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学术论文的八股结构



读天书说人话,换个角度聊新闻。大家好,我是喵咖。

鉴于喵咖节目周末播放量明显低于平时,喵咖强烈怀疑很多人是在上班路上听节目。所以周末咱们就聊点儿杂事儿吧。

闲聊学术论文的八股结构 | 喵咖


一说到学术论文,大家就觉得很高深,里面内容感觉包罗万象,信息量大。感觉作者必然学富五车,人中龙凤。然而实际上,根据喵咖个人小范围交往观察,真正“机灵”的人,一般很难熬住十年如一日的科研工作,尤其是在学术圈还论资排辈的情况下,都非常爱惜羽毛。最后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做事比较一板一眼的人。

我们随便打开一篇论文看看里面的版块:

摘要(abstract):


不管是否找到全文,一般摘要总能免费找到。文章的主要发现都会精炼到这里,对于快速找资料来说最方便就是读摘要。

导言(introduction):


这一部分特别重要,学术都是砌砖头,突然蹦出来啥天马行空的想法会被鄙视。必须先要逻辑严谨的归纳下其他研究人员已经做了什么,现在学术界主要共识有哪些。然后才能小心翼翼地说到自己想在这个学术大厦上面稍微再探索一点点儿哪些内容。研究突破越小,需要数据支持越少,就越少被喷。

方法(methods):


学术论文和公司搞产品开发不一样,公司开发最好保密,别人理解不理解不重要,赶紧专利保护赶紧产品上市,挣钱最重要。但是搞学术第一目标是搞名声,要展现自己实验牛,学术成果必须经得起同行评议。所以方法也写的特别细,比如生物学实验,用的什么试剂,哪一种细胞株,用的什么动物做实验,每个步骤多长时间,多少温度,甚至每种原料从哪里买来都要介绍,事无巨细都要公开。因为同行就是要按照完全一样的方法再来验证的,如果方法乱写,最后别人做不出来。大多数情况,别的实验室不会承认自己水平不行,而会倾向于文章作者造假。尤其是很多家实验室都没法重复的时候,百口莫辩。

结果(results):


老百姓喜欢简单粗暴的结果,比如一个药物研究文章,最好直接告诉我行或者不行。但是学术圈,大家都玩儿暧昧,毕竟实验经费有限,能做的对照组也不多。所以每次写结果,都是加了一大堆定语,比如说药物实验,只能说针对某种病人,其中带有某个基因的那一部分人,在某个病程阶段,在某种用药方式下,到某一天为止,用药组患者的某几个身体指标和对照组有多少的差别。结论不够图标来凑,文章中最多的表格和曲线都是在这一部分出现。还是那句话,越少下结论,越少被质疑。学术圈不怕无能,就怕瞎说,脸面优先。

讨论(conclusions/interpretations/discussion):


这部分是一篇文章的精华,其实就是甩锅,各种为自己的结论做辩解,强调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实验潜在可以改进的方向,还有可能存在的种种疏漏。在别人喷自己之前,先把自己的台阶都找好,并且还隐隐含着管上面人要钱,做更多实验的企图。


闲聊学术论文的八股结构 | 喵咖


简单总结一下,所谓学术论文,一般来说只是讨论某个领域特别小的细分话题,做出一丁点儿的突破,并且给自己留好各种后路。反正一路往上爬从研究助理爬N年成为教授,熬日子+会做人,就能升职加薪。

喵咖说这些不是为了黑学术圈,相反,正是因为怂的态度,所以学术论文比媒体新闻靠谱程度高。按照这个逻辑,欢迎你打开引文中的研究文章,试试自己是否也能读懂这个天书,用谷歌自动翻译看都行,因为我们主要看的不是内容,是方法。


闲聊学术论文的八股结构 | 喵咖

1, ATrial of Lopinavir–Ritonavir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Severe Covid-19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2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