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這兩天,中國與塞爾維亞(塞鐵)友好互助共同抵抗疫情的新聞也同時將國人的記憶帶回了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時期。那時候的我們,人微言輕,被強權霸凌卻也無力反抗。五年過後又出現非典……但是——

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17年過去了,今日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回到2003年,進出口貿易、商業地產、實體經濟、互聯網、電商……看起來都初露頭角,將要起飛。

那麼,當下我們又有哪些行業能像2003年那樣或者嶄露頭角或者找到轉機?

這個疫情期間,我們從雲拜年、雲蹦迪、雲買菜、雲賞景,雲面試,到關於中小企業的線上自救,實體門店怎樣上線獲客,再到各行業怎樣建立新媒體,怎樣搞直播都在這一兩個月得到井噴式的爆發。

從恆大線上賣房獲得巨大成功,到紅蜻蜓社群營銷賺的盆滿缽滿……彷彿一夜之間,一切實體門店皆可上線,沒有網路賣不出的東西,沒有線上不能獲得的顧客。

我們已經習慣了這17年巨大改變帶來的便利。但是如果回到2003年再看這一切,都還只是“0”。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餐飲:重新定義餐飲

作為最傳統的實體產業之一,餐飲在這次疫情中首當其衝,受到最直接的影響。但是,經過短時期的沉寂後,餐飲業快速反應調整,用外送服務和直播買菜,硬生生為餐飲行業從不可能營業變現撕開了兩個線上營收的“緩衝帶”。


小龍坎、巴奴等等都推出外賣火鍋,大董、香格里拉等等貌似高大上的餐飲,都灑脫地上了美團外賣,找到新生機。而2003年的時候,大家只能在泡麵和速凍食品之間做選擇。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美團等外賣平臺剛開始上線時,是被大部分傳統餐飲瞧不上的,尤其是各種高大上的餐飲品牌,那時候大多數行業人士看來,只有瀕臨倒閉的餐飲店才會通過特別便宜的價格吸引顧客點餐。但是後來隨著一些消費政策的出臺,很多高檔餐飲品牌處境艱難。於是有的開始降低身價,推出親民價格,獲取線上用戶,而另一部分還在堅持和觀望的品牌最終倒閉了。

外賣從0到1,同時也在倒逼老牌餐飲戰略轉型。這十多年間,美團等等外賣平臺席捲一線到三四線城市,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餐飲的生態,才能夠在線下流量阻隔時,用線上流量來補充。

這不僅因為新冠疫情,而且因為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已經發生鉅變。物理世界的流量,正在跟線上流量結合,更加高效地服務於城市人的生活。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零售:新零售時機正在成熟

2003年初春的北京就是一座空城,居民除了囤貨,沒有別的選擇。2020的初春,整個國家同樣在唱“空城計”,但新技術已經帶來了不一樣的改變。

尤其一二線城市,同樣是“囤貨”,從90後到60、70後,都開始適應上好鬧鐘半夜“搶菜”的生活。各類生鮮即時配送平臺在疫情中異軍突起,讓“新零售”和“無人”重回大眾視野。

其實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已經過去3年多時間了。雖然一經提出便成為媒體、資本關注風口。但事實上,由於各行各業不同的條件設限,國內新零售基礎設施一直沒有真正成熟起來,特別是大眾對於新零售的概念認知方面。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簡單說,2016年是新零售的播種季,而這次的疫情期間,才逐漸走向成熟期。

什麼叫成熟?關鍵詞是規模和高頻。

消費端線上人數達到量級,消費習慣能保持穩定頻次。如此,才能對訂單量、庫存、採購長鏈條做出較準確的預測。

拿生鮮而言,規模化、標準化才有可能在性價比上,超過傳統的“菜市場+菜販子”模式。所以,我們看到疫情中需求的點燃,讓生鮮迅猛起勢。

為什麼生鮮的風口前些年吹了這麼久,就是不溫不火?但從去年年末,美團依託外賣,從線上流量去切生鮮和無人配送。背後邏輯,就是來源於互聯網公司前期積累的訂單流量和用戶預測。而突發的疫情,正是對生鮮平臺供應鏈的考驗。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疫情特殊時期,園區和社區人口非常密集,美團又上線無人配送,“無接觸”方式解決居民和上班族的剛需。

試想疫情逐漸平息,生鮮平臺繼續積累社區、園區的用戶習慣和數據。自動駕駛和無人配送就能進行更有效地預測。

那麼在某些區域的模型下,無人配送就不再是噱頭,而是可預見的未來。無人倉儲、物流將結合算法,再次提升零售的人效和坪效。

當線上線下流量互補、互相激活的機制逐漸形成,在疫情中後期,人們心理上的防範意識會持續增強,而無接觸和無人零售會持續展現潛力。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挑戰,疫情之後可能催生新的消費樣態。外賣、無人配送、無人零售的演變都在持續進行。

這是科技的加持,也是新零售商業模式走向成熟的自然生長。十年前美團點評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要做無人車、開機器人餐廳,而現在,圍繞居民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正在展開。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工作的邊界更加模糊

疫情讓很多人居家辦公的夢想成為了現實。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箇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

大家通過釘釘等各類線上雲辦公軟件實現各種工作對接。你可能沒想到,早上語音會議的另一頭,正在跟大家熟練溝通對接的美女HR其實可能穿著居家服,頂“雞窩”頭睡眼惺忪,廚房的電飯鍋即將發出粥已熬好的警報。

而2003年中國互聯網正在初級發展階段,如果那時候說可以在家雲辦公,人們會覺得那是“天方夜譚”。

但是經過了最初居家辦公的新奇和不用早起帶來的幸福感過後,絕大多數“社畜”可能還是更願意選擇回到辦公室工作。

如下圖所示,疫情期間使用辦公APP工作的那些人,平均在線工作時長增加36.9%。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 數據來源:Questmobile /

西方已經有很多對“信息時代”工作時長的反思。比如《過勞時代》中:“信息通信技術讓許多工作簡單化。這樣一來,很多正式員工可以用非正式員工取代,僱傭關係就變得更加不穩定了。”

在歐美國家,60到80年代工時下降;但80、90年代形勢卻發生逆轉,工作時長明顯增加。這是否會將成為中國的情況?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娛樂:“非主流”正在影響主流

這在曾經的很多七零八零後看來,幾乎是一件可笑的,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然而,現實就是真真切切的發生了。

回到2003年,很多90後還是小學生,但在2020年就開始進入30歲了。這17年90後的成長,也帶動了國內數個非主流產業成長為千億產業:電競,手遊,動漫,網劇,偶像、體育賽事…… 曾經的“不務正業”,正在隨著注意力經濟的起勢,快速成長。

曾經的B站,只是作為宅男腐女,動漫追番的二次元聚集的地方,那裡曾是被認為非主流主要聚集地。稍微“正統”的行業和個人都不會過多的關注。也就是所謂的小眾群體聚集的“亞文化圈”。但是,現在各行各業大神大咖們都在進駐B站用盡心思收割上面的流量,甚至連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視系列媒體也在向平臺上用這個圈子的規則來表達友好和傳遞主流價值觀。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遊戲行業,比如《王者榮耀》,春節期間每天有1.2-1.5億的活躍用戶,達到全國人口的1/10。除夕當天創造了20個億的單日流水。

短視頻直播,疫情中各大娛樂場所關門,夜店DJ戴著口罩,抖音上在線打碟,95後在線蹦迪,表情包和火箭齊飛,幾家頭部夜店霸佔小時榜第一。同時,也有人睡覺引1857萬人圍觀。

這些曾經被“主流”所不屑的,甚至被有些人不可思議的行為,卻在切切實實地收割線上流量。

以後,也許沒有主流非主流,只有你關心和你不關心。於是越來越多的60、70後開始在抖音上學做菜,學跳舞,看直播電商買買買。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資訊:互聯網重塑信息流

可能都沒注意到,“新冠肺炎”的信息,一開始就是從90後、95後這群互聯網原住民開始點燃然後發酵的。

敏銳的嗅覺、惜命的養生習慣,讓他們很快的成為了這一訊息的主要接受者和傳播者,從而影響了他們的父母輩。也讓各種口罩的需求、消毒液、酒精等等的需求從一線城市往三四線城市蔓延。

微博、頭條等信息流的媒體成為了最新資訊的集散地,也是謠言和真相交鋒的最前線。

與此同時,很多網上傳播度極高的疫情科普視頻,都出自B站等平臺,這些年輕的up主,在用非常簡明的講解,形象的剪輯,幫助大眾完成科普。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互聯網內容在迎來良幣時代,嚴肅內容正在產生更多的創新。在2016-2019年的一輪洗牌之後,所有真正專注內容的人,正在迎來春天。

17年前我們無法設想一條新聞能一小時傳遍全網,17年後已經變成了習以為常的日常。於是我們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讓自己的品牌,知識,口碑在互聯網上得到傳播,讓用戶爆發式的增長。

而疫情期間,互聯網更幫助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超級大腦”,來應對疫情,做出及時反應。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教育和醫療美容:路漫漫而5G將至

這段時間,沒有追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熱點的都明白,教育、醫療是長週期產業,沒有基礎設施的輔助,沒有政策的支持配套,沒有長線資本和技術的投入,不可能像移動互聯網那樣快速起勢。

但疫情是一劑催化劑:

讓傳統的教育機構開始思考轉型,讓在線教育機構有了深刻的經驗教訓——哪些細分的學科、能力可以在線化,優化學習過程;哪些能力是不可取代的,需要線下面對面的指導。

醫療系統更為複雜。疫情當中,在線醫療主要是可以解決了醫療防護的大眾教育,以及“頭疼腦熱”的問題,能夠在網上尋求專業意見,避免去醫院交叉感染。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近160萬人。

在美容行業,“美業互聯網+”口號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美容院依然沒有“上線”,因為對用戶的服務始終是需要一對一接觸的。所以只有在我們手裡服務過的顧客才是踏踏實實的用戶。所以美業曾經是最不相信行業互聯網化的群體。

但是這次疫情期間,口碑再好的門店也不得不關門謝客,甚至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陸續復工了,很多門店還沒有迎來第一批客人,大家實在是被“人傳染人”的疫情嚇怕了。這時候不改變真的只有徹底關門大吉了。

想想隔壁賣鞋的門店都在建微信群做電商,我們再不上線獲客就連湯也喝不上了。於是各類美業互聯網運營的課程學習人數暴漲。怎樣建立自己的新媒體宣傳系?怎樣與老顧客線上鏈接?怎樣做可以實現的雲服務?怎樣怎樣玩抖音帶貨?最早反應過來的美業人線上創造的業績已經超過日常線下的增量了。

這是一次全民實踐。也終將給一些優秀的企業和人才留下寶貴經驗,能乘著5G的東風順利起航。在不久的未來,能夠為中國稀缺的醫療美容和教育資源,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艱難挑戰。

疫情之後,所有的掙扎、自救、救他的舉措,都將幫助企業,更快復甦、更快轉型,找到下一個增長點。

2003年到2020年,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就像公路、發電站一樣不可或缺。一切都可以用互聯網去再做一遍。


2003 ⇆ 2020,疫情背後,6大改變讓中國今時不同往日

疫情可以阻隔人們線下相聚,但無法阻隔“雲聚會”。而在疫情之後,這些已經改變的技術應用、消費習慣、代際變化,將更深刻地作用於轉型中的中國經濟。

若是凜冬將至,漫漫長夜,我們都是彼此堅定的守夜人。但是我始終相信,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現實主義者活在過去,理想主義者擁抱未來。未來,從來都屬於那些相信未來,願意為將來而改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