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乾貨:老布的互聯網產品設計方法論

老布在互聯網行業摸爬滾打了15年,有10年以上的互聯網產品經理從業經驗。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探討一下,圍繞互聯網產品設計所總結的一些方法、理念。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如有謬誤、敬請斧正。


純乾貨:老布的互聯網產品設計方法論

什麼是方法論

先簡單聊聊,什麼是方法論,方法論有什麼用?

方法論是一個哲學味比較濃的概念。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培根、笛卡爾兩位不同領域的大師各自提出歸納、演繹的思想之後,方法論的概念才逐漸為人所熟知、推崇。

其實,我國曆史上的很多先賢,也都有過類似的認知和理論傳世。

比如:

孔子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博學”、“多聞”;“一以貫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荀子主張的:“虛一而靜”等很多學習和思維的方法。

其實這些思想,都包含了樸素的方法論的概念。

哲學上對方法論的定義是:它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個人理解,方法論的關鍵在於兩點:

1、它是用來幫助我們掌握觀察事物、解決問題方法的方法

2、它是經過抽象提煉出來的,具備較強的可傳承性和可複用性

這也正是方法論的用處和意義所在。

本文的核心內容

今天總結分享的內容,從宏觀概念到細節方法都有一定的涉及,我把它們概括提煉為4個方面。

包括1個概念、2條原則、3種方法,最後再附送4點提示

什麼是產品?

首先聊聊1個概念,什麼是產品?尤其是我們所更關心的互聯網產品?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關於產品的概念性,是沒有百分百標準定論的,大家看待問題角度和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可能會導致有不同的描述。這裡只說說我個人的理解。

我認為:產品=功能+服務。我們所接觸到的絕大多數有形的產品,都是這二者的集合,缺少其中任何一樣,都不是一個好的產品。

上面說的是產品的外在形態,給用戶直接傳達的感覺和體驗。

對於產品的內涵和核心價值,我把它總結為四個字:“解決問題”。

能否幫用戶解決問題,是衡量一個產品是否真正有價值的唯一標準,當然,這裡的“問題”指的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總設計師,不是產品設計師哦,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爺爺在1978年6月2日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提到: “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

這裡借用一下,我們做產品也應該是為了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把握住這個最核心的東西,用於指導日常工作,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比如我們經常碰到的:多個方案如何做選擇、一個改動方案是否值得去做、如何評估迭代改進是否有效果等。

說到這裡,我想起來,之前看到的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句話出自《論語》開篇的學而篇。

我也借到這裡用用,雖然與原文原意已不完全一樣,但道理是相通的。

一切事情,都應該抓住最根本的,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都不得長久,捨本逐末更是不可取的。

正所謂:法乎其上,則得其中;法乎其中,則得其下;法乎其下,可能毛都沒了。

抓住根本,我認為才是真正的法乎其上。

什麼是好產品?

前面簡單聊了我所理解的產品的概念和做產品最應該關注的核心價值。

接下來就呼應題目,聊聊怎麼做好產品。

這裡我總結了兩個具備一定普適性的原則,供大家參考。

一是:簡單化

目的是讓最終呈現出的東西,用戶以最小的學習成本就能學會用、而且方便使用。

這裡舉個例子:

早期的搖一搖功能,整個屏幕界面上沒有任何操作按鈕,只有一個手握手機搖晃的示意圖。

無需任何引導說明,這麼一個創新性的功能所有人都能做到上手即用。

而且,配合著背後強大的產品功能支持,這個搖一搖很短時間內就風靡起來。成為當年對講機之外,助微信開疆拓土的另一把利器。

二是:場景化

目的是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覺得貼心、自然、好用,我們要拒絕一切違反人性、違反自然規律的設計。

舉兩個例子:

1、全屏觀看視頻(鎖定、調整亮度、調整聲音)。

2、windows和macos的頁面滾動設計。

這兩條原則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產品和功能,讓用戶覺得會用、好用,結合著上一篇說到的“產品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可以提煉為有用。

那麼,一個有用、會用且好用的產品,當然就是一個好產品了。

如何做出好的產品

接下來,在前面提到的兩條原則基礎上,再和大家分享一下更接地氣能幫助我們做個“好產品”、做出“好產品”的3種方法。

1、角色代入

場景化設計的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角色代入,或者叫“換位思考、模擬用戶”。

記得張小龍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過這個說法,大致意思是說: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瞭解,不來自調研,不來自於分析,也不來自於討論。

當我們研究不到用戶需求時,其實是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把自己當作一個傻瓜來用產品。把自己當作傻瓜,這個挺難的,但據我所知喬布斯也是用這個方法,而且他這方面功力特別強,他能瞬間把自己變成一個傻瓜。我就不行,我要經過5-10分鐘的醞釀才能進入到這個狀況,這是非常難的一個功力。我觀察公司裡面有一個人也很厲害,就是Pony,他大概能在1分鐘的時間內醞釀成。但是我發現我們的產品經理經常花了3天還達不到一個傻瓜的狀態……。

那具體怎麼做才能不斷接近大神們的境界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觀察、多嘗試,逐步養成能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換位思考的習慣,一切唯手熟爾,在這裡10000小時定律是比較適合的場景了。

2、舉一反三

《道德經·42章》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也借用一下,舉一反三,三生萬物。

這裡我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有很多同類的詞語,大家也會經常看到。比如:觸類旁通、由此及彼、提煉複用。核心思想都差不多。

舉一反三包含兩個方面的概念,一是橫向的廣度層面的;一是縱向的深度層面的。大家可以自己細細琢磨其中的內涵。

建議大家多多使用這種方法。

一方面:這種方法前期可以強迫自己多借鑑、多聯想、多思考,保持對周邊事物的主動性和敏感性,解決很多同學不知道學習什麼不知道怎麼學的問題;

另一方面:養成習慣之後,對於創新思維的培養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提升,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3、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的理念,是日本豐田公司幾十年來遵循、仰仗的核心信條和生產管理哲學。

其實這裡我要說的精益的概念,更多是從“精益創業”那本書裡學到的。推薦大家有興趣的話都可以讀一讀這本書。

雖然這本書名字裡有創業倆字,其實對於大部分並不創業的人來講,也是很有幫助的。從中能夠學到很多如何做事情、如何做好事情、如何低成本快速做好事情的經驗和方法。

回過頭來看,這裡提到的三個方法其實各自針對了一個方面。

角色代入:是提升自己對人的模擬和把握

舉一反三:是鍛鍊自己對事物的瞭解和思考

精益生產:是指導自己對實施過程和結果的控制

怎麼提升產品能力?

下面要說的4點提示,在以上2條原則、3個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用更通俗的說法,告訴大傢俱體怎麼做,才能持續提升自己的產品設計能力。

1、多瞭解

2、多思考

3、多提煉

4、多嘗試

每一條都很通俗易懂,我就不過多解釋了。

只是提示一下,這4個動作可以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閉環,任何一點都既可以是發起點,也可以是結束點。

最後的總結

產品=功能+服務!

產品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決問題!

產品的三個核心要素:有用、會用、好用!

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需要:動力匹配+內在認知!

老布,從業15年的互聯網職場老兵,與大家分享所思、所想、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