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學術論文的八股結構



讀天書說人話,換個角度聊新聞。大家好,我是喵咖。

鑑於喵咖節目週末播放量明顯低於平時,喵咖強烈懷疑很多人是在上班路上聽節目。所以週末咱們就聊點兒雜事兒吧。

閒聊學術論文的八股結構 | 喵咖


一說到學術論文,大家就覺得很高深,裡面內容感覺包羅萬象,信息量大。感覺作者必然學富五車,人中龍鳳。然而實際上,根據喵咖個人小範圍交往觀察,真正“機靈”的人,一般很難熬住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在學術圈還論資排輩的情況下,都非常愛惜羽毛。最後留下來的很多都是做事比較一板一眼的人。

我們隨便打開一篇論文看看裡面的版塊:

摘要(abstract):


不管是否找到全文,一般摘要總能免費找到。文章的主要發現都會精煉到這裡,對於快速找資料來說最方便就是讀摘要。

導言(introduction):


這一部分特別重要,學術都是砌磚頭,突然蹦出來啥天馬行空的想法會被鄙視。必須先要邏輯嚴謹的歸納下其他研究人員已經做了什麼,現在學術界主要共識有哪些。然後才能小心翼翼地說到自己想在這個學術大廈上面稍微再探索一點點兒哪些內容。研究突破越小,需要數據支持越少,就越少被噴。

方法(methods):


學術論文和公司搞產品開發不一樣,公司開發最好保密,別人理解不理解不重要,趕緊專利保護趕緊產品上市,掙錢最重要。但是搞學術第一目標是搞名聲,要展現自己實驗牛,學術成果必須經得起同行評議。所以方法也寫的特別細,比如生物學實驗,用的什麼試劑,哪一種細胞株,用的什麼動物做實驗,每個步驟多長時間,多少溫度,甚至每種原料從哪裡買來都要介紹,事無鉅細都要公開。因為同行就是要按照完全一樣的方法再來驗證的,如果方法亂寫,最後別人做不出來。大多數情況,別的實驗室不會承認自己水平不行,而會傾向於文章作者造假。尤其是很多家實驗室都沒法重複的時候,百口莫辯。

結果(results):


老百姓喜歡簡單粗暴的結果,比如一個藥物研究文章,最好直接告訴我行或者不行。但是學術圈,大家都玩兒曖昧,畢竟實驗經費有限,能做的對照組也不多。所以每次寫結果,都是加了一大堆定語,比如說藥物實驗,只能說針對某種病人,其中帶有某個基因的那一部分人,在某個病程階段,在某種用藥方式下,到某一天為止,用藥組患者的某幾個身體指標和對照組有多少的差別。結論不夠圖標來湊,文章中最多的表格和曲線都是在這一部分出現。還是那句話,越少下結論,越少被質疑。學術圈不怕無能,就怕瞎說,臉面優先。

討論(conclusions/interpretations/discussion):


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精華,其實就是甩鍋,各種為自己的結論做辯解,強調種種客觀條件限制,實驗潛在可以改進的方向,還有可能存在的種種疏漏。在別人噴自己之前,先把自己的臺階都找好,並且還隱隱含著管上面人要錢,做更多實驗的企圖。


閒聊學術論文的八股結構 | 喵咖


簡單總結一下,所謂學術論文,一般來說只是討論某個領域特別小的細分話題,做出一丁點兒的突破,並且給自己留好各種後路。反正一路往上爬從研究助理爬N年成為教授,熬日子+會做人,就能升職加薪。

喵咖說這些不是為了黑學術圈,相反,正是因為慫的態度,所以學術論文比媒體新聞靠譜程度高。按照這個邏輯,歡迎你打開引文中的研究文章,試試自己是否也能讀懂這個天書,用谷歌自動翻譯看都行,因為我們主要看的不是內容,是方法。


閒聊學術論文的八股結構 | 喵咖

1, A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Covid-19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2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