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这两天,中国与塞尔维亚(塞铁)友好互助共同抵抗疫情的新闻也同时将国人的记忆带回了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期。那时候的我们,人微言轻,被强权霸凌却也无力反抗。五年过后又出现非典……但是——

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17年过去了,今日中国不可同日而语。

回到2003年,进出口贸易、商业地产、实体经济、互联网、电商……看起来都初露头角,将要起飞。

那么,当下我们又有哪些行业能像2003年那样或者崭露头角或者找到转机?

这个疫情期间,我们从云拜年、云蹦迪、云买菜、云赏景,云面试,到关于中小企业的线上自救,实体门店怎样上线获客,再到各行业怎样建立新媒体,怎样搞直播都在这一两个月得到井喷式的爆发。

从恒大线上卖房获得巨大成功,到红蜻蜓社群营销赚的盆满钵满……仿佛一夜之间,一切实体门店皆可上线,没有网路卖不出的东西,没有线上不能获得的顾客。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17年巨大改变带来的便利。但是如果回到2003年再看这一切,都还只是“0”。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餐饮:重新定义餐饮

作为最传统的实体产业之一,餐饮在这次疫情中首当其冲,受到最直接的影响。但是,经过短时期的沉寂后,餐饮业快速反应调整,用外送服务和直播买菜,硬生生为餐饮行业从不可能营业变现撕开了两个线上营收的“缓冲带”。


小龙坎、巴奴等等都推出外卖火锅,大董、香格里拉等等貌似高大上的餐饮,都洒脱地上了美团外卖,找到新生机。而2003年的时候,大家只能在泡面和速冻食品之间做选择。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美团等外卖平台刚开始上线时,是被大部分传统餐饮瞧不上的,尤其是各种高大上的餐饮品牌,那时候大多数行业人士看来,只有濒临倒闭的餐饮店才会通过特别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点餐。但是后来随着一些消费政策的出台,很多高档餐饮品牌处境艰难。于是有的开始降低身价,推出亲民价格,获取线上用户,而另一部分还在坚持和观望的品牌最终倒闭了。

外卖从0到1,同时也在倒逼老牌餐饮战略转型。这十多年间,美团等等外卖平台席卷一线到三四线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餐饮的生态,才能够在线下流量阻隔时,用线上流量来补充。

这不仅因为新冠疫情,而且因为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变。物理世界的流量,正在跟线上流量结合,更加高效地服务于城市人的生活。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零售:新零售时机正在成熟

2003年初春的北京就是一座空城,居民除了囤货,没有别的选择。2020的初春,整个国家同样在唱“空城计”,但新技术已经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

尤其一二线城市,同样是“囤货”,从90后到60、70后,都开始适应上好闹钟半夜“抢菜”的生活。各类生鲜即时配送平台在疫情中异军突起,让“新零售”和“无人”重回大众视野。

其实自2016年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已经过去3年多时间了。虽然一经提出便成为媒体、资本关注风口。但事实上,由于各行各业不同的条件设限,国内新零售基础设施一直没有真正成熟起来,特别是大众对于新零售的概念认知方面。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简单说,2016年是新零售的播种季,而这次的疫情期间,才逐渐走向成熟期。

什么叫成熟?关键词是规模和高频。

消费端线上人数达到量级,消费习惯能保持稳定频次。如此,才能对订单量、库存、采购长链条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拿生鲜而言,规模化、标准化才有可能在性价比上,超过传统的“菜市场+菜贩子”模式。所以,我们看到疫情中需求的点燃,让生鲜迅猛起势。

为什么生鲜的风口前些年吹了这么久,就是不温不火?但从去年年末,美团依托外卖,从线上流量去切生鲜和无人配送。背后逻辑,就是来源于互联网公司前期积累的订单流量和用户预测。而突发的疫情,正是对生鲜平台供应链的考验。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疫情特殊时期,园区和社区人口非常密集,美团又上线无人配送,“无接触”方式解决居民和上班族的刚需。

试想疫情逐渐平息,生鲜平台继续积累社区、园区的用户习惯和数据。自动驾驶和无人配送就能进行更有效地预测。

那么在某些区域的模型下,无人配送就不再是噱头,而是可预见的未来。无人仓储、物流将结合算法,再次提升零售的人效和坪效。

当线上线下流量互补、互相激活的机制逐渐形成,在疫情中后期,人们心理上的防范意识会持续增强,而无接触和无人零售会持续展现潜力。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挑战,疫情之后可能催生新的消费样态。外卖、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的演变都在持续进行。

这是科技的加持,也是新零售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的自然生长。十年前美团点评可能也想不到自己要做无人车、开机器人餐厅,而现在,围绕居民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正在展开。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工作的边界更加模糊

疫情让很多人居家办公的梦想成为了现实。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大家通过钉钉等各类线上云办公软件实现各种工作对接。你可能没想到,早上语音会议的另一头,正在跟大家熟练沟通对接的美女HR其实可能穿着居家服,顶“鸡窝”头睡眼惺忪,厨房的电饭锅即将发出粥已熬好的警报。

而2003年中国互联网正在初级发展阶段,如果那时候说可以在家云办公,人们会觉得那是“天方夜谭”。

但是经过了最初居家办公的新奇和不用早起带来的幸福感过后,绝大多数“社畜”可能还是更愿意选择回到办公室工作。

如下图所示,疫情期间使用办公APP工作的那些人,平均在线工作时长增加36.9%。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

西方已经有很多对“信息时代”工作时长的反思。比如《过劳时代》中:“信息通信技术让许多工作简单化。这样一来,很多正式员工可以用非正式员工取代,雇佣关系就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在欧美国家,60到80年代工时下降;但80、90年代形势却发生逆转,工作时长明显增加。这是否会将成为中国的情况?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娱乐:“非主流”正在影响主流

这在曾经的很多七零八零后看来,几乎是一件可笑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现实就是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回到2003年,很多90后还是小学生,但在2020年就开始进入30岁了。这17年90后的成长,也带动了国内数个非主流产业成长为千亿产业:电竞,手游,动漫,网剧,偶像、体育赛事…… 曾经的“不务正业”,正在随着注意力经济的起势,快速成长。

曾经的B站,只是作为宅男腐女,动漫追番的二次元聚集的地方,那里曾是被认为非主流主要聚集地。稍微“正统”的行业和个人都不会过多的关注。也就是所谓的小众群体聚集的“亚文化圈”。但是,现在各行各业大神大咖们都在进驻B站用尽心思收割上面的流量,甚至连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视系列媒体也在向平台上用这个圈子的规则来表达友好和传递主流价值观。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游戏行业,比如《王者荣耀》,春节期间每天有1.2-1.5亿的活跃用户,达到全国人口的1/10。除夕当天创造了20个亿的单日流水。

短视频直播,疫情中各大娱乐场所关门,夜店DJ戴着口罩,抖音上在线打碟,95后在线蹦迪,表情包和火箭齐飞,几家头部夜店霸占小时榜第一。同时,也有人睡觉引1857万人围观。

这些曾经被“主流”所不屑的,甚至被有些人不可思议的行为,却在切切实实地收割线上流量。

以后,也许没有主流非主流,只有你关心和你不关心。于是越来越多的60、70后开始在抖音上学做菜,学跳舞,看直播电商买买买。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资讯:互联网重塑信息流

可能都没注意到,“新冠肺炎”的信息,一开始就是从90后、95后这群互联网原住民开始点燃然后发酵的。

敏锐的嗅觉、惜命的养生习惯,让他们很快的成为了这一讯息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父母辈。也让各种口罩的需求、消毒液、酒精等等的需求从一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蔓延。

微博、头条等信息流的媒体成为了最新资讯的集散地,也是谣言和真相交锋的最前线。

与此同时,很多网上传播度极高的疫情科普视频,都出自B站等平台,这些年轻的up主,在用非常简明的讲解,形象的剪辑,帮助大众完成科普。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互联网内容在迎来良币时代,严肃内容正在产生更多的创新。在2016-2019年的一轮洗牌之后,所有真正专注内容的人,正在迎来春天。

17年前我们无法设想一条新闻能一小时传遍全网,17年后已经变成了习以为常的日常。于是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各显神通让自己的品牌,知识,口碑在互联网上得到传播,让用户爆发式的增长。

而疫情期间,互联网更帮助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超级大脑”,来应对疫情,做出及时反应。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教育和医疗美容:路漫漫而5G将至

这段时间,没有追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热点的都明白,教育、医疗是长周期产业,没有基础设施的辅助,没有政策的支持配套,没有长线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不可能像移动互联网那样快速起势。

但疫情是一剂催化剂:

让传统的教育机构开始思考转型,让在线教育机构有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哪些细分的学科、能力可以在线化,优化学习过程;哪些能力是不可取代的,需要线下面对面的指导。

医疗系统更为复杂。疫情当中,在线医疗主要是可以解决了医疗防护的大众教育,以及“头疼脑热”的问题,能够在网上寻求专业意见,避免去医院交叉感染。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近160万人。

在美容行业,“美业互联网+”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美容院依然没有“上线”,因为对用户的服务始终是需要一对一接触的。所以只有在我们手里服务过的顾客才是踏踏实实的用户。所以美业曾经是最不相信行业互联网化的群体。

但是这次疫情期间,口碑再好的门店也不得不关门谢客,甚至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复工了,很多门店还没有迎来第一批客人,大家实在是被“人传染人”的疫情吓怕了。这时候不改变真的只有彻底关门大吉了。

想想隔壁卖鞋的门店都在建微信群做电商,我们再不上线获客就连汤也喝不上了。于是各类美业互联网运营的课程学习人数暴涨。怎样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宣传系?怎样与老顾客线上链接?怎样做可以实现的云服务?怎样怎样玩抖音带货?最早反应过来的美业人线上创造的业绩已经超过日常线下的增量了。

这是一次全民实践。也终将给一些优秀的企业和人才留下宝贵经验,能乘着5G的东风顺利起航。在不久的未来,能够为中国稀缺的医疗美容和教育资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疫情之中,一切都是艰难挑战。

疫情之后,所有的挣扎、自救、救他的举措,都将帮助企业,更快复苏、更快转型,找到下一个增长点。

2003年到2020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设施。就像公路、发电站一样不可或缺。一切都可以用互联网去再做一遍。


2003 ⇆ 2020,疫情背后,6大改变让中国今时不同往日

疫情可以阻隔人们线下相聚,但无法阻隔“云聚会”。而在疫情之后,这些已经改变的技术应用、消费习惯、代际变化,将更深刻地作用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若是凛冬将至,漫漫长夜,我们都是彼此坚定的守夜人。但是我始终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现实主义者活在过去,理想主义者拥抱未来。未来,从来都属于那些相信未来,愿意为将来而改变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