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詩的理解是什麼?

用戶8447433467141


人,之所以稱為高級動物,主要區別其它動物的唯一標誌就是人能制選工具並能熟練地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勞動創造了人類。不僅如此,人類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勞動還創造了詩歌,從而使枯燥的勞動變得生動有趣,詩歌不僅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影響和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

唐代就是我國詩歌發展到顛峰的見證,有“唐詩,宋詞”之美譽。隨著時代的更迭,詩歌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體裁必將更具有藝術生命力,併發揚光大。

詩歌,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種比較高雅的藝術形態,但自古至今,詩歌同時也並非想象的那麼可望而不可及,雅俗共賞是詩歌的靈魂同時也是詩歌不朽的藝術生命力,既可以“陽舂白雪”登大雅之堂,也可以“下里巴人”入鄉里街坊。但無論詩歌怎樣粉墨登場,內容和形式並不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我認同情感,即“詩言志”。詩歌情感不受體裁及內容和表現形式制約,否則,再完美的外衣也掩飾不了靈魂的缺失。詩歌的情感是作品特殊的強烈的思想火花的迸發,而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的情感寄託。

古往今來,具有頑強藝術生命力的詩歌朗朗上口,詠頌至今,久經不衰,無一不例外證明詩歌情感的影響力,感召力。

情感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對於生活的體驗,毫無疑問和體驗者年齡性別以及社會地位並無直接關聯,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洞察生活細節的明眸和擁有一個非凡思考和加工生活素材的“加工廠”——大腦。

只有這樣,千古絕唱,萬世流芳的佳作——詩歌,才能永葆不朽的藝術之青春。





沉浮15831


這是一個過時的文學創作方式,由於,現在時代的更迭,文化在做相應的調整,詩歌這種形式不太適合於現代的快節奏生活,大多數人被生活壓力所負擔,沒有閒情逸致去體會這種文學方式,所以他已經被淘汰了,但是詩歌又擁有的另外一種形式,在現代表現的非常好,那就是歌曲,舉兩個例子,美國鄉村民謠的宗師,鮑勃迪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還有就是崔健的一些歌詞入選了20世紀偉大的詩歌,所以我認為,詩歌會以歌詞的形式更加融入現代社會。


寒淚瘋笑


現在寫詩的人很多,各種詩歌網絡平臺也如雨後春筍,對於什麼是詩,詩的表現形式是什麼,對於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尚不瞭解。

詩是有節奏、有韻律的,它是用比較精簡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意境。在古代,不合樂的是詩,合樂的一般稱為歌。詩給人一種意境之美,語言之美,音韻之美的特點。詩大多短小精悍,重修辭、自由、開放。它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

詩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藍天白雲山川桃李是詩,鶯飛草長桃紅柳綠是詩,海上明月蓬來仙閣是詩,春夏秋冬春華秋實是詩,小橋流水江南人家是詩,大漠孤煙平沙落雁是詩,鍾南山與抗疫醫護是詩。天籟、人體、旋律、線條,恬靜與閒適,事業與理想,童趣與天真,淡泊與寧靜,一切美好的都可以用詩事表達。

詩,分古風詩,近體詩和現代詩。唐代以前的詩一般稱為古體詩,它較少受格律限制,如樂府民歌等,押韻也較自由。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

近體詩,有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稱五絕,四句七言的稱七絕。另一種稱律詩,每一首八句,五言為五律,七言為七律,超過八句稱長律。律詩格律要嚴格,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音韻定位,字有定聲(平仄固定),聯有定對。

現代詩,形式自由,內涵開放,意象重修辭。現代詩,有高度的概括性,形象鮮明,抒情濃烈,分行排列。

總之,詩歌上下幾千年,來之於生產生活中,用之於生產生活,每個時代的詩,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用戶曉月望雲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與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一樣,詩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然而,與其他文學體裁不同,詩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它具有高度的凝練性。這一特徵,使詩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別具靈性,展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采。

我認為,詩的凝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精選切入角度,以聚焦式的鏡頭深入觀察和剖析社會生活

在眾多文學體裁中,詩的文字篇幅是最為短小精悍的。然而,這絲毫沒有限制詩活動的空間,它所表現的內容,從個人生活瑣事,到社會縱橫百態,乃至國家重大變革,滲透力和擴張力無所不達。為了解決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詩在反映社會生活中,注重精心選擇切入的角度,把觀察點集中到最主要的焦點上。通過深入、細緻地觀察和體驗社會生活,從中提煉出最本質、最具特徵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反映,力求達到知微見漸、以小見大、以局部反映整體、以現象揭示本質的藝術效果。

二、創造系列性的藝術形象,形象性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情感

文學作品是以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詩也毫不例外,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詩。詩的藝術形象表現為意象,這是詩的主要特色。所謂意象,就是形象與意念化合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一方面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再現生活中的環境變化、人物活動的景況;另一方面,對於詩中描寫的景物,賦予主觀情感色彩,讓它帶有鮮明的主觀性和指向性,含蓄、曲折地透露出詩的創作意圖和思想。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是,詩的意象是全面性的、連貫性的,它是意象系列一體化的展示。

三、把抒發情感作為詩表現的中心內容,集中、直接、強烈地抒發情感

文學作品無不抒發情感,但是,象詩那樣集中、直接、強烈地抒發情感,是其他文學體裁所不可企及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戲劇文學、電影文學等文學體裁,情感的抒發但總是夾雜在敘述、議論當中,間或進行。而詩是集中、噴發式的,每句詩都在抒發情感,象一股情感激流毫不間斷,奔瀉不息。由於情感抒發異常集中,因而表現得異常強烈、濃郁。從意象到情感到思想,這是詩形成的一條社會生活的反映鏈,而情感是處於這條反映鏈的中間環節。意象會引起情感的生髮和變化,而情感又會反作用於意象讓意象帶上鮮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會透露、折射出思想內蘊,而思想又會直接影響著情感的變化。這一反映鏈的作用,是與人的心理活動相吻合的。正是這樣,情感在詩的反映鏈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樞紐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詩的表現內容特別強調情感的原因所在。

四、運用跳躍性的語意表達,為實現詩的內容的時空擴展服務

較之眾多文學體裁,詩的語意表達顯得極為跳躍性。許多時候,詩所描寫的空間跨度很大,較換十分頻繁;所敘述的時間或者瞬息萬變,或者跨越上千萬年。要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進行表現,語言必須十分精煉、簡約,它不可能象小說、散文那樣從容、瀟灑敘述,它有時簡約得連基本的語法結構都突破,以致出現不具備完整語法的詞句,甚至倒裝的詞句也時有出現,但這絲毫不影響詩意的表達,反而成為了詩的一種饒有趣味的語意表達形式,它為詩語言的精煉提供了一種有利的條件。

五、以其鮮明的節奏感、音樂感,為詩的聽覺帶來了美感和美的享受

詩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是與其他文學體裁最重要、最顯著的一個特徵。詩除了文字視覺外,還具有聲音聽覺,朗頌詩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適應吟朗和情感表達的需要,詩要求自身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感,以使在朗頌時音韻悠揚,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為此,詩採用了平仄互換的音律規則,採用了分行、長短句的多種句法形式。這是詩走向音樂化的必然過程和歸宿。因此,否定、無視詩的音樂化是違背詩的創作規律的。


東昇天下


看我的名字,詩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詩人情感的表達。詩用文字做皮肉,用感情做血骨,再用意境充填作為靈魂,把自己的極致感情表達出來,這就是詩。

詩以言情,詩以言志,詩作為人們表達的一種形式,說出詩人的內心。李白的千金散盡還復來,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辛棄疾的氣吞萬里如虎,這些都能看出,詩表達的個人感情。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發的幾篇解詩,讓你能從情感意境角度來看詩,把詞句文字那層皮給扒開,讓你理解什麼是真正的詩詞。



詩是情之極


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抒發情感的方式不同,三觀不同,對詩的理解也就不同。詩人如此,欣賞者也是如此。

我對詩的理解就是一種情感的發洩或寄託。詩歌的產生最早就是為了情感抒發的需要,心中有了需要發洩,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足,則需要用詩歌表達出來。這種情感的出發點,可以對社會現象的讚美與批評,可以自己個人情感的發洩與寄託,也可以是一種白日夢式的囈語。

而欣賞詩歌,一般人都喜歡說是為了欣賞一種美,其實這不確切。美無處不在,詩歌裡也不一定都是美的畫面,孔子“興觀群怨”的觀點依然不算過時,我們可以通過詩歌獲得很多,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一種美的享受。

詩的本質就是情,寫的詩人不能離開這一點,欣賞的人也不能迴避。不然,詩歌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


無心隨墨


詩歌,不完全是陽春白雪,也包含有下里巴人的東西.詩歌中既有文人雅士的佳作,也有凡夫俗子的偶得.中國詩歌的發展伴隨著文化的發展.從詩經,離騷,到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以及並不出名的明清詩歌.到了近代,也湧現出一批優秀詩人.從古體詩,到律詩,絕句到宋詞等,無不反映中國曆代文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對美好事物的歌詠,對醜惡事物的憎恨.無論是華麗的駢文,還是清新的詩歌.都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近當代也有古體詩詞的作者,還有不少佳作,比如毛主席.七八十年代的朦朧詩派也不錯,都是一些現當代詩歌.在今天,在流行歌曲充斥人們耳朵的時候,詩歌的發展呈現疲軟的臺式,所以我感覺我們應該重視詩歌的發展,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發揚光大!


言辭溺愛


詩不是傷口流出來的歌嗎? 詩是不講道理的. 最偉大的詩人是波斯蘇菲派的魯米


陶家輪


詩是“千帆過盡皆不是”的期盼

詩是“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寂寞

詩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悲壯

詩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欣喜

詩是憂愁、悲傷、憤怒、失落,是詩人情感的吶喊

詩是歌者的歌、舞者的舞、畫者的畫,讀者的精神饗糧

詩是敘述、是描寫、是抒情、是議論,是託物言志、是借景抒情

詩是斷線的風箏,是天馬行空、行雲流水的浮想聯翩

詩是語言的精華,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沉澱。





意象芸


離開蘇州十年後,我還一直覺得,十全街與鳳凰街的十字路口,就是我青春世界的中心。我從蘇大南門出來,走過東吳飯店門口的普羅旺斯咖啡館,走過車庫音樂和搖擺廊,走過同學工作的十中,往帶城橋稍拐幾步又折回,最終坐在靜思書軒的陰涼裡等朋友來。這短短的路上,無窮的春意、璀璨的光影、炒肉糰子和炒栗子的香味,與我我青春時代所有關於詩歌、音樂、美術和愛情的話題,完美地交織在一起。多年以後,當我寫出這本《詩人十四個》,我才發現,是蘇州教會我認識中國詩歌中獨特的的輕盈、柔和、美妙和感傷。

1.詩與春天的江南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我是在二十五歲才離開江南的。第一次去天津是參加博士入學考試,回來的時候北方還是漫天大雪。當時沒有 高鐵,火車到達蘇州站,車門一打開,車廂在往下滴水, 我順著水滴看到鐵軌下面鋪著的碎石中間有非常嫩綠的一 叢草長了出來。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其他人看到這叢草,但是就在那個瞬間,那種“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感 覺就活了起來。其實,當時是一個等待考試結果的忐忑不 安的時刻,但我忽然就有了一種優裕感,好像作為一個江 南人,哪怕一無所有,也會比別人更多地享有春天,甚至 可以把春天毫不寒磣地饋贈給他人。

2.後莊的陶淵明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上大學時,宿舍裡很熱鬧,我常等同學都出門了才搬 張椅子坐在陽臺上看書。春天時,往陽臺下看,潮溼的地 面是深灰色的,往遠處看,各個方向同時變得昏暗,這就 是“八表同昏”,然後雨漸漸下下來,四處的道路因為積 滿雨水都不好走了,這就是“平路伊阻”。其實這種感覺 並不十分糟糕。既然下雨,我不方便出去,別人也不會來,天地之間,忽然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居所。一方面好像不 能夠去做些什麼,可是一方面,在被迫停止的時間裡,一 個內在世界的活動空間被創造了出來。(《春雲的思念:陶淵明與辛棄疾》)

3.流虹橋的朱彝尊

橋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一寸橫波, 斷腸人在樓陰

如果你曾經在四五月份到過蘇州的古鎮, 而且是在一個遊人並不很多的工作日的早上,就會看到“橋 影流虹,湖光映雪,翠簾不卷春深”的景象。其實江南四 季中,春、夏、秋三季植被都沒有太多不同,微妙的差異 很大程度上體現於光線。一個在蘇州住了四十年的朋友說:“每年 4 月 5 號左右,會有一年中最清亮的一天。”而“流 虹”“映雪”“翠簾”三者間體現出的清亮的光感,就是這 種天地煥然一新的感覺。在這樣的天氣裡,我們會有一種 春天到來的狂喜,也會產生一種春天即將逝去的感傷。(《春閨的傷逝:朱彝尊與俞樾》)

4.滄浪亭的周邦彥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樓

滄浪亭南面有一座假山,從假山內部 藏著的石階爬上去,上面是一座戲臺,匾額上寫著“看山樓” 三個字。特別是在春光明 媚的四五月份,從陰暗的洞穴中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一 下子看到天光時,真有“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 的解放之感。“樓上晴天碧四垂”是說在一座高臺上向四方觀覽時, 只有春色無窮無盡的天空,可以往任何一個地方翱翔。“樓前芳草接天涯”是說試圖踏出樓閣時,面前是無邊無際的 芳草坦途,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策馬遠行。這兩句都表達 出我們只有在年輕時代才會有的那種感覺——世界存在著無數的希望,都在向我們敞開。(《春去的遺響:周邦彥與晏殊》)

5.北寺塔的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2001 年,我正在讀大二,對於人在世界上能夠追求什麼, 想要找出最可靠的答案。那年我有兩次暗室逢燈的經歷, 一次是被蘇州北寺塔廊間書寫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 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震驚,另一次就是偶爾看到了葉先生的書。《金剛經》講的道理是萬有皆空, 而葉先生開篇即說 :“我以為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質素, 就是那份興發感動的力量。”我在圖書館幽暗的書架間 席地而坐,看葉先生從陶淵明講到杜甫,又從杜甫講到 李商隱,直到豐厚高貴的人類情感在我心中激起的共鳴 蓋過了對空無的知覺。那是江南仲春,半城花開,半城 花落。走出圖書館時,我似乎感到無常之中,有一貫之 物,在流轉之中,有堅剛之氣,因之,短暫的生命也值 得認真度過。(《代後記:春日憶迦陵師》)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