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歷史上,對嘉靖皇帝朱厚熜的評價可謂正反兩極,稱頌者說他有雄才大略, 建立了豐功偉績;批評者說剛愎獨斷、愚昧迷信、荒疏朝政。嘉靖皇帝身上的這種矛盾性以及他的許多特殊嗜好,使他成為歷代帝王中的一位奇葩皇帝。

天上掉下來的皇位

正德十四(1519 年),受封在江西的寧王朱宸濠叛亂,朱厚照御駕親征,這一仗其實用不著他去打,王陽明平息了叛亂, 朱厚照更多是想到南方遊山玩水。過鎮江時,自然要登上金山,之後又遊清江浦。朱厚照長年生活在北方,看到水比較喜歡,非要駕一葉小船去捕魚,誰也不能勸。一網下去,魚果然捕了不少,朱厚照大樂,使勁提網。捕魚是個技術活,看著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不停晃動的江面上,朱厚照一使勁,小船失去平衡,朱厚照掉進水裡。周圍肯定有不少太監在保駕,朱厚照不會水卻也不至於丟命。眾人把朱厚照撈上來,發現除嗆了幾口水外倒也沒什麼大礙。開始沒當回事,後來發現這幾口江水竟然很要命,水嗆到了肺裡,引起肺部感染,加上朱厚照平時荒淫無度,身體素質很差,又受了驚嚇,竟然發展成為嚴重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 年)正月,大駕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朱厚照抱病到南郊主持大祀禮,跪拜天地時朱厚照忽然吐了一口鮮血,再也沒站起來。強撐了 3 個月,年僅 31 歲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就這樣死了,他沒有子嗣,臨終遺言:

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

當時的內閣首輔是楊廷和,他跟一幫大臣依據前朝祖訓尋找新的皇位繼承人。朱厚照唯一弟弟朱厚煒 3 歲時就死了,這樣只能在朱厚照的“叔伯兄弟”裡找。朱厚照的父親是明孝宗朱祐樘,他有兩個哥哥,但都已故去且無子嗣,唯一的弟弟是興王朱祐杬,雖然也故去了,卻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朱厚熙,已故;次子叫朱厚熜,是現任的興王。如此以來,朱厚熜就成了血統上距皇位最近的那個人,且是唯一人選。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按宗法,嫡長子一系為大宗,其餘子孫為小宗,作為前任皇帝朱厚照的堂兄弟,朱厚熜是小宗,本與皇位無緣,但由於大宗子嗣斷絕,這才有機會登上了皇帝寶座。)


大禮議之爭

朱厚熜此時年僅 14 歲,別看年紀小,但他卻聰敏過人,從小就苦讀經籍詩文,研習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他的父親、老興王朱祐杬在世時,經常讓他參加王府的祭祀和各種典禮活動,從小他就對各種禮儀規範十分熟悉。

朱厚熜與迎請使團到達北京郊外的良鄉,“禮官具儀,請如皇太子即位禮”,這是楊廷和等人的安排,意思是要用皇太子的禮儀迎接朱厚熜進入北京,具體路線是從東華門入宮,居於文華殿,之後擇吉日登基。對於這個安排朱厚熜表示不能接受,他對長史袁宗皋說自己接到的遺詔是“嗣皇帝位”,並非讓他來當皇子,所以不能用皇太子的禮儀入宮。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竟然跟這些熟知典章制度的朝臣們“切磋”起了禮儀, 但這也是朱厚熜的強項,眾人居然奈何不了他,大家最後抬出了皇太后,由皇太后下旨令群臣上箋勸進,朱厚熜在郊外受箋,這才同意進宮。但進宮路線仍然不按皇太子禮儀,而是從大明門入宮,之後居於奉天殿。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正德十六年(1521 年) 五月二十七日,朱厚熜在奉天殿即皇帝位,他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由於次年改年號為嘉靖,所以一般人把他稱為嘉靖皇帝。即位不久,嘉靖皇帝即下令群臣議定明武宗的諡號及生父的主祀及封號, 內閣首輔楊廷和等多數朝臣主張嘉靖皇帝是“小宗”入繼“大宗”,現在即皇位,應尊奉正統,也就是以明孝宗為“皇考”,嘉靖皇帝的生父反而成了“皇叔考”,生母成了“皇叔母妃”,在祭祀時,嘉靖皇帝在其親生父母的靈位前反而要自稱“侄皇帝”。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既然繼承了“大宗”的皇位,就要在法律意義上徹底變成“大宗”的人,嘉靖皇帝與其前任正德皇帝本是堂兄弟關係,現在要變成“親兄弟”,與自己的親生父親反而變成了“叔侄”。連入宮禮儀都要較個真的嘉靖皇帝自然不接受這樣的安排,但禮部尚書毛澄聯合了 60 多名文武百官集體上奏皇帝,贊成楊廷和等人提出的主張,他們在奏議中稱“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一時間給嘉靖皇帝制造了很大壓力。這場禮議之爭逐漸演變成一場新舊政治力量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了三年多。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嘉靖皇帝堅持不妥協,在一批新生代朝臣的支持下,嘉靖皇帝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楊廷和等人被削官為民,還有一些舊臣受到更嚴厲的懲處。

嘉靖三年(1524 年)七月,朱厚熜詔諭禮部,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標誌著他在“大禮議”之爭中獲得了勝利。通過這場漫長的鬥爭,實現了政治生態的新舊代謝,年輕的嘉靖皇帝也逐漸掌握了實權。


雄才大略

嘉靖皇帝的確是個既有雄才又有大略的人,其統馭能力和政治智慧不僅為前任正德皇帝所不及,在明朝所有皇帝裡也是出類拔萃的。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從明朝第五任皇帝宣德開始,明朝的政權便越來越呈“三足鼎立”的趨勢,類似於東漢末年的情景,皇帝、士人和宦官構成了權力的三極。嘉靖皇帝的前任正德皇帝在位時,以掌司禮監秉筆太監劉瑾為首的宦官“八虎”權勢熏天,先後擔任內閣首輔的劉健、楊一清、費宏和楊廷和等人權力也很大,還出現了著名的權臣錢寧、江彬等人,皇權由此大打折扣。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通過“大禮議” 之爭加強了皇權,對舊有的文官集團進行了打擊,擺脫了文官集團的掣肘,接著他迅速進行新的人事佈局,重用張璁、方獻夫等人。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在削弱宦官集團權勢方面,嘉靖皇帝同樣大刀闊斧,他下詔嚴禁宦官干政,削弱了司禮監的實權,讓司禮監重新成為擺設,而將實權收歸內閣。之前朝廷向各地派遣有鎮守太監,插手地方事務,嘉靖皇帝下詔將他們召回,鎮守太監一職隨後裁撤。隨著文官和宦官兩大集團勢力的削弱,皇權得以鞏固,為革新政治、開拓新的政局奠定了組織基礎。正德皇帝在位時不問朝政,《明臣奏議》稱這一時期“國柄潛移,權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紀綱,蕩廢殆盡”,造成 了“天下洶洶,幾至大亂”的局面。嘉靖皇帝力圖改變這種局面,針對當時存在的土地兼併嚴重、財政狀況惡化等積弊,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密疏治天下

歷史上,嘉靖皇帝被認為是“中興之主”,但他同時又被視為懶政怠政的壞榜樣,這與他沉湎於道教且長達 20 多年不上朝有關。

嘉靖皇帝是從封地鍾祥來到北京的,那時候在鍾祥等地道教很盛行,嘉靖皇帝的父母都信奉道教,在他們的影響下,道教在嘉靖皇帝的思想深處很早就深深紮下了根。在還未成年時,嘉靖皇帝就來到了北京。沒有父母的陪伴,身邊也沒有親人,長年生活在深宮中,雖然高居萬人之上,但剛即位時面對兇險的政局, 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覺,嘉靖皇帝的內心裡想必是孤寂的,道教成了他的情感依託。此外,如同多數帝王那樣,嘉靖皇帝也喜歡追求長生不老和及時行樂,道教的丹藥方術對他有著極深的吸引力。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寵信道士,有的道士甚至被提拔為六部尚書級別的高官。嘉靖皇帝在位期間先後有 14 名內閣輔臣,其中徐階、嚴嵩、高拱、李春芳等 9 人是通過撰寫道教的青詞而起家的。因皇帝崇道而怠政,出現權力真空,內閣權力隨之上升,儼然成了權力中樞,逐漸有了所謂“宰相之實”。明代內閣大學士品級很低。 《明史· 職官志》明確記載,大學士“終明之世不過正五品” ,只不過是箇中級官員。內閣沒有正式官署 ,“ 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 ,亦不得相關白” ,不能直接對六部發號施令。 六部尚書有什麼事也不向內閣請示。 內閣的主要職能就是“備顧問” ,幫助皇帝起草詔令和處理章奏。就其職能來看 ,內閣實際上就是皇帝的內廷秘書處。明成祖以後的皇帝怠政之風日盛,又沒有丞相代為處理政務,這就必然出現權力真空,內閣就自然成為這種權力真空的填補品。 各路大臣的章奏匯至內閣,內閣便代替皇帝處理這些章奏,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初稱“ 條旨” ,後稱“ 票擬” ,皇帝或代皇帝“ 秉筆”的司禮太監在“票擬”上畫上勾,即發下執行。 再加上這時的內閣大學士大都兼有師、保、尚書之類的頭銜,故大學士的品級和地位也高了起來。因為外廷沒有丞相,人們便習慣性地把內閣首 輔視為過去的丞相。 嘉靖皇帝整天躲在內宮做齋醮,不理政事,外廷事務一 任內閣通過“ 票擬”來處理,所以這時內閣首輔的權力便格外顯赫。因此出現了像嚴嵩、張居正這樣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圍繞內閣的朋黨之爭漸起並日趨激烈。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明代歷史上有一個突出的怪現象,令許多人頗為費解,即明朝皇帝成年累月地在宮中做齋醮,不理朝政,但國家機器卻還在那裡基本照常運轉。通過以 上的分析即可恍然大悟,原來是內閣填補了這個權力真空。 皇帝不處理章奏,內閣在那裡處理,司禮太監代皇帝用硃筆在內閣的“ 票擬”上一畫勾,即以皇帝的名義發下執行。 內閣的這種“ 票擬”權自然就越來越重要了。人們似乎很難想象 ,明王朝這臺國家機器在很多時期就是靠這種慣性來運轉的。

為求長生不老,嘉靖皇帝在園中種植了許多芭蕉,為的是收集蕉葉上的甘露。為採集甘露,他命令宮女們凌晨就在御花園守候,導致大量宮女累倒病倒。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同時,因長期沉浸於方術,嘉靖皇帝的性情也變得越來越古怪詭異,經常神叨叨地咒罵身邊人,許多宮女因此受到驚嚇、病倒,這些宮女都感到很害怕。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楊金英等十多名宮女秘密謀劃,趁嘉靖皇帝熟睡時用黃綾把他的脖子套住,試圖把他勒死。但由於宮女們體力有限,加上緊張之下把黃綾打成了死結,結果嘉靖皇帝逃過一劫,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壬寅宮變”。事後,雖然處死了 16 名宮女和有連帶責任的 2 名妃子,但嘉靖皇帝也受到了驚嚇,此後便搬到西苑居住,並不再上朝。雖然不上朝,但嘉靖皇帝仍牢牢掌控著朝局,他的辦法是章奏批答,也就是大臣們用書面的形式向他彙報工作,他有什麼指示也通過批示的形式下達,所以他“齋居數十年,圖迴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除正常奏疏外,嘉靖皇帝還給一些大臣頒賜銀印,憑印可以上“密疏”,先後有 16 位大臣擁有這項特權,他們及時向嘉靖皇帝報告情況、表達意見。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嘉靖皇帝還通過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刺探大臣們的情況和社會上的動態,朝臣們深知,雖然見不到皇帝的面,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皇帝所掌握,因而都小心謹慎。

嘉靖皇帝“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嚴嵩父子一度權勢很大,但嘉靖皇帝一紙詔書就能將其苦心經營的權力王國摧毀。


功過是非

嘉靖皇帝在位長達 45 年,是明朝實際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前期,他積極作為,以極大的魄力革故鼎新,實現了明朝的第二個“中興”。

嘉靖皇帝:一個荒唐的“修道之人”,皇帝中的奇葩


但在後期, 他意志消退,開始崇信方術,達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又重用奸臣嚴嵩等人,以致朝政荒疏,而這一階段恰恰又是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因為嘉靖皇帝的不作為,使大明王朝錯過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