軍炮火一起,清軍隨即大亂,哥呼弟聲,仔呼爺聲,亂作一團,日軍趁勢入寨,殺清軍無數。

此役清軍大敗,門戶徹底敞開,日軍長驅直入,突破摩天嶺防線,分兩路兵馬直逼滿洲腹地盛京(遼陽)。後世學家不禁感慨,若是成歡驛防守的當,甲午之戰或許重寫。

(圖:甲午戰爭時的清軍官兵)

11月初,日軍攻打金州、旅順,遂城破,日軍入城之後,展開大屠殺。

而那些清軍將士又作如何呢?說來真是令人無奈,幾場戰役,清軍被俘數千人,帶回日本本土者與沒有帶回日本本土者,命運天壤之別。初戰之時,日本當時為震懾清軍,舉凡抓到清軍,一概處決,僅平壤戰役一戰,就虐殺清軍戰俘616人。

(圖:被朝鮮偽軍抓獲的清軍官兵)

而金州、旅順之戰,被俘清軍更是不堪。時有記載,日軍將清軍戰俘髮辮系在一處,而後用槍托、大棒、鐵鏈、鐵鍬等物進行毆打,不少朝鮮偽軍也參與其中,手段更為歹毒。這些清軍被打的哭爹喊娘,因為髮辮系在一處,相互不能掙脫,打斷手腳者,當場斃命者大有人在。而後,日軍與朝鮮偽軍將其分成批次,以刀砍、槍刺、火燒、斧劈等方式悉數殺害。僅旅順一處,就是近千清軍戰俘被虐殺。時隔幾年之後,殺人之所,仍可見埋入泥土中清軍髮辮、衣、鞋等物,可見當時之慘狀。

(圖:旅順戰役後,日軍斬殺清軍戰俘)

而被押往日本本土的1000多清軍戰俘,待遇就不一樣了,這些戰俘大部分關押在海城戰俘營,不但有專門的醫療單位為其治療,還為其發放被褥和統一制服,營內配備沐浴室、娛樂室等,官兵按軍銜不等,每月領取不等療養費。日本人將西洋一些娛樂項目引進,供清軍戰俘使用。可以說,這些戰俘在此過得是神仙般的生活。

(圖:日本曾用這張照片對外界展示日本的文明)

為何日本人這樣做,因為當時日本剛加入“日內瓦公約”和國際紅十字會,有德國、英國等國際紅十字會人員在日本駐紮,日本人為了在國際上保持好形象,因此刻意優待這些清軍戰俘,其目的也不外乎是給外國人看。另外,戰俘在日本期間的費用,由清政府擔負,他們列出清單,清政府李鴻章大人只能乖乖送錢,任由日本人盤剝。

(圖: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將官)

後來,日俄戰爭爆發後,俄國戰俘享受到比清軍戰俘更高的待遇,多數戰俘甚至不願意回國。但僅僅過了幾十年,到了二戰時期,日軍對待戰俘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可以說毫無人性可言。由此不難看出,這個國家好的時候,讓你感到情不自禁的喜歡,不好的時候,簡直壞到令人髮指的程度,而最關鍵的是,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好,什麼時候壞,這才是最可怕的。


大獅


日本虐待戰俘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就拿我們最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說,無論是中國戰場的中國戰俘,還是在菲律賓的美國戰俘等等,都受到了日軍慘無人道的虐待,甚至有比屠殺更最可怕的人體實驗(用活人來進行化學武器細菌武器實驗、醫學實驗等各種非人道的行為)。



日本731部隊殘忍的活人人體試驗

那麼,甲午中日戰爭中,被日本俘虜的清軍將士,會受到怎樣的對待呢?且聽飛揚為你細說。

清軍被俘情況及遭遇

甲午中日戰爭,是由日本挑起的,1894年到1895年間清朝與日本進行的一次關乎國運的大戰。戰爭中,清軍將士總計陣亡約24600餘人,另外還有不少的將士成為了俘虜。大概情況如下:

一、1894年7月25日,朝鮮南陽灣豐島海戰,清朝北洋海軍被日本偷襲,“濟遠”號逃跑、“廣乙”號重傷退出戰場後,運兵的商船“高升”號被擊沉,運輸艦“操江”無力抵抗,成了日軍的戰利品。自“操江”艦艦長王永發以下72名海軍官兵被俘,是那場戰爭中最早一批成建制被俘虜的中國軍人。

這72名海軍官兵,直接被日軍當成了在日本國民面前炫耀戰功的“宣傳品”,他們被運回日本。“船近碼頭即放汽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然後戰俘又被日本強迫遊街示眾,以示凌辱。



二、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北部重鎮平壤爆發的平壤大會戰,當天晚上駐守平壤的清軍連夜冒雨北撤,中途遭日軍伏擊包圍,大批清軍將士被俘,47人因為試圖逃跑被日軍斬殺,25人因為傷勢過重死去,3名在羈押期間因病死去,其餘608人經由海運送去日本。

一名被俘的中國軍官曾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真實再現了這批戰俘的悲慘境遇: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十八日申刻,始發給飯糰一握,舌為匕箸,膝作杯盤,俯首就餐。忽塵埃上墜,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頻呼,僅給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餘日,忽稱送往伊國。足無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黃州,奔波百餘里之遙,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臥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艙,穢氣燻蒸,時欲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狂奔十餘里,立斃數人,始登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舍。鳥正飛而入籠,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黴爛蘿蔔。數月間遍身盡是醃髒衣服。似僧而有發,如道而無冠。月暗風悽,頻灑思家之淚。”

三、平壤大會戰失敗後,日本打進中國國境,遼東戰場諸戰役以及威海衛保衛戰中,又有多達千餘人的清軍將士被俘後押送至日本。這批人到達日本後,日本的監獄已經不夠用,日軍照例將這些戰俘遊街示眾凌辱後,向一些寺廟和民間機構租賃場地當作“俘虜廠舍”用來統一關押。

此外,1895年初,又發生了海城、牛莊等戰役,也有很多中國官兵被俘。但此時日方已經失去了最初得到戰俘時急於炫耀戰功的心情,反而視戰俘為累贅,這些後期的清軍戰俘則被就地關押在遼寧海城,各項生活條件比之在日本的難友更為惡劣。



戰俘歸國

1895年春,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經過多次談判,中日兩國在夏季完成戰俘交接。

8月18日,日本將關押在日本的976名清軍戰俘送回天津。8月26日,關押在遼寧海城的568名清軍戰俘被日軍交還,同時被中國俘虜的11名日軍士兵也交還給了日方。

我們從上節可以算出,被帶到日本的至少有2000餘名清軍戰俘,然而只有979人被送回,折損近一半的人口,被俘至日本的清軍將所受待遇之差、所遭虐待之深,可見一斑。

戰俘歸國後,祖國迎接他們的是責罰。歸國後,被俘清軍,軍官一律革職遣散,士兵全部就地解散。“操江”艦艦長王永發曾經上書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請求撫卹,結果招致清廷嚴辭責罵。在平壤因傷被俘的軍官譚清遠等,不僅被革職,還被追究被俘的罪責。這些曾為國家付出了鮮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從檔案中消失。



讀史有感

如今,在日本大阪真田山,還能找到6座被俘清軍的墳墓,其中5座根據遺願,墓碑都面朝著西方,朝著他們永遠回不去的家的方向。



事實上,除了這6人,還有數以千計的長眠在異國他鄉清軍將士,他們生前命運沒能由自己把握,死後還只能化作孤魂飄蕩在異國他鄉。這場戰爭的成敗,他們無法決定,他們只是歷史的犧牲品。

在此,飛揚希望,我國不要忘記這些孤墳,有一日,能讓他們骨骸還家、魂歸故里。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共成長。


歷史飛揚


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是戰敗以後割地賠款,可一場戰爭的結束還會產生戰俘,作為戰敗方的清軍,自然免不了被俘虜的命運。


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清軍共陣亡24600餘人,被俘虜關押到日本的有近1800人,直至《馬關條約》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後,日本才歸還976名俘虜。

日本優待戰俘?恐怕只是作秀。

可能歷史和影視留給我們的清軍印象都是甩著長辮子遛鳥抽大煙,無所事事又瘦骨嶙峋,絲毫擔不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但儘管如此,還是有愛國將士存在的,也正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去與倭寇拼殺,可是從1800到976,這800人又去了哪裡?

當時的日本想翻身做老大與西方國家建交,發動戰爭後不久,英國就同意與其簽訂平等條約開拓新航線。

這可把日本激動壞了,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當時是瞧不起亞洲黃皮膚的,而日本想巴結他們就要學習人家,做一個文明國家。

這首先就要善待這些戰俘,作秀給大家看,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被英國人抓住把柄把他排斥在外。為此,他們還頒佈了一個《戰俘管理條件》。

條件規定,要保證這些戰俘的基本人權。根據日方的公開資料顯示,在日戰俘接受著很“人性化”的管理。



首先他們將清軍戰俘按軍銜分等級給飯吃,按照當時日本《陸軍給予令》第九章規定,將官24錢,上長官、士官、準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

這樣子聽還不錯?不僅如此,日方說1800人裡受了傷的戰俘他們還負責治療,實在治不好離世的就找一個好地方安葬。

為了緩解他們異國他鄉的思鄉之情,還允許戰俘給家裡寫信,只不過需要檢查一下。而且他們的大辮子,想剪就剪,不剪也尊重。

押送途中,還要保證在船上漂的“安心”,按時吃飯,按時洗澡,不做苦勞力,不虐待。

根據日方總結,“驚異之下落淚者有之,合掌作揖施謝者亦有之,俘虜收容所裡的清軍官兵,紛紛讚歎日本給予的寬大待遇”。

為了更生動的感動西方國家,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隨軍記者拍下了很多日本軍方優待戰俘的照片。正所謂,做戲就要做全套嘛。

那麼,日本真的說到做到了嗎?反正我是不敢信,以日本屠殺無辜百姓的殘暴程度來講,所謂優待的可信度並不高。

歸鄉清軍口述遭受非人待遇。

恐怕日本人說的自己都當真了,戰俘還感動的落淚?想了解真相,當事人說的應該最權威了。當時倖存的被俘虜官兵曾用筆記下親身經歷:

兩手背縛,發用繩子連接。十八日申刻,開始給飯糰一把,舌為筷子,膝作杯盤,低頭就餐。泥沙兼半,口難以下嚥。口渴難耐,僅給臭水一滴。九月初八日在長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在不出一步,屎尿均在一個船艙,汙穢之氣燻蒸,當時想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十里狂奔,幾人馬上就死了,開始登上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宿舍。一日三餐,無不是髒爛蘿蔔。數月間滿身都是醃髒衣服。月亮暗風淒涼,頻灑思鄉之淚。”

也就是是說他們在船上時,日本人用繩子栓住他們的辮子,偶爾給一把泥沙混合的飯糰,給幾滴髒水,屎尿自理,下了船又長途跋涉,即便到了日本營房也還是臭水餿飯。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均是非人待遇,怎一個淒涼了得,在日本本土,他們作為戰俘,雖然不被勞役,但打罵難逃,還時常被拉到街上游行,受盡屈辱。


許多人未能扛到回國就病死、累死、餓死甚至自盡了。他們的屍骨也就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那些留著性命回到祖國的也未能善終。

我國自古崇尚死的偉大不如戰死沙場,因此戰俘自己覺得羞辱,清政府更是如此,所以這些人即便飽受折磨回了國,也沒得到任何撫卹金,反而被遣散回鄉了。

所以,按照日本人的說辭,這1800是不會變成976的,相比之下,我選擇相信後者。

還是那句話,“勿忘國恥,落後就會捱打”。只有我們真正強大了的時候,才對的起這些將士亡魂。


史之策


(在平壤之戰中被俘的清軍)

(在日本國內陵園中的清軍病故將士墓碑)

(日軍軍醫救治被俘的清軍傷患)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俘虜被押往日本者近千人,大多是豐島海戰“操江”號上的官兵,以及少數朝鮮戰場,金州旅順戰場俘虜

1894年8月23日,日軍陸軍大臣公佈戰爭俘虜處理規則,將俘虜收容分為“內地收容”和“戰地收容”兩者。押往日本的戰俘,收容地為各地寺院,每個寺院收容百人左右。安置待遇按照日軍軍階標準,分為將校,下士與兵卒三等。俘虜分成班組,由日軍軍選定班組長,協助管理戰俘日常生活。俘虜中的傷病者則由國內各地陸軍預備醫院,赤十字社救護員負責醫療。死亡者按照軍人待遇安葬在陸軍制定陵園區,標準以日本陸軍士卒安葬標準執行。

清國戰俘的被服寢具與飲食供給,按照日本《陸軍給予令》標準第九章的標準,以將官24錢,士官18錢,下士以下16錢標準支付,其他生活消耗品,則採用實物供應的方式,各寺院戰俘收容所,配置衛兵擔任警戒與保安任務,並配置醫療官負責戰俘的醫療與健康管理,清國戰俘允許與國內家人通信,但內容需經過檢查。

根據統計,戰爭期間,清軍戰俘一共1790人,其中戰傷以及病患326人,重症治癒者231人,被俘後不治死亡者55人。

日本本地戰俘營,有東京,佐倉,高崎,名古屋,大阪,姬路等所,日軍規定,清軍戰俘是否願意剃髮斷辮,由其自由決定,取暖之柴炭暖爐火盆等,按照日本陸軍標準供給,戰俘營室內外清潔掃除,衣物洗滌由戰俘自行進行。日本居民可以向俘虜贈送內衣褲,文具,拖鞋等日常用品。戰俘進入戰俘營之前,需進行體檢,消毒與滅蚤工作,由陸軍醫務局派遣醫官與護士執行。

關於清軍戰俘在戰俘營中的待遇和花費,存世亦有不少文件,譬如宗澤亞在《清日戰爭》中列舉,東京淺草本願寺所存檔案“12月28日清國俘虜179名抵達,俘虜患者的醫療問題由本願寺附近的日本陸軍軍醫負責,或囑託民間醫師診所進行,醫療標準,每月囑託金為10日圓,藥劑費實費支付”,又有俘虜將校死亡埋藏公文一件“日下清國俘虜一名,為將校相當職位者,病重逝世,指令以陸軍準士官標準安葬,費用日圓20元支付。”

1895年8月戰爭結束後,日本派遣運輸船“豐橋丸”兩次把在押戰俘運往中國,於天津,盛京進行戰俘移交。

根據日軍檔案《清國俘虜還送途中概況》:1895年8月10日下午12點50分,清國戰俘登船,駛出橫濱港,乘船俘虜總數976人,航行中風平浪靜,天氣良好,8天航行中沒有疫情新患發生。由於時值夏末,艙內氣溫較高,戰俘被允許自由到上層加班露天處換氣,出發前,船艙均進行嚴格消毒。

8天行程中,食物提供採用陸軍標準定量,主食為每人精米六合,副食提供豬肉罐頭,雜魚茄子,牛蒡大醬湯,醃製南瓜蘿蔔鹹菜等,每日供應茶水兩次。9日內,戰俘在船上共入浴三次,2次冷水浴,1次熱水浴。


用戶69792950182


甲午戰爭主要分為陸戰和海戰,而清軍全部戰敗。在陸地上,清軍一路敗退,從平壤退回國內,日軍則一直推進到山海關;在海戰中,也是日軍率先發起挑釁,並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清軍北洋水師,隨後水陸並進,在威海衛之戰中全殲北洋水師殘餘。

據資料記載,整個甲午一戰中清軍傷亡官兵大約為2.4萬名,被俘數千人,一說1790人,一說為988名。不過,具體數字上至今仍有爭議。而日軍的傷亡不過萬餘人,被俘人數11人,雙方懸殊比較大。那麼,那些被俘的清軍俘虜最後的命運如何呢?

在戰爭初期,日本軍方抱著耀武揚威的心態,大肆抓捕清軍的俘虜回日本關押,以備將來談判的籌碼,把他們關在東京、大阪等地的寺院或者監獄中。為了炫耀戰績,日軍還逼著大批清軍戰俘上街遊行,達到其所謂的“宣揚國威”的目的。

1894年7月25日,清軍“操江號”、“高升號”兩艘船在回國途中遭到日軍襲擊。“高升號”被擊沉,“操江號”被俘虜,艦上的管帶王永發與72名官兵被俘,並被押送回日本關押。

在陸戰中,日軍也抓獲了大量的清軍俘虜。其中一些因為患重病而死在日本,極少一部分因為企圖逃脫被殺害。監獄關滿了,就安置在各地的寺院裡。一些俘虜想要逃跑,便被就地斬殺。

不過隨著戰爭的推進,日軍抓的清軍戰俘越來越多,日本當局再也沒有興趣將他們押送回日本了。在戰爭後期,日軍直接把清軍俘虜就地關押,比如遼寧海城監獄。

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款白銀2億兩。根據雙方的約定,日本答應儘快釋放俘虜。那些被日軍關押的清軍戰俘,這才陸陸續續回到國內。



不過,國內迎接他們的則是各種冷眼和責罵聲。由於《馬關條約》賠款巨多,窩火的清政府和慈禧太后只好把這些戰俘當成發洩的對象,不僅懲治了一批戰俘,還把其他戰俘就地解散,晚上完全遣送回原籍,不僅沒有給一分錢的安置費,還斷了他們的飯碗。這些戰俘回到家鄉後,大多數都靠務農終老,也有人落草為寇,下場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