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谷”是如何煉成的?

何三畏


廣袤遼闊的雷州半島大地上,一座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悄悄崛起。作為2017年全國唯一一家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國有農業企業,湛江農墾秉承姓農、務農、為農和興農的初心與使命,創建“一盤棋”、執行“一張圖”、創新“一條路”、凸顯“效益第一”,努力打造集蔗糖規模生產、加工轉化、科技示範、品牌營銷、現代服務和文旅融合互動發展的“中國糖谷”。

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成立廣東省湛江農墾科學研究所為產業園興農提供科技支持。坐落於湛江市郊區的科研所擁有大片的試驗田,每塊實驗田前頭立著牌子清晰的標註著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信息。

科研所負責人一路介紹科研所現有的科研資源和正在開展的科研試驗,擁有農業部劍麻種質資源圃、菠蘿資源圃、甘蔗品種圃、紅江橙採穗圃、橡膠增殖採穗圃等一系列熱作品種、種質資源保存區,該單位是一家集生產、研究、培訓、農業觀光四位一體的現代化熱帶農業科技中心。

據悉,產業園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航天神舟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10多家科研院校開展科研合作,科研成果顯著。與中國航天五院合作的太空育種計劃選育出甘蔗新品種“廣墾1”,該品種是早熟高糖高產宿根性較好的品種其品種11月份糖份超過13%,比普通品種高了1.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畝甘蔗可增產蔗糖51公斤,僅此一項,有望增加4000噸的蔗糖產量。和中科院合作進行膜法制糖,利用該工藝生產出的白砂糖、紅糖、糖漿,既實現了對甘蔗的100%利用,又滿足了顧客對產品綠色無添加的需求。其中“三環牌”、“銀月牌”白砂糖被評為綠色食品、廣東省名牌產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級博覽會金獎,並進入國家儲備庫成為國儲白糖。產業園金豐糖廠張建華談起他負責經營的糖廠,笑容不自覺地掛在了嘴角。

光有科技助力是不夠的。為了產業園的保駕護航建成和鞏固全國農墾農機4A級標準化示範農場和3A級標準化示範農場各一個,2A級標準化示範農場兩個,擁有各類農機設備552臺套,農機總動力18600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8%以上。配套新建標準化農資倉庫及冷藏庫近2萬平方米,打造農產品現代化加工、包裝、銷售中心,為園區及周邊農產品提供倉儲、物流服務等,促進農產品保質減耗。

綠色發展突出循環理念

不忘務農初心,著力打造種養結合的綠色循環農業,構建甘蔗循環經濟體系。在此基礎改建的湛江廣墾沃而多原種豬場,憑藉自身完整的閉合系統真正實現了汙水零排放,從源頭杜絕了汙染。

走進沃而多原種豬場,藍天白雲下,映襯著利用處理後的汙水和肥料種植的各色蔬菜和綠植,不遠處沼氣發電的機器正在工作著。豬場負責人才永娟實地講解了原種豬場的循環理念。建設黑膜沼氣池、沼液收集池、集汙池及購置固廢棄物治理等資源化利用設備,實現沼氣年發電76.65萬千瓦時,保障養殖基地日常用電,年產有機肥1460噸,構建“養殖業——糞便——沼氣——甘蔗/果蔬生產——養殖業”和“蔗葉綜合利用”生態循環種養示範基地4萬畝,實現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及秸稈綜合利用率均達100%,減少化肥施用量近20%,節約生產成本10%以上。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通過蔗渣蔗葉回爐供熱及製造碎粒板、廢糖蜜生產酒精和濾泥製成有機肥回田等方式實現甘蔗“吃幹榨淨”,創建期實現循環經濟效益1.8億元以上。

集合現代要素,在興農的路上與時俱進走出自身特色。採用雷州半島民宿風格打造的粵西特色民宿建築牛欄客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周邊規劃建設有熱帶植物採摘園、蔗糖文化館、農耕文化體驗園、鄉土文化體驗館和多彩花卉展示園。預計在國慶前就可以投入使用的蔗糖文化館已經籌備的十分完善,外觀採用玻璃打造的蔗糖館彷彿一座關於蔗糖文化展示的櫥窗,親身體驗下傳承百年的製糖工藝,親手種植一株甘蔗,真正的做到了寓教於樂。

重點打造融參與性、娛樂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於一體的農業主題農莊。“接下來還會完善場區道路、水電、寬帶、停車場、集散廣場、廁所和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產業園發展休閒旅遊農業的基礎配套功能,深度開發園區旅遊資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廣東鼎先農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康保介紹道。

帶動農戶穩就業促增收

不忘身為務農人的初心,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一,帶領農戶種植熱帶亞熱帶水果1680畝,含菠蘿、釋迦果、火龍果、嘉寶果、牛油果等77個品種,示範效果明顯。通過種苗供應和技術服務,示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優質果蔬基地近30萬畝,年創收近60億元。

探索“股份+”增收模式。按照“財政資金變股金、蔗農變股東”的思路,利用財政獎補資金為蔗農入股金豐糖業公司,每年為蔗農計發“固定股息+分紅”40萬元以上。

定期舉辦培訓,年培訓新型職業農工和農村實用人才總數近2000人次。吸引近1000名農場職工和農村勞動力迴流“家門口”創業,實現從“灰領”向“藍領”的蛻變,陳曉軍和陳遠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2018年兩人收入均超100萬元,先後榮獲“風鵬行動·新型職業農民”稱號。

產業園積極把推進工業升級的“園區模式”移植到農業發展中,聚集著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等現代生產要素,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形成了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有力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兩年來,產業園培育和壯大年產值超40億元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年產值超20億元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實現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